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依依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兴唐-第56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长子虽然吃饭那个小心劲儿,让她很不满意,不过终是留下来吃了这顿饭,心情略略转好,道:“吃饱。”

“吃得很饱了。儿臣不打忧母后了。”

“好,你去吧。”

走出了大明宫,伸了伸腰,活动了一下身体,还在感觉呢。但是史官对这件事很感兴趣,某天某日,陛下与太后共食晚餐,尽兴而归。大书特书,母子嘛,应当和睦相处的,前段时间,都成了什么样子?

……

又与诸位宰相进行了细密的商议,这才重新将这些家族召集起来。

他们是唐朝的精英中的精英,他们不反对了,下面一些更小的门阀与庶族地主,更没有反对声音。

不但他们,还有京城中所有的大臣,一起喊到太极殿,坐下来商议。

先是宣读一份圣旨,也就是与魏元忠草商的那道诏书,没有颁发下去,先取了证据,拖到今天才颁发。水利是国家未来重中之重,户部官员曾经做过计算,若要成功实施,有可能花费八千万缗钱以上的巨大费用。甚至有可能达到一亿缗,一亿五千万缗。

但成功后,好处巨大的,仅是开耕出来的新田就能容纳两百万户,国家每年增加的税务最少达到五百万缗。仅是这一项,就能挤出二十年人口增涨所带来的土地压力。

只要有操守的大臣,也不想看到这些大户人家因为私利,将这个巨大的计划破坏掉。

这是实打实的,至于皇上说开发辽东,岭南,太遥远了,感兴趣的人很少。

然而参与的大户无动于衷,国家政令一套,落实下去又是一套,比如不准买卖田地,结果呢,再如比不准贩卖人口,结果呢?

宣读完了,李威说道:“着宋璟为水泽观察大使,监察处理全国豪强非法占有水泽,以及官员处置不力事宜。”

“喏。”

李威心里说道:小样,当真老子不知道其中的关节。我派一个铁面无私的人,监管你们,看看你们能不能逃过宋璟的法眼。再能逃得过,算老子服了你们。

当然,就是派了宋璟,这场斗智斗勇的大戏有的唱。甚至一直唱到以后。

这才说正事,道:“众卿,朕前几天说过,要落实一些革新。朝廷是强行夺你们的利,但不仅对朝廷有利,也是为了你们各家长远利益着想。若没有唐朝的盛世,你们各家有没有今天人丁兴旺的景象?我先说第一件事,人。全国大多数州县都缺少了劳力。”

“是啊,是啊。”立即响起一片附和声。

也不想与朝廷作对,确实是缺少劳力了。对此李威很清楚的,今年各方最少塞了七十万突厥人分散于全国各地,然而象打了一个水漂一样,迅速消失得无影无踪。若不是那时自己回归,吸引了全国人的注意,这也会引起轰动的。

可见人口的缺乏。

“但有一个地方能满足你们的需要,天竺。天竺大约有五六千万人口,分成了四个种姓。第一是祭司,叫婆罗门,第二是刹帝利,是贵族。这两个种姓占人口总数不到百分之十。第三是吠舍,也就是平民百姓。第四是首陀罗,也就是奴隶,最后一姓人数最多,大约占到六成左右。并且在天竺被普遍视为贱种,往往用一匹绢就能换回几个首陀罗。”

其实有少数海客已经购买了天竺的奴隶,但想着货物赚钱了,就没有往这上面想。李威刻意点醒,众人眼里亮了起来。有的海船很大的,能装载一万多石货物。当然,装人不可能按货物重量计算,再大的船,也不可能容纳一万多人在上面。然而装上一两千人,挤一挤,再带上一些粗陋的供给,还是能做到的。至于一艘船挤上一千多人,会不会象猪猡那样,没有人管了。(这是我们民族的悲哀,以人为本很早就提出来,真正做到的,自古以来,只有一个皇帝,赵祯,其他的,摇头。不过喊得响的人,倒有不少。)

这同样是暴利的生意啊。

有的人后悔得想要拍大腿。

“朕不相信,最少能均出一千万的奴隶,还不够你们挥霍的?”

