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依依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清末枭雄-第41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发进度比计划有所延后,但也不会太大影响到万吨巨舰的计划。

很快,从香港赶回南京的林达标就是正式向林哲递交了海军造舰计划。

这份计划的首重自然是万吨铁甲舰了!

其万吨铁甲舰的设计已经正式确定,该设计由海军舰政司司长胡立才少将亲自主导并负责。

胡立才,这是一个很俗气的名字,他早年并不是海军出身,而是上海造船厂的一个技术工程师,和造船厂内的洋人工程师一起负责多型船只的设计,后来还作为上海造船厂的技术代表前往英国的造船厂考察学习一番,回国则是取代了以往的洋人工程师,进而担任上海造船厂的首席设计师。

紧接着,他被海军盛情邀请,没有任何从军经历的他被破格授予海军上校衔,直接担任舰政司副司长,主导海军内铁甲舰的设计工作。女蜗级以及炎帝级这两款铁甲舰就是他的设计作品,并因此晋升为海军少将。担任舰政司司长一职。

这是一个典型自学成才,拥有过人天赋的设计师。虽然说起学历不如海军军官学校舰政班以及那些留英学习造舰的海军军官们强,但是玩战舰设计的话,靠的就是天赋,不客气的说是老天爷赏饭吃,普通人再怎么刻苦学习也是学不来的。

如今帝国要打算提前开工万吨巨舰,所以他自然是当仁不让,很快就是从以往设计的诸多备选方案里挑选了几个,然后让海军内部审核,最后海军内部经过讨论后。选定了其中一个方案作为最终方案。

该方案的标准排水量为一万零一百吨,说起这个吨位也有意思,本来人家胡立才设计的初始吨位只有九千八百吨,但是海军那些将领们掀起这战舰的吨位不过万,愣是让胡立才加了三百吨,跨过了一万吨的门槛。

战舰长一百二十二米,宽十八米,吃水八点五米,整体的长宽比以及吃水和英国人的万吨铁甲舰其实也差不多。而且这新战舰的长宽比还要更大一些。

采用纯蒸汽动力,装备一座往复式蒸汽机,单轴单桨推进,为了获得足够大的马力来推动这艘庞大的万吨巨舰。预计配属十座锅炉,预计功率可达七千匹马力,最大航速达到十四点五节。

如果是在六点五节的经济航速上进行巡航。那么续航距离可以达到两千海里。

防护上,一些重点部分采用五点五英寸厚的装甲。其他大部分区域才是采用四点五英寸的装甲。

火力方面,预计采用高达八门的两百五十毫米的后装舰炮。身管长二十五倍,同时在船首以及船尾分别部署了两座双联装炮塔,然后在船体的中部两侧分别部署了一座双联装炮塔,四座炮塔呈菱形布局

此外在船体的两侧,分别部署六门,一共十二门的一百五十毫米的二级主炮!

火力的部署和数量和英国人的米诺陶级略有不同,英国人的米诺陶是四门九村主炮,然后是二十四门七寸副炮。

而帝国的主炮口径要大一些,但是二级主炮的数量要少一些。

此外还有一个非常明显的区别就是:中华帝国的这艘战舰采用全封闭式的主炮炮塔,就连那些一百五十毫米的主炮也部署在侧舷的胸墙装甲后面,同时胸墙装甲的上部直接连接舰桥建筑,因此看上去也像是封闭式炮塔。

然而不管想不想,但是这种副炮的部署模式至少要比露天甲板强得多。

在这款战舰的设计上,帝国海军可谓是进行了综合性的取舍的,首先是船体,因为这款战舰的设计之初就是要用来进行舰队决战的,因此航速绝对不能和近海战舰那样低,最低要求就是要达到十四节,不能比英国人的万吨铁甲舰差。

防护上同样如此,随着舰炮口径的进一步提高那么有必要加大装甲厚度,为此采用了五点五英寸的最后装甲厚度,此外部分次要区域则是四点五英寸的装甲厚度。

这个装甲厚度足以应对目前的大部分舰炮,那些八英寸以下的舰炮对这个厚度的装甲基本无能为力。

火力的部署上,也是经过取舍的,原本是打算装备四门十英寸主炮,装备二十四门的一百八十毫米侧舷副炮,但是之前的珠江口海战已经证明了,不管是六英寸还是七英寸级别的后装线膛炮,都无法有效击穿现有的四点五英寸装甲,更别说以后的那些五英寸甚至更厚的装甲了,目前只有两百毫米以上,甚至两百五十毫米乃是更大口径的主炮才能够有效击穿目前铁甲舰的厚重装甲。

