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依依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陈云之路-第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1958年6月10日,成立中央财经小组,以陈云为组长,副组长则为李富春、李先念。

  可是,由于毛泽东亲自领导“大跃进”,也就使中央财经小组形同虚设。

  在庐山会议初期,曾有人提议再请陈云主持经济工作,毛泽东也说“国乱思良将”,有意请陈云出来。可是,随着开始“反右倾”,毛泽东不仅没有把“良将”

  请出来,甚至把中央财经小组也取消了!

  这时,毛泽东领导的“大跃进”碰了壁,陷入困境,知道自己在经济工作方面还只是个“小孩子”,这才不能不又恢复中央财经小组,又请陈云主持财经工作。

  因此,毛泽东可谓授命陈云于危难之际,企望这位“调整大师”来收拾因“大跃进”

  而逼近危险边缘的中国经济。

  陈云所面对的,确实是一个乱糟糟的局面:三年“大跃进”,再加上从1959年开始的三年“自然灾害”。

  重新恢复的中央财经小组在陈云主持下,于1962年3月7-8日举行第一次会议。

  据当时任中央财经小组秘书的薛暮桥回忆,周恩来在3月8日出席了会议,陈云在会上作了长篇发言,又谈了七个重要问题:

  一,关于长期计划问题。陈云以为,“现在可以不搞十年规划,先搞五年计划”。因为“现在谈发展,情况还摸不准”。“领导机关在认识上必须明确,当前主要是恢复。”

  二,“今年的年度计划,需要有一个相当大的调整,重新安排。”陈云说,“现在调整计划,实际上是要把工业生产和基本建设的发展放慢一点,以便把重点真正放在农业和市场上。”

  三、综合平衡。陈云说,“过去几年,基本上是按长线搞平衡。这样做,最大的教训就是不能平衡。结果,建设项目长期拖延,工厂半成品大量积压,造成严重浪费。”“按短线搞综合平衡,才能有真正的综合平衡。所谓按短线平衡,就是当年能够生产的东西,加上动用必要的库存,再加上切实可靠的进口,使供求相适应。”

  四,物资管理制度。

  五,“要研究农业的基本情况。”

  六,“计委要把主要精力放在农业生产和稳定市场方面。”

  七,“要鼓励大家发表不同的意见。”

  陈云这次谈话中,最重要的是提出对1962年的计划来个“伤筋动骨”。

  周恩来听了,补充道:“可以写一副对联,上联是‘先抓吃穿用’,下联是‘实现农轻重’,横批是‘综合平衡’。” 

 
 
 
第二十六章 “左”派们攻击陈云
  由于毛泽东很赞赏陈云的谈话,于是,在省军级(即地方为省级,军队为军级)

  传达陈云的报告。

  紧接着,中央财经小组根据陈云的意见,向中共中央提出了《关于讨论一九六二年调整计划的报告》(草案)。

  4月16日,刘少奇致函毛泽东:“最近,我要邓力群(引者注:邓力群当时任刘少奇秘书)找陈云同志几年来有关经济工作的一些意见来看,他找来了,并搞了一个摘要。我只看了这个摘要,现特送上,请主席看看。此外,陈云同志在今年三月七日财经小组会议上的讲话,也提出了一些意见,很值得一看。以上几个文件,已要办公厅发给中央常委、书记处和中央财经小组各同志。是否还要发给其他同志?

  请主席阅后酌定。再征求陈云同志意见。”

  毛泽东批示同意。于是,4月26日中共中央发出通知,把传达和讨论陈云同志讲话的范围,由原来的省军级扩大到地市级。

  这时的陈云,却到他最喜爱的杭州养病去了。据薛暮桥回忆,当时他是去杭州向陈云汇报工作。

  1962年5月7-1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在北京举行工作会议,讨论并通过了中央财经小组的报告。

  在这次会议上,刘少奇说了一句颇为耐人寻味的话:“‘左’了那么多年,让我们‘右’一下吧!”

