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依依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古镇英豪伏蟒记-第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冀南古威县有一条古道,南通邯郸,北达冀州,位置重要。西汉末年,王莽篡取了帝位,汉高祖刘邦的第九世孙刘秀起兵讨伐,双方交战,达数年之久。    
    有一次,刘秀战败,被王莽部将追赶,沿着这条古道,逃到一个村子外边。此时,已是半夜时分,恰恰天公不作美,刮起了狂风,雷雨交加。刘秀及属下淋了个透湿,无处躲避,道路又泥泞,实在无法继续前进,只得冒雨露宿野外。将士们饥寒交迫,绝望之极。    
    刘秀只好跪在地上,祈求上苍,还释放了随军关押的战俘及丁夫,以表示虔诚和慈悲。当即,风雨骤停,皓月当空,刘秀和将士们欢喜若狂,数千人一齐朝天叩首不已。    
    当地百姓知道讨伐叛军的刘秀率部来此,非常高兴,纷纷牵牛宰羊,到野外营地慰劳。刘秀绝地逢生,感慨满腹,他望天嗟叹,誓言夺天下后,将此地命名为七级镇。    
    第二天,艳阳普照,大道畅通。刘秀晒干战袍,整军出发,又命名附近一个地方为晒衣村。    
    过了一段时间,刘秀率领大军与叛军在昆阳决战,叛军大败,王莽被诛杀。刘秀先封肃王旋而登基称帝,史称东汉。    
    刘秀皇帝是个很开明的人物,他留心文学,重高节之士,内治日盛,又不忘转运之地,两次驾临七级镇,修土地庙,招了一位驸马,封了一位大臣。自此,七级镇名噪一时。    
    镇中百姓崇文尚武,耕织勤俭,自东汉往后出了不少人物。后汉侍御史李登,中郎将李安源,清河太守李丰,三国时魏长水都尉李巍均凭才学入仕,光宗耀祖,美名传世。一直到隋唐五代宋元,七级镇人才辈出,且繁衍兴旺。    
    斗转星移,朱元璋打败元朝统治,建立明朝。后来,他的长子长孙即位,年号建文。建文帝大力削藩,剥夺诸位叔父的兵权。燕王朱棣率兵反抗,史书称为“靖难之战”。战争在河北持续打了足足四年,生灵涂炭,民不聊生,村庄去之八九,民之所存一二。七级镇遇到自古以来最大劫难,几遭毁灭。    
    后来,朱棣终于取胜,夺了建文帝位,年号永乐,定都北京。建文帝于战乱之中失踪。    
    当时,河北一带遍地皆白骨,千里少人烟,而山西洪洞县却未经战乱,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丁兴旺。永乐皇帝就下诏“分丁于真定、南宫一带占籍为民”,从山西洪洞县大量移民到河北南宫、威县一带。故而,老百姓广为流传:要问祖先来何处?山西洪洞老槐树。    
    自此,七级镇又恢复了繁荣,并且逐年扩大,一直到清代中期形成五个大村。居民有李、肖、倪、王四大姓,人口两万余。李氏为第一大姓。李氏族中在早先读书的较多,做官的也不少。    
    但是到了清晚期,李家开始有人做烟草生意,习文之风渐淡。宣统年间李氏族长李奋已以集股方式统一了威县、南宫的烟草行,在七级开办烟草公司,生产老虎牌香烟。    
    七级镇历史悠久,忠厚传家、诗书继世,翻开四大姓的家谱,不少家的祖上都做过高官。红木、紫檀或黄花梨木的名贵家具,名人大家的书画真迹有不少散落各家,说不准哪个贫苦人家的箱子底就有明代画宗沈周的画或者清代诗圣王士祯的墨宝。    
    上下近两千年,一代接一代,七级镇的地下宝藏更是极为丰富。那年春天,有一个姓齐的外姓人,在七级镇借了一处院子暂住,一天,于无意之中,在院子里挖出了满满一罐子金元宝,发了横财。又有一年春天,一个李姓村民在自家田里耕地,竟然发现了一颗王莽的金印,这农民无知,被北平琉璃厂的古董商人哄骗,仅用十块大洋就买走了它。王莽金印的故事轰动了京津古玩界。    
    这块藏宝之地,历来为一些坏人所垂涎。盗墓贼不断光顾,各路强人也常来捣乱,因此,七级镇的人们,捐资修筑了土围子,镇子里也设有常备兵丁。出于自卫,村民们纷纷习武,渐成风气。    
