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依依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问镜-第93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次又把他派来,与魔潮中的兵灾魔王联手,可终究还是把他葬送。

柳观这么个态度,不像他惯常的做法——好吧,余慈也不知道惯常的柳观会使出什么手段。

但这味道不对。

结合前面的猜测,余慈就想,是针对黄泉夫人吗?柳观在其中发现了什么端倪?

余慈不是柳观肚子里面的蛔虫,但他还有别的渠道。

挥手将魔虫仅存的一点儿余气挥散,他灼灼的视线转向沐浴在灵光中的黄泉夫人。

目前,灵光中还只是个大概的轮廓,真想生死转换,还需要一段时间,过几道关口。可灵枢在此,一应的记忆应该都在,凭借“内化”法门,大可先睹为快!

要说移转灵枢之后,一切都尽在掌握,黄泉夫人的秘密也就不再是秘密。

但一来余慈的耐性总有个度;二来,他现在的感觉非常微妙,有种心血来潮式的征兆。

任何一个修行有成的人,都绝不会忽略掉这种感觉。

那么……就顺着感觉来好了!

余慈调整了下心绪,意念投注到黄泉夫人灵枢之上。

灵枢者,中央之枢要也。

具体来讲,就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法理,还有“某人”之所以为“某人”的一整套习惯法度。

这套法理和法度,虽然玄虚,却是以具体的人为根本,衍生出来。尤其当人修行到了一定境界,在天地间留下形神的烙印,化为了确切的“实物”,不管这份烙印有多么微小、虚弱,总是给了人操作的空间。

某种意义上,它属于突破了“物”与“理”界限的层次;化为具体手法,就是真文道韵级别的无上神通。

但余慈执掌生死法则,又身具“自辟天地”的能耐,在自家的一亩三分地上,就能将这件事的难度,降到最低。

当然,不管难度怎么降,事关生死,都是要慎之又慎。

虚生也好,血府老祖也罢,之前的两个成功例子,其实还有一层非常关键的因素:

信力!

虚生和血府老祖都是寿元将尽,前路已绝,又受余慈神通所摄,自然敬畏且依仗,由此生出信力,主动将余慈的神通“内化”,占据核心主位,故而如水到渠成,顺畅得很。

相比之下,黄泉夫人是生生被余慈掐死的……

一则以内,一则以外,由不得余慈不谨慎处置。

此时施展“内化”之术,他也是小心翼翼,浅尝辄止,绝不会干扰灵枢的运化过程。

便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余慈渐有所得。

目前的黄泉夫人没有神智可言,这样的好处在于,只要是找准层次、位置,她的记忆就仿佛是已经大开门户的库房,任由余慈进出。

余慈才一“进来”,就有些发愣。

黄泉夫人是个细致人,但余慈可没想过,连着她的记忆,也同样如此。

感应所及,一切信息都分门别类,次序齐整,像是百宝格,又就像是朱老先生当年坐镇的书楼,万千法门、秘籍,一部部,一卷卷,以类相从,排布有序,搭眼一看,心里就大致有了数。

只是,是不是缺了点儿什么?

余慈再次检视,大略看过去,从黄泉夫人幼时,一直到现在,都很齐全的样子……

一时想不起来,他心念微动,不再观其大略,而是搜检有关黄泉秘府的信息,准备仔细看一看黄泉夫人在北荒的作为。

在清晰的分类之下,真的非常好找,可才看了小半段,余慈便觉得怪异绝伦

好像,全是别人……

他的意思是,看黄泉夫人的记忆,就像看一出大戏,你能够清楚地知道,当时的情境是怎样、戏中人干了什么、有怎样的喜怒哀乐。

可是,这份理解是“余慈”的,而不是“黄泉夫人”的。

黄泉夫人是怎么想的?

就现两人同时看戏,戏台上唱作俱佳,而在你身边看戏的人面无表情,永远不可能知道她在想什么。

不……不止,应该说,身边根本就是一片空无。

余慈能透过黄泉夫人的视角,知道当时发生的一切,唯独不知道作为一切的核心,黄泉夫人的所思、所想、所感。

就像是一面镜子,可以映照出大千世界,本身却无思无感。

这怎么可能呢?

余慈想起扼死黄泉夫人之前,那一份独特的情绪感受;又想起赵相山刚刚所说的一句话:

无别有情之心,世间唯她一人而已。

现在非但无情,连“思维”也没了,又算什么?