  中央财经小组的报告,经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批准,在全国开始贯彻。这样,陈云的一系列“调整”措施,得以实行。

  自从“调整大师”出马之后,中国经济渐渐摆脱了困境,陈云的威信也随之上升。

  他因病,继续住在杭州疗养。

  这时,“左”派们猛烈地攻击。

  于是,有人放出空气说,在“七千人大会”上,毛泽东请陈云讲话,陈云不讲,可是,过后却在没有毛泽东参加的“西楼会议”上大讲特讲,这是“极不正常的”。

  陈云本人也意识到党内“左”派们在攻他。这在陈云的讲话中隐约地透露出来。

  陈云曾这么说:“对于困难的程度,克服困难的快慢,在高级干部中看法并不完全一致。我认为这种不一致是正常的,难免的。不要掩盖这种不一致。”

  陈云终于遭到了“麻烦”。

  这“麻烦”的导火线,是关于“包产到户”……

  “包产到户”,最初是在中国浙江沿海那座有着“小香港”之称的奇特的城市——温州诞生的。

  笔者从1957年10月13日《人民日报》的批判性报道中,查清了“包产到户”的来历。那篇报道题为《巩固合作化事业,抛弃资本主义道路,温州专区纠正“包产到户”的错误》。报道说:“包产到户”是把社里“三包”(包工、包产、包成本)包到生产队后,再包到每户社员;把社里成片土地重新打乱划成小块,确定每块田的产量、肥料和所需工数,一般用“按劳分田”办法,包给每户社员去分散经营。社员对承包土地的产量负完全责任,超产部分全部奖励,减产部分全部赔偿。平时社员单独生产,农忙时小组互助,全社性农活大家出工。社里农具搭配到户,或者轮流使用。

  这个办法是中共永嘉县委副书记李云河去年派人到农业社试验然后搞起来的。

  “包产到户”,在1957年的“反右派运动”中,第一次受到批判,认为那是“走资本主义道路”。 

 
 
 
第二十七章 支持“包产到户”
  不过,“包产到户”受到农民的欢迎,所以如同“离离原上草”,“春风吹又生”。1960年,在安徽宿县,又出现“包产到户”。

  中共安徽省委书记曾希圣由于紧跟毛泽东,大搞“大跃进”和“人民公社”,使安徽农业陷入困境。他发现“包产到户”是解决这一困境的好办法,便决定提倡。

  不过,由于“包产到户”在1957年已经遭到过批判,“名声”不好,他换了个名字,曰“定产到田,责任到人”,实际上也就是“包产到户”。一下子,就在安徽推开,40%的生产队实行了“责任田”。

  毛泽东最初答应曾希圣可以试一试“责任田”,不久就予以否定,认为这是“变相单干”。

  在“七千人大会”上,曾希圣受到批判,免去了中共安徽省委第一书记的职务。

  这是关于“包产到户”的第二个回合。

  但是,“包产到户”仍在中国各地农村自发实行。

  1962年,中国经济实行大调整。中共中央农村工作部部长邓子恢对“包产到户”表示支持,认为这是解决中国农村困难的好办法。

  毛泽东的秘书田家英奉毛泽东之命,于1962年三四月去湖南农村调查。田家英原本受毛泽东的影响,是反对“包产到户”的。可是,这一回经过实地了解,不仅认为“包产到户”不错,而且主张“分田到户”。

  田家英来到上海时,正值陈云也在上海。田家英向陈云汇报了情况,陈云不作正面表态,而是称赞他“观点鲜明”。

  田家英向邓小平汇报,邓小平也表示支持。邓小平很干脆地说:“赞成!”

  邓小平还说,“不管黄猫黑猫,能逮住老鼠就是好猫”。“责任田”可以一试。

  田家英向刘少奇汇报,刘少奇说:“要使包产到户合法起来!”

  但是,当田家英向毛泽东汇报,毛泽东则反对。毛泽东说:“包产到户是一种倒退!”

