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依依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兴唐-第8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会减产。”是上官婉儿回答的。

“不但减产,有可能麦子瘪的。”碧儿小时候还做过农事,回答更标准一点。

“如果麦穗是青的时候就割,会怎么样?”

“没有人会这样做的。”上官婉儿说道。

“你们想一想,万一如果有人这样做,会怎么样?”

“没有收成了。”

“就是,碧儿,你就是那株半青半黄的麦穗,婉儿,你连青麦穗都称不上。如果你们现在陪……”说到这里,李威话憋了回去,婉儿太小,当着面说不出口,改口道:“你们以为这样,是为了孤好,让孤开心。实际上错了,对你们身体没有一点好处。你们身体没有好处了,孤看着不开心,会不会快乐。那么你们是不是为了孤好呢?”

“婉儿是小了些,可是奴婢,奴婢不小了,外面那么多人象奴婢这么大时,结婚生子了。”

唉,这个悲催的年代,李威心中暗叹一口气,说道:“那是他们没有发觉。总有一天,大家才意识这是错误的做法。”

“可是,可是……”

“不要可是了,以前有没有人想过竹子会造出纸来?要相信孤。再问你们一句,想不想孤快乐?”

“想,”两人同时点头。

“想孤快乐,以后此事休提,到你们能陪寝的时候,孤自会让你们陪寝。不管以后怎么样,孤不会丢弃你们就是,不陪寝,孤也不会丢弃。不但你们,就是孤与太子妃大婚后,也未必让她陪寝。”说完了,李威感到很得意,终于将这个问题,解释清楚了。

碧儿心里想到,太子啊,这一回太子妃不是杨家小娘子了,有可能是裴家那个小娘子,比奴婢还小一岁。这件事洛阳很多人都知道了,东宫知道的也不少。碧儿也才刚刚听说的。不过都不知道该不该通知太子。万一是假的呢?

碧儿心里,还是喜欢杨敏做太子妃的,虽然她以前不大好,可现在对太子还是可以的。再说长得又漂亮,又与自己熟识,对自己似乎也没有藐视。

裴家的那个女儿,只是在终南山见过一面。很坚强,跑了那么远路,居然不吭一声。印象也只有这些。最要命的是裴家的门槛,虽然五姓七家并没有裴家,可是河东裴家与兰陵萧家这几个家族,同样是一个庞然大物,让她这个小老百姓望而生畏。杨敏家也不错,官宦世家,严格说杨坚也是来自这一族,还远远不能与河东裴相比。

有些自卑了。

这也是事实,面对这些名门世家,就是皇帝本人,都不大抬起头来。于是使命地往陇西李家身上攀。

“碧儿,你在想什么?”

“奴婢没有想什么。”

难道有什么心事?不过李威并没有追问。开通了两个小萝莉,才到沐浴的时候,正准备让宫里人打水来,太监来了,说是皇上与皇后召见。

……………………………………

“弘儿,坐下。”李治说道。

“喏,”李威坐了下来,看了看,除了父亲外,还有郝处俊与阎立本,连母亲居然都从帘中走出来,坐在侧面。

李治冲站在旁边的太监说道:“将那些奏折全部搬过来,给太子殿下观看。”

“喏”太监将一本本奏折抱过来,很多。这一时半会也看不完,不过父亲命令嘛,与圣旨无异,只好打开来看。各个方面都有,比如官吏迁降的,罪犯罪大恶极要秋后问斩的,各地水利以及收成的,其实奏折远不止这些。绝大部分在三省六部就批注了,只有事情重大或者疑难不决,才递到皇宫。甚至还有西京戴至德他们决议不下,同样用快马,送到洛阳。

但大多数是关于旱情的事。比如秦州禀报,自寒食节以来,只落雨四场,每次即落即息,“千里焦土,万里荒芜”。反正这时候都不敢要政绩了,有的官员为了多向朝廷要物资,都不惜夸大了灾情。然后又奏道,自巴蜀调动粮食,可是蜀道艰难,运不了多少粮食过来,还望朝廷将江淮调来的粮食,分一些给秦州百姓,都是圣上的子民。

连河东道与河南道部分州县也在诉苦不迭。看着这些奏折,不用看实际情况,都让人觉得触目惊心。

不是真让他看完,看到李威看了许多本后,李治问道:“弘儿,可看出什么了?”