所以舰政司是迅速放弃了这些一百八十毫米的副炮,然后改变火炮布局,直接把两百五十毫米的数量提高到了八门之多,并采用菱形布局。这种舰炮布局如果是只看外观的话,那妥妥就是无畏舰时代的全重火炮战列舰啊。

但实际上这就是表面上的全重火炮而已,因为没有集中火控系统的情况下,所谓的全重火炮就是一句空话,并没有太大意义。

帝国海军设计的这款万吨巨舰,设计上带有比较浓厚的英国人万吨铁甲舰的痕迹,尤其是船体设计上和米诺陶级铁甲舰有着极大的相似,但是在火力布局上,却是和当代的战舰都有所不同,算是比较独特一些,带有浓厚的无畏舰时代的风格。

而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就是小口径舰炮没啥用,海军想要尽可能的部署更多的大口径舰炮,但是太多了也不行,太多了火炮重量太大,重心不稳,为了保持重心就得降低干舷。

即便是部署了八门两百五十毫米的主炮,这款万吨战舰的干舷依旧要比英国人的一票铁甲舰要低一些,如此肯定会影响远洋适航性。

这种万吨巨舰如果放在世界海军发展史上,并没有什么太大的实际意义,没啥世界第一的名头,要说意义的话,八年甲舰的意义比它更大一些。

这款万吨巨舰对于帝国海军而言,是一款以目前的技术条件下,尽可能建造的最强大的战舰!

要操作这么一艘庞大的战舰,至少需要八百名海军官兵!

同时要建造这么一艘庞大的战舰,需要高达两百二十万圆的经费,按照当今的白银和黄金比率,折合英镑大约是在四十八万上下。

而这个费用还没有包括前期投入的万吨船坞,新式大口径舰炮,新式蒸汽机,封闭式炮塔的研发投入,因为这些研发经费是在八年甲舰试验舰的建造过程中就被提前支付了,要不然的话,区区只有五千吨的八年甲舰计划要花费海军高达一百四十万圆的经费了,比四千吨的炎帝级多了整整五十万圆,导致造价如此昂贵的原因是,虽然其中建造经费其实并不多,更多的都是一些各子系统的研发经费。

如此巨额的造舰经费如果让内阁或者陆军的那群人看到了,估计都得高喊海军这些败家子了。

不过对此林哲却是没有提出反对的意见,发展万吨巨舰也不是喊了一天两天的事了,实际上海军以及国内的几个主要企业在几年前就已经开始做准备了,青岛海军造船厂建造的两座大型船坞,其中一座是一万吨,而另外一座则是更大一些,达到了一万五千吨。

林德机械公司的舰载蒸汽机研发一直就没有停下来过,作为国内唯一个一家大型舰载蒸汽机供应商,林德机械公司已经积累了足够多的经验,同时也有足够的经费让他们去研发,如今他们建造的还是普通的蒸汽机,但是也是在努力追赶蒸汽机技术的最新潮流,目前他们甚至有对三胀式蒸汽机展开了前期的理论研究。

这都准备了这么多年,可以说帝国上下已经是做好了大半准备,这咬咬牙也不是不能够造出来!

而之前的珠江口海军里,帝国海军被英国人的两艘大型铁甲舰给刺激到了,更是被英国人现有的那些万吨铁甲舰给吓到了,所以才会这么急急忙忙的提出了提前建造万吨铁甲舰的计划。

对此,林哲也是觉得时机虽然还早了些,但是早些开始搞也不是没有好处,至少以后遇到什么问题了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去解决。

因此,林哲是很痛快的批准了海军的造舰计划,并为预计开工建造的万吨铁甲舰亲自拟定了舰名。

这一次的舰名依旧从上古神话里选取,以‘蚩尤’二字为舰名,继承了帝国海军里的铁甲舰以神话人物作为舰名的传统。

蚩尤号将会在三个月内,即1866年七月前在青岛海军造船厂的四号船坞,即目前国内唯一的一座一万五千吨的船坞里动工,预计到1868年十二月前完成船体施工并下水,而完工并服役的时间则是预定在1870年。

