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依依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伤村 作者:聂茂 厉雷-第1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作案后,几个人躲在“五街”住所,几天没有出去,他们怕被抓,但是郑正说:“我们为什么要怕?大哥,反正那个女的肯定不干净,早就被别人X了。再说她家里有钱,肯定不会丢这个脸。她不会告的。”
  这家伙的话听起来有道理,况且,警察真要找他们,也躲不了。于是陈江昆让郑正出去探探风。
  没想到,过了半天,郑正一脸血污的回来了。说那个女生真的没告状,但是告诉了与她“相好”的那个男生。郑正刚才就被狠狠地打了一顿,那个男生带着一帮人正在到处找他们。
  听郑正这么一说,他们反而不害怕了。当天晚上,七个人和那帮人真刀真棍地打了一架。老大的眼睛被打肿了,老二的耳光割了半边,老三的肩上也挨了一刀。其余的都受了一点轻伤。对方也没有沾到半点便宜。
  事情居然不了了之。
  直到后来,他们因为别的案件被抓,“强* 案”才浮出水面。
  这伙人在短短两年多的时间里,涉及300多起案子。试想,这七个孩子岂不隔一两天就要作案一起才可以达到这个数字?他们怎么会如此疯狂,如此毫无顾忌?
  我们问他们是怎么混在一起的,家里就没人管管他们?
  陈江昆告诉我们:他小时候很怕父亲,因为父亲在,所以是个很老实的孩子。后来我们见到他的父亲,他的父亲也说,小时候村子里的人没有不说他儿子懂事的。但是,几年前,父亲出去打工了,家里没了老爸,在小学校同学总是欺负他,他天生一个大个子,却变得胆小的很。上了初一,更是常常受别人的欺负。
  但是初一那年,一个外婆家的邻居孩子改变了他的命运,当时那个孩子在同一所初中读初三,是个出了名的混混儿。
  也就在那个时候,有一次他被别人欺负,被那个学长看见,学长帮他出头,狠狠地教训了欺负他的孩子一顿。从那时候起,他就跟着那个学长一伙鬼混,渐渐就成了一个不良少年。后来那个学长毕业了,他就和同伙中同年级的老三自立门户。
  而这七个孩子如何走到一起的,还要说起那场他们认为意义重大的群殴事件。这起群殴事件,将七个狂乱的蚂蚱死死地捆在了一起。
  那是两年前的一个晚上,寝室过了熄灯时间,学校已经黑暗一片。在楼下检查的老师却发现有一栋宿舍楼的三楼还点着蜡烛,学校里是不准在熄灯后点蜡烛的。于是老师在楼下质问是哪个寝室点了蜡烛?结果,楼上的蜡烛立刻熄灭了,没人出声。
  老师很生气地喊:“是哪个点了蜡烛。”
  前面一栋楼三楼一个寝室的人便告诉老师是哪个寝室点的,结果点蜡烛的被老师训斥了一顿。被骂的是初三年级一个有名的小混混。而告状的是当时还是好学生的“七匹狼”之老二。
  老师走后,那个混混一个人径直跑到老二寝室里,气势嚣张地打了老二一顿,嘴里还不停地骂老二“犯贱”。
  老二挨打的过程中,寝室没有一个人敢出声。
  第二天,整个校园都传开了,说某某寝室、某某班级、某某年级真窝囊,同学被人打了,连一个敢放屁的都没有。
  那些流言传到了陈江昆耳朵里,当时陈江昆和老二同班不同寝。陈江昆也觉得窝囊,整个初二年级都觉得窝囊。
  于是,当天有六个人站到了一起,傍晚,刚放学,六个人从抽屉里拿着铁棍,直奔那个初三生的班级,把那个混混劈头盖脸地痛打一顿。
  随后六个人又和前来支援那个混混的一群人在教室里集体动起棍子。六个人最后满身伤痕,但是总算得到了满校园“有种”的称赞。
  从那以后,六个孩子就聚到一起。陈江昆毫不犹豫地当上了老大,他说:“一起好办事,也有个照应。家里没人管,我们自己管我们。”
  我们问:“你们几个都没人管?”
  陈江昆说:“老四的老爸在家,但是也很少管他。我们几个更不用说,老爸都不在家。”
  我们问:“那么,学校的老师呢?”
