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依依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古镇英豪伏蟒记-第3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几个人在古城里转来转去,王彬卿拿着铁锹东挖西挖,不一会儿在一处类似古井的地方,拨拉出一个半大的瓷质罐子来。这只罐子很完整,形状浑圆肥胖,脖颈很短,肩上共有四个“桥形系”。王彬卿仔仔细细地把罐子上面的土清理干净,几个人这才发现罐身上是一层薄薄的釉,颜色很白,还淌着绿彩,全都是极其细密的开片,迎着阳光泛出闪亮的银光。    
    王彬卿用食指轻轻弹了一下这罐子表面,然后得意洋洋地对大家说:“这是六朝青瓷的前身,产于北方的白瓷,也可以说是唐三彩的前身哩!”    
    平天益和刘圩见王彬卿无意之中就拾到一件好东西,都很不服气,也赶紧一人弄一根木棍子满世界乱捅,可是白费力气,鼓捣了半天也没找着啥东西,气得直骂娘。    
    王彬卿见两人一无所获,便哈哈大笑地说:“急啥?这可不是想找到就找得着的东西,干这种事儿就讲究一个运气,少华你说对不?”    
    少华看这位本家叔还真有福气,不由得不服,便说:“彬卿叔,这不是运气是真本事,咱们一年半载的学不会。两位仁兄服不服?”这不是恭维,还真是他心里话。    
    刘圩弄得浑身土,灰心丧气地说:“得,回家,这鬼地方咱不呆了,回!”    
    平天益一脸无所谓的样子。    
    王彬卿把那个铁蒺藜放在刘圩手里,说:“刘老弟,这个古董属你,开车有功,应当表彰!”    
    刘圩见这件东晋的老东西归了自己,方才高兴起来。    
    王彬卿怀抱着那个罐子,高高兴兴地回到车上。刘圩重新把汽车发动,汽车猛地晃动了一下,就“呼呼”走起来。王彬卿坐在他的旁边,一遍又一遍地擦拭东晋瓷罐。少华、平天益和葛麻坐在后面。    
    刘圩并没有把车开回兰州,而是继续朝东又重新绕到了山上。这段路很窄,而且坑坑洼洼、起伏不平的。刘圩把汽车开得飞快,在高山之中一圈圈地盘旋。    
    王彬卿直喊:“慢点,老兄,颠得受不了!”    
    可是刘圩不听,照样显示他的飞车技术,把后头的几个人颠得一会儿飞到天上,一会儿落在地上,连连叫苦不迭,底下就是悬崖绝壁,出事可不得了。闹得如此厉害,葛麻依旧闭着双眼,靠在车的最后,也不知道是真的睡着还是假睡着了。    
    


第九章第87节:陇中是否盛产竹林?

    走了不知多久,车在半山腰停下。少华看见通往山间有一条小道,路口上有一根木桩,上面挂着一块牌子,写着“金崖乡”三个字。    
    一看金崖乡到了,葛麻来了精神,一下子从车上蹦下来。    
    葛麻在前,其他几个人紧跟在后面,拨开灌木丛,沿着崎岖小道,爬到山上。绕过山坡,出现在他们眼前的是一片开阔地,茂密的树林之中显露出一座庞大的建筑物。    
    这就是有名的寺庙——三生寺。整个建筑宏伟壮观、金碧辉煌,蓝色的琉璃瓦房顶,上面矗立着黄釉祥瑞,红色的高墙,更显示出它的气势盛大。    
    刘圩用力敲打寺门,镏金的大门环“哗哗”地响。过了许久,沉重大门“吱呀呀”地打开,两个短打扮的俗人毕恭毕敬、客客气气地向众人问道:“各位,来此有何贵干?”    
    刘圩穿一身军便装,身体矮胖、满脸横肉,见有人阻拦就不耐烦地说:“闪开!”那两个俗人见来人不懂礼貌,便并排站着,一动不动地挡住众人。    
    王彬卿不愿意在荒郊野外发生一些不愉快的事,以免坏了他们游玩的兴致,便走上前去拉开刘圩,对那两个人说:“二位不要误会,我们这几位朋友只是相约来贵宝地游玩一下,没别的意思,望二位给个方便。”    
    两个俗人之中,一个年届古稀,虽是满头白发、皮肤黑黑、身材瘦瘦,但鼻梁高高,双目闪闪发光,显得挺有精神。还有一个年少的不过二十岁,面色焦黄、眼珠滴溜溜地转,一副聪明伶俐的样子。两个人都是乡公所派来看管寺庙的,表面看来都还老实本分。    
    那老人话多,见王彬卿样子可亲、说话和气,便一边让开路一边说:“你们直隶人就是会说话儿,请进,随便逛啥!”    
