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依依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清末枭雄-第31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上海在这个时代,乃是中国乃至整个远东最为繁华的商业城市!

不过上海的表面繁华并不是真正吸引无数人前来投资办厂的主要原因,这些东西实际上只是商人们来投资后发展起来的结果,并不是一开始就吸引他们前来投资的理由。

真正吸引全国范围内甚至诸多洋人前来投资的真正理由,是因为上海拥有独特的政治优势!

商贸区时代,这个商贸区实际上就是一个独立王国,当时林哲在商贸区内推行的是全新的政治体系,并打破了传统的官府模式,采用大量雇员来治理商贸区。

当时的商贸区里真正的官员只有一个,那就是林哲这个督办大臣,其他的都是属于林哲的私人幕僚或者说雇员。

同时他采取的乃是企业式的行政模式,和传统的官府行政模式是极为不同。

当时的商贸区里的雇员说白了就是林哲请的服务员。用来服务那些商人们的,所以对待商人们都是尽心尽力,有什么问题立马就主动帮你解决了。

后来林哲造反称帝。商贸区和上海县合并后,但是新成立的上海市依旧保持着较为特殊的行政模式。首先依旧保留了商贸区时代的‘市政管理委员会’并选派五人为委员,拥有监督市政的权力,必要时候可以直接向林哲递交弹劾市政官员的折子,同时紧急情况下,这五位市政委员一致同意的情况下,能够临时性的否决推迟上海市政衙门的一些行政命令,并把该行政命令直接递交内阁,由内阁做出最后的决断施行与否。

而这个‘市政管理委员会’。也算得上是上海以往作为经济殖民地的一个特殊遗留产物了,本来林哲打算把他撤销掉的,但是很多上海里有头有脸的商人士绅们都是出言,试图挽留这种来之民间的监督机构,来避某些情况下上海市政府的官员们脑子发热做出不恰当的举动。

不过以往里的委员会里的洋人名额却是没有了,五位市政管理委员会委员清一色的华人,而且都是上海地面里的商业大佬们,由上海的生丝商会、布业商会、钱业商会、粮油商会各推选一人,中央指派一人。不过不管是商会推选还是中央指派的,这五个人都必须是常年居住。并落籍在上海的人,同时还得年纳税达到千圆以上。

比较有意思的是,现任的五位委员里头。嫡属于皇室产业的企业负责人就有两个,一个是上海纺织公司经理,这是被生丝商会推选而来的,另外一位则是皇家银行的副行长兼任上海分公司经理,这是钱业商会推选而来的。

如果不是宫务厅财务处那边为了避嫌,估计还能再占一个名额。

这边比较独特的政治氛围一定程度上保障了上海在一些具体行政措施上面,和是其他地方截然不同的,甚至可以说是走在前面的。

比如1858年的时候,上海那边就是出台了第一份地方性质的报业规范。正式批从官方审核上准许民间办报,不过报纸刊登的内容都必须经过专门的管理机构进行审核。绝对不允许刊登诋毁帝国,鼓动骚乱。诋毁皇帝以及皇室的任何言论。

但是好说好歹总算是正式明文规定可以办报了,不用和以往那样天天担心着官府什么时候就来查封了,要知道现在就连帝国中央都是没有和报业相关的法律法规,这能不能办报全凭地方官员自行决定,有些地方的官员开明一些,比如上海,这样就允许办报。

如果地方官员是个顽固保守派,比如一河之隔的通州,现任通州知州是个在正经不过的儒家老顽固了,他虽然学着一河之隔的上海搞工业,大搞机织布产业,但是他却是对所谓的言论控制的极为严格,在他治下你要是敢办报,分分钟那些穿着黑色制服的警察就得上门抓人。

除了比较独特的政治环境外,上海当时商贸区和上海县合并以后,原有的商贸区雇员们依旧保持着自己只是雇员而不是官员的心态!

因此你去其他地方可以遇上一个小小的科长就跟你摆官架子,但是在上海这边,哪怕是上海市长萧昌中面对那些商人的时候,都得笑呵呵。

怎么说呢,政治待遇不一样!

