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依依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清末枭雄-第12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吩咐下去,让侦骑密切关注贼军的动向,全军继续休整,辎重团协助炮兵团构筑好炮兵阵地。”

施清瑄并没有打算打一场埋伏作战,实际上镇江到南京这一段距离都是沿江平原地形,开阔的地形几乎是一览无遗,根本就打不了什么埋伏,毕竟人家太平军又不傻,也是会派出大量侦骑前出搜索的,你几百一千兴许还能藏得住,但是一万四千多人根本就藏不住。

既然打不了埋伏,他索性就摆开了架势,事先选择好交战场地,构筑好炮兵阵地,跟太平军来一场面对面的野战!

他之所以选择在下桥乡作为预设战场,是因为下桥乡刚好就在长江和宁镇山脉的中间,从长江江边到宁镇山脉的山脚下,直线距离不过八公里而已。

而到时候他只要把大军往这八公里直线距离的中间位置,也就是下桥乡一摆,那些太平援军要想安稳通过的话,就必须把自己击败,不然的话别想安然过去。

如果太平军害怕,早早就进入宁镇山脉的话,那么自己就撤退十公里到马胡乡一带再拦截设防,届时他们从山地丘陵上行军,而自己在平原上行军。除非出现奇迹,不然的话太平军的援军是不可能绕过自己直奔镇江而去的。

尽管自认为已经做好了各种准备。也预料到太平援军有可能进入宁镇山脉行军,但他还是低估了李秀成的大胆。

一天后。他得到侦骑的消息,那两万太平援军在距离天京五十里的地方突然折道南下!

又是一天后,他得到紧急战报,句容遭到数万敌军突袭,驻防句容的近千中华军协防团士兵不敌狼狈南撤。

看着这个战报后,施清瑄皱紧了眉头:贼军竟然奔袭了句容,他们想要做什么?

一边自言自语着的他看着地图,半晌后他把视线放在了丹阳上:“不好,这些贼军不是去镇江。他们是要去丹阳!”

“立即传令全军开拔,我们立即南下!”

就当施清瑄急匆匆的率军离开下桥乡,然后南下的时候!

句容城内,李秀成意气风发的翻身上马:“出发,我们去金坛!”

旁边的一个军帅疑惑问道:“我们不是要去丹阳,然后袭击林哲妖军后背吗?”

李秀成却是摇了摇头:“镇江城下有林哲妖军四五万之数,就凭我等两万人去了就能够解镇江之围吗?”

“难!”那将领如此答道。

“不是难,而是根本不可能!”李秀成道:“既然如此,那么我们为何还要做这无用之功。主动去送死呢!”

“那我们为何去金坛?”旁人又问道。

李秀成道:“围魏救赵!”

“此战林哲率领数万妖军围困镇江,几乎是倾巢而出,其巢穴必然空虚,只要我等率军直插常州。苏州,再东进上海,你说林哲会无动于衷吗?”

“怎么可能。苏南尤其是苏松太地区乃是他林哲的根基之地,知道我们要去上海的话。恐怕要气急败坏吧!不过我们东进恐怕也瞒不过他们,万一他们派出多支大军前来拦截怎么办?”

李秀成呵呵一笑:“他们如果分兵来拦截我等。镇江之围不就解了吗?”

作为中华军内制定一系列围点打援作战计划的石琅翼虽然预料到了太平天国会从天京派出援军,但是他却是没有预料到李秀成竟然没打算直接救援镇江,反而是玩起了围魏救赵,直接挥兵从句容、金坛一线东进。

此时在镇江城外的林哲还不知道李秀成已经把目标直接瞄向了金坛,现在的他对镇江城这座被太平军经营的跟乌龟壳一样的城池有些头痛。

这些太平军和中华军打了几年仗后,也是慢慢学聪明了,他们除了仿效中华军建立新军外,也是想了诸多办法来抵消余胜军的火力优势,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挖各种战壕堡垒,平时士兵藏身在战壕堡垒内,任凭中华军的大量火炮轰炸,哪怕是死伤惨重也死活不出来主动和迎战。

然而当中华军的指挥官以为那些被炸成废墟的城墙上已经没有任何敌人,并派出士兵进行进攻的时候,往往等中华军的士兵进去后就会冒出来大量的太平军士兵,然后双方不可避免的发生肉搏战斗。

