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依依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明朝第一弄臣-第12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钱宁冲前两步,刚到了苏御史近前,却惊讶的看见,苏御史竟是不慌不忙的倒转匕首,指在了自己的胸口上面。他又愣住了,这是什么情况?行刺失败所以要自杀?可是,这人一共就往前走了两步,怎么就断定自己失败了呢?

“你这奸佞休要碰我,我苏逝世代清白,怎么会做那等大逆之事?”苏逝眼角都不扫一下钱宁,只是全神贯注的看着正德,朗声道:

“臣闻:为人臣者,君忧臣劳,君辱臣死。如今陛下为奸佞所惑,罢黜君子,不肯纳谏,微臣愿以死相谏,望臣去之后,陛下能亲贤臣、远小人,待到陛下中兴大明之日,微臣纵死亦无憾,当在九泉之下为我大明江山社稷祈福。”

说罢,他手上用力,匕首刺进袍服,眼见血花飞溅而出。

“不可”正德吓了一跳,上次在宣府,张鼐也搞过这么一出,不过那老头怕死,做的戏太假,正德虽然见识不多,可也识破了。这次这位却不一样,匕首往下一插,那是真见血啊,说不得,只好拦着了,不然这人要是真要这么死了,可就没法交代了。

“住手”三大学士,包括张都御使在内的,六部九卿诸多大员也都吓了一跳,怎么说着说着就动起刀了?这招倒不是不能用,可就用在这么点小事上,多浪费啊。

张大人更是着急,苏御史乃是他的得意弟子,拿这么个弟子换个弄臣,他可舍不得。这事儿他事先也不知道,苏逝跟他保证说没问题,他就没多问了,对付几个不成气候的奸佞,哪里用得上自己?那不是杀鸡用牛刀么。

也不知是正德叫停管了用,还是朝臣的呼喊劝止了苏逝,他那一下倒是没刺到底,不过也没把匕首拿来,就那么插在身上了。

苏御史双手反握着匕首,抬起了头,昂然道:“陛下既然不准臣死,微臣自当留着有用之身报效朝廷,只是,奸佞不除,微臣终究心中难安,恳请陛下以江山社稷为念,以天下万千百姓为念,诛除奸佞,严肃朝纲啊”

“你先放下刀子再说,钱宁,你还不赶快把他手里的刀子抢下来。”正德很着急,对钱宁的迟钝也很不满。

“不许过来,再有人上前一步,我就刺下去了。”见钱宁和几个锦衣卫都逼近过去,苏逝大喝一声,手上愈发用力,青筋直冒,钱宁几人见状也都不敢再上前,他们心里也没底,万一这家伙真的想不开怎么办?谁敢承担逼死当朝御史的罪责。

“陛下,微臣今日以死相谏,非是为了自家的功名利禄,只是凭了一颗拳拳之心,要以一腔热血,换回我大明的朗朗乾坤,请陛下三思啊。”

“请陛下三思……”一众御史也是跟着附和,不单是朝臣,连远处的百姓也有不少跟着出声,一时间,京郊直如响起了一声春雷,轰隆隆的滚过了旷野,最终化作一道霹雳向正德和谢宏劈了过来。

谢宏很郁闷,被人指着鼻子骂了半天,他还没法还嘴,一哭二闹三上吊这招数说来简单,可是用的人不同,效果却也是大为不同,这位苏御史可是真见血的啊,跟那个光会哭闹的张鼐完全不能同日而语。

虽然肯定对方的做法是一种手段,可谢宏也不敢去赌他到底会不会真的刺下去,这人要是真死了,自己麻烦就大了,可是怎么办呢?

这时围观的百姓也开始起哄了,在谢宏眼里是这样,实际上众人都是纷纷对苏御史发出了赞叹,各种赞誉像是不要钱一般丢了过来。

普通百姓的想法都很朴实,御史本来在民间的名声也好,这位苏御史又是一表人材,言辞恳切,现在更是见了血大伙儿也都觉得苏御史了不起,值得敬仰。

至于弄臣谢某和阉竖,太监本来就不是好人,谢某跟太监混在一起,又被苏御史这样的正人君子怒斥,那就一定是坏人了。所以,赞扬苏大人之余,人群中传出的,也不乏对谢宏等人的痛骂。

怎么办?谢宏也有些手足无措,难怪曾伯父一直忧心忡忡的,原来这帮文官真的很难对付啊。现在出动的还只是以动嘴闻名的御史,那些擅长搞各种阴谋诡计的高人还没出场呢,可已经搞得自己这边如此狼狈,以后可要怎么应付?

