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依依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清末枭雄-第41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帝国的各种支出,包括各类采购,比如军队的军械采购等,各类人员的薪资,包括军人,官员的薪资一律发纸币。

在一个国家当中,其实政府才是最大的经济实体,如果一个国家收税都不收贵金属的话,那么民众要缴纳赋税,就必须把手中的贵金属去银行兑换成纸币,然后再去交付赋税,这样纸币的推广就是很自然的就起来了。

为了保障纸币的全面推广,中央银行以及皇家银行是全面深度合作,首先作为货币的发行机构,中央银行会印刷采用当代国际最新技术,直接抄袭英镑纸币制造出来的新版纸币。

新版纸币的面值会有一圆、五角、一角、五分、一分、五厘,一厘一共七种。其兑换为一圆等于十角,一角等于十分,一分等于十厘。

为保障新版纸币的发行以及信用价值,其兑换价值依旧遵从旧版纸币,并直接和帝国银圆进行挂钩,一圆纸币即可兑换一枚帝国银圆,一分纸币,即可兑换一枚一分铜圆。

此外由于日常交易中,实际上一分的铜圆价值都比较大,按照目前的铜钱和铜圆的兑换,一枚一分的铜圆,大概可以兑换五枚到十枚质量不等的铜钱。

而下层百姓在使用货币的时候,其实很多时候都是一文,两文的用,一分面值的铜圆都是属于比较大额的了,至于一圆银币,实际上普通人很少能用到,普遍是用在大额的商业交易中。

人们日常生活中,主要还是使用铜圆、铜钱为主。

所以还特地发行了一厘的纸币,后续也会适当发行一厘面值的铜币。

纸币的发行不是印刷出来就可以了,还得有完善的银行网络进行发行,而这个重任自然是只能让皇家银行来承担。

皇家银行别的不多,就是分行多,基本上国内主要是有官方县级机构的地方,那么就一定会有皇家银行的分行。

皇家银行分行的开设,是不考虑所谓的商业因素,而是考虑政治因素,基本上帝国的政权普及到那里,皇家银行的分行就会开到那里。

而在一些经济发展的乡镇,皇家银行也会主动开设分行,一般而言,当地的皇家银行分行就会成为当地的主要金融机构,为当地政府以及普通百姓服务。

如今要发行新版货币,并且准备全面推广纸币话,皇家银行的配合就显得非常重要了,没有皇家银行,根本就不可能让新版纸币短时间内在全国范围内流通。

1866年的七月下旬开始,帝国就是展开大规模了新版纸币的宣传和推广。

而也是这个时候,普奥战争中利萨海战爆发,和四月初爆发的珠江口海战一起,掀起了一番对铁甲舰的大讨论浪潮!(未完待续。)

第五百五十六章 全球海军的变革

任何新事务的发展都需要一个过程,铁甲舰也同样如此。『≤『≤,

五十年代的克里米亚战争里,原始而简陋的铁甲舰首次参与了大规模海战,进而引起了各国海军对铁甲舰的注意,并在五十年末期掀起了一番建造大吨位铁甲舰的浪潮,并导致在1860年前后英国为代表的海上强国陆续服役大吨位的铁甲舰,其中的代表就是英国的勇气号。

这个时期里,新生的帝国海军也是开始追赶海军强国的步伐,开始研发并建造铁甲舰,其代表作就是女蜗级近海铁甲舰。

1861年开始的美国内战,则是再一次掀起了各国对铁甲舰的注意力,不过说实话,美国内战里虽然参战的铁甲舰不少,但是其交战模式依旧停留在比较原始的地步,铁甲舰以近海、内河铁甲舰为主,受限于美国内战双方的海军实力影响,并没有出现大规模的远洋铁甲舰的决战。

在1866年之前,各国海军虽然已经普遍重视并发展铁甲舰,但实际上在这之前,各国海军对铁甲舰的认知还停留一在比较原始的阶段,没有成熟的应用战术,甚至对应该发展怎么样的铁甲舰都还不太明确。

在这一时期,甚至整个六十年代里,各国海军对铁甲舰的发展依旧停留在摸索阶段,所以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铁甲舰被建造出来。