你去其他地方投资,那些官员把你当肥羊,见了官员还得赔笑。

但是在上海市这边,那些官员把你当老爷,见了你得赔笑。

虽然上海市的官员们这样做显得没有官威之类的,但是效果却是相当好的。

1859年底的上海,和中国其他的任何一个地方都有着极大的不同,某种程度上来说到了上海,就跟到了另外一个世界,给人的感受是截然不同的。

而这样的上海自然引来了很多人,甚至是内阁高层官员的注意和不满,比如说保守著称的江道泉,他就会上海的很多事看不习惯。

但是这些人不喜欢归不喜欢,但是却是没有一个人敢在林哲面前乱说话的,为什么?

因为1858年,上海一市的税收高达一千七百万,如果算上上海海关大约一千两百万的话,那么上海区区弹丸之地,就给中央财政贡献了两千九百万的税收,比除了上海外的整个江苏省都要多三四百万!

其工业产值占据全国工业产值的百分之九十五!

中华军是怎么统一中国的,是靠着上海的上海的粮食,收取的税收支撑下来的,尤其是起事之处的1856年底到1857年初这半年左右的时间,中华军就是依靠上海这个弹丸之地的支持才拿下整个苏南以及浙北地区的,进而奠定争霸基业的。

同时上海的很多政策理念其实都不是现任上海市市长萧昌中制定的,而是当初林哲亲自敲定的,把官员当成雇员也是林哲的理念,采用企业式的行政管理模式也是林哲一手推动的,现在的萧昌中不过是继续执行这些政策而已,所以内阁的那些人就算不喜欢上海,不喜欢萧昌中,但是也没胆子说什么。

外部的地理交通等环境,内有独特的政治环境,这就让上海在这个时代的中国里爆发出来不同寻常的活力,不仅仅有诸多人带着庞大的资金来上海办厂做生意,同时还有很多士绅富商们到上海置办地产家业,就算不把全家搬过来但是也会买上一栋房子当别院。

导致上海在1857年后太平军退出江苏、皖南等地后,上海地区的人口增长速度依旧没有停下,而是继续保持着高速增长的态势,去年上海市的常住人口总数已经是达到了八十万,今年预计能够突破百万。

不过也带来很明显的副作用,那就是上海的地价,房价的增长速度也是跟坐了火箭一样,一栋距离黄浦江大约一千米的一栋带花园的两层小楼,1856年的价格大概也就千圆左右,但是现在没有三四千圆根本拿不下来。

至于外滩大道的话,那些能够用来建办公大楼的地皮基本都是十万起跳,如果是外滩大道的一栋多层公寓里的一套大约百来平方米的临江公寓,价格都是数以万计。

基本上,这地价或放假是距离黄浦江的直线距离越近越贵,而外滩大道则是以上海市政府大楼为核心,向两边延伸则是逐渐便宜。

最为昂贵的地段自然是那段区区千米左右,却是汇集了上海市政府大楼,海关大楼,皇家银行,上海纺织公司,议和洋行,信德洋行等大名鼎鼎的机构总部的原英租界沿江地段。

不过就后世里的印度城市都有贫民窑,中国的城市都有城中村一样,这个时空里的上海同样有着大量的地方生活着中低收入的民众。

对于这些从外地来上海谋生的普通民众而言,靠近外滩的一栋小洋楼一千圆还是一万圆,那些外滩大道的公寓是一万还是十万都没有任何的差别,他们都是属于连看一眼都是看不起的群体。

这些人要么生活在各大工厂里的生活区,要么就是生活在远离黄浦江好几公里以外的那些廉价租房呢。

远离黄浦江的内陆地区,这里不仅仅有着各种各样的工厂,而在工厂的周边还有着各种各样的简陋住房,大多是那些专业的房地产商人,购买了地皮后修起来的简易房屋然后出租给那些来上海谋生的人。

虽然单个租金不是很高,但是这些廉价租房修建的非常密集,区区一百平方米的地方他能够隔出来五套,然后出租给五个家庭,而且造的都是廉价无比的房子,下雨漏水什么的都是平常事,估计过上几年的话,刮个台风都会被吹到。

那些房地产商人们才不在乎这些呢,反正在地价越来越贵的上海,房子不值钱,地皮才是值钱的,房子刮到了在修就是了,反正地皮又刮不走。(未完待续。)