有的大臣想窍笑,有方正的大臣却在摇头。但不是说笑,劳力的缺乏,大户人家死活抓住佃农与部曲不放,朝廷也无可奈何。这个问题不解决,接下来的种种革新推广不起来。

“并且他们世世代代是首陀罗,生活在最卑微的环境里,逆来顺受,远比你们所用的各个部曲,好用得多。不过,这是一群卑贱的人,朕不希望他们以后会有许多后代在中原大地上繁衍。”

又有许多人想笑。

其实是说,各位,割吧,象割倭奴那样,小刀子磨得快快的,将男的根全部割去。

女的都没有人考虑了,毕竟不是东女羌,是母系社会,子女跟父走,父亲是汉人,子女也是汉人,能迅速融合。另外,以能控制异族在中原的数量,是武则天的提醒,李威才想出这个馊主意的。

又说道:“不但如此,朕会放松各个海市,甚至还会派人从南诏打通一条通道。有可能还从信德再打开一条陆地通道,使你们有更多道路,将天竺的首陀罗带回国内。”

是好听的说法,看到没有,为了你们,朕都要动用军队了。

实际还有原因,在唐朝与拜占庭两国攻占下,大食没有象历史上来个大一统,分成了双哈里发,左拜尔占着麦地那,麦尔旺占着大马士革。然而拜占庭的君士坦丁堡却在去年去世了,继位的儿子又不大争气,唐朝放弃进攻,在教廷努力下,还在发起圣战,可是进攻却不如以前有力。

不能让大食人恢复。

因此,有可能明后年继续用一次兵,权当练兵的。正好信德等地,让大食人重新分配了一下财产,有两三年时间,又能恢复一些元气,又能得到大量财富。

缺钱啊,只好打歪主意了。也符合他的世界布局。

最头痛的人力问题解决,接下来就好办了,只要朝廷不强取豪夺,拿钱出来赎,在劳力不缺乏的情况下,各大世家不会阻拦的。至少能赎出一半部曲,这也足够了。

李威又说道:“再来说地。”



第一百七十章探(八)

第一百七十章探(八)

转过身来,对太监说道:“张内侍,到后面将朕那张大地图拿来。”

“喏。”

一会儿拿来一张很大的地图。

上面分成了几个区域,先是淡黄色的大唐疆域,单看这张地图,面积很惊人了,远超过了历朝历代,南部伸到了后来的越南中部,东部还有一些南海上被诸海客占领的岛屿。硫球群岛上盛产硫磺,也被朝廷圈了进去。

东北部因为靺鞨人臣服,一直圈到了外兴安岭之北,绵延到堪察加半岛,北部延伸到小海的北岸。西边因为易萨部的臣服,圈过了咸海,南边是呼罗珊。仅是一个吐蕃屹立在高原上,每一次看到后,李威心中十分不满意。

但各部臣服的程度也不同,管理的松严也不同。辽东诸部离中原近,却不及对呼罗珊的控制力度。交趾是后来小越,恶心死了人,然而现在对朝廷很忠心。因为倭国的入侵,新罗停止了扩张的脚步,终于将疆域停在了大同江。否则这几年发生了这么多年,都能将唐朝驱逐出了鸭绿江。但真正的核心区域要缩水一半的,西域仅是以点带面的管理。从肃州往东才是朝廷真正有控制力度的区域。北方也几乎以长城为线,要么陛下以后设立六镇,向北推伸到阴山。

在这个淡黄色的区域里,涂了许多深黄色,特别是长江一带,还有全国一些零碎的地区。不用说,这就是以后兴修水利,有可能腾出来的耕地区域。还有岭南与辽东有大片赭色的区域。那是未来开发的地方,皇上的雄心壮志,能略见一斑。

然后是更多的地方,分成了两片,一是南海诸岛,颜色变成了深绿色。其次往大洋洲,绿色稍浅,再往东去,那两个大陆,全是浅绿色。再就是西方,信德、马克兰、俾路支斯坦等地,涂成了红色,那是血腥与杀戳

将地图悬起来,说道:“大家看一看绿色的区域,它能容纳多少耕地。以前朕一直通过种种措施,直接的变相的,鼓励你们前去开发。为什么非要挤在中原,与几千万的百姓抢中原紧张的地源?难道非要逼得我将所有百姓迁移走,只有你们来保卫朝廷安全吗?会不会?”