  陈江昆轻蔑地说:“学校会记过,会处分我们。我就是初三那年因为砍伤了一个人而被开除的。”
  我们问郑正:“你是怎么加入的?”
  郑正告诉我们:是一次上网的时候见到他们六个人。因为早就听说他们在学校的“辉煌事迹”,所以很想跟着他们。
  我们问他为什么?
  他直通通地说:“原来总是有人欺负我。学校里小团伙很多,要找个靠山,日子就会好过得多。”
  陈江昆说:“就这样,七个人齐了。别看郑正年龄最小,却是个狗头军师。心眼儿活,点子多。他说我们要起个响亮的名字,让别人听了都怕他们、羡慕他们,就学着电影里的样,叫了‘七匹狼’。成立那天,我们就在街上大吃大喝了一顿,还砸了人家的店子。”
  “七匹狼”帮派成立不久,他们就开始在校园里嚣张,到处伸手,制造事端:打架、勒索、收取保护费,无所不干。
  由于学校疏于管理,渐渐地,他们的胆子越来越大,在校外也放肆起来。
  我们问他们为什么会作案那么多,多得连自己都记不得了?
  陈江昆说:“搞钱花,还有就是想让别人都怕我们。”
  我们问:“那么怎么会作案那么多呢?偷的、抢的钱呢?”
  陈江昆说:“偷抢来的钱是不够花的。”
  原来他们每天都要到饭店里大吃大喝,还要抽烟,全是好烟。另外上网也是他们一项重大的开销。
  陈江昆说:“我就是要让兄弟们过好日子,过得舒服点就得多弄钱财。”
  我们问:“为什么要别人都怕你们呢?”
  小小的郑正说:“怕你就不敢惹你,而且很威风,在校园里走也有面子。”
  当我们问到他们后不后悔时,他们都低着头,不作声,两只眼睛、死死地盯着地板,仿佛要将地板看穿。
  唉!这些孩子,当他们有权利去懂得自由时,他们迷途了;而当他们醒悟时,已经失去了自由的权利。他们迷途太深,迷途太深因为没人管教,没人管教因为父母在外打工。
  我们一直在思考:为什么父母一出去,他们就走上这样灰色之路呢?
  成长的迷途
  中国传统文化里有“人之初,性本善”之说,而西方现代文化则认为“人之初,性本恶”。这个问题似乎无法讨论出结果,但是可以肯定的是:人性里同时拥有很多“善因”和“劣根”。一个人的善与恶,在于一个人的性格里是“善因”占主导地位,还是“劣根”极度膨胀,而决定这一结果的无疑关键在于人成长过程的环境。换句话说就是看人在成长过程中“善因”得到多少引导,“劣根”得到多少约束。虽然,“善因”和“劣根”作为人的本性无法消除,但是在成为人的有机体中二者总有理想的共存方式,人们称之为健康人格,或正常人格。
  那么,少年时期对一个人的健康人格的形成究竟有着怎样的作用呢?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Piajet)通过对儿童认识形成过程的研究得出:少年时期的儿童从行为到思维或从感知运动格局到概念的过渡还没有完成。其间经历着“一个缓慢的分化过程”,“这个过程依赖于同化性转换作用”。
  在这种同化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便是对成人行为的模仿,即通过成人行为的耳濡目染。其中不仅有语言表达方式与语言内容,更有为人处世的道德行为。而家庭正是这种接受耳濡目染最直接、最多、最深的环境,特别是温暖的家庭气氛、和谐的亲情关系、关怀与爱护等有助于亲子之间的认同倾向,是发展道德良知的最佳环境。
  从另一方面看,良好的家庭不仅能够为孩子提供合理的模仿对象,而且家长的监督和约束等对孩子远离不良行为也起到很大作用。研究表明,无论道德知识、道德情绪以及自我控制的意志力的培养,都是从家庭开始的。父母平时对儿童的教诲、奖励与惩罚的控制方式、管教方法与态度、行为示范等对于儿童的抗拒诱惑、罪疚感的态度以及对是非善恶的判断,均能产生积极的决定性的影响。
  抛开儿童幼年时期的分析,也抛开父母的影响,单从青春期发育的过程来看,也能看出问题的一个方面。
  首先,青春期是少年身心变化最为迅速而明显的时期,在这个时期,留守儿童从幼年的身体、外貌、行为模式、自我意识、交往与情绪特点、人生观等等,都脱离了幼年的特征而逐渐成熟起来,更为接近成人。这些迅速的变化,会使少年产生困扰、自卑、不安、焦虑等心理卫生问题,甚至产生不良行为。