别说以后了,谢宏转念一想,现在都不知道要怎么过关了,这人要死要活的,要是私下里遇见倒也好吧,哥送你一程就是了。可现在么……

谢宏把目光投向了自己的难兄难弟。

正德这时也是六神无主的模样,弘治在的时候,正德也见识过御史的厉害,弘治也嘱咐过他,千万不要得罪这帮人。所以他登基以后,除了贪玩这事是我行我素,政事上从来都是对朝臣们言听计从。

可今天他却没法退让,谢宏和八虎这些人,他无论如何也不想放弃,天下之大,也只有这么几个人能陪他玩,不会对他吹胡子瞪眼睛,或者絮絮叨叨说些大道理了。

尤其是谢宏,正德觉得这个大哥实在跟自己太投缘了,除了那些玩具,谢宏的见识也很了不起,随口说的故事和道理,正德都很是乐在其中,更别提谢宏还会陪着他各种胡闹了。

若是御史们单单弹劾八虎,正德可能会想办法糊弄过去,大不了先答应下来,回头再反悔呗。这种事朱厚照同学干了不是一次两次了,每次大学士们要他不要贪玩,他都答应的好好的,等回过头自然也就忘记了,知错不改,这是正德的拿手好戏。

可涉及到了谢宏,正德觉得不能这么做,就算只是表面答应下来,对两人的兄弟之情都是一种亵渎,所以他才会破天荒的发怒咆哮。可眼前的这种状况,他却不知道要怎么解决了,别说经历了,他都没听说过。

怎么办?正德也把求助的眼神投向了谢宏。

“请陛下下旨,诛杀弄臣谢某”苏御史见了正德脸色,信心大涨,于是又是高声启奏。

“请诛弄臣谢某……”御史们同气连枝,自然紧随其后。

“请诛……”围观百姓的声音也逐渐整齐划一,随之高涨起来。

一时间,除了一众朝臣自重身份,还有锦衣卫和部分京营官兵没有做声,其余在场的人竟是齐声高喊起来,声浪滚滚,谢宏的身影显得无比单薄,只如惊涛骇浪之中的一叶扁舟,眼看就要倾覆。

就在此时,举世为敌的谢宏突然嘴角一动,露出了一丝冷笑,而且那笑意逐渐扩散开来,若是熟悉他的人就会发现,这笑容正是他把握住局势之后,才会有的表情。

面对这漫天的声讨,谢宏淡淡一笑,从容转身,轻声道:

“皇上请亮剑”

正文第167章捅人多没技术含量啊

第167章捅人多没技术含量啊

谢宏的声音不高,而且在现在这种局面下,就算他高声叫喊,效果也是差不多,滚滚声浪中,所有不同的声响都是要被湮灭的。

不过,他说话的对象却是正德,缘分也罢,心有灵犀也罢,总之,正德听见了谢宏的声音,而且,还实实在在的领会了谢宏要表达的意思。

亮剑

惶急的表情转瞬间消失,正德会心一笑,“锵”反手将腰间的那把宝剑拔了出来,阳光映射之下,宝剑寒光四射,显得杀气腾腾。

皇上拔剑了

漫天的声讨嘎然而止,只有少数反应慢或者离得远的围观众没反应过来,还有那么几声零星的叫喊,不过,也马上被身边的同伴阻止了,只是短短一瞬间,京郊就从极度的喧闹转为了寂静。

皇上要干什么?难道要亲手杀了冒犯他威严的御史吗?吃了一惊之后,众人心中又泛起了疑虑。

刘大学士更是怒目圆睁,瞪了在天子车驾后面的张绣和王岳一眼,本来苏御史动了刀子就已经让事情很棘手了,不论最后正德纳谏与否,三位辅政大臣都逃不过一个失职的嫌疑,现在正德又拔剑了,眼见事情就要一发不可收拾了,他怎能不怒?

若是从前,刘健倒是不太担心,皇上只是顽皮罢了,应该不会做出来太过分的事情,挥剑斩御史这样的事他是做不出来的,可现在么……刘健不敢下断言了,这位至尊出行一趟之后,有了不小的变化:

可以说是长大了,从刚刚的表现来看,他发怒的时候,已经有了人君的威仪;

也可以说是更顽劣了,从宣府传来的消息表明,他胡闹的程度更胜从前,居然连龙袍和黄龙旗都当做了儿戏。

这样的皇上,怎么能让他身边带着凶器呢?刘健对王岳、张绣的愤怒就源于此节,再说了,天子仪仗中又何尝有皇上要挎着宝剑这条礼仪?阉竖和武夫果然没法信赖,真是两个废物。

王岳觉得自己很冤枉,皇上原来那身装扮才叫一个奇葩呢,咱家花了多大力气才劝他换下来啊?那把剑,皇上当个宝贝似的不放手,谁还能抢了他的不成?也只能让他挎着了,要不是御史动了刀子,皇上也不会拔剑不是?

