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依依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清末枭雄-第43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伦不类的词汇。

而现在。林哲希望再来一次这种事,不过主角却是从茶叶换成了丝袜!

当然了,这种事主要是推广,因为用生丝制造丝袜早就被发明出来了,十六世纪就已经有了,到了现在,基本上上流社会的人已经是有不少人穿丝袜了,现在要做的就是把这种事从上流社会推广到全民阶层。

为此,林哲是叫来了工商部纺织司的相负责人!

“生丝制品目前的应用范围还是小了些,生丝乃是我们的拳头出口商品,你们也要积极扩展生丝的市场!”

“生丝不仅仅可以做成丝绸衣服,同样还可以做成丝袜以及其他的丝织品,这一点在西方国家应该要进行进一步的推广!”

林哲并没有和这些下属打太多的谜语,直接就是点明了其中的关键,那就会丝袜将会是生丝制品的下一步重要增长点。

至于经过林哲的指示后,后续下面的这些纺织司的官员们怎么去操作那就是他们的事了,不过由于这是林哲的专门指示,下面的人还是很重视的。

虽然那些传统出身的官员受限于传统观念,对生丝这种以展现女性性感美的东西有些排斥,但是个人排斥归排斥,但是这并不代表他们不去做。

很快,纺织司的官员就是在上海召开了一场工商界的生丝会议,邀请一些生丝主要厂商参与,参加的不仅仅有和上海纺织公司这种国内的生丝厂商,同时还有参与生丝贸易的那些大洋行,比如德信洋行,怡和洋行等。

这官员召开的会议,说的自然都是一些假大空的东西,但是透过这些虚话,那么就可以得知,目前工商部这边近期要加大力度对生丝制品的推广,并准备在英国伦敦举行一场生丝制品展览会。

而这一次会议的主要目的,就是希望这些生丝行业的大厂商参与进来,毕竟这种展览会只靠官方是没办法搞定的,官方很多时候只是起一个引导,推动的作用,实际事务还得靠这些企业来办。

搞生丝制品展览会,这事虽然以前没有经历过,不过大家也都知道这事有好处,要是在伦敦打出名头来,那么对以后的销售会有着极大的好处。

此外,为什么生丝展览会不在上海或者国内的其他地方召开,而是跑到英国伦敦去开呢?

没办法,这年头有钱的才是老大,这中国的生丝要想赚外国人的钱,就得迎合他们的喜好,目前中国出口的生丝,有极大一部分都是销往英国的,而后世最大的生丝消耗国美国,现在还没有崛起呢。

此外,法国为代表的欧洲大陆国家也是中国的主要市场。

并且中国的生丝在当地一向来都是针对于高端市场,没办法,生丝本来就是奢饰品,能够购入生丝产品的基本也都是一些上流社会的人,再次的也是中产阶层。

这些人主要是集中在伦敦,巴黎这些地方。

他们可不会没事就跑到上海来!

有了纺织司的主导,外务部那边也是非常的配合,承担了在英国伦敦方面的事务安排,很快,就有大量国内的企业家携带着他们的精心准备生丝产品前往伦敦。

这些生丝产品有着半成品的生丝,也有着国内织造的精美丝绸,甚至还有一些丝绸成品衣服,当然了,这些衣服大部分都是西式的衣服。

同时,还有着上海纺织公司特地为这一次准备的丝袜!

上海纺织公司是在展览会不久前才接到要生产出一批丝袜样品的任务,由于这个任务是由皇室资产管理处纺织科亲自下达的,作为下属的皇室企业,上海纺织公司自然是没有拒绝的理由,所以很快就是抽调了精锐骨干,还特地改装了多台机器,就是为了织出精美的丝袜来。

等这些人带着商品从上海登船,然后前往伦敦的时候,上海的码头也是迎来了一艘和周边的船只不太一样的船只,这船排水量不大,也就四五百吨,看样子是普通客轮,不过桅杆上却挂着一面以黄为底色,中间有个大大的黑色的宁字,左上角为红龙纹的旗帜。