  其次,青春期是一个反抗时期。著名的德国儿童心理学家夏洛特·彪勒在很早就把青春期称之为“消极反抗期”。由于身心的逐渐发展和成熟,个人在这个时期往往对生活采取极反抗的态度,否定以前发展起来的一些良好本质。这种反抗倾向,会引起少年对父母、学校与社会生活的其他要求、规范的抗拒态度和行为,从而会引起一些不利于他们的社会适应的心理卫生问题。
  无论是幼年期还是青春期,父母走后,留守儿童所受到的监督和管教严重不足,留守儿童失去了最好的、最可靠也是最重要的模仿对象,同时也让他们失去了对付不良影响的最好屏障,加上父母走后所带来的“情感孤独”与“心理问题”等因素,往往会导致大量留守儿童在成长上出现很大的误区。
  这种成长的误区表征之一就体现在道德滑坡和行为不良上,道德滑坡到一定程度就变成道德沦丧。而行为不良的初级阶段可能更多地体现在学习方面,主要表现为好打架、好骂人、爱说谎、小偷小摸、夜不归宿、考试舞弊、逃课、课堂违纪、吸烟喝酒,等等,都是它的具体行为。行为不良的严重者无法无天,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表现为抢劫、盗窃、吸毒、强* 
  、杀人,等等。
  我们把这类问题总称为留守儿童的成长误区,或者叫做:“成长的迷途”。
  为了掌握这方面的第一手资料,我们特地向安徽、湖南、湖北、四川和广东等省发放了一批问卷调查,在各级妇联、共青团、关心下一代委员会、学校师生和家长等的协助下,我们对“成长的迷途”有了较为全面的认识。
  以下是我们经过调查得出的几组与农村留守儿童道德行为等方面相关的数据(基数均为1448人)。
  表4—1 是否有课堂违纪行为
  调查项目人数百分比(%)
  经常176 12。15
  偶尔289 19。96
  很少983 67。89
  合计1448 100。0
  表4—2 是否有社会不良行为
  调查项目人数百分比(%)
  抽烟428 29。56
  喝酒165 11。40
  夜不归宿173 11。95
  打架斗殴69 4。76
  表4—3 是否考试舞弊
  调查项目人数百分比(%)
  诚实不作弊896 61。88
  有机会也作弊325 22。44
  经常会作弊227 15。68
  合计1448 100。0
  表4—4 是否经常欺骗师长
  调查项目人数百分比(%)
  经常249 17。20
  偶尔832 57。44
  几乎不367 25 。36
  合计1448 100。0
  从以上几组数据统计来看,农村留守儿童的道德行为水准应该是与一般少年儿童道德行为水平基本相吻合的。但是,并不能因为这样,就可以认为这些问题不存在,也不能用看待一般儿童问题的方法去看待留守儿童同一方面的问题。正因为留守儿童有“个案性”的特征,它的表现是不明显的,或者可以称为隐蔽性。这种隐蔽性是潜在的,像疾病一样,随时可以发作。而本身要做儿童问题调查又是最难的,我们在实践中有着强烈感受。因为,儿童的心智模型还不成熟,在回答调查问卷时,他们会有许多模糊区域。这也就加剧了问题的隐蔽性。因此必须从个案性和隐蔽性中认识和发现普遍性。
  对于留守儿童来说,这种“成长的迷途”的隐患已经潜在,而且大量的调查与事例表明其正在显现出来。对此各个媒体、各个机构和各地方政府有关部门都有一些综合调查表述,下面不妨摘录几例――
  “留守学生”由于家庭教育的主体缺位,而绝大多数代理监管人(包括隔代监护和寄养监护)又无力、不肯、不愿或不便对孩子履行到位的家庭监护和管教责任,致使许多“留守学生”成了无拘无束的“野马”,并由此养成了许多不良习惯,如组织纪性差,经常迟到、早退、旷课,卫生习惯差、生活习惯差、不懂文明礼仪、爱说脏话、抽烟喝酒等等。其中更为严重的是在许多“留守学生”身上沾染了许多社会不良习气,有的甚至走上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