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依依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兴唐-第39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军国大权全部抓在手中肯定不可能的了,李威也不会答应。那样与一个傀儡,差不离。但会抓住大刑政,大刑狱,就是象上官仪,或者许敬宗,或者眼下的明崇俨。立案破案还是大理寺进行的,然后审案必须宰相刑部与大理寺,或者其他的重要部门共同审问。再比如李贤之案,大理寺的人,宰辅,刑部,御史大夫。可最后如何判决,还必须皇帝手书。

也没有那么多大案与要案发生,可这是一个杀手铜。某些时候,会起很大的震赅作用。比如李威登基后,第一个想要做掉的人,必然是裴炎,此人不除,必是后患。没有他的串连,武则天能有什么气候。是不错,内宫几乎为武则天掌控,甚至能过内宫向外幅射,能动用许多人手。这个难度并不高的,象秋仁杰利用了一群游侠儿,武则天想利用一些市井不民,更是容易。

可关健还在朝堂。没有人串连,难道武则天从内宫走出来,挨家挨户去拜访?而且这个人还不能太简单了,就是薛元超都无法胜任这项任务。

但是想掰倒裴炎,是找到了真凭实据,或者载赃嫁祸,或者通过先贬后杀,这个三品以上的人事调动与大刑狱的权利在李治与武则天手中,李威就不大好动。

可这一点,还没有大政务来得重要。

比如出兵,或者进行某些改革,或者重大的命令,这些政务若还是李治与武则天掌控,李威捞取的只是一些滴剩下的油星,不是傀儡,也等于是傀儡。没有提,一旦登基,李威同样有权处理政务。至于会不会出现南辕北辙的故事,皆不去想。但这份权利却是能实打实的落在手中,然后就看各人的神通了。

经裴行俭一提醒,几人人皆以为然。

其实武则天也想过,这个大政之权,不抓,儿子势必大。可是时间紧迫,她一时半会想不出来好办法挽回,只好忍痛割爱,不能争。一争,儿子苦心良久,到现在才发作。一定不会甘休。

没有办法,只好放弃。再说,利不厚,心也不动。

裴行俭又说道:“至少殿下登基后,能得到四成实权。……

朱敬则是老实人,担心地说道:“只怕以后更乱。”

“那也未必,看殿下如何调和。政治本来也是一场更激烈的战争,有时会进攻,有时会防守,有时会妥协。朱少卿所担心的,某知道。可你想过没有,天无二日,地无二主。自从十几年前,陛下诏书二圣,就已经乱了。”

反正天上很早就出现两个太阳,再多一青也无妨。看百姓官员与将领如何选择,太子这颗有用的太阳升起来,其他两太阳不下去,早迟也会让后羿射下去。

这句话有些大逆不道,不说,又道:“还是让殿下先登基再说。各位可否想过,为什么殿下在青海就掌握了大量有用的证据,不去发难?是臣,是子。若殿下那时候是皇帝,将几万大军率回,谁能阻拦?”

秋仁杰与李义谈眼睛已经雪亮起来。

“再说,不妥协,后果大家皆无法能准确预料,而且殿下即便如愿以偿,也会背上逼宫的恶名。”

这也是无法否认的。玄武门政变,成了李世民一生最大的污点,不然以他的文治武功,不是圣人,也不亚于圣人。李威这一次没有起兵,正是顾忌着种种,通过明崇俨的案子来逼迫父母主动妥协,还是逼。大不了比玄武门带来的影响,要好一些。

但现在不需要李威去逼,李治与武则天自己主动作出妥协,就不存在逼宫这一说法。为了正这个名,为了免去这个恶劣的影的,放去一些权利也是值得的。

可是秋仁杰还有些犹豫,说道:“天后的手儿……”

“这也不怕,殿下,请借一步说话。”这一番话,法不能传二耳,否则以后传开,自己满门抄斩都有可能的。

李威站起来,来到殿外,裴行俭低声说道:“臣还有一策。”

“何策?”

“殿下,你与论钦陵说过一句话,国家之间那有什么友谊可言,先打了再说,看看谁的拳头大。”

“是。”

“实际上争来争去,也要看拳头啊。”

李威有些不明白,拳头知道,军队啊,可难道登基后,将军队从青海带回来,让他们将父亲干掉?

“一要拳头,第二呢,殿下,可记得《春秋》一开始讲的什么?”