这是上缅甸宁王朝的旗帜,林成庭历来是喜欢学习的人,而且特别喜欢学林哲,当初组建新军的时候是这样,后来他成立了大宁王国,这中央和地方机构的设置,基本也是照搬帝国。

甚至还特地学了帝国也搞了个国旗,要知道中原传统王朝之类的可是没有正式的国旗。

不过和帝国的红底金龙吐蓝珠国旗不同,林成庭为了避免和中华帝国发生什么外交矛盾之类的,这金龙也就不用了,不过林成庭就算不是皇帝,不是天子,但好歹也是一个国王,比古代的诸侯的地位还要再高那么一点点,,而且林成庭还是一个中国人,所以自然也是以龙为标志。

所以就选了红龙,不过外观上和帝国的金龙有所区别。

这船虽然挂着宁王朝的国旗,但实际上并不是宁王朝的船只,为啥?因为宁王朝连一个出海口都没有。

但是宁王朝要到帝国首都南京来的话,走陆路实在过于遥远,而且路难走的很,所以他们来中国的话,一般都是途径下缅甸,然后在仰光坐船,从海路抵达上海。

这船只还是宁王朝租用的一艘商船,船上多人都是宁王朝的官员以及商人,但是这些人里头,却是有着一个年轻人,身上虽然穿着的是普通款式的西服,但是这料子一看就知道是上等货色。

林成庭的宁王朝在西化方面比帝国要彻底的多,林成庭自己带头剃发易服,而且这个衣服不仅仅是抛弃了满人的服饰,而是连传统汉家的服饰一起给抛弃了,直接换上了西式的西服,这到了宁王朝的宫廷去看的话,一水的燕尾服,不知道的人还以为是到了某个西方国家呢。

这艘船只抵达了码头后,很快就是和当地的海关进行了接触,而没有多久,就是有数辆马车抵达了码头,这马车上挂着牡丹徽章,牡丹徽章可是帝国的国徽,如此也就代表着,这几辆马车乃是国家的公务车辆。(未完待续。)

p

第五百七十七章 马政杂谈

自从帝国成立后,为了展现帝国新气象,官方主导废除以往的诸多陋习,比如跪拜礼等,禁制官员乘坐人力轿,倡导推广畜力车。

尽管政府该用畜力车,尤其是马车后的成本要比普通的人力轿昂贵一些,但是这对政府而言的行政成本并没有加大多少,同时还可以带动一些经济发展。

比如马车制造业,要知道近代的马车制造业,实际上就是现代的汽车工业,也是属于工业的一个主要分类,当代的马车产业纵然无法和后世的汽车产业一样拥有庞大的能量,但是产值也不算,从业人员也是比较多。

尽管目前国内的很多马车都是一些型的手工作坊里生产,甚至有的人都可以自造,不过工业嘛,都是从作坊发展起来的,然后再到大作坊,再到集中化生产的大工厂,这一步一步发展之后,马车自然也就变成了汽车。

现在帝国官方带头使用马车,民间也是逐步开始接受这种风气,毕竟上有所好,下有所投,那些商人们要较好地方官员,总不能官员都只能座马车,而你却做个四抬,八抬的轿子,这岂不是明你比官老爷还牛逼?这以后还想不想混了。

不过这种风气暂时一般局限在官方、上流社会,而一些偏远地区,尤其是道路交通情况不便利的地方,人力轿子依旧很多,嗯,一些传统仪式上依旧使用轿子,比如婚礼上新娘子乘坐的轿子。

同时推广马车,不仅仅会带动马车制造业的发展。还会加大马匹,骡子等的市场需求。也许你会国内的马匹本来就不多,这样会不够用。

但是帝国又不是南宋。马匹的来源其实相当广泛,而且牲口的价格高了以后,牧民们甚至普通农民看见有利可图,那么就会养更多的牲口,如此也能够为农民增加一些额外的收入。

而让民间养殖更多的马匹,这一直是政府和军方大力推广的政务。

这些年帝国培育的几种新马匹可是极大的优化了国内的马匹质量,句容马和伊河马更是其中的佼佼者。

③¤③¤③¤③¤,m。︽。c∷om  为了改进全国范围内的马匹质量,增加战争时期可以从民间征召到足够多,并且质量也足够优秀的马匹。军方的畜牧司和骑兵司等部门是联合在全国范围内推广这两款马匹,而不是和现在这样,只局限在军方的数大马场里进行培育。

一些内陆地区的民营马场,北方草原地区的牧民更是军方的主要推广对象,为了让他们有引进培育新马匹的热情,军方不仅仅开放了更多军马的采购名额,同时也是提高了优质军马的采购价格。