数天打下来,中华军里已经损失了五百多名协防军的士兵,虽然这些协防军的士兵本来就是当炮灰用的,但是林哲也不愿意让他们白白折损而没有收获任何的战果啊。

对于太平军的乌龟防守策略,林哲无奈的同时也只能用几个老办法,一个是让士兵们开始挖地道,准备挖地道过去把他们的城墙给直接炸上天。

第二个就是建立众多的高台,让枪法好的士兵居高临下,然后猎杀战壕里的太平军,那些躲在战壕里的太平军也不可能永远都藏得好好的,总会一不小心露出身子来的,这个时候采用1856年型林德步枪的中华军士兵就能够逐一射杀他们。

上述两个只算是辅助手段,而最重要的还是炮击!(未完待续。。)u

第一百五十八章 王吕云遇敌

出兵之前林哲就预计到镇江是快硬骨头,不是可以轻易拿下的,所以他几乎把所有能够带上的大口径火炮都给带上了,镇江城外一共有将近四十门的十二磅火炮,除此之外还有十多门二十四磅、三十二磅的臼炮,甚至还有两门六十四磅的超大口径的臼炮。△,

除了陆军的火炮外,海军方面也是抽调了大量的战舰参与对镇江的炮击,而海军的基本是清一色的重炮,参加炮击的多是二十四磅甚至三十二磅等口径的加农炮,此外还有四十八磅,六十四磅等口径的臼炮。

论起火力来说,海军发挥出来的火力是要远远超过陆军火力的!

诸多火炮发射的炮弹以榴弹炮和榴散弹为主,由于太平军频繁使用战壕战术,导致中华军攻城的时候对榴弹和榴散弹的越来越依赖,为了更好的发挥榴弹和榴散弹的威力,林哲可是对林德机器厂投入巨资,让他们改进炮弹的质量。

尤其是引信的改进更是重中之重,1854年大量使用的木制引信虽然被认为技术简单,可靠实用,但是实战表现依旧无法让军方将领满意,所以这两年林德机器厂又是大力研发,也试过考虑碰撞引信,但是发现在滑膛炮上使用几乎不可能保证让炮弹的引信正面撞击地面。

后来林德机器厂那边则是回到延时引信的路子,不过放弃木制引信而是采用金属引信,新的金属延时引信在可靠性和便捷性大大超过以往的木制引信。

引信作为爆破类型炮弹的重要组成,该部件的性能提升就大大提高了滑膛炮发射榴弹和榴散弹的可靠性。

哑弹和早爆。迟爆的情况大大减少。

这可以从镇江城墙以及战壕上空陆续腾起的白烟就可以看得出来,那些都是在敌军上头准确爆炸的榴散弹。

此外还有敌军阵地上频繁掀起的烟尘也可以看得出来。那些都是落地后准时起爆的榴弹。

这几年,投入巨资的林德机器厂如果说在什么领域所有创新的话。那无疑是在炮弹领域了。

林德机器厂在工业基础几乎为零的中国发展兵工业,其难度是可想而知的,尽管有着军方的扶持,为之投入了大量的资金,但是该厂的发展依旧是举步维艰,刚开始的时候几乎所有机器设备甚至零部件都需要进口,所有的技术人员也都是清一色外聘的洋人。

这种情况一直到现在才略有改观,林德机器厂内部的机械厂利用进口的设备,已经可以初步维修进口的那些机器设备。也可以制造一些技术含量不怎么高的零部件,技术人员也通过这几年的大力培养,培养出了部分的初等技术人员。

不过高等技术人员,尤其是负责某个项目的高级工程师,依旧是清一色的洋人,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这才几年功夫呢,让那些以前都没有接触过机器的人了解机器的运转,一些基本的物理。化学知识就已经不容易了,别指望短短几年内就培养出什么高技术人才来。

而林德机器厂外聘的那些洋人工程师,说实话大多数也都是半吊子的水平,你想啊真正的高级工程师人家在欧洲待得好好的。怎么可能远渡重洋跑到远东这地方来,并且还被林德机器厂招揽到呢?