一直到了1866年中英两国的珠江口海战,才算是真正爆发了一场铁甲舰之间的远洋舰队决战。

这一场海战直接掀起了帝国海军对未来铁甲舰的技术改进,直接影响到了帝国海军后续铁甲舰的发展。

最为明显的影响就是。帝国海军在下决心发展万吨铁甲舰里,放弃不上不下的一百八十毫米的舰炮。从而选择装备数量更多的两百五十毫米的主炮,并完全的放弃了风帆动力。采用封闭式主炮炮塔,侧舷副炮则是采用胸墙防护,顶部连接上层建筑的防护结构。

这一系列的改变,都是受到了珠江口海战的直接影响。

而英国人那边,据传也开始变更新一代铁甲舰的设计。

不过中英两国的珠江口海战的细节并没有对外公布,这年头的大规模海战经验可都是军事机密,是不会主动对外宣扬并公布出去的,这经验都是被各国藏着掖着,不过即便如此。各国也能够从流传出来的片言只语获得一些信息。

如果说珠江口海战让引起了中英两国对未来铁甲舰发展的一些变化,那么普奥战争里的利萨海战则是在这种变化上再加了一把火。

利萨海战的规模比珠江口海战还要更庞大一些,而且参战双方都是拥有大量的铁甲舰,并且海战的详细经过也是被流传了出来。

一时间,v字楔形战术,冲撞战术,舰炮无用论充斥着全球海军!

利萨海战中,意大利以及奥地利两国海军的战术和珠江口海战的战术以及详细的战斗经过都有着极大的类似。

比如在海战中,双方都发现彼此的炮弹都无法给对方的铁甲舰带来致命的伤害。并无法决定海战的胜负。

此外奥地利海战采用的v字楔形战术以及冲撞战术也是和珠江口海战的中英两国海军有所相似。

当初的英国海军就是采用v字楔形战术,而中国海军则是采用主动冲撞战术。

更关键的一点就是,这两场海战都是通过撞击敌人的主要战舰,并击沉后才奠定了海战的胜负。

珠江口海战里。是中国海军通过两败俱伤的模式,一举撞沉了英国的抵抗号。

而利萨海战里,则是弱小的奥地利海军撞沉了意大利海军的旗舰‘意大利国王号’。

这两场相隔只有三个多月的海战。以极为相似的战术以及过程、结果掀起了全球范围内的海军大讨论。

这种效果比单一的一场海战影响力要更大的多。

其他国家的海军怎么应对这种变化不得而知,而帝国海军内部。则是再一次掀起了关于新式铁甲舰以及未来海军战术的讨论**。

而这种讨论也是更加确定了之前海军的一系列变革的正确性,之前还有不少海军将领对万吨铁甲舰。即蚩尤级铁甲舰的设计有所争论,认为八门两百五十毫米的主炮是不恰当的。

他们之前有这种担心也是正常的,以万吨的船体装备八门两百五十毫米的后装主炮,而且还是带旋转封闭式炮塔的主炮,其重量是非常庞大的。

过大的重量就会带来中心不稳,为了保持重心,蚩尤级的干舷就必须降低到非常低的地步,而干舷低就会影响到适航能力,尤其是远洋适航能力。

而一些海军将领认为,如此牺牲蚩尤级铁甲舰的适航能力是得不偿失的,因为这样的蚩尤级就很难在海况恶劣的情况下和敌舰队作战。

但是利萨海战爆发后,意大利海军和奥地利海军再一次证明了现有的舰炮,尤其是两百毫米口径以下的舰炮威力不足的时候,原有保持反对意见的帝国海军将领就是闭上了嘴。

如果说只有一场珠江口海战不能作为参考的话,那么再加上一场利萨海战,那么就足以证明现有的舰炮威力严重不足了。

珠江口海战和利萨海战带来的影响不仅仅局限在帝国海军,同样也是深刻影响到了英国皇家海军。

根据一些小道消息,英国人已经是开始建造新式铁甲舰,而新式的铁甲舰和原来的传统铁甲舰极为不同。

不仅仅是采用炮塔设计,同时还准备彻底放弃风帆,预计采用纯蒸汽动力,不过详细的设计,比如吨位,准备采用什么火炮,舰炮的布局,航速这些都是没有明确消息。

同时也有消息表示,英国人对后装线膛炮的性能非常不满意,认为价格昂贵不说,而且性能不稳定,故障高,同时还会隔三差五玩殉爆,现在英国人已经准在新服役的铁甲舰上装备前装线膛炮,甚至还打算把已经服役的铁甲舰上的后装炮也改装为前装线膛炮。