    一九二二年,山东土匪刘黑七流窜至冀南,勾结军阀张树声的散兵袭扰七级镇,李奋已带领全镇村民奋力抵抗,终于不敌。土匪破了围墙,攻入镇中,肆意杀掳奸淫,放火烧了古土地庙,最后,牵着牛羊,把掠来的财物,连同年轻妇女,装上十几辆大车,狂啸扬长而去。事后,刘黑七还屡屡派人到镇子里扬言,要叫李家的族长永无宁日。    
    李奋已不得不避祸外乡,又气愤又忧虑,终于患病不治,吐血而亡。老虎牌烟草公司也自此破产消失。公司破产以后,七级镇的人们多以耕织为业。    
    


第一章第2节:英雄辈出李家门

    一九三七年,“芦沟桥事变”爆发,日寇侵占了华北地区。八路军一二九师东进纵队在陈再道、宋任穷、杜义德和刘志坚等率领下挺进冀南开展抗日活动,不久成立冀南军区,司令部就曾设在七级镇。    
    李奋已有九子。    
    在这九个弟兄里面,长子夭折,老二之峰以教书为业,是当地颇有声誉的教育工作者。八路军来了以后,积极支持抗日政府,经常主动替政府做事。    
    老三李克早年在北平念书时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初期担任冀南区党委民运部长。日本投降后担任了区党委副书记。老六之合于一九三七年毕业于冀南财校第一期,在太行二分区担任粮秣科长,一九四二年日本鬼子大扫荡时,牺牲在巨鹿一带,尸体都没找回来,在家乡墓地里只埋着几件他生前用过的衣服,当地人民称为“烈士衣冢”。人们很怀念他,每逢清明,他的墓前放满了一把一把的野百合花。老七李峰“一二·九”运动时加入中国共产党,一九三八年调到八路军工作,一九四0年在太岳区三专署担任专员,在一次战斗中被俘,屡遭酷刑,始终没有暴露身份,据说被日本人弄到关外当劳工,自此没有消息。    
    老九之新是个才子,邢台师范毕业,诗文俱佳,但是意志薄弱,他也曾当过八路军骑兵营的副教导员,一九四二年日本鬼子扫荡时,妥协回家。    
    老九之新和老四之光、老五之玉、老八之未在家里务农。    
    李家门里有好几个闺女参加了革命,秀英在四分区战斗报社当编辑,嫁给独立团政治处主任刘松。秀明在太行区党委宣传部当股长,嫁给四旅的副政治委员邵平。秀春在武城县当妇联主任,丈夫聂鲁明是晋冀鲁豫军区政治部副组织部长。    
    这是一个大家庭,抗战八年,大家很难相聚。    
    自古以来,这一家近支都住在镇子最东北面相邻的两条胡同里,由于历史习惯,人们把这儿叫做“公司里”。老二家居中院,东院老六,老八,西院老五,南院老四,北院老九,来来往往十分方便。    
    日伪扫荡频繁,环境残酷,生活艰苦,在家的弟兄以及他们家属东躲西藏,历经了千难万险。    
    李之峰,字凌云,一八八五年生人,自幼随父读书习武,古文底蕴深厚,武艺非凡,广结直隶英杰,人称南极老人。他的“暮迟脚”、“仙人掌”号称李家二绝。是冀南第二高手。    
    他身材高大伟岸,油光锃亮的秃头顶,宽额高鼻,眼窝深陷,目光犀利有神,蓄着黑黑密密的山羊胡须,颇似波斯人容貌。他脚大腿长,可日行一百五十里。他精通太极内功,脚下有根,三五人推搡不动。村里人传说他不谙兵器却能挡数刃,不动烟火却能摧城拔寨。他熟通孙吴兵法,为人侠义,不趋炎附势,乐善好施,在乡里声望很高。    
    平日他的话不多,但一说话就掷地有声,众皆信服。清末,他曾参加过乡试,可惜正赶上辛亥革命,科举制度废除,未得功名。后来,他又以优等成绩毕业于保定高等师范,先在北京政府教育部任科员,家里出事以后回乡办学,创办了威县第一所完全小学。三年下来,成就斐然,获县政府通令褒奖,前清翰林、县知事林工亮题匾:“桃野群英”,方圆数百里美名传遍。    
    八路军成立抗日政府以后,杨秀峰主任对他很重视,再三邀请他担任冀南行政主任公署秘书一职,但是他以集中精力办教育为由请辞,只担任了行署参议员。一边从事农村教育工作,一边替抗日政府的工作献计献策。    