同时为了保证军马的质量,尤其是骑兵的乘骑用马的质量,军方也是一再提高军马的标准。骑兵乘骑用马的肩高,已经从以往的一米三,直接提高到了一米三五,而仅仅是这一。就足以把大部分矮的原种蒙古马淘汰出局。

这个一米三五还是普通骑兵军马的标准,而在近卫军里,其乘骑用马的标准更为严格。肩高至少要一米五以上,实际上这个标准就是按照句容马来制定的。

近卫军下属三个师。也就是有着三个师属骑兵团,目前其中一个骑兵团已经全员换装句容马。接下来近卫军还会打算把其他的两个骑兵团也换装为句容马。

不过受到句容马价格昂贵,喂养成本价格高昂,注定是无法被皇家陆军大规模接受的。

一个近卫军才三个骑兵团而已,了不起了才两千多骑,加上军官用马也不过几千匹而已,但是陆军的规模太庞大,骑兵的规模也更加庞大。

皇家陆军的骑兵和军队总数的比例配置,大约是十比一,独立骑兵和步兵师属骑兵加起来,约有七万骑。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皇家陆军并不仅仅有陆军,同时它还有大量的守备部队,而在蒙古、乌台、直隶、新疆、浩罕、东北三省等北方、西北以及东北方向的省份里,其守备部队是包含了大量的守备骑兵的,而且随着时间的过去,这些北方省份的守备部队,其骑兵的比例还在逐渐加大。

目前,守备部队里有着一万多名骑兵,而军方的目标是增加到一万八千骑。

陆军和守备部队的骑兵加起来,那就是将近九万骑兵!

同时军队里还有诸多军官乘骑用马,这算下来的话,偌大的陆军需要的乘骑用马至少是十万起步。

这么多的马匹自然不可能都用句容马,这也不是昂贵养不起的问题,而是句容马的繁殖数量不是很多,十年功夫了也才培育出来那么几千匹而已,这培育速度远远不如伊河马。

军方未来的主力军马,乃是伊河马!

而且伊河马乃是属于乘挽兼用型,部分马匹可能更偏向于乘骑,部分则是偏向于挽驮,五十公里的乘骑行进大约为一时四十五分钟,一百公里则是七时三十分钟。而用于驮挽的话,双马拉一辆载重一千公斤的四轮马车,在土路上行进二十公里,极限速度只要一个时多一。每天行进八个时,走大约三十五公里的话,这种状态可以一直保持在三到四天。

换句话,两匹伊河马可以拉着一吨左右的火炮保持高速行军三到四天,行程约一百二十公里左右。

这种速度和耐力以及挽力,放眼全球各种马匹里也算是少有的。

伊河马的各方面素质非常的综合,非要缺的话,也就是在乘骑爆发力上不如句容马这种高大威武的马匹,但是在驮挽上,却是完爆句容马,嗯,至于蒙古马这种个子就更没法比了。

一个标准的六门十二磅前装炮炮兵连,用原种蒙古马需要一百五十匹左右,而使用伊河马,只需要一百二十匹,其他的连续行军,极限行军等各方面的综合素质也是相差甚大。

各方面的素质综合起来,才让伊河马成为了军方的首选,而军方不仅仅需要超过十万匹以上的乘骑用马,更需要至少十五万匹以上的役用马。

这年头军队的火炮机动,后勤运输基本只能靠畜力,嗯,这种机动模式用军事专业术语来就是骡马化。

从古代一直到一战,全球军队清一色的骡马化,甚至二战以后也有不少大国的军队还是骡马化。

由此可见,马匹对于当代的军事发展是多么重要,如此也就不难想象军方为什么会下大力气推广伊河马,甚至自建军方内部的马场还不够,还想要向国内的民间推广伊河马。

因为一旦发生大规模战争的话,依靠军方保有的马匹数量是严重不足的,到时候必然会大规模征召民间的马匹,如果是像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这种战争,一场战争下来,至少也要征召一百多万匹战马才勉强够用,如果马匹存量丰富的话,两三百万匹也是能够消耗掉。

而如此巨大的马匹数量,是军方的几个内部马场无法供应的,只能靠民间来养马才能够保证到时候能够征召到如此多的马匹。

为什么战争期间要大规模征召补充军马呢?

因为军方在和平时期其实保有的马匹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