如此也就到导致林德机器厂尽管花大价钱进口设备,外聘洋人技术人员。但是林德机器厂的整体技术水平依旧停留在非常原始的程度,整体上目前的林德机器厂目前缺乏创新、研发的能力。

其生产的各种武器基本也都是照葫芦画瓢进行仿制生产。顶多就是在仿制品的基础上进行细微的修改而已。

比如说1856年型林德步枪,就是非常典型的仿制品。和英国的恩菲尔德1853步枪极为相似。

又比如说生产的那些十二磅火炮,六磅骑兵炮,四磅步兵炮,二十四磅,三十二磅舰炮,都是参考洋炮进行仿制生产。

唯一有所创新的就是在这炮弹上头了,以前的木制引信还算是仿制引进的,不过这金属延时引信却是林德机器厂这边琢磨出来的,并没有仿制国外的产品。

以林德机器厂目前的技术水平,依旧停留在仿制生产这个层次,要做好自主研发还好很长一段时间。

不过话又说回来,即便是能够进行大规模的仿制生产,这对于目前几乎毫无重工业基础的中国来说也是颇为难得。

要知道如今国内的兵工厂也不止林德机器厂一家了,清廷在天津也是办了个天津军械局,曾国藩也是在湖南办了个湖南军械局,就连太平天国都是搞了几个枪炮作坊,然而他们现在连大规模仿制洋枪洋炮都很难。

而林德机器厂却是通过大量的资金投入,已经是具备了大规模仿制生产的能力,其生产的1856年型步枪、各口径火炮已经开始大规模装备中华军海陆两军,让中华军摆脱了只能依靠进口军械的历史。

而随着中华帝国的成立,中华军海陆军的持续征战、扩军,众多的订单更是让林德机器厂得到了充足的发展动力。

作为一家纯商办的兵工厂,订单多就代表着利润多,而有了充足的利润,才能够有资金购入更多的设备,培养更多的技术人员,研发并生产更好的武器装备。

战争时期里,再也没有什么人比武器生产商更能赚的了。

有着充足枪支大炮以及弹药供应的中华军,如果说还肯不顾伤亡的话,其实要拿下镇江也用不了多久,但问题是中华军方不愿意承受太大的伤亡,宁愿慢慢围攻也不愿意拿士兵的生命去填。

因为在他们看来,这镇江已经是属于煮熟的鸭子,飞不了,拿下镇江是迟早的事,何必为了早上那么一两个月就让自己承受巨大的伤亡呢。

然而他们并不知道的是,在这个时候,李秀成已经率军两人攻克了句容后,直奔金坛而去。

得知句容被攻占后,施清瑄就是马不停蹄的率军南下,试图前往丹阳拦截该军。

于此同时,原本预定前往天京实施拦截作战的第二师也是得到了消息,停下了他们前往天京的步伐,而是掉头东进。

为了掌握双方的动向,不管是太平军还是中华军,都是派出了大量的侦骑游走四方,以至于在镇江到南京的这片小小地区里,集中了大量的侦骑。

镇江以南三十公里的延洱乡,这个名不经穿的小地方现在却是突然出现了大量身穿深蓝色军服,带着圆筒前檐帽,脑后没有和清军那边拖着条辫子,也没有和太平军那样披头散发,而是脑后光溜溜的。

光光看这个装束就可以知道,这些都是中华帝国的骑兵,尽管国内多支军队军队已经效仿了余胜军的军服,比如说林成庭的镇胡军,李鸿章的江淮新军,八旗新军,京畿练军,直隶练军等,以至于排扣上衣,直筒裤子已经不是中华军独有的军服样式了。

但是中华军独特的军帽依旧是独此一家,别无分号,中华军在早期余胜军士兵,士兵们是不配发军帽的,而是用头巾,军官们则是使用大檐帽。仿效他们的清军同样也是使用头巾包头,不过他们的军官,尤其是中高级将领一般不穿新式军服,而是继续穿官服,带暖帽,林成庭那边的新军倒是不包头,他们的士兵一般和传统汉人一样束发,然后带斗笠之类的。

去年林哲起事,全军大剃头,上到林哲下到士兵,清一色的光头,那些军官和将领们继续沿用大檐帽,而普通的士兵的军帽则是采用圆筒前檐帽。初期由于士兵的军帽刚刚设计定型,生产也来不及,导致当初入浙江作战的第四师的士兵们都还是光着头作战,有些部队就地取材,干脆直接配发斗笠或者其他草帽等。

所以在1856年十二月到1857年一二月份的这两三个月里,基本上各地中华军的士兵军帽都是杂乱无序的,各种各样的都有。

一直到数月后的现在,赶制出来的军帽陆续配发各部队的士兵,这才结束了这种混乱无序的局面,统一佩戴圆筒前檐帽。

但是中华军早期光着头的印象却已经是深入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