  这样,进入了关于“包产到户”的第三个回合的斗争。

  其实,中共中央的四位领导人对于田家英所说的关于“包产到户”的四句话,高度概括了他们的性格和政治态度:“你观点鲜明。”——陈云这句话很含蓄;“赞成!”——邓小平显得非常干脆;“要使包产到户合法起来。”——表明刘少奇的斗争策略;“包产到户是一种倒退!”——毛泽东旗帜鲜明地表示反对。

  其实,陈云那句话中,已经隐含着对于“包产到户”的支持,只是按照他的性格,“不到火候不揭锅”罢了。 

 
 
 
第二十八章 不能不当面向毛泽东谏言
  陈云对于“包产到户”是了解的。

  一年前,即1961年6月上旬至7月下旬之间,他回到家乡青浦小蒸镇。他住在农民家,吃在农民家,作了15天的调查,开了10次专题调查会。

  陈云在农村听见农民许多尖锐的话:“蒋介石手下受难,还吃干饭;毛主席手下享福,但是吃粥。”“干部出风头,社员吃苦头。干部吹牛皮,社员饿肚皮。”

  陈云根据这次调查,写了三篇报告,即《母猪应该下放给农民私养》、《种双季稻不如种蚕豆和单季稻》以及《按中央规定留足自留地》。陈云已经提出“母猪私养”、“留足自留地”等接近“包产到户”的主张。他通过调查,了解中国农村,也了解中国农民。

  这一回,他听了田家英的汇报,又看了安徽“责任田”的报告,深知“包产到户”是解决中国农村困境的一帖灵丹妙药。他已经给中国工业来了个“伤筋动骨”,他也要给中国农村来个“伤筋动骨”。

  陈云决心要说服毛泽东接受“包产到户”。他以为,既然毛泽东把“调整”的重担压在他的肩上,有可能接受他关于在农村实行“包产到户”这一“调整”措施。

  1962年7月初,陈云回到北京。他先和中共中央几位常委交换了意见,大家对于“包产到户”的看法大体上一致。

  这时,毛泽东尚在外地。

  得知毛泽东即将从河北邯郸回京,在7月6日,陈云致函毛泽东:“对于农业恢复问题的办法,我想了一些意见,希望与你谈一谈,估计一小时够了。我可以走路了,可以到你处来。”

  三天后,毛泽东回到北京,当夜即约陈云谈话。

  这时,仍有人劝陈云不要向毛泽东谈支持“包产到户”。

  陈云说:“我是出于对党对人民负责才说这些话,何必患得患失?”

  当然,陈云知道毛泽东反对“包产到户”,所以在谈话中说得很婉转。

  他首先向毛泽东强调了应该发挥农村个体生产的积极性的重要,指出中国农村的个体经营与合作生产还要并存相当长的时间。

  接着,他说,为了渡过当前农村的难关,应采取措施提高农民个体生产积极性……

  陈云举了他自己在家乡调查的情况,说明一旦提高农民的个体生产积极性,农业生产就会有转机。

  说到这里,陈云才提及,“包产到户”不妨一试。在他看来,这是在目前非常时期中解决困难的方法之一……

  毛泽东只是听着,并不表态。

  陈云回家之后,才过了几小时——翌日清早,便得到消息,毛泽东在他走后,作出了严厉的批评!

  毛泽东说:“‘分田单干’是瓦解农村集体经济,解散人民公社,是中国式的修正主义,是走哪一条道路的问题。”

  毛泽东在当天——7月9日下午,召见了中共河南省委书记刘建勋;7月10日下午,毛泽东召见中共山东省委书记谭启龙;7月11日,毛泽东召见中共江西省委书记刘俊秀。

  毛泽东在这三次谈话中,都明确地表示反对“包产到户”。

  毛泽东要陈伯达根据这三次谈话的精神,以中共中央名义,起草《关于巩固人民公社集体经济、发展农业生产的决定》,表明了坚决反对“包产到户”的态度。 

 
 
 
第二十九章 “战略疏散”到江西
  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风暴中,刘少奇被打倒了,邓小平被打倒了,陶铸被打倒了……不过,在被打倒的名单上,并没有陈云。

  偶尔在批判“单干风”的大字报上,见到批判陈云的字句。不过,跟贴满大街小巷批判“中国头号走资派”刘少奇和“中国二号走资派”邓小平的大字报相比,批判陈云的大字报要算是很少很少。

  在笔者看来,陈云遭到的批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