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依依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兴唐-第41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行啊,你们这几个小妖jīng,难道想我jīng尽人……”

婉儿一下子捂住李威的嘴巴,道:“陛下,不准说话,臣妾就象陛下所说的一句,想陪陛下一起变老。若是陛下有了闪失,臣妾还不知道这人生有什么乐趣。这件衣服,是臣妾央请蕙姐姐做的。臣妾不是为了蛊陛下,只想陛下愉快。”

“我很喜欢。”李威用手mō了mō婉儿jiāonèn的肌肤,有些冲动,最难得婉转如此小,就十分懂事。只是远处还有许多太监与宫婢站在哪里准备伺候,强行忍住。

婉儿又说道:“陛下,你真聪明,没有想到太后化解得那么容易。”

李威苦笑了一下,道:“论心思,我不及母后远矣。”

又叹了一口气,母亲越聪明,李威越想和解。他的要求不高的,又不想做一个独夫,只要母亲野心不高,让出一部分权利又如何?可自己怎么样说,母亲才会相信?

P:这一章本来想明天定时发布,欠诸位章节太多,提前发布出去,不管订阅了,只要大家愉快就行。还要感谢大家给老午提的一些建议,包括吧里面的一些读者。再祝大家新年快乐,心想事成。再说一件事,虽然断更了几天,酒喝了头,还在想书中的内容。隐隐将帝王篇的主线找到,往下写,不会太卡文。明天继续。F@。

第十四章为问花何在(二)

第十四章为问uā何在(二)

早朝开始。

天无二日,地无二主。在这时代实施民主,对唐朝那将是一场灾难。不是民主,大政的分割,已经是一场灾难。三个人有了主持大政的权利,朝堂被严重分割起来。除了死心忠于武则天与李威的大臣,其他的大臣都采取了明哲保身的做法。

至于李治,除了少数极个别大臣,暗自垂泪外,基本都忽视了。不是不尊重,眼睛看不到了,身体又一直没有好起来,又有几人能去真正尊重?

但有一好处,朝堂上进奏的大臣反而很少。

试问进奏能有什么用?到了皇帝手中,一套政策。到了太后手中,又是另外一套政策,不进奏,刘仁轨、李义琰是死忠于皇帝派的。裴炎与薛元超表面是死忠于太后派的。中间派的大臣说的不算进奏了也没有作用。

太监刚要宣布散朝,李威忽然宣布率刘仁轨与李义琰巡查河南道诸州。

许多大臣不知道内幕,一个个感到愕然,郭正一举着牙笏说道:“陛下,不可,国用困窘,陛下出巡,所需费用高昂。前一段时间,是太上皇下的诏书,那时陛下是太子,时与势皆不同。今天陛下已不用出巡。”

这是一个良谏。

李治留下的底子还是不错的,朝中有许多大臣,做不到朱敬则那种死谏的地步,但有许多大臣,还有一份良知,于是全部应声附和。

“郭卿,此言错矣。不说我,就是以后我的子孙,我还继续让他们时不时的出巡。不出宫闾,如何知道民间疾苦。但是出巡,是察看民间疾苦,不是炀帝下江南,又不是封禅,一定要有多大的排场。韦大夫(韦思谦),你是御史大夫,请记好我今天的言论。出行,是看一看民间,百姓的困难,不是排场,以避免晋惠帝说无粮可食岂不能食否的悲剧。所行之处,不得铺张费,更不准有黄沙铺道,清水洒尘的事件发生,也勿得刻意建造行宫。”

“陛下,臣不同意。”裴炎立即说道。

这个老家伙肯定不安好心的,可他是宰相,李威这个皇帝还不是真正的皇帝,只好生受着。

裴炎又说道:“国家尊卑有序,此乃儒家治国之本。要么不出行,出行虽是可以节俭,不学隋炀帝,但也不能太过怠慢,以免百姓滋生慢上之心。”

说得似乎很有道理的,皇帝的尊严,正是儒家这个尊卑有序,得以维持的。外国也有皇帝,但不会象中原王朝皇帝那样尊贵,大权集揽。说句不好听的,那只是动物进化到人类的本能,就象猴子必须有一个猴王一样。

李威会不会相信?

首先你这个裴炎,就未必将我这个皇帝放在心中。

李威将桌子一拍,道:“难道裴卿,你想将我关中宫中,做一个秦二世不成?”