“郑庄公养共叔段为逆。

“《春秋》用此明礼,讥郑庄公做法不耻,欲除共叔段,手中又没有证据,故意骄纵其心,使其谋反,然后再除之。可若不是这样,共叔段有其母相助,郑国会不会平安?”

“裴卿,妇旨……”

“你附耳过来……”裴行俭在李威耳边说了一番话。说完了,道:“殿下,可以去做,也可以不去做。毕竟那样,唐朝会有一到两年混乱不堪。但先与天后谈一谈,天后恋权,可是治国却颇有才干,若天后相助,国泰民安最好不过。若继续朝争上演,争执不休,只有此策。”李威又是苦笑,还要打啊。但是事必有三,自己出征了两次,看来,还得要出征第三次。不是可以不去做,而是将来必然自己会这样去做。但对裴行俭十分感谢的,说道:“此次孤能登基成功,还靠各位努力。”

这倒是不假的。

前世只是一个小讲师,这些年来,进步了不少。但朝堂之上,那一个不是牛人猛人,若不是有诸人相助,不要说母亲了,就是裴炎,自己都未必能斗得过的。

两人回到殿中,几个人心中好奇裴行俭出了什么计策,但不大好问。

接着又是商议。

总之,很多方面还是很有利的。

虽然这个皇帝没有笼到一个真正皇帝的所有实权,可这个名份已定了下来。一旦正名,朝堂中大臣的心,会有更多的人向着李威。毕竟太上皇身体不大好,太后呢,是一个女流之辈。朝堂上将大臣争取过来,将士的心收拢起来,百姓更是人心所望。那么不是四成实权,一两年后,是六成七成实权。

想到这里,几人脸上皆是欣喜。

秋仁杰如释重负,说道:“恭贺陛……殿下。”

想喊太子陛下,想了好几年,差一点就喊了出来。

当然,他是太子的重要心腹,几个人没有笑,李威又说道:“还有一件事,大家要想一想,明崇俨案如何处理?”

既然答应母亲之议,明崇俨案件就不能全部曝光,可也不能悄无声息地处理。毕竟自己在城门外扬过言的,一旦悄无声息,自己这一番所做所为,失去了礼度。因此,这个处理同样有些棘手。

一个好汉三个帮,这几人皆是人中豪杰,大家共同拿主意。不过李威的领导班子,在不知不觉中,渐渐形成了,这几人再加上江南的魏元忠为首,加上其他的一些支持的大臣为辅,军中有黑齿常之、李谨行、王方翼等大将替李威看管军队。未来的有姚元崇、魏知古等人,军中又有薛讷、郭元振、骖务整等将领渐渐成长起来,构成了李威的心腹梯队。薛仁贵不能算,他也受过李治与武则天的恩惠。

想到这里,李威还是有些意气风发。(未完待续

第四百七十八章天上人间梦里(二)

第四百七十八章天上人间梦里(二)

刘仁轨答道:“殿下,这个倒无妨,jiā给皇后处理。正好我们脱身,将此案jiā给裴相公接手。”

李威一思考,立即会意。

这几年成长,很是关健,不然与这些牛人说话很吃力的,不要摊到自己说,就是听,未必能听得懂。不能什么都要问,能不能讲清楚一点。问一次可以,再问一次还行,什么都问,大臣会怎么想?

哦,这个太子就这个智商,产生这个想法,还会不会竭力支持。

刘仁轨意思是指既然武则天妥协,太子也要表示一下。怎么表示呢?只能将明崇俨案卷jiā给武则天发落。如何遮掩,是武则天的责任。反正这也是武则天善长的。一是替皇家遮丑,二也要替太子推脱。

武则天可以替太子推脱,也可以不替太子推脱,但会不会不顾太子的感受?若是别人,说不定会马虎处理,可武则天是什么人,她能不想到此节?因此,必然也会替太子将城外以及驻扎五百将士进入东宫,找出一个理由。什么理由不管,但不会不找。

毕竟事情若过了一年半年,过去了就算了。可在这一两个月内,刘仁轨他们皆知道真相,还能将此事外传,还会引起喧哗。当然,大家满意了,也没有必要外传,免得鱼死网破。

最终结果,肯定要撒谎的,现在主审的是朱敬则,狄仁杰协助,刘仁轨撑腰。犯不着来撒这个谎,于是让裴炎来处理。不是清高吗,看你怎么清高而且jiā给裴炎接手审讯,武则天与李治也放心,裴炎接手成为必然。