第四百二十三章 北岸工业区

郭龙云抵达上海后,照例是先和当地的官员们进行了一次会议,主要是听取今年上海这边的经济发展情况,毕竟现在郭龙云负责的就是经济而已,其他事他也不关心,只关心经济,尤其是工业经济的发展情况。

一番会议后,郭龙云也是对现在的上海有了初步的了解,这一年上海依旧保持了超高的发展速度,尤其是商贸区和上海县合并以后,以往困扰商贸区的土地不足等问题被彻底解决,上海这边利用地方财政自行开发的‘北岸工业区’,即苏州北北岸工业区,以纺织业为核心,以其他配套产业为辅助,发展的相当迅速。

会议中,萧昌中用极为自豪的语气道:“如今的北岸工业区已经入驻大量企业,投资超过百万圆的超大型企业有三家,投资超过十万圆的大型企业有二十八家,大小企业加起来总数达到了七十八家之多,整个北岸工业区的各大工厂足以提供了超过四万个直接就业岗位。

通过大量的企业入驻,也是带动了整个上海的第三产业的发展,日常民生所需的衣食住行等产业极为活跃,为各大提供提供金融、技术等条件支持的第三产业发展更为迅速,北岸工业区的相当于为上海间接提供了超过五万个第三产业的就业岗位!”

“仅仅是一个北岸工业区,就能够养活超过十万个家庭,最少四十万的人口!”

在工业时代里,再也没有什么比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更能直接显示出工业规模了!

“在宣武三年的头三个季度里,北岸工业区的各企业工业总产值突破一亿圆大关,出口额达到四千万圆,仅仅北岸工业区内,就可以为帝国提供超过四百万圆的税收。另外间接提供了大约三百万的海关税收,通过第三产业等间接提供了至少两百万的税收!”

“北岸工业区的成功,足以为帝国增加至少一千万甚至是一千五百万以上的税收!”

按照正常的产值和税收的比例。大约是百分之五到十五之间,各个国家不同情况具体数额也不一样。轻工业和重工业以及农业以及什么服务型商业也不一样,国内的其他地方先不去说,因为国内的其他地方尚处于原始的封建社会,产值和税收的比例不同府县区别相当大。

不过对上海算得上是一个纯工业城市,农业占据的比例相当低,主要依靠工业经济支撑,所以其产值和征税的比例是具有近代工业国家比较明显的特征,那就是大约保持在百分之十左右。

基本上。企业生产出来市场价值十圆的产品,那么政府就能够通过各种方式收取到一圆的税收。

当然了,这说的是平均数字,具体行业不同具体比例肯定不同,比如说生丝行业,这个暴力行业的正税比例是相当高昂的,企业的营业税和出口关税等加起来,整个生丝行业的正税比例基本上达到了百分之二十以上。

但是一些政府大力扶持的重工业,比如机械制造、军械武器,造船等行业。其整体税收是非常低的,比如林德机械公司生产蒸汽机,其征税比例只有区区的百分之一而已。基本上就是象征性的征税而已,而造船业上,为了推广蒸汽船只的大规模应用,对造船厂生产的蒸汽船只征收的税收也是相当低的,只有大约百分之五上下。

各种行业综合起来,上海这边的国民生产总值和税收的比例大约是保持在百分十左右。

不过这个数据说的乃是所有税收,其含义是特指上海的国民生产总值可以为帝国提供百分之十左右的税收,但实际上上海自身是收不到那么多税的。

因为一个国家的税收是通过众多方式收取的,不是说某个企业生产出来市场价值十圆的产品。然后地方财政就能够直接对企业征收一圆的税收的,实际上这一圆的税收是通过产品的流通渠道中征收上来的。包括企业的营业税,负责产品运输的运输企业的营业税。批发商的营业税,最后零售商的营业税等。

而上海乃是一个典型的制造业基地,其产品不是出口就是运往国内各地销售,因此是不可能把这十分之一的所有税收都收上来的。

因此虽然上海的国民生产总值虽然已经一个相当庞大的数据,其1859年的国民生产总值有望突破八亿圆的关口,但是上海一地里的征收的税收实际上相当并不多,包括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