“臣不敢,不是反对陛下出巡,国家年光不好,最少不要轻易出巡,以免ā动地方。”裴炎再次说得大义凛然,很能人心的。

但还是有人知道,岑长倩、郭正一、魏玄同眼中都lù;出了忧虑。

李威冷笑几声。

裴炎动辄道德大义,但是我也不是昔日陈下阿

道:“裴卿,我问你,自秦横扫六合,一统八荒后,秦立正朔多少年?汉高祖立汉以后,西汉又有文景之治,汉宣中兴,人口竟然过亿兆,是我朝三四倍。又立了正朔多少年?东汉有光武中兴,废赎奴婢,不可谓仁君矣,又有多少年正朔?到三国,南北朝,隋朝,又有多少年正朔?”

“启禀陛下,此乃有多种原因,有的是主少仆壮,有的是帝君昏庸。因此,最好不立少帝为君,帝王要仁爱百姓。”裴炎从容答道。但还是有意思的,这个少帝,也包括李威在内。三十岁不到,体力是人生的最高峰,智慧却依然生涩。为李治夫妻正名的。

裴炎咬李威的语病,李威也咬住了他的语病,道:“帝王仁爱百姓。那么我问你,何谓仁爱?难道呆在深宫不出行,或者出行,前后巡仗,连百姓都不能面见,就能了解百姓想要什么,欠缺什么?尊卑有序,乃是儒家根本。可是连百姓温饱都不能保障,又如何让百姓谈及爱戴,忠君报国?”

突然大声道:“何为尊,我在青海时,与将士同甘共苦,将士乐为我所用。伏岭一役,一万多将士齐声应喏,愿意为我运负火自杀冲开一条血路。若是那时候我拿出是太子的身架,将士们会不会愿意那样去做?这个尊,是一种仁爱之威,而不是仪仗之威。杨广出巡,仪仗不可不厚不重,然而呢?不好意思,裴卿,我认为你是在刻意误导我,走上杨广的后路。”

其实问题很简单,李威用了糊名制度,在刁难裴炎。然而让武则天一踢,反过来刁难了刘仁轨。武则天替裴炎解围脱困,李威也必然替刘仁轨化解。但不能直接说出来,于是有了这一场口辨。

又说道:“不但是我,等到我的几位皇子略略长大,我还要将他们准备放在贫困百姓家中生活一两年,暗中派人保护,让他们自幼就明白民间的疾苦。这样以后,才能保证出昏君的机率减少。只是事务多,我一直没有提议。裴卿,你饱读诗书经义,应当知道孟子说过一句话,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百姓,才是国家最尊贵的。”

这一句,几乎是振聋发聩。

放在《孟子》里一摆几千年,但有几个帝王敢公开将它说出来。李世民做得不错,也不过说了一句,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又说了一句,君如舟,民如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可也没有胆量公开说出,老百姓比皇帝还要尊贵。

说完后,朝堂上几乎鸦雀无声。

李威又说道:“论钦陵与我两次论酒,说天下豪杰,唯有我与他二人耳。我不才,天下英雄豪杰不知凡几,这个夸奖更是不敢受。但至少我现在不算昏庸,还想有作为。可你们不能误导我去变得昏庸。”

又十分有含义,表面是很谦虚的说法,实际上很骄傲的。论钦陵雄才大略,唐朝君臣,已经默认了这一事实。这样的人物,说天下英雄仅李威与论钦陵二人,并且不惜动了近三十万将士围剿杀。对李威是何等的看重。

但有没有提起你裴炎?

“这些年我身为太子,走过许多地方,看过许多百姓。我朝立国已有了好几十年,但还有许多百姓过得很苦,有的连饭都吃不饱,大冷的冬天里,只穿着一件单薄的衣服,有时能活活冻死。我不忍心啊。再看看我身上穿的,所进的食物,所住的宫殿,所用的宫娥内我不忍心啊。边关将士在边关一驻守就是好几年,经常浴血奋战,还要忍受妻离子散之苦。却连一个俸禄都没有,有的家人还在后方过着苦难的生活。我不忍心啊。若不是为了这个尊卑有序,我恨不能将东宫的费用裁去一半,将宫中的所有宫婢与内释放回家,合家团圆。”

三个不忍心,终于使许多大臣动容。

李义琰已带头伏下ōu泣道:“陛下不用自责,你已经做得很好了,千古帝王,单论仁爱子民,无几人能及。”

一边ōu泣,一边又说道:“几年来臣一直听民间议论,说陛下是好太子,仁太子,终于看到陛下长大了,文武双全,对百姓依然是赤子之心,这是上天宠爱我大唐,要使大唐昌隆万年啊。”