也就是说,1870年后,中华帝国将会得到一艘中国历史上首艘万吨钢铁巨舰,届时中华帝国海军将会摆脱目前的弱势海军身份,真正成为一支海上强军。(未完待续。)u

第五百五十章 夏威夷战事再起

由于蚩尤号的建造周期太长,同时这种万吨巨舰不仅仅耗资巨大,而且目前国内一共也就两个船坞可以建造这种巨舰,如今这两个船坞都被占用了,短时间内是不可能开工第二艘的了。

这个时间里海军自然不能无所事事的等下去。

除了蚩尤号外,海军又是下了另外两艘巨舰的订单,准确的说应该是八年甲舰的后续订单,随着万吨巨舰的正式动工,八年甲舰的一系列实验也算是比较成功了,并成为一艘真正的战舰进行施工,为此,海军才是授予了该舰正式的舰名,是为‘天吴’天吴乃是传统神话里的创世神之一。

同时海军的舰政司以天吴号为基础,改进并设计了新款的铁甲舰夸父级铁甲舰,排水量为五千五百吨,配属四门两百五十毫米舰炮为主炮,十门一百五十毫米舰炮为副炮,封闭式炮塔,纯蒸汽动力,最大航速为十四节。

夸父级铁甲舰的整体设计实际上和蚩尤号差不多,就是吨位小了一些而已,火炮数量少了一些而已。

但是一些核心设计却是相当的,因为这两款战舰,都是从天吴号衍化而来,自然有着极大的技术共同点。

而夸父级铁甲舰以及蚩尤号的设计定型并即将动工,也就代表着帝国海军的铁甲舰发展迈向了一个新高峰。

当年,海军就是停止了继续订购盘古级以及炎帝级铁甲舰,转为把资金用在蚩尤级万吨铁甲舰以及夸父级大型铁甲舰上面。

如此也就代表着,盘古级铁甲舰的建造总数将会保持在五艘,炎帝级铁甲舰的建造总数会保持在三艘。

不过这并不代表着帝国海军停止建造小吨位的铁甲舰,实际上受限于大型铁甲舰的建造周期太过漫长,海军还是迫切的希望能够在短时间内有更多的铁甲舰进入海军服役,只不过并不是充当主力舰而已。

海军是打算回归到早年的路子,准备设计建造一批一千五百吨到两千吨之间的小型铁甲舰,设计定位是快速侦查舰,以取代现有的那些数百吨的木制快速侦察舰。

同时尽管海军没有打算大规模发展近海铁甲舰。但是女蜗号的表现还是让海军继续下了建造近海铁甲舰的订单,数量不多,只有一艘,是准备用来填补女蜗号战沉后的缺口。后期部署在珠江口海域。

预计吨位是两千五百吨,吨位虽然不大,但是防护和火力却是强大无比,准备配属两百五十毫米的舰炮,防护也是达到了五英寸的级别。为了控制成本自然不会塞进去一大堆的蒸汽机,所以航速有限,只有八节,续航力就别提了,反正也就在港口附近转转,不会去远海的。

低干舷,重火炮,厚防护,低速度,这就是近海铁甲舰的典型特种了。

这一系列的造舰计划在珠江口海战后的短短一个月内就是被提出来。然后相继施行,其中最先动工的并不是蚩尤号这艘万吨巨舰,而是只有两千五百吨的近海铁甲舰,舰名为‘帝喾号’。

近海铁甲舰的技术要求要低很多,而且吨位不大,所以对船坞要求不高,上海造船厂那边就能够直接建造,加班加点的话,预计工期比较短,现在四月份开工的话。预计明年年底就能够完工,1868年初就能够服役。

同时海军这边也没有忘记继续建造那些小吨位的近海铁甲舰,镇广级小型铁甲舰虽然看上去不起眼,但造价便宜。更关键的是国内的一些中型船厂都能够建造,甚至身处内陆的江宁造船厂都能够建造,目前全国范围内,可是同时有五六个船厂正在建造镇广级小型铁甲舰,预计今年能够再服役四艘以上,能够短时间内有效充实帝国海军的近海防御力量。

不过上述造舰计划短时间不可能改变帝国海军现有的实力。要备战英国人可能的第二次来袭,还得依靠现有的战舰!

而能不能挡得住,并不取决于帝国海军实力有多强大,而是取决于英国人会派多少大型铁甲舰过来。

不过英国人会不会大规模增援,并继续发动第二次海战,则是取决于外交谈判。

四月六号,听闻东印度舰队战败,并撤回新加坡后,已经在香港苦守多时的英军终于是承受不住了,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