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依依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剑桥中国史:秦汉史-第12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铁论》(《散不足》),第 206 页(鲁惟一:《中国人的生死观》,第 126 页);《潜夫论》三(《浮侈》),
第 134 页。关于文帝和明帝的丧葬风格,见《汉书》卷六,第 134—135 页(德效骞:《〈汉书〉译注》第
1 卷,第 27 页),卷三六,第 1951 页,《后汉书》卷二,第 123 页,《潜夫论》三(《浮侈》,第 130
页。



献依据的这类信仰。②
在缺乏关于灵魂的性质和可以取得不同类型长生的明确阐述的情况下,
我们不得不依靠各种史料中不完整的参考材料。幸运的是,近年来发现的大
量物证补充,并多次证实了这些材料。这些物证来自其动机有时可以加以推
断的丧葬活动;墓中包括大量想象出来的画像和象征物。由于近期的研究,
现在已有可能把这类物证与关于长生和丧葬习俗的参考材料联系起来,我们
现在对这些事情的了解远比以前明确和广泛。
以下的篇幅将谈及中国在感觉到佛教的影响以前产生的信仰和实践。由
于证据的多种多样和它们在时间上的前后不一,特别是鉴于中国人对整个问
题的态度,我们很难指望取得完全一致的材料。因为可以预料,虽然在西方
诸文化中一种类型的长生信仰排除了其他类型的长生信仰,但秦汉时期的中
国人很可能为死者采取各种的措施,并且履行种种的仪式以满足事实上是矛
盾的一些考虑。

鬼、魄和魂

鬼、魄和魂三个字用来指人类的非物质要素。鬼常与神相联系。它们都
具有危险的力量,因此令人惧怕;它们应予崇拜和安抚。鬼为那些受他人所
害的人所化,被认为有能力返回人世,以对这些邪恶进行报复,他们通过进
行破坏来做到这点。最早提到这类鬼——饿鬼——的材料,见之于刚好在秦
帝国建立之前的睡虎地的占卜文书。有人还认为鬼能化成各种各样的生物,
这样它们就能返回人世来寻找自己的目标。①
根据一个更加复杂的信仰体系,人被认为包括一个肉体和两种非物质要
素。其中之一称为魄,是使肉体活动的力量,并能操纵它的四肢和器官;另
一个要素称为魂,是体验和表达智力、情感和精神活动的工具。一般地说,
肉体、魄和魂这三个要素在死亡时互相分离,在特殊情况下,魄和魂仍合