朱敬则一个老实人,反应过来,忽然吃吃笑了起来。

刘仁轨又说道:“案件已审了一个大概,除了一些零碎的线索,以及西京的线索还在继续审讯,明崇俨没有抓获外,基本所有证据提了出来。既然两位圣上主动禅让,我们一道前去上阳宫,将这些卷宗,jiā给两位圣上。”

这又是在替太子打掩护,诏书毕竟没有下达,一旦下达,是皇帝了,都不用如此戒备森严。但没下达,皇后主动来到东宫前后达到三次,明天早上太子必须亲自前往上阳宫。

这是最后的一步,也是最关健的一步。

太子前去是示好的,不能带着重甲前去,可万一出了意外怎么办?

别要说不会。

这样大的政局变动,什么事情都能发生。而且真相,外人很难知道,史书记载的都未必是真的,老百姓更是在任何时代,都是悲催的,永远无法看到真相的。

有了数人相随,可以大大方方地前去上阳宫。

平时刘仁轨为人十分圆滑,这一次为了太子,算是豁了出去。不过两位圣上,即使掌握三品以上的除授权,没有大的过错,也不敢随意贬罢,若是那样,太子也掌握了四品以下的官员除授权,大家相互火拼吧。国家了套。

反正已贴上太子核心的标记,到了这时候,不得不放手一博

“谢过,”李威说道。

“勿谢,这是臣的本职。若是太子做得不好,臣也会上书强谏。”

“孤会欢迎,若是以后……孤做得不好,只要各位不为了自己的ī心,那怕象魏征那样,拽碎孤的袍子强行劝谏,孤也会乐意之至。”

“殿下,”几个大臣品皆是不恶,为什么这么支持太子,不就是想大唐将来有一个好皇帝吗?听了,皆是心头一热。

“殿下,还有一件事,殿下要想一想。”

“何事?”

“殿下,一旦登基,须有一个拿得出来的政绩。”

这就是手中有处理大政权利的好处,否则这个拿得出手的政绩,也摊不到太子去做。说完了,刘仁轨眼热的看着太子。太子许多地方还是欠缺的,比如经验,比如手段,这几年稍稍好一些,可还是稍嫌偏软了,当然,作为大臣,在这样的皇帝下任职,也许会很幸福,可作为上位者,还要应当再强硬一点,才能更有作为。

但是太子的奇思妙想,当世无一人能及啊。

看一看两渠带来了什么?不仅是两渠本身,大航海,殖民地依然没有人看重,看到百姓不感兴趣,李威也放弃了他的想法。但海市的关税,一年是多少?又拉动了多少税务?然后是火开渠,这是国家用的,鞭炮,喜庆用的,火包,军事用的。再比如去了一次南诏,投石机出来了。去了一次青海,还为唐朝增加了一个赞普(这算是唐朝的吗?)。

关心一下旱情,耕作方式的改变,产量增加。新犁出现。替自己二弟买了几张纸,嫌贵,竹纸出来。

说句不好听的,象是百姓所说,上天降下来的星宿一样。

李威都有些犯难,自己能记得多少知识?就是能来个小发明的,这是登基的政绩,也拿不出手。

迟疑地说道:“刘卿,我朝有许多弊端的。比如府兵制渐渐败坏,可是孤也没有想出什么方法替代。就是有,得罪的利益会太多,孤一旦登基,根角不稳,也不便施行改革。”

“正是啊。”李义琰说道。宁肯不作为,这时候也不能得罪太多的权贵。

“还有国家也不富裕。虽说藏富于民才是治国之本,可国库里太过空虚,也是不美。”

这一条,几人还是不重视的,认为这几年已经很好了,若不是两渠与青海大战费用巨大,再加上灾害不休,国库里早就象西汉文景之时,钱粮盈仓。李威也没有多说,若说出后来有一个朝代,面积不到唐朝一半,最高一年的税务收入达到过一亿六千万贯钱,这些人绝对不会相信。

略过。

又往下数,这也很重要的,今天数出来,以后将作为治国的根本。数得越多,数得在理,也能更能让这几位干臣钦佩。

“豪强吞并严重,富者越富,贫者益贫,两极分化过于严重,这也不利于国家稳定。”

几人皆皱了一下眉头,许多人关注的,可更不好解决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