这个问题很重要的,两京安全是重中之重,甚至不惜紧张的田地资源,李世民与李治,先后还迁移来大量的百姓。正是有了人,就有了府兵,有了府兵就有了拱卫京城安全的力量。

比如徐敬业谋反时,魏思温说,我们打洛阳吧,洛阳东南方向府兵不多。

后来安禄山谋反,也是看到唐玄宗好大喜功,府兵败坏,两京府兵所剩无几了,自己手中有了庞大的军队,这才敢谋反的。

因此,李威前面说开发辽东与岭南,诸位宰相很是不乐意。就怕人口分散了,京畿要地百姓数量不足,安全无法得到保障。

挂着这个大义,所有大户人家不敢开口说话。不然有的说了,你让我们去,为什么不让平民百姓去?去肯定要去的,然而飘洋万里,平民百姓力量不逮,朝廷又没有力量过海派驻官员。就是以后迁居的人多了,恐怕多是羁縻而己。

但政策有许多拘束性,所以李威再次一转语气,说道:“海外已有人在开耕,多用土著人。人无远忧,必有近祸。土著人不开化,所以不可惧。一旦与我们接触时久,开化起来,熟悉当地地形,适应当地气候,恐会生起不好的事例。所以我与诸相公商议后,有可能会给你们一些照顾性的政策。例如,上户人家,可以迁移两千居民,前去开耕,中户人家,可以迁移一千百姓,前去开耕,下户人家,可以迁移五百居民,前去开耕。甚至提供你们大量武器,进行自卫。但勿得虐待他们,所有迁移的百姓必须备注在册,朕在登州几年前就训练了一支海军。会不定期的派人前去各岛巡视。也勿得想贿赂官员将士,这些巡视的官员,朕也会不停的调换。”

后面仅是从人道着手,已经有许多人眼中闪起亮光,以前也迁移了一些百姓过去,但都是偷偷摸摸的,也不敢迁得多,怕朝廷察觉动怒。这一条决定,不但公开制度化,数量也不少。这么多人,再加上船上的人,有了充足的武器,就可以武装起一支强大的军队。那怕就是南海上最大的国家,几家子合伙起来,都能将他们推翻了。

有的国家,比如赤土国,那真富裕啊。

敢情想这个好事呢。

确实这样一来,地的矛盾也解决了。中原更好,然而皇帝不让吞并,怎么办呢?只好另寻他路,似乎做一个海外的土霸王也不错的。

这一条前提,就是必须有充足的劳力。

所以李威放了放。

这一放,可是几十万百姓流落到海外去了。甚至大规模发展起来后,都能迁出上百万的百姓。

非是他是穿越者,换那个皇帝前来,都不会下这道诏书。

将地图合上,又说道:“当然,有许多细节,这几天,你们都留下来,有什么想法,只要心中还念着这个国家,广大的百姓,都可以提出来,我们大家一起将它完善。”

有什么可说的?

再说,不可能将皇家的园林都腾出来,给他们侵占吧。

“再谈钱财。君子耻于谈利,以前许多人进谏,对朕的批评,也是要朕勿要贪利失义。我想,是大家误解了。百姓生活,要穿衣,要吃饭,要住,要行。能力大小不同,所获也不同。吃饱了就想吃好的,穿暖了就想穿漂亮的,有了住,就想住更大的房屋。这本身无可是非,朕恨不能全天下的百姓经常能食肉,能穿绫罗,能住温暖华丽的大房子。只是君子爱财,取之有方。以才干以勤劳获取,以道义获取。道义,乃是社会稳定的基石。所以朕一直说良,也就是道义,赚钱可以,要有这个国家,要心存道义。难道非要象土著人那样,大家一起过着刀耕火种的生活,才是最完美的吗?”。

众人会心一笑。

李威又拍了拍手,两个侍卫抬着一样东西,上面蒙着布,后面还跟着一个拜占庭的传教士。

东西抬到大殿里,放了下来,将布扯开。是一个长墩子,放在木盒里,有小石板,小石条,还有一种灰浆,局部地区是粗砂,缝隙处填满了细沙,上面也是细沙。

李威说道:“这位是拜占庭的主教悉玛若,在他年青的时候,主持着建修拜占庭人的一条大道。在道路的技术上,他们在某些方面,比我们稍稍发达。曾经因为完好的道路,使罗马军队侵占法兰克时,一天能将步军推进了近两百里路。这就是他带来的模型。朕正准备与诸相公商议,拨出一千缗款子,每一年拨出一百万缗,由他与我朝精通水木的官员,共同协商,修建各条大道,通达各个州县。”

要想富,先修路,还没有出来。

但在座的无一不是精英人士,道路发达了,货物流通速度加快,对繁荣商业,有很大的帮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