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依依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兴唐-第43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于是送子弟就学国子监,也将郑宫楚送到了洛阳。这也是一个表态,国子监里的教育环境未必能比得郑家内部的教育环境来自但入选了国子监,就能容易通过科举考试,进入朝廷为官。示问一下,郑家的人,有可能还是郑家最优秀的一群子弟,能不能通过国子监的监考?又能不能通过科举考试?看到郑家子弟的名单,主考官也会主动放一马。也为郑家带来一些好处。三十名子弟,一旦大半考中进士,以后就会有几十名的郑家人在朝廷为官。

做官郑家不大在乎,主要是联亲。不联亲,他们始终不放心。

这项jiāo易外人不知道的,听闻了郑家子弟进入洛阳。洛阳为之轰动,最焦心的是各大未嫁名闺。那个翘首以待,日夜思念的心切,让李威再次汗流满面。几乎几天之内,三十名郑家子弟的所有资料,包括年龄,有没有成亲与订亲,相貌,才华,家中有何亲人,善长的,等等八卦满洛阳在飞。这是没有人将这三十人的资料汇编成小册子,否则一缗钱一本还能被轰抢一空。

使李威想到了一件事,南北朝犹重mén阀,每次互访,皆选国内气度才学与长相最好的名士,于是每一次双方出使,皆引起轰动。最有名的是北魏李谐与卢元明同为邺下风流,其文采长相举止,让梁武帝大吃一惊,对左右说,朕今日遇劲敌,卿辈常言北间都无人物,此等何处来?郑家子弟此次赴京都,还没有达到那种境界,但这次荥阳三十名弟子入京引起的轰动,也不亚于多少了。

可是李治似乎还嫌不够热闹似的,在万众瞩目中,荥阳郑家的几十名子弟终于进入洛阳。然后李治派人通知李威,在皇宫设宴款待,让李威率群臣迎接于天津桥。

没有迎于城,仅出了一步皇宫,可终是亲迎,还是率领一群大臣亲迎的。算是给郑家表态的一个回报态度。李威听后久久不语,最后道:“至于吗?”

就差一点说了,倒底谁是皇帝?

难怪没禄氏不要命地向自己借种,都是开化的中原,对血缘mén阀如此看重,就不要说是更落后的吐蕃了。

没有办法,只好姗姗来迟的,不情不愿的带着一群大臣,迎到了天津桥。李治欣喜若狂,高傲的世家终于低下了脑袋了,但李威却不大服气,认为规格太高,有意地让一群郑家的弟子在天津桥南等候了一会。

带着群臣来到了天津桥上,看了第一眼,道:“好多人。”

天津桥南是文武百官候朝之所,很大的一片地方皆没有什么建筑物。但此时皆挤满了看热闹的百姓。特别有许多小姑娘,手挥着香帕,就差一点尖叫了。

抹了一把汗,走过天津桥,又看了看,三十个子弟,大约是郑家有意挑选过来的,不仅是才华,长相也好,穿着更是有些复古,宽衣大袖,秋天的凉风一吹,衣袂飘飘,每飘一次,就让无数个小姑娘眼中亮起小星星。

大多数人李威认识,走过来,称呼了一下,什么三郎四郎十五郎十六郎的,立即请到了皇宫,不然天津桥能“jiāo通阻塞”。设宴款待了一下,为了迎接这群子弟的到来,朝廷还有意在国子监附近chōu出了几间府邸,让他们安顿。宴毕,送了过去。

李威回到东宫,东宫上下也在全部议论此事。

低声对狄蕙说道:“若是崔家与卢家的人到来,朝廷情以何堪?”

狄蕙吃吃地笑,笑完后答道:“阿弥陀佛,陛下行事一直很从容,现在着相了。”

李威也是呵呵一乐。

怎么办呢,全国百姓皆以五姓七家为贵,自己说的不算。然后喊来一名太监,说道:“你去将郑家那位小娘子接到东宫,我有话与她jiāo谈。”

是nv子,郑家绝不允许她抛头lù面的,此次赴皇宫之宴,郑宫楚不在列。

一会儿,郑宫楚被带了进来。

依然戴着一个小帘子,不过此次帘子很薄,能清楚地看到里面如画眉目,丽眸红chún。还化了一些淡妆,显然用了一番心思。身着一身淡碧长裙,裙袂曳地,娜娜而来,象一团轻烟一样,姿态极其雅致。

“坐。”