    这个老人说话带点甘南口音。    
    一行五人鱼贯而入,进了大门。少华听那老人提到“直隶人”,不禁眼皮一跳,觉得不像偶然提及的,就牢牢地记在心里。    
    王彬卿顺手递给两个俗人好几张钞票,那一老一少两个俗人看客人出手阔绰,脸上一下子堆满了笑容,一前一后地陪着五个人进去游赏。    
    这座寺庙倚靠大山,院子非常之大,平日缺乏修缮,一派破败迹象。院内青石铺地,殿堂高大令人侧目。东西两侧殿和前殿的房间众多,供奉着榆中县历代名人的神龛和牌位。    
    他们一间间地开始浏览,见大多数名字不熟悉,其中有后汉卫将军刘仁成,东晋高士张宪,东晋武山县侯、监诸军事袁渊一,唐名秀才摄天水司马屈隐,以及宋弘文馆学士、著《仲景脉法》及《伤寒博论》的名医许辛存等等。    
    少华见其中有位东晋高士张宪,他猛地记起,一本古书中写过“竹屋墨匠”的故事,不知这位高士张宪是否就是此人,思忖片刻,便醒悟过来,问王彬卿:“陇中是否盛产竹林?”    
    葛麻在一旁插嘴道:“这是一个典故,看来少华兄善读古书,所知不少。此张宪就是东晋竹屋高士,没错的。”    
    王彬卿兴致渐浓,忙接着说:“此公字写得极好,娴熟飘逸、风貌如崇山秀水、既有溪瀑之势又有悬崖之峻,两晋书法家之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他的《天武阁帖》,可惜早己散佚。”    
    少华点点头,吟笑:“看来,修竹屋为寓的事确实有!”    
    平天益也是有些老学问的,接过少华的话题说:“确实有。此公于家乡山坡上植竹林数顷,并于竹林中筑竹屋一间,据说王羲之曾经进山寻找此公求教书法之道,直到三日以后才觅得其踪,可是此公却避于竹屋内不与之相见,世人皆怪此公过傲矣!”    
    少华等人正在斟酌议论,见刘圩早就跑到院子里,就又一齐去观看正殿。只见这正殿倚山傍立、凿山开洞、木雕遍布,有瑞兽、花卉、卷草、猿猴、狮虎、婴孩、波涛、海怪,图案变化无穷、细密巧妙、谐趣极致、精美绝伦。殿门上悬挂一块巨匾,上书“三圣殿”三个魏碑书体大字,字写得气势磅礴、魂魄逼人。落款是:光绪三十年,社隐居士狄梦还。这狄梦还为何许人?众人皆不知,再一问“三圣”为谁?众人也不知。    
    王彬卿问那两个俗人:“这三生寺里有三圣殿,这在甘肃很有名气,侧殿里供奉的诸位名人也有经相传,可是这三圣为哪三圣?有没有高人研究过?”    
    这三生寺,早就没有僧人了,可是由于有三圣殿的名声,还有诸位古人的供奉,来访游者众多,香火也一直不断,地方上重视保护、勤于修缮,因此这处名胜古迹在多年战乱之中,能保存到现在,真是万幸。    
    那老人对王彬卿说:“这乡间百姓,只知道三生寺是大清光绪年间修造的。这庙修好不久,榆中传染口蹄疫,闹得凶得很,原先的居民都迁移到天水一带了,所以,现时这里没有啥人清楚三生寺的历史,县志啥的也都丢失了,寺中的三圣殿供的三圣是哪三位谁也说不清楚。不过,前几天来了一个直隶汉子,他看过以后说,三圣是三国时蜀大将陇中太守魏赞贤、宋代天水丞司法参军杨放、明末崇祯年间进士兵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谢廷麟。”    
    少华见老人又提起了“直隶”,赶紧问道:“请问老先生,这位直隶人说得头头是道,敢情是一位真有学问的高人,不知是何等人才?”    
    老人说:“你们不认识?这位直隶汉可真是高人,那天咱正在和孙子一同习武,大门没掩上,他就独自闯了进来,主动说要跟咱爷孙切磋武艺。这人年纪不小了,可是却长得横眉竖目、威猛粗壮。我还以为是什么歹人,正担心呢,没想到他一展身手,还真不简单,真正叫咱开了眼界,好一个英雄豪杰!”    
    刘圩等人对这个直隶汉的故事不感兴趣,径自进了大殿。少华一时也不好再细问什么,便和王彬卿跟着刘圩的后面,也进了殿门。    
    


第九章第88节:有酒没有?好酒孬酒都行!

