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依依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清末枭雄-第24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尽管该公司自身的资金不多,但是背后站着一整个皇室产业体系的江南矿务公司不能用表面去看待,只要有必要,皇室产业那边随时都可以为江南矿务公司追加投资,同时通过皇家银行为该公司提供高额贷款。

江南钢铁厂乃是郭龙云治下的头等大型企业,所以郭龙云也是希望该公司能够继续在安徽加大投资,探测以及开采煤矿。

而身为郭龙云的下属,太平府知府毕宣溪自然是知道上司的意图,所以这才开口说什么要自给自足之类的话。

只是廖本安虽然是江南矿务公司的副总经理兼任江南钢铁厂的总经理,但是他也是没有权力决定总公司的重大投资。尤其是还是不归他管的煤炭事业。

目前江南矿务公司作为一个集煤炭探测、开采、铁矿探测、开采、炼铁炼钢的综合煤铁型企业,其构架是比较复杂的,公司光是子公司就有七八个,有江南钢铁厂,马鞍山铁矿,池州煤矿,江南航运等。甚至还有内设的机械修理厂。

分管钢铁、铁矿、煤矿、财物、货运等事业的副总经理就有好几个呢!

廖本安也不是分管煤炭事业的副总经理,他只管炼钢铁。铁矿和煤炭的开采和来源并不是他负责的事,所以面对毕宣溪等人的话,他也是打呵呵,然后话题一转就是重新回到了江南钢铁厂本身来。

廖本安转移了话题,毕宣溪等人自然是能够听得出来,不过也不好埋怨什么,他总不能强迫他们在安徽各地探测开采煤矿不是。

不过一旁的郭龙云却是心中暗自打定了主意,过上几天估计还得和宫务厅财务处的潘立宣聊一聊,让他们重视安徽的煤炭产业。

只是具体效果如何还不得而知。根据他所知,目前江南矿务公司是投入了大量精力在中华帝国的控制区内的沿江地带,尤其是长江流域寻找容易开采的煤炭矿区。

江南矿务公司之所以执着于在长江流域寻找煤矿,其中最主要的因素就是交通!

在没有铁路的时代,大宗货物的运输就非常依赖于船舶运输,因此这煤矿开采不是有煤就行,还得靠近内河主航道或者干脆是在沿海地区。要不然挖出煤来也运不出去。

安徽境内也有不少传统的煤炭开采点,比如说池州,淮南、淮北地区都有,不过都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很难满足江南矿务公司大规模投资的条件。

毕竟江南矿务公司就算是带有一定官方性质的皇室产业企业,但是其运转方式也是纯商业模式。而企业进行投资的时候自然是首先考虑利润以及成本回收等诸多条件。

如今江南矿务公司在长江沿岸没有找到大规模可以开采的煤矿后,已经是干脆把目光投向了直隶唐山地区,那里靠近沿海而且开采容易,更关键的是唐山地区的煤炭质量较高,不仅仅可以用来作为企业蒸汽动力的燃煤,同时也可以用于冶炼工业,还可以勉强充当军舰船舶的动力煤。

可以说开采价值非常高。适合大规模投资。

唯一的问题就是现在直隶地区还在清廷手里!

不过江南矿务公司对此并不担心,他们对中华军方抱有极大的信心,认为短则一年,长不过两年中华军就能够打到直隶去,到时候他们就会紧随军方的步伐到唐山地区投资开采煤矿。

如此情况下,江南矿务公司自然对一些深处内陆地区,开采又不容易,同时煤炭质量也一般般的煤矿没多大兴趣了。

郭龙云在视察了江南钢铁厂后,就是手书一封送往南京给了宫务厅财务处的潘立宣,试图争取江南矿务公司在安徽投资一个大规模的煤矿开采基地。

不过后续如何就不是一天两天能够得到消息的了。

郭龙云离开了后,毕宣溪这个太平府知府自然也是离开了马鞍山地区,他这个太平府知府也是大忙人。

他被调往太平府担任知府,可以说是被上司寄托了极大期望的,组织部方面希望他能够办好马鞍山的铁矿开发,同样还希望他能够尽快回复太平府的民生,让这个位于大江南地区的平原地形的传统农业大县尽快回复生机。