李威老老实实地回答道:“孩儿只看到旱情没有缓解,还变得严重起来。”

“是啊,”李治叹了一口气。

竹纸是让他与妻子争了一份大义,弹压了一部分民怨,可这个旱情却是不能置若罔闻的。象这样下去,不但眼下关中以及河东河南一些州县,百姓生活难熬,秋收又耽搁了,秋收荒废,一直到明年夏收到来,百姓都没有粮食吃了。试问,不将这个危机解决,那个人能饿到明年夏收?

李威沉默不语,虽然浮想起那些老百姓十分可怜,可自己有什么办法。上次都想了一个主意,可让这位父亲,斥责得连头都抬不起来。现在不敢多嘴。

李治又说道:“弘儿,你上次出的那个主意……”

“那是儿臣胡乱说的。”李威连忙说道。果如狄仁杰所料,面对久久不能解决的旱情,父母要向自己出的那条主意屈服了。可未必是好事,看到狄仁杰没有,明知道会活人无数,可态度生硬,很不感冒。

武则天在边上说道:“弘儿,你那条主意不是治国之道。”

“是,母后,儿臣错了。”

“你听本宫将话说完。虽不是治国之道,可事态紧急,如有大批粮食进入关中,粮价会应声而落,活人无数。反之,关中不但有可能饿殍千里,粮食会越抬越高。又旱了这么久,国家的粮食本就不足,整个国家粮价都会被商贾哄抬起来。”

“母后,这只是一时的阵痛,一旦旱情得到缓解,局面就会好转。可采用了儿臣那个主意,让百姓产生什么误会,全国上下不是重农轻商,而变成重商轻农,都能影响到国家千秋的基业,”李威将狄仁杰的话原原本本地搬了出来。

武则天皱了一下眉头,冲郝处俊说道:“郝相公,你来说。”

“是,”郝处俊应了一声,然后对李威说道:“殿下的话也是理。然而今年的旱情却是很重,有的山区连食用的水都断了。臣与阎相公在中书省商议了大半天,最后认为虽然上次殿下的办法不大妥当,可事急了就得从权。能将灾情缓一缓,活人无数,朝廷不惜三四个子爵或者男爵,也是值得的。不过陛下却不能下明诏,向天下商人宣告,否则将震惊朝野,耻名史册。有什么办法,能让这些商贾相信有这么回事,自动将粮食蜂拥进入关中。再用昭奖的态度,进行封赏。这样倒是解决的途径。”

说完了郝处俊用殷切的眼神看着李威。

掰不倒皇后,就立即办正事,灾情是一天不能缓了。尽管对商贾不耻,可无他途,只好与阎立本再次商议,然后进宫禀奏。巨大的旱情,压得李治与武则天低下了头,也压得这位鲠直的使相,不得不低下脑袋。

乍听起来象是掩耳盗铃,xìng质确实是两回事。但李威想都没有想,就说道:“郝相公,这是不可能的,不下诏书,商人虽然jiān诈,逐利而行,然而地位低贱,朝廷反悔与何人诉说?商人既然喜欢逐利而行,看不到实质xìng的好处,更不会相信,他们会不会放手去做?”

“所以喊你前来,看看能不能想出歪邪的主意,”李治说道。

歪邪的主意?得,我还是不吭声吧。李威将嘴巴一闭。

武则天将李治胳膊肘儿拽了一下,对李威说道:“弘儿,你心肠仁厚,每拖一天,就会有一些百姓死去。拖得越久,死去的百姓就会越多。再想一想,看有没有什么方法?”

就是有也不能说,以后弄不好,此事翻出来,骂名却是自己来杠,忽然灵机一动,说道:“母后,孩儿都有一个计策,不过需要父皇、母后以及两位相公一起出面才行。”

大家一起下水吧。

“咳,咳,”李治呛着了,要自己出面?不如下一道明诏还来得省事。

武则天又拽了一下他的龙袍,问道:“是何方法?”