不过也奇怪了,原来在宫里的时候,皇上没这习惯啊,难道这把剑还是什么神兵利器不成?不然皇上干嘛这么宝贝?

旁观的人都吓了一跳,面对着皇帝剑锋的苏御史也愣住了。

他事先做了万全的谋划,算计到了正德的各种反应,针对性的做了各种部署,甚至还瞒着张敷华准备了这招杀手锏,反复思量之下,觉得应该不会有任何意外了,可偏偏的,正德突然拔了剑,这要如何应对才是上策?

是迎上去,还是……

迎上去风险可不小,自己虽然动了刀子,不过刀柄是在自家手里的,分寸也能掌握的住,可皇上却正是容易冲动的年龄,手里那把剑看起来也是锋利得很,自己要是迎上去,然后被捅上一下,那没准儿就真的名留青史了……

名留青史固所愿尔,可是没命享用那名声就不是苏御史所希望的了,他苏某人可是翰林出身,将来要入阁拜相的,怎么能死在这里呢?

他迟疑了,可是有人却是毫不迟疑的踏步而前,这人抬头挺胸,慷慨激昂处有若当年易水河畔的侠士荆轲。

“孔曰成仁,孟曰取义吾等读圣贤书,受圣人教诲,大义所在,实不敢退避。臣闻:国有铮臣,不亡其国,家有铮子,不败其家,微臣监察御史王新亮,今日愿以一腔热血相谏,请陛下以江山社稷为重,诛杀奸佞,整肃朝纲”

王御史本来心中就有愤怨,刚刚见了同僚的行为,更是大为懊恼,只恨自己为何没想到此节,也带把刀子在身上。等苏御史逐渐占了上风,他更是心急,恨不得从锦衣卫手里也抢把刀子过来,然后也站到礼與前面去,接受百姓们欢呼和同僚们的推崇。

正德亮剑,别人都是大惊,就算苏御史都是疑虑不已,可王御史却是大喜过望,机会啊还有比这更好的机会吗?

自杀劝谏天子,那顶多就是个屈原第二,算不得头彩;而死在天子剑下,那可就大为不同了。能被天子亲手刺杀的,肯定是大大的忠贞之臣啊不是昏庸绝顶的天子,又怎么会亲手刺杀臣子呢?而被刺杀的臣子,则一定会成为千古传颂的忠臣、直臣。

别说于少保或者魏征了,后世再提起我王新亮之时,可堪并论的恐怕就只有古之比干了,千古之臣啊就算死了也值得,再说,就算被捅一下,也不一定就死啊,今天出迎圣驾,百官可是都在,咳,也包括太医院的众位……

王御史在心里修订了自己的远大理想,一番话说得更是如泣如诉,听者无不赞叹,闻者无不泪流。

“好不愧是我大明的御史,果然铮铮铁骨,名臣风范。”

“不避刀剑,威武不屈,这才叫浩然正气”

“有了这样铮臣,大明朝中兴有望了”

围观的人群中爆发出了一阵赞叹和感动,声音震天而起,此起彼伏。虽然没读过书,可大家也都懂得圣人的大义,并且得出了一个相同认知,那就是,敢于犯言直谏的都是忠臣,朝廷里忠臣越多,就会把天下治理的越好。

今日之见,大明朝的忠贞之臣又何止一两个?怎能不让人欣喜呢。

当然了,赞叹和泪流的都是百姓,众位御史可都不甘落后,他们以实际行动表明了自己的决心和立场。王御史话音未落,就发觉身边多了很多人,转头一看,尽是同僚,每个人都面沉如水,眼中放射着狂热的光芒,仿佛在对王御史说:我们和你在一起

王御史能想到的,其他人当然也都想到了,就算没想到的,看见王御史的举动,又看见他搏了个满天彩,又怎么会还不开窍?

苏御史那个大伙儿事先没准备,学不来,但是王御史的举动却很容易学,只要走几步就行了,就算是动作慢了,至少将来史书上也会有个‘等’字来概括,生平履历上也会留下重重的一笔:曾任言官,于正德元年二月,不避刀剑,劝谏天子,勇气可嘉,正气凛然……

“陛下,臣有本奏……”

“陛下,臣请诛杀……”

“陛下……”

转眼间,礼與前就挤满了人,要不是钱宁和一干锦衣卫尽力阻挡,恐怕都会有人冲上天子车驾了。

饶是有锦衣卫的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