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依依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兴唐-第42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如何能长远一点,这些世家自认为朝代能灭,家族不能亡,但一个朝代是否长远,牵涉的东西会有很多,李威不想耽搁,隐隐地将话直接带到主题。

“陛下一定能做到的,臣听闻了怀州一案。”

“嗯。”

“臣有一议想说。”

“但说无妨。”

“关于吞并,有的是为利而行,有的是迫不得己。比如有的庶族地主,家财万贯,有无数的庄园,然而需要供养有亲人也不过几十人而己。但有的家族庞大,多达数万人。

朝廷和平发展,百姓之福。可人口繁衍越多,不想,也不得不为。”

“郑翁,恕我直言。你所言十分荒谬,我很早之前,在做太子时就想过你们郑家这些门阀的处境。若不是让你们吞并,是有可能发生你所说的情况。因此,苦思良策,于是有了航海的事。无他,共赢耳。若耻于言商,海外皆是无主之地,即便有一些土著人,他们文明落后,武器落后,远非中原百姓所敌。相反,这些土著人可以作为部曲豢养,协助我们开耕这些新地域。这样,既然解决人口增加所带来的弊端,又能为朝廷开疆拓土。若是留恋乡土,普通的百姓,如何敌得过你们这样名门望族。即使我朝历代皇帝贤明,不能日后河南河北关中这数道各州县,只剩下你们这些顶级门阀吧?世家有没有十全十美的好事?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于其留待后世子孙解决,不如短痛。”

因为有海外,所以李威说得理直气壮。

但这句话说得极重,郑父脸色有些难看。

李威就当没有看到,又说道:“郑翁,在路上我与刘仁轨相公就讨论过,我曾说过一句话,在国是国,在家是家,在族是族,作为家主,总要想使家人与族人生活过得更好。”

“是。”

“但我是大唐的皇帝,却不能想着如何使几十个家族如何的强大,如何的富有,我要想的是如何使整个国家变得更强大,百姓变得更富裕。这个百姓不是顶尖门阀那几十万臣民,而是整个唐朝几千万百姓。唐朝的建立,虽然你们世家也有功劳,“这是压过后又棒抬的一句话,唐代隋,郑家有几个弟子曾经出过力,但整个郑家继续旁观,不但是郑家,除了裴家外,山东顶尖门阀,包括五姓七家在内,出的力并不多。继续道:“我考虑的只能是大局。可是你们几大家族历史悠久,门风严谨,有许多人才。”

将人才咬得极重,初唐时五姓七家,还在袖手旁观并没有全心全意投入朝廷怀抱。

人才也许不少可为朝廷效力的人才却不多。

“红花还想绿叶配。因此,对你们几大家族我并不恶,即使现在,想的事也不是如何阻止吞并,只要做得不天怒人怨,对此我的态度只是眼一只眼闭一只眼。此行,只是看一看民生,还有就是水利,看如何拓出更多的耕地,安顿无地或者少地的百姓。即便会有一些封田也是按功请赏不会使富者蛊富,贫者益贫,自毁国家的长城。”

这是放出的信号。

你们几大家族主动投奔朝廷,问题也不大紧,我不动你,可会用其他的种种手段,拉拢平民或者庶族,或者功勋子弟上台,此消彼涨之下,你们几大家族势力会越来越弱小。

态度依然很强硬。

郑父捧着茶杯失了好一会儿神最后问道:“请问陛下,对我们几大家族如何看待?”

“郑翁看这盆盆景……”李威指着桌子上一盆五老松盆景说道。盆景很精致,枝干粗大苍劲,几个岔枝弯弯虬虬,很得南方盆景的疏漏之道。

“陛下是……”

“美则美矣,然而此松永远长不高长不大。国家亦是大树,有根有干有枝有叶,我说过红花还需绿叶犯,树亦如此。枝不繁,叶如何茂盛?枝繁叶茂,树才能长得更高更大。但有一个前提,各个树枝粗细有度,若是枝粗于干,还不是一根枝,是几根几十根枝节比主干还要粗大,这颗树会不会长成参天大树?”