    李凌云身无分文积蓄,又无半亩田地,结发妻子出身于一个普通乡村知识分子家庭,生性贤惠,容貌出众,可惜早年病故,留下三个女儿。在族人说合之下,李凌云续娶小紫集村尚氏为妻。这尚氏是京城名旦尚小云之表妹,年龄比凌云小二十好几岁,身体健壮,办事精明,人又好面子,虽说心胸稍微窄了些,妯娌之间,里里外外倒也照料得可以。    
    说到李凌云的三个闺女,她们的美貌、武艺和品行都是七级镇周围百里拔头筹的。李凌云教育她们,从小就勤勉上进,慎言慎行,友爱邻里,孝敬老人。父亲的形象在她们心中曾经是那么高大,可是当年轻的继母来到这个家之后,女孩们的思想发生了微妙的变化,感情上逐渐和父亲有了隔阂。私下里,三姊妹管继母叫“老后子”,从心里一直不愿接受这个现实。    
    她们是李奋已的后代,自幼随父亲学习武艺。三姊妹都很能吃苦,而且极聪慧,随父学武三年后,又拜冀南第一高手太行真武梁羲山为师,各怀绝技。    
    


第一章第3节:姊妹三与继母

    一九三六年,姊妹三个一起赴衡水参加冀南国术比武大赛,小小年纪竟打败各路英豪数十人,自此声名大振。大姐李英人称恋蝶兰,二姐李琼人称蕉叶瘦,小妹李云肩人称惊芦雁。三姊妹都擅长太行南路“梁拳”,而且熟通其父李凌云的“仙人掌”、“暮迟脚”。    
    在三姊妹之中,李英学武最早,功夫最高。她的“暮迟脚”让人感到飘忽不定,发作起来则迅雷不及掩耳,力大可踹破山门。李琼对爹爹的“仙人掌”娴熟精通,掌式变化多端,肘和掌的并用最具杀伤力,肘可断树木,掌可劈卵石。李云肩搏斗时脾气火爆,尤其擅长贴身战术,任何人不敢近其身,否则将被她凌厉的拳脚相逼,不伤性命,也要断腿折臂。    
    冀南武林在排列高手顺序时,没有将女子列其中,有人说,如果把三姊妹列上,名次将不会在后边。    
    武林中人都想不到,她们各自有一套毙敌绝招,手段特殊,杀伤力极强,不出手则罢,一旦出手,数丈之内无人能保性命。这绝招不属于正统路数,轻易出手则会影响李家武艺在武林中的声誉,因此父亲要求她们非绝境不露,非顽敌不致其于死命。    
    日本投降这一年,凌云家租种了七级镇财主李友海六亩薄田,种些玉米、红薯以及棉花以补日常生活。    
    姊妹们感情很深,特别是有了继母以后,姊姊们之间的感情更深,平日里几乎形影不离。她们的生活很平静,清晨她们在东头场院里练武,白天在地里做活,晚上和旁的姊妹们一块儿在六婶家里捻穗子、纺棉花。姑娘们都有一手好绣活,有空儿的时候,就和一般大的媳妇、闺女们挤在一块儿绣荷包。    
    这一年,李英二十四岁,李琼二十二岁,李云肩二十岁。都长得身材高挑,相貌出众。    
    大姐鸭蛋脸形,皮肤白皙,细眉凤眼,鼻梁高挺,红唇小巧。她像兰花一样娴雅高贵,性情温顺,待人谦让,从不惹是生非。她爹说她是美人坯子,大家闺秀。她没有念过多少书,小时候由于照料患肺结核多年的母亲,耽误了读书的大好时光,只是粗通文字。她受生母影响极深,三从四德这一套根深蒂固。    
    二姐梳着两条又粗又长的大辫子,圆圆的红脸庞,两个细细甜美的小酒窝,纤巧的鼻翼,小嘴唇,尖下巴,透着少女的妩媚,就像饱含露珠的桃花。她的身材窈窕,举止文静婉丽,就像雾中沐浴春雨的芭蕉叶。她人很聪明,遇事小心,性情内向,见生人一般很少说话。她爹说她是一生惟谨慎,大事不糊涂。她是村里女秀才,从小念书肯吃苦,记忆力又强,《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之类的背得滚瓜烂熟,《朱柏庐治家格言》也通读过几遍。她的字写得不错,村里人写个书信、对联什么的常常找她。    
    小妹长得绝对不俗,黑黑长发披肩,面容端庄秀气,尖尖的下巴,长长的眉毛,弯弯的眼睛,肤如凝脂,活脱南海观音现世。这李云肩生得一副福相,性格活泼、开朗,办事麻利干脆,说话痛快,难怪人家形容她像从荷塘边飞腾起来的芦雁。她胆子大,性格刚强,爱抬杠,有时显得很尖刻。可是七级镇的人都喜欢她,认为她能给大家带来好运气。    
    李琼、李云肩和大姐不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