“谢陛下,”微微欠了一下身,婉约地坐了下来。

“郑小娘子,虽然我不喜这种利益式的婚姻,但很有可能你将在这里拥有一席之地,”指了指大殿,不过也无奈了,自己是帝王,再也不能象以前那样来个自由恋爱的啥,包括与没禄氏的暧昧关系,野辞明月的入宫,甚至有可能将来的香黛公主,皆是利益的jiāo换。

“嗯,”轻声嗯了一下。

“有的话我要提前说一下,假如你进入东宫,你们郑家乃是名mén望族,我却不允许你们家族掺杂你的后宫地位以及将来太子的争执。”本来这一句话不用说的,可这次郑家子弟入京所引起的疯狂与轰动,让李威心中戚戚,也再次估量了一下五姓七家所拥有的潜在实力与影响。

“臣妾自当转达。”

“还有,你们这几大家族如同巨瘤,对朝廷政策统一xìng有着严重的妨碍,可我在你家说得很清楚,我不想采用打压的方式来化解这个难题。是共赢,不但是现在共赢,我希望几百年后你们家族与朝廷皆是共赢。因此,需要你们家族对朝廷的征策支持与配合,这是我想要的。可是朝堂上的争执,我不希望你们家族参与进来。”以前几个妻妾就商议过,东宫太薄,还要充塞nv子进来,最好充塞五姓七家的nv子,来换取他们强力的支持。但眼看要成现实了,李威却想到了另一件事。其实一旦联亲,已经或多或少有了影响力。仅此而己,想要他们举族来赌博,全力支持也不大可能,反而有可能做出一些举措,让母亲误会,没有起到多大作用,还能让母亲强力的反弹。不如直接将话说明白。

“喏。”

“最后就是你自己,无论你们几人以何方式进入东宫,是我的妻妾,就是一家人。只要格守本份,心xìng淳善,我就很欢喜了。你家风严谨,家族庞大,我不希望你以后挟自家家族之威,或者家族中的礼节,瞧不起东宫其他人,或者压迫其他人。”

“喏。”

郑家的事,也要早点定落下来。东突厥有变,让李威很担心,这不是李治表面能看到的。史书记得不多,武周时好象契丹人与突厥人让唐朝吃了许多苦头,并且东突厥一直没有收回。有可能与母亲对军事不懂,又杀了许多大将有关,但内心之处,从来就不敢小视这次东突厥即将发生的暴*。未必将突厥人当作自己人,可突厥的地盘必须要占领下来,这叫御敌于国mén之外。否则从幽州到河北,从云朔到河东,从丰州到关内,从灵州到灵武,都要开始布置重兵防御,仅次一项,朝廷每年就要付出大量的开支,会远远超过抚恤突厥人的费用。

心中想着此事,东突厥的战报也正好来到

第四十章静绕珍丛底(一)

第四十章静绕珍丛底(一)

之前就到了,但荥阳郑家弟子赴京,李治虽表示了隆重的欢迎,但意味着连强大的郑家都向唐王室开始垂下骄傲的脑袋。是幸事,于是压制下来,宴会散后,郑家弟子送到安置的府邸,李治立即将这份军报送到东宫。

对军事,他与武则天皆不懂,再加上儿子很早就说过东突厥必叛,所以索不管不问,让儿子能者多劳,做一个决策。

将战报打开,这次反叛也因为李威的提醒,朝廷做了一些御防措施,导致提了一个多月发生。单于大都护府阿史德温博、奉职二部反,立阿史那泥熟匐为可汗。阿史那熟泥匐就是当初投降唐朝,与李世民约为兄弟的突利可汗的后代,阿史德奉职是李治亲自赐名的,意思是格守本职,温博突厥语是临时指挥者的意思。唐朝在漠南置羁縻州,定襄都督府下有阿史德州,后来又置云中都督府,修了一个云中城,城中迁有阿史德族人三百户,此次反叛的重心就在云中城。

阿史德温博本人担任着唐朝定襄都督,奉职则为云中城阿史德族的酋长。这些人皆手握重权,再加上熟泥匐根正苗红,于是前面一叛,消息象烽火一样迅速蔓延了整个大草原,二十四州酋长皆举兵响应,叛兵达到数十万人。

萧嗣业早接到提醒(资治说遣是错误的,萧嗣业本人虽任鸿胪卿,人却在突厥,不在京城,前面反叛,后面就率领着唐朝驻兵与亲唐的突厥兵与叛兵jiā战),立即与右领卫将军uā大智与右牵牛卫将军李景嘉率兵讨伐。这是一员勇将,虽局面很不利,自己的士兵数量又少,但初战依然取得大捷。不过在战报里清楚地写到,若朝廷不发兵相助,难以平灭叛势。

将战报迅速看完,惊问道:“父皇为何压了几天?”