这是放出的第二信号,对你们几大世家,我不排斥,但你们必须依附于朝廷管辖之内。

“陛下,几个朝代,我们几大家族亦是如此。”

“郑翁,我也说过此事。自东汉出现门阀以来,有的门阀,比如你们荥阳郑家,经过历朝历代的递更,但是你们家族巍然屹立。北魏入主中原,为了换取汉人的支持,更是将你们几大家族捧抬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这句话很有些讥讽的意味,为什么五姓七家存在,还是一个胡人政权捧抬起来的。郑父脸色变得再度难看起来。李威继续说道:“然而齐周时看到你们几大家族尾大不掉,才开始想起打压,到了隋朝时,再次打压,终就无功。”

不仅是齐周隋时,李世民与李治下话不得五姓七家不准联亲,又修《氏族志》,也是在打压。但始终无功。后面的李威没有说出来,继续道:“然而花无百日红,你们家风严谨,是幸存下来,但看一看东汉时的袁家,今在何处?东南侨族现在又是如何的景象?郑翁,你能不能保证在朝廷极度不满的情况下,你们这些家族依然每一代都能保持以前的荣光?记好了,这是大唐,历经高祖太宗以及太上皇三代人心血的治理,已经有了几百年基业的景象。而不是南北朝隋代那样短祚的年代,有的是时间……”

“难道陛平也想打压我们几大家族?”

“是啊,我内心深处的确很想。能打压你们几大家族,有很多的好处,国内没有尾大不掉的势力,政令上下一通,便于治理。没有了你们几大家族的带头,就没有更多的人佼仿你们吞并、慢怠朝廷、买卖婚姻。没有你们几大家族,就没有更多的门第之见,贵贱之分,再精心治理,就能容易实现理论上的人人平等,人人平等,百姓就不会抱怨,国家就没有张角陈胜之乱。”

郑父嘿然冷笑,道:“陛下,有这种想法的不是你一个人,可有没有帝王成功过?”

这是在书房之中,否则这两人惊心动魄的谈话,会使所有听众目瞪口呆。

“看起来是如郑翁所说,然而苞丁是如何解牛的?不但是你们这些大家族,吐蕃的力量更强大,以及高丽人。然而高丽这头壮牛在我朝的数次解剖下轰然倒地,吐蕃不久矣。我不急,若是这头牛很不听话,不得不解,我必然解之,但会慢慢地解。不用等子孙,相信我这一生还有几十年的光荫好活,在我手中这头牛必然解剖完成!”

“臣相信陛下有这能力,然而臣虽不管政治,也听到许多。朝堂之上,陛下只有处理从政的权利,能掌控的朝臣不足一半鹿死谁手……”……未必可知,此时说这些话,依臣看,很不理智啊。”

第二十六章乱点桃蹊(三)

李威哈哈一笑。

郑家这位老者与自己说话看似火药味越来越重,然而却正合了他的心意。

自己有多少事务,朝中政权的争执,突厥人,兴修水利,倭国与新罗,这是摆在手头眼下就必须要做的四件大事。还有武承嗣那个管事,与母亲如何合作,以及郑家这些小事务。

这一行,也许很重要,但对眼下自己来说,绝对是小事一桩,对郑家却是头等的大事。与眼前这个睿智的老者,如果兜圈子交谈,三天也谈不出所以然来,所以不如真接一点。

笑完后道:“郑翁,你当真会那样做?”

郑父语塞,世家最重的是名声,郑家这几十年不管朝堂的事务,只着重于家族本身的发展,投入朝堂的朝争,本身就不对了,再倒向后党,家族中的各个长者也不会同意。

李威又道:“今天我与你交谈,就是会对你们家族有利,我都没有指望过你们对我支特。就算你们对我支持,朝堂你们郑家有多少重臣,军中又有多少将领?”

这不算全对的,若是郑家支持,还有一定影响力的,但因为郑家远离了朝堂,影响力也不能太过乐观。

郑父又是语塞。

继续道:“我之所以来,还是方才那番话语,是大家共赢。朝廷不会容允象你们这几支强大的力量,游离于朝廷之外,不受朝廷控制。除非这个国家吏治腐败,对地方的力量失去了控制。但作为你们几大家族,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正如你所说,这些年你们家族人口在膨胀,为什么?是国家安定发展。享受国家的荣光,却不尽义务,世有没有这样的好事?”