太平府虽然说所辖的县州不多,只有当涂、芜湖、繁昌三县而已,但这却是皖南地区仅有的一片平原地区,乃是典型的江南平原地形。

但是这块传统的农业产区因为太平天国和清军以及中华军的来回拉锯战,导致人口大量减少,大量上好的田地抛荒。

在过去的两年时间里,太平府各县一直都是尽力的恢复农业生产,目前虽然还没能恢复到往日的鼎盛时期,但是多少已经恢复了生气,长江南岸的大片农田已经相继恢复耕种。

今年上半年也没有出现什么大规模的天灾**,让太平府迎来一个近五六年来的首个丰收季,如今整个江南地区正处于夏季农忙时期,农民们忙着收割已经成熟的水稻,然后犁田翻地播种秋季水稻。

而如果今年下半年也风调雨顺的话,那么太平府今年就能够算得上是真正的丰收年了!

农业生产自古以来就是头等大事,对于当代的中国而言更是如此,怎么说呢,中华帝国可以没枪没炮,大不了就是打不赢仗而已,但是没有粮食却是不行的,因为那是会造成大规模饥荒,对外败一两次大不了签订几个不平等条约,等实力上来了发动战争就能够收回来,但是要是大规模饥荒饿死几千万人,可就无法挽回了。

所以哪怕毕宣溪是以擅长工商实业闻名的官员,但是其担任太平府知府以来,实际上大部分的精力还是放在了农业生产上,保证全府百姓的温饱问题才是他的首要工作。

如今农忙时分,他自然是变的更为忙碌,亲自下乡巡视,敦促下面的一些基层官员做好农忙工作。

连接在外头跑了好几天,等回到位于当涂的知府衙门时,他整个人都是晒黑了一圈!

外头巡视一圈没有发现什么大的问题,各县的农忙工作正在顺利进行,也许是得到了今年难得丰收的刺激,下面几个县的士绅们比较积极的参与到了知府衙门组织的水利工程修复中来。

有的捐款,有的动员本村本族的乡民参与义务劳动,用以开挖、疏通水渠。

等秋后时分,整个府县水利工程就会走上日程,而根据现有的计划,到时候官方的投入并不会太大,只是作为一个组织机构而已,水渠的开挖都是乡民自行开挖,施工期间的伙食之类的一般也会由当地的士绅富商阶层捐助,而府衙门为此付出的只有前期大约五千圆的资金而已。

而当毕宣溪等地方官员忙着夏收农忙工作的时候,财务部的官员们也一个个忙碌着准备征收夏税。

尽管从账面上来看中华帝国的税收体系里,农业税已经不占据绝对主导地位,但是依旧非常重要,在经济发达地区,比如江苏省(不包含商贸区)的话,尽管盐茶、商税等占据了大头,但是农业税依旧占据了大约百分之三十的份额。

而在一些工商经济不太发达的地区,农业税更是占据了大头,比如说太平府这边其农业税就能够占据整个税收比如的百分之六十以上。

而放到整个中华帝国的统治区域里,农业税将会占据所有税收的百分之四十左右。

农业税这么重要,这财务部的官员们不重视夏税的征收才怪呢!

早在六月份的时候,财务部的各级财务厅,财务处,财务科就已经是磨拳搽掌,夏收还没有开始的时候就已经是提前做好了准备。

如今夏收刚开始呢,那些基层的财务部官员就已经是走乡下村,正式开始了夏税的征收工作。(未完待续。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投推荐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

p

第三百二十六章 夏税和铁路

为了减轻农民的负担,避免农民为了缴纳农业税而在刚收获粮食的时候贱卖粮食,所以农业税和商税不同,农业税的征收一律是采取实物税。

不过财物系统显然是不可能把征收上来的价值几千万圆的粮食当成钱直接用于财政支出的,为了解决征收实物以及折现等问题,内阁设有直属于内阁的储粮司,专行收购、储存、运输、贩卖粮食、稳定粮价等事务。

一般而言,这些刚征收出来的粮食会被国库司按照市价出售于储粮司,折现后的现银被存入国库,进入财政支出体系。

而储粮司从财务部收购来的大量粮食其中一部分会被作为当地储备用粮封存,大部分则是由储量司直接在征粮地点就地销售,用以供应当地城镇居民的粮食需求,如果当地无法消化的话则是调运到外地府县贩卖。

储粮司的主要职能就是把征收上来的实物粮食折现纳入国库,另外就是储备粮食应对荒年,此外还有一大职能就是引导粮价的正常化,打击任何敢于在粮食上玩低吸高抛的投机商。

而储量司的粮食来源是帝国的农业税收,随时都掌握着帝国全年粮食总产量百分五以上的储备粮食。

其庞大的储备粮食足以让任何一个粮食商人望而止步!