太监不敢答。

这也要怪他本人,一副风轻云淡的样子,李治认为他iōng有成竹,再加上唐朝军队对突厥人有心理上的优势,没有太过在意,所以才压了几天。

又说道:“传几位宰相前来议事。”

然后立即拿来行军地图,在地图上察看地形。

郑宫楚坐在一边没有离开,好奇地看着李威全神贯注的表情。在家族中,听过许多有关这位新皇帝的传说,有好的,有不好的,后来新皇帝登基一番言论,家中几位长者每天都在唉声叹气,多少也说了一些抱怨的话。但也有好的,当初他从青海突围回来,一身大红的披风,从长安到洛阳,无数青年模仿,她的几个哥哥与堂哥哥同样也是如此,身穿紧身衣服,披着红披风,招摇过市,结果被自己祖父得知,将他们喊回来,罚跪了一天。

裴炎等人到来,一个个没有看邸报,对突厥轻视如此只是好奇地看着郑宫楚,李威也扭头看,没有走,这也是一种表态,我都在东宫了,你虽是皇帝,也要负责我的名誉。

李威刚才说了很有可能,让小姑娘心中担心,刻意这样做的。

笑了笑,也不生气,但也没有做介绍,将战报拿给了诸人传看。

裴炎说道:“怎么会是此二人?”

“怎么不可能,别忘记了阿史德与我们中原人的过节,不过我也疏忽了,万没有想到此人。”

这是指阿史德温博与阿史德奉职以及阿史德这个部族的。

突厥人核心贵族有阿史那与阿史德两姓,阿史那是世出可汗之姓,阿史德是世出后、妃之族。但自从与中原人jiā往以来,突厥可汗多娶中原帝王之nv为后,比如西魏长乐公主,周朝千斤公主,隋朝安义公主与义成公主。特别是隋朝的两位公主,因为启民可汗几乎是隋朝一手扶植上来的,在突厥有着很高的地位,自有随从,另设牙帐,并且能干涉国家政治与军事大权,直接瓜分阿史那手中的权利。就是隋朝末落后,隋公主在突厥依然有很高的话语权。非是后人所美夸的几乎碌碌无为的文成公主所能比拟。

但这样一来,阿史德族人就失去了本身应有的权利。对此,阿史德族人一直怀恨在心。初唐强大,阿史德族人不敢有所忌动,而且这种仇恨几乎连李世民都疏忽了。虽然对突厥人收拢,但为了掣肘阿史那族人,刻意扶持阿史德族人,这些人一到中原,立即授以高官厚禄,包括温博与奉职,皆是长安担任过官员,亲眼目睹了唐朝军队的渐渐衰落,回到突厥后又手握中重权,再接到论钦陵使者的挑唆,立即生起谋反之心。

论钦陵有可能派出使者挑唆,李威大约能猜出来,如何挑唆的不知。但知道这些阿史德族人,唐朝给他们的恩没有记住,却将前朝前代的仇恨记下了。

“陛下,如今之计……”魏玄同说道。

不管是什么原因都不要紧,得想方设法将暴*平息下去。朝中这几名宰相,除了崔知温对军事略懂一二外,包括兵部郎岑长倩在内,对军事皆不懂,懂的人却正在淮南道巡查。

李威说道:“魏玄同,你立即替我写一份制书,让萧嗣业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将叛军拖住,拖得越久越好。”

“喏。”

“薛元超,你立即替我写一份制书,勒令边关各州刺史严加防备,不能让突厥人攻入中原。”

“喏。”

“裴炎,此次叛军多达数十万人,不可小视。而我朝将士战斗力下降,已经不能指望象过去那样,仅派几千几万人,就能建奇功了。因此得立即征召重军,但主帅的人手,你替我参议一下。第一是裴郎,他临行前对我说过,西突厥之事,能迅速平定,正好征军需数月时间,返回来时能赶上率军出征。第二个人选就是薛仁贵,青海有黑齿常之、李谨行二人驻守,足以应付吐蕃突变。也能将薛仁贵从松州ōu调回来。第三个人选就是我……”

其他人皆不行,黑齿常之也许行,可他的资历无法有能力统率几十万大军出征。再说是一个胡人,朝廷也不会很放心。王方翼也是如此。朝中有资历的人不少,可又欠缺军事天赋。要么就是刘仁轨,刘仁轨青海病退,也不大好意思再率军了。至于他本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