    这座大殿高约十丈、宽三十丈,正中供奉着三座巨神。这三座神像都是文士休闲装束,戴华阳巾、穿黄白长衫,系大阜绦,衣饰相同,容貌也相似,每位都是鹤发披肩、面目红润,酷似百岁童颜的关西吕洞宾。惟有不同的是,中间的一位额头上点着朱砂痣,有王者风范;左边的一位手握兵器一件,似乎是武者身份;右边的一位身旁放置一本书籍,颇有儒家之相。仔细看出,三位先人的表情于细微之处,确有不同,有的慈眉善目,有的意态轩昂,有的孤高鄙夷。    
    神龛上没有任何牌位或者文字之类的东西,不知是原本就没有,还是后人将它抛弃,这一切已不得而知,历史就是这样,好像故意留下许许多多的谜,让人去进行无穷无尽的遐想。    
    几个人都默默无语,垂手肃立,向这三位面目相似却又神态不同的先人塑像行礼。    
    良久,葛麻才首先感叹地说:“先人和我们今天的人一样,容貌大致相同,一双眼睛,一个鼻子,一张嘴,两只胳膊,两条腿,请问有何不同?我们这些生灵同类,同样都是人,可是其境遇和心境却大不相同,世界上找不到相同的人,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穷人和富人,好人和坏人,就像宋代钧瓷一样,粗看表面特征酷似,细看千差万别,没有两件相同的器物。有的人可以为别人的利益而抛家舍业、出生入死;有的人却为了自己个人一时欲念,能把人类的幸福视为仇视对象,恨不能将周围的一切统统毁灭;有的人一事顺、事事顺,举手投足的工夫就能赚到千金万银;有的人一生操劳、耗尽心血也换不来一份勉强糊口的养老口粮;有的人封妻荫子、代代富贵;有的人却在卖儿卖女、父债子还、困苦不堪。这都是为什么?不知道,说不清楚,谁能够说清楚?”    
    少华在北方见过这么大的佛,可是没见过,也没听说过,三座几乎一模一样的神像一同供奉在一座庙宇里,这说明什么呢?其中肯定有深奥的道理。他不想在此发表更多的议论,就独自踱出殿门。    
    殿的后面还有一个不大的院子,有三五个年轻人在练习拳术,墙边上架着刀枪棍棒,地上放着石锁。少华慢慢地走过去观看。    
    一会儿,有个愣乎乎的半大小子见有生人对他们感兴趣,就对少华说:“是梁大师派来的吧!”少华听了,虽是心下一惊,却不吭声。    
    那小子不知趣,又接着问:“武馆何时开办啥?金崖乡有好几十人要加入呢!”    
    少华听了这小子两句话,无意之中,就把他想了解的情况弄了个清清楚楚,便不欲在此逗留。正在此时,传来王彬卿唤他的声音,便乘机返回前殿。    
    一棵千年的柏树下,摆着一张大圆石桌,周围恰好有五个石凳,这石桌石凳上边都雕刻着蝙蝠和寿桃,这是典型的光绪时期的纹饰。    
    王彬卿拉着刘圩坐在石凳上,笑哈哈地说:“老兄最辛苦,赶紧坐下休息,休息!”说着从口袋里掏出一叠钞票,招呼那老人:“老先生,能不能弄些吃头?”    
    老人恭恭敬敬地说:“这附近没有饭店,那就只好叫家里人做点便饭吃行不行?”王彬卿兴致勃勃地说:“行,啥都行,您老看着办!”    
    王彬卿把钞票塞在老人手里,老人高高兴兴地答应着,走到寺外,到乡里找吃的去了。少华、平天益和葛麻依次坐下,那年轻的俗人到后院取来一壶茶水和一大包“打瓜子”放在圆桌上。    
    刘圩喊着:“有酒没有?好酒孬酒都行!”    
    众人齐声说:“好!”    
    王彬卿又掏出几张钞票放在桌子上。年轻人一言不发,面无表情地取了钱,也跑到外面去了。    
    过不久,两个俗人一块儿回来。老人提着一个黑漆食盒,打开第一层,取出一盘爆炒松仁鸽子肉;然后打开第二层,取出一大盆山泉炖山鸡;又打开第三层,取出一碗竹笋炖羊肉;接着打开第四层,取出一碟红油咸菜和一碟桑葚甜糕;最后打开第五层,待取出一看,众人大吃一惊,原来是烤小野猪一只。老人又打开一个干净的布包,里面是十几个雪白的大馒头。    
    那年轻人手里掂着一罐当地产的老酒,把碗筷分别为大家摆上,此时,每个人都是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