明明是在自家心内虚空之中,余慈却觉得心头隐隐生寒。

他再顾不得其他,心神切入黄泉夫人灵枢运转的深处,要看个分明。

便在这里,熟悉的,至少可以称为“生命”的感觉重新显现。

所有的情绪,或曰灵性,都融在生机之中,除此以外,再无牵涉旁移。

这一刻,如果黄泉夫人冥冥之中还有意识,那么:

除了生死,再无他物。

察觉到这层面,余慈也有所悟:

也许黄泉夫人的记忆中,本来是有情绪、思维存在的,可是在移转灵枢之时,自然就“内聚收缩”,完全投注到当前的核心问题上去。

这是怎样的控制力、又是怎样的本能啊!

而且,这还带来了另一个问题。

世人所谓“情景交融”,可以这么理解:

无当时之环境,自然没有当时之情感思虑。

三十年前的余慈和现在的余慈,面对同一件事,其思维方式、生发的情感,与现在相比,肯定有大大小小的差别,正是“此一时也,彼一时也”。

就是这些差别,才有人之所以为人的情感思维的变化、起落,才能获得种种不同的体验和经历。

可在黄泉夫人这里,“情”、“景”,还有“思”,好像完全是分开的。

情绪是情绪,思维是思维,当时环境,也仅仅是个环境。

恍惚中,余慈便有这么一份感觉:

黄泉夫人就像是现在的他,进入了“别人的视角”,完全抽离于世间之外,持一份特有的情思,进行观照。

所不同之处在于,余慈的情思只存在于“现在”;

而对黄泉夫人来说,情绪思维便在那里,无论时间怎样流逝,均**不改。

千年之前是这样,千年之后亦应如此。

余慈想到了件宝物,是当年薛平治给他的那件忘情宝扇。此时应该已经丢在了少阳剑窟内,不知给谁捡了去。

宝扇之上有言:太上忘情,最下不及情,情之所钟,正在我辈。

余慈无论如何都不能将黄泉夫人划在“我辈”之列。

然而,她究竟是更接近“不及情”的最下之辈呢?

还是“忘情”的“太上”?

第一百零七章当年观照似非我辈(下)

余慈心中莫名沉重,可清晰排列的记忆排在眼前,他还是要看的。

他看到当年的魔门修士,在黄泉夫人的支使下,没有通过玄灵引,而是纯凭计算——至少当时的魔门修士是这么说的,悄无声息地锁定黄泉秘府,没有传出任何风声。

相比之下,早在数年前就天下皆知的二次开启,简直就没法看了。

余慈也看到黄泉夫人在秘府开启时机不成熟的情况下,将手下抛开,瞒过五岳元灵,穿过玄符锢灵神通禁域,进入黄泉秘府的最深层。

然后,他再次看到了摆放着无归羽客尸骸的那处大殿——上一次见到,还是刚刚在星芒虫的记忆里。

如果倒换一下角度,两边的记忆看起来大差不差。

然而,终究还是有差别的。

从黄泉夫人的视角来看,她是在关注无归羽客的尸身……上那件玉盒。

这便是差异所在。

据魔灵的记忆,从它灵智生发,到被人发现,一直是在大殿的某个墙角位置,很不起眼。

可如今,玉盒却是在无归羽客手上,更重要的是,玉盒的盖子还打开了,显露出盒内血浆似的特殊元质。

看到这幕情形,余慈也是心中一动。

据赵相山的说法,这就是参罗利那转生灵性所化。为进一步压制参罗利那的转生灵性,“混元匣”里的元质,更给炼成了某种液态法器,平时封闭在盒中,祭炼并积蓄力量,用时才瞬间开启。

如果赵相山所言属实,混元匣最大的功用还是为了控制参罗利那转生灵制,寻常不可能打开。

无归羽客身遭魔劫,临死之前,开启此盒……

或许是自救吧。

借参罗利那转世灵性所化元质,消解魔劫,这种元质,无限趋同于本源之力,又给磨消灵性,绝对是大补之物,且具备参罗利那的某些特质,若能成功摄取,对付魔劫,多少会起点儿作用。

可惜,无归羽客失败了。

也使得原本压制转世灵性的混元匣,有等于无。

算一算黄泉夫人进入秘府时间,距离无归羽客死于魔劫之下,都有了快三劫、上万年的时光,如果一直这么暴露在外,还真说不定会有什么变化。

况且……通过黄泉夫人细腻得过分的观察视角,余慈确信:

在本应纯粹的元质之中,存在着一丝绝不应有的杂质。

也许,那是无归羽客。

以余慈如今的见识,几乎可以还原当时的情形:

重伤垂死的无归羽客开启玉盒,面对特殊的元质,欲以神意牵引吸收,然而遭遇魔劫侵蚀的神魂,触及元质之后,反而激发了某种异变,被倒吸进去,就此神魂绝灭,仅存的那一点儿灵明,也淹没在元质之中。

余慈知道自己为何会有这样的判断:

实是黄泉夫人的观察方式,实在是太过独特细腻。

其法仿佛可以映照大千,没有任何细节能逃过她的观察,而且每一个细节都有特殊标识,细致敏锐得让人心头发堵。

如此周密细致,寻常修士,洗炼阴神之后,集中精力,也能做到。

而在还丹上阶,紫府元神显化之后,更是容易。

但这般不论大小、粗细,都要弄个清楚明白,也实在很麻烦。就算人的记忆潜力无穷无尽,可垃圾信息太多的话,会使得神魂负担沉重,遮蔽真正的灵光。

玄门向来提倡“专气致柔,少思寡欲”,极端点讲甚至是“目无所见,耳无所闻,心无所知”,便由此而来。

魔门不讲究这个,但役形劳神,总为不美,必须花费相当多的时间重新洗炼清理。

有些时候,遗忘是最好的方法,至不济也要刻意埋藏起来,待长久闭关之时,再专门抽出时间,静心梳理,自警自醒,如此方是修行的正道。

可黄泉夫人不然,余慈发现,就算是无归羽客尸骸所在的大殿中一块寻常的砖石,在她眼中,也是纤毫毕现,不是特别用意,却自然映照,存入记忆之中,实际呈现。

而对玉盒中看似一色的血红元质,她便能察觉出极细微的差异来。

神乎其神。

但不管怎样,这种做法,已经悖逆了为人的常理,换个人过来,大概没几天就要疯了吧……

回到黄泉夫人的记忆中。

当时黄泉夫人既然察觉到有问题,自然近前,意欲拿起玉盒察看。

可祭炼为法器,又吸收了无归羽客神魂的元质,在这时已经形成了某种特殊机制。

刹那间,十七道血光暴涨切割,仿佛是一只狰狞的昆虫,舒展节肢

按照赵相山的说法,这十七道血光,是模仿参罗利那十七道长足,自具玄妙。

而当年的黄泉夫人确实了得,这样突然的变故,仍然被她躲过,但玉盒也被远远打飞出去,落在墙角,重新闭合,内外封绝。

两边的记忆终于重合了。

若换了旁人,现在都可以来个“法器认主”,但黄泉此后什么也没做。

可是,余慈却在记忆的结合部,寻找到了更细致的交叉点。

那是一直浑浑噩噩的转世灵性,灵智萌生之源。

余慈结合刚才从“星芒虫”处得来的最早时期的混沌记忆,忽地明悟:

魔灵或许是受到了冲击和刺激,莫名有了反应。好像是在……模仿?

吸收了无归羽客的神魂,再加上黄泉夫人独有的方式观照,激起了参罗利那转世灵性的反应……这就是本来绝无可能生就**灵智的魔灵,突破桎梏的原因?

她这是给参罗利那添堵啊!

余慈从魔灵记忆中了解到,这个诡异的存在,竟懂得碧落通幽十二重天,显然是无归羽客的意念残留。

无归羽客造成的变化,黄泉夫人进一步催化……

余慈完全不理解黄泉夫人做此事的目的,甚至不知道她究竟有没有目的。

毕竟缺乏了关键的情绪和相关思虑,黄泉夫人后续如何处理,余慈不得而知。

他只能是“跟随”着黄泉夫人的视角,离开这处大殿,在黄泉秘府中倘佯。

出了无归羽客的葬身之地,五岳真形图和玄符锢灵神通禁域,对她来说,没有任何威胁,

五岳真形图的各个方位,她去过;

存放着黄泉秘府历代修士的黑石殿堂,她去过,

埋藏着巨量法器、宝物的七座山峰,她也去过。

没有重点,没有目标,仿佛就是在这处秘府中散步。

莫名其妙,莫名其妙!

最后,黄泉夫人只是选了一块空地,盘膝坐下,进入长考。

所思所想,不得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