对于英国人为什么会**********,林哲表示相当不解。

但现实就是,不管是历史时空还是这个时空,英国人真这么干了!(未完待续。)u

第五百五十七章 海军五年计划

自古以来,不管是海军陆军,都是相当保守的,而这种保守又以海军为甚。

铁甲舰都已经发展二十几年里,但是现在依旧有诸多人抱着木制战舰不放,蒸汽机都已经应用这么多年了,纯蒸汽动力的战舰都已经服役很久了,但是之前除了那些小型炮舰外,其他的主力战舰清一色依旧还有着风帆。

这一点就算是在帝国海军里也不例外。

哪怕是有着林哲的存在,帝国海军的铁甲舰发展前期,也只是在近海和内河铁甲舰上试验纯蒸汽动力,而在远洋铁甲舰上依旧配属风帆。

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了今年珠江口海战后,海军内部才对是否在主力远洋战舰上配属风帆进行反思,最后才下决心拆除风帆,使用纯蒸汽动力。

而这还是帝国海军。

帝国海军从建军开始,就是一直弱小的海军,整天都是想着如何追赶列强海军,因此敢冒着风险采用一些先进但是不成熟的技术,其中最明显的例子就是后装火炮。

中国的后装火炮技术来源于英国阿姆斯特朗炮,虽然后期的技术改进是自己进行的,但严格上来说,帝国海军配属的后装火炮和英国人的后装火炮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

大家该有的缺陷都有。

比如阿姆斯特朗炮的造价昂贵,产量低下,火炮过于笨重,锁栓强度不足等问题实际上一直存在。

但是两家面对这种问题的解决方式却是不同。

英国人认为阿姆斯特朗炮固然性能先进,但是过于笨重,造价昂贵产量低,而且故障频发,对此英国人是相当不满意,并且也没有说去进行改进,而是采取了直接退役,然后换装技术成熟的前装线膛炮的做法。

但是帝国海军面对这些问题,却是采用积极改进,其中最严重的锁栓问题更是先后改进了数次。并通过采用新式钢材制造锁栓,以加强强度,降低故障率,同时还是特地准备了备用的锁栓。限定射速以及最大装药量还有射击次数。

这些都是有效降低了后装火炮的故障率,同时多年的持续改进也是让帝国海军的后装火炮技术得到极大的发展。

不客气的说,通过多年的持续改进,帝国海军在后装火炮的技术上,某种程度已经是反超了英国的阿姆斯特朗炮。

两国面对后装火炮的态度不同。也和两国的模式不同有关,英国是典型的商业国家,制造舰炮的都是商业工厂,并没有什么国家背景,对于他们而言制造新式舰炮是商业行为。

但是帝国这边的三大兵工厂都是皇室企业,研发大口径后装舰炮是并不是单纯的商业行为,而是一种关乎国防安全的政治任务。

皇家武器公司为了研发后装舰炮所投入的经费是庞大的,如果以商业层面来考虑,实际上还是亏本的那种。

两种体制的不同,甚至对海军未来技术的展望角度不同。也就导致了两家海军对未来的铁甲舰的发展上有所不同。

英国海军下决心全面撤装后装舰炮,并以前装线膛炮代替。

而帝国海军却是不惜花费巨资,再一次装备口径更大的后装舰炮,即两百五十毫米的后装舰炮。

这种发展道路上的差距,也是帝国海军为数几个不多,可以缩短并追赶和列强海军差距的机会。

得知英国人设计新式炮塔,纯蒸汽动力,但是却准备装备前装线膛炮的情报后,帝国海军也是迅速做出了反应。

1866年的八月份,即蚩尤号铁甲舰在青岛海军造船厂的四号船坞正式动工以后。帝国海军提交了第二艘万吨铁甲舰的建造计划。

第二艘万吨铁甲舰乃是蚩尤级铁甲舰的二号舰,基本设计相当,不过排水量有所下降,只有九千八百吨。其他方面变化不大。

吨位之所以降低了,是因为该舰是准备在青岛海军造船厂的三号船坞建造,而这个三号船坞的设计标准并不是说和四号船坞一样是一万五千吨,而是只有一万吨,也就是说,超过一万吨的战舰就没办法建造。

该舰被命名为颛顼号。依旧是一艘具有明显中华帝国海军特色的‘低干舷全重炮铁甲舰’,采用四座双联装八门两百五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