不但李义琰,狄仁杰、朱敬则等人,也一个个举袖垂泪。

裴炎已经无言以对了,正如李威所说,仁爱到了极点,反而是一种严威。

李威一拂衣袖,说道:“散朝。”

大臣各怀心思地鱼贯退出。

有的心中忧虑,有的却是眉开眼笑。特别是刘仁轨,看着裴炎,满脸的喜不是想要刁难皇上吗,反而让皇上一顿话,更博得了许多大臣的心。

裴炎闷哼一声,扭头离开,不理不睬。

……

一简便,出行的速度就很快,第三天就要离开洛阳。

武承嗣来到武三思的府上,武三思大开中迎了出来:“大兄,何事亲自登

“三弟啊,皇帝要巡查河南道。”

“我听说了。”

“要不要……”

“不知道皇帝巡查多少天?”

“不知道,他又没有说。”

“让我再想一想,”武三思将武承嗣迎到府中,坐下来,让下人倒上茶,说道:“朝堂中发生了许多事,我也听说了。太后与皇帝有了分岐,在这种情况,先有为,反而皆是不容易。”

“三弟,你说得对啊,难怪这时候皇帝要出巡。”

“出巡恐怕还有其他的原因,但这时候皇帝出不出巡,对皇帝影响不会很大。”

“那么三弟,太后与皇帝最后……”

“大兄,不用想得乐观,也不用想得悲观。他们眼下是争,但争得有分寸。说明皇帝还想着孝道,太后心中还有一份慈母之心。刘仁轨与裴炎等人的争执,不会起大影响。这二人皆是智慧高绝之人,不是雍王,其他人不易影响其心志。”

“三弟,你这一说,我茅塞顿开啊。谢过谢过。”

“我们是嫡系的堂兄弟,一荣俱荣,一辱俱辱,何必说谢这个见外的词?喝茶喝茶,让我再想一想。”

武承嗣呷了一口茶,武三思又道:“因此,形势不大清晰,我们不能表态。但是皇帝对几个妻妾,听说很宠爱。”

“是有这么一回事。”

“那么必然会带她们出行。”

“大约会吧。”

“那么我们就进谏吧。”

“我也是这样想的,有了名份出巡,东宫几个妃子也有脸面。”

武三思笑笑不语,又拉来了武攸暨等堂兄弟,十几个诸武,奔向天津桥。刚过天津桥,从四方馆走出来一个妙龄少nv,身穿着唐朝的仕nv服,一头金发象一样散披在两肩上。随着风,头发与裙袂飘扬。走着小碎步,每一步均匀有致,即便是唐朝那些世家nv子出行,姿态曼妙还要逊è;三分。

武承嗣看了眼睛一直。F@。

第十五章为问花何在(三)

第十五章为问huā何在(三)

李威低估了唐朝人对异国风情的接受程度。

李贺的《龙夜yín》中起首四句就是鬈发胡儿眼晴绿,高楼夜静吹横竹。一声似向天上来,月下美人望乡哭。写的正是北欧人种,竭尽赞美之词,并没有《聊斋》中罗刹的说法。

看着这个美人越来越近,武承嗣又喜欢美sè,不由问道:“这个小娘子是谁?”

武攸宁道:“她就是那个法兰克王国的公主。”

“不象啊。”

“以前穿的衣服布料粗鄙,大兄也许没有注意,今天不知为了什么,换上了我们唐朝的宫装。”

“果然是一朵奇葩,以前淹没于尘埃了。”武承嗣盯着香黛,又赞叹了一句。至于法兰克王国公主的身份,他自动忽视,那么遥远的地方,又是一个傀儡国王,还是一个落后的夷人国家的公主,又能有什么?

香黛紧锁着眉头,已经走了过来。

武承嗣笑嘻嘻地迎了上去,说道:“请问小娘子,你是不是那个香黛公主?”

“是,”香黛警觉地看着这一群人,来到唐朝也有一段时间,知道通过官服能看出一些官员的地位。眼前这个中年人身穿着大紫的官服,非富即贵,不能慢怠的。

“为什么你也来到我们唐朝?”

香黛没有回答,心里想到,我来到唐朝关你什么事?但越加警觉,她作为一个纯正的天主教徒,心xìng还算纯净的。不过自幼成长的环境,与经历,待人处事,也不简单。已经从武承嗣眼中看到一份贪婪,三份sèmimi的眼神。

武三思替香黛答道:“大兄,我倒听说了一些,这个公主被国内宰相(宫相当成了宰相)所bī,要她当宰相的情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