站了起来,说道:“荥阳我是第一次来明天我还巡视荥阳一天后天就要离开。郑翁请三思。”

这是委婉的说法,有没有结果只有明天一天,明天晚不给答复,我就要走了。以后再想找我,也没有可能。

然后告辞。

郑家这座府邸很大李威这一行,就安顿在郑家的后花园里。

八月到来夜晚不算冷,略略有些清凉之意,花园里有许多高大的树木,还有一些花卉一条小溪潺潺流过。几个女子在花园的凉亭里面谈心。对郑家,皆抱着好奇的想法。然而来到后,都有些失望。

李令月不服气地踢着小脚:“也不过如此为什么他们能藐视我们皇家?大哥,你回来啦能不能告诉我原因?”

“小妹,不是如此,这几个家族家风严谨,刚才我到过他家的房,里面的藏不亚于崇文馆的籍,严谨的家风,使他们在民间影响很大。这种家风,以及资源,还有藏,以及众多的弟子,使这些家族代代都会涌现出许多的人才。看一看弘文馆、崇文馆与国子监请了多少这些世家的大儒做为学士,在教命……”说到这里,他又想起了一件事。科举!

唐朝初期的科举制度师承隋代,有许多地方狠不完善。

最大的弊端是两监制,录取的人才以两监为主,地方的人才却是很少。但两监多招对朝廷善的名门家族子弟与功勋后代,特别是关陇贵族。这一条科举制度,无疑限制了山东这些顶尖的门阀发展。

另外这些顶尖的门阀有自身的优越性,这几百年享受着九品中正制度,给他们家族带来的荣光。唐朝却是以门荫制与科举制度用人,本身这些家族又不屑与普通的老百姓一道参加科举。

如果自己将科举普及到全国各地,这些大家族又放下身架,那会是什么局面,无疑是一头头睡醒的雄狮。

想到这里,喃喃道:“要普及啊。”

“普及什么?”

“没什么”,李威没有回答。活字与竹纸出现,使百姓读的成本下降,正是普及的机会。抢在这些世家门阀崛起之前,使全国有各多的人读,这才是惠及万民的政策。但朝廷的制度,又让李威感到头痛,不准百姓私自设学馆,只有州学。这一个政策成了横在平民百姓面前的天堑。

是不是回去后与母亲提出来。

武承嗣庄园的丑闻,原来是准备调魏元忠以及其他数人回京的,但若提出来普及学馆,必须要母亲支持。

魏元忠回京的大好机会就错过了。

皱眉思索,婉儿不知,问道:“陛下,你与郑家谈得如何?”

“大家亮了一下底牌,如何,要到明天晚才决定下来。”但他又婉道:“婉儿,当年你们母子得以入掖庭宫,是沾了郑家的荣光,可你在郑家心中,却不算什么,他们考虑的是家族长久的利益。不说你是外子,就是家族中的至亲弟子,也不会考虑你的安全荣辱。”

“是,臣妾永远是站在陛下这一边的。”

“来我吟一首诗余给你们听……”,看着天的月亮,四周花树婆娑的身影,听着虫儿在吟唱,今天晚与郑家这个老祖宗交谈,自己一直占据风,李威心情大好,说道。

“好啊,好啊。”几个女子皆高兴地跳起来。

“要不要臣妾拿笔墨来?”碧儿说道。

“随你。”拿笔墨过来,不是吟,是写了。一会儿将笔墨拿过来,听说陛下要作诗余,连同附近的一此郑家子弟都好奇地走过来观看。李威没有管,提起笔写道:可怜今夕月,向何处,去悠悠……

“这首诗余雄放姿肆,非陛下不能作。”看到写到最后一句,云何渐渐如钩,郑家的一个弟子忽然说道。

李威笑笑不答。

非是他的功劳,虽然知道因为自己出现,历史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后世出现的名诗名词在这世界多半不会出现了,但不会自居其功。其实这些年唱和之作,多是自己真正的作品,当然时好时坏,不过事务繁多,也没有人以为意。

今天只是高兴起来,顺便剽窃了这一首。

婉儿也说道:“好象《天问》。”

李威心情好,低声说道:“想不想知道原因?”

“想”

“再拿颜料过来。”

拿来了颜料,画了几幅图画,是太阳与地球、月亮的轨道图,几幅画一出,立即解释了原词中大部分的疑问。不过画完了,恐惹非议,立即拿来火舌,将它烧掉了。

“陛下,大地是圆的?”婉儿与一干人人惊奇地问。

“我什么也没有说。”李威不答,但附在婉儿的耳朵边,低声说道:“你看过我那幅世界大地图,我告诉你,过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