“母后,可以请一位高僧,暗示他象窥基法师那样,在白马寺来场善会。然后利用奖励的语气,请上次大慈恩寺善会捐款的商贾,到东都来,在皇宫中设宴宴请。正好白马寺善会也开始得差不多了。两京商人,至少心存善念的商贾一起汇聚东都。在宴会上,再指使一个人故作随意地放出这个口风,父皇母后与两位相公,既不否认,也不承认。可毕竟父皇母后与两位相公全部在场,这些商贾会心领神会的。或者有人进谏,父皇你也没有承认表态此事,也无从谏起。”

与郝处俊的说法差不多,还是掩耳盗铃,只不过掩得巧妙,没有那么直接罢了。

果然是一个歪邪的主意。

“咳,咳,”李治再次呛着了。

PS:第五更送上。三天十五更,五万多字,虽然累得要死,居然让我办到了。自己为自己感到惊奇。明天再奋斗,看能码出多少。

第一百十一章太子档箭晒盐大害

第一百十一章太子档箭晒盐大害

乌云堆满了天空,又是闪电,又是雷鸣,派场很大的,然后大风呜呜地响了起来,蚕豆般的雨点,噼里啪啪地掉在地面上了。下雨嘛,总是好事的。现在从河南到关中,那怕下个十天十夜的雨,绝不会有百姓说雨水下多了。

然而呢……

五分钟不到,蚕豆变成了小米珠。又是五分钟不到,小米珠变成了芝麻粒,再过五分钟,什么没有了。又过了五分钟,云开日现,太阳公公lù出那张并不可爱的红脸了。

其实进入夏天以来,是落雨的,但每次都是这样。

这使李威想到了一个很不好听的词儿,早泄……

“我们走吧,”李威对碧儿说道。带着一行人出了东宫,往天津桥上走去。虽然下了一场雨,没有一个人欢喜。嗯,现在的旱情如同一个关了三十年的怨fù,伟哥肯定不爱的,泄哥同样不会让人满足。不过地面上稍稍潮湿了,有些低洼处居然出现薄薄的积水。有雨总比没有的下好。天sè渐渐临近黄昏了,看到狄仁杰站在天津桥上,正等候自己。

这也是无奈的事,担任了大理寺丞,总要当值的。晚上又不便拜访太子,洛阳虽然没有长安大,可是一道洛水与洩城渠,又将皇宫给孤立起来,更加不大好见面。只好早上当值前,向东宫留了一份拜贴,约太子在他下值时,有事相商。

不喜欢扰民,就是普通的车驾了,李威让太监牵着狄仁杰的马,说道:“狄卿,上车吧。”

狄仁杰犹豫了一下,最后还是上了马车。李威又说道:“去狄府。”

有些远,不过李威无所谓,许多事正要与狄仁杰相商,马车开始行驶起来,李威说道:“狄卿,在大理寺如何?”

“呵呵,”狄仁杰爽朗地一笑,这可是他的最善长的工作,道:“还行。”当然,李威也不知道狄仁杰在大理寺某些类型神话的事迹,否则同样会惊掉一地眼镜。

“狄卿,让你猜对了,父皇与母后,终于向孤的那两个计策屈服。”

“唉,这是必然的,”狄仁杰叹了一口气。皇帝与皇后对百姓算是好的,当然这个好也有一个先后,与他们的位置相比,即使饿死成千上万的百姓,也要保住他们的位置平安。所以开始是将重心放在竹纸上了。大义争过来了,百姓也会关心。不要说不好,帝王能做到这一点,已经算是很不错了。既然都将竹纸当作了救命稻草,那条主意虽然不妥,摆上议程,同样是必然。有的解决,总比没的解决强。

“狄卿,但也不是不可行,”李威将经过说了出来,没有那么直接,用了掩耳盗铃式的方法,这样一来,即使有非议,也会小得多。主要办法还是他想出来的,有些自得。

可是狄仁杰听了,却立即摇头说道:“殿下啊,你不应该去插言的。”

“为何,母后说得对,每拖一天不解决,就会死一些人。”

“殿下,你宅心仁厚不错,可你想过没有,你的智慧真比陛下与皇后,或者两位相公强?”

李威一阵汗颜,别以为又是竹纸,又是晒盐。前后两世的生活相差了一千多年,如果有足够的运气,换作谁从他那个年代穿过来,只要是正常成年人,总会一些这个时代没有过的知识,而且很超前的知识,即使记得不大真切,却有无数财力人力供他调动,那么就象竹纸一样,反复调试,新事物就出来了

这不算他真正的本领,包括那些诗词。真正的本领,不要说伟大的父母亲,郝处俊也不及,就是老好人阎立本,他也不会及。

狄仁杰道:“说官评,郝相公算是好的了,在民间风评很佳。不然他也不会提出来。可他为什么想不出真正稳妥的解决办法?”

“为什么?”

“关系到商贾啊,他也害怕别人以后就此对他指责。因此说了一半,留了一半,这一半交给陛下与皇后。”

“你是说郝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