为何?

因为只要储粮司发现市场上的粮价有异常波动,尤其是粮价异常高涨,那些投机商试图高抛低吸的时候,储粮司随时都能调集大量的粮食供应市场,足以让粮价一夜暴跌。

过去的两年来,已经有十几家活跃在苏浙两地的大粮商倒闭,而倒闭的原因全都是因为试图操控粮价谋利,被储粮司发现后短时间内抛出大量储备粮,进而导致粮价暴跌而损失惨重,进而破产。

能够存活下来的粮商大多是规规矩矩做生意的。又或者主动求变,开始对经营方式进行升级的,比如说已经有人开始投资建设面粉厂,从单一的粮食收购贩卖转为粮食初级加工商。

也有的主动和储粮司合作,只要他们把价格保持在市场范围内,储粮司并不介意和他们合作,可以为他们提供大量的粮食。

毕竟储粮司内的粮食尽管有一部分是储备用粮。但是大部分还是需要变现的,而这些需要变现的粮食一般都是需要运往城镇地区销售。

而储粮司毕竟是个政府机构。并不是一个企业,甚至连国有企业都算不上,手上虽然有大量粮食但是让他们自行开设米店进行零售是不可能的,大部分储粮司的粮食还是通过大规模的批发,然后流通进入各大粮商的零售渠道,最后流通到城镇居民的手中。

这两年来,各地的粮商大多已经开始改变,尤其是一些大型粮商,他们需要大量的货源。然后贩卖到各大城市去,而再也没有什么人或机构能够比储粮司有更多的粮食了。

一些中小粮商倒是影响不大,因为他们一般都是亲自下乡下村收购粮食,然后在县城或者府城开设粮店贩卖,他们对粮价的影响极其有限,只要粮价保持稳定他们就能够赚钱。

不管是什么时代,只要和粮食挂钩的事都是大事。为了保证财政收入,为了稳定粮价保障农民的利益不受损害,帝国内阁可以说是想了诸多办法。

从财务部征税环节开始,再到大宗粮食的流通,再到市场的粮食零售价等,这些统统都有帝国政府插手的痕迹。

至于说什么资本市场化之类的。暂时对于中华帝国而言是不现实的,因为目前整个帝国的工商业发展是不均衡的,市场化是不够充分的,在一些不影响民生的商品可以进行完全的市场化,帝国政府并不会进行干预。但是对于粮食这种关乎百姓温饱的大问题上,政府的调控是非常必要的。

同样受到政府调控的还有重工企业,尽管政府方面并没有和对粮食行业那样直接设立一个储粮司来干预市场。但是目前国内的重工企业基本清一色是皇室产业,而皇室产业虽然是商业化运营但是谁也不能否认其官方性质。

所以政府,或者是林哲这个皇帝对国内重工业的调控还是非常严密的。

“目前而言,钢铁产业以及各大机器产业对进口煤炭的依赖非常严重,而上海的煤炭市场的煤炭价格今年已经连续上涨,澳大利亚煤已经从去年较低的七两海关银涨到了八两,英国无烟煤已经涨到了十一两。煤炭价格的上涨,导致各大企业的运营成本加大了不少!”

听着潘立宣说着这些,林哲脑海里也是快速转动着,身为后世人他非常清楚中国本来就是煤炭储量相当丰富的国家,后世的山西煤老板那是全国出名的。

但是悲剧的是,煤炭资源丰富、容易开采的地区都不在自己的控制下,山西和直隶以及奉天等地区可都是在清廷手底下呢。

“为了解决目前国内煤炭产量的不足,满足国内各企业以及船舶的燃煤需求,现在我们是打算在徐州建立一个大型的煤炭开采基地!”

潘立宣继续说着,林哲也是适时把手中的报告书翻到徐州煤炭基地的那一页,上头写着徐州那边的煤矿容易开采,而且矿区距离京杭大运河虽然有一点,但是也不是不能克服的,预计采用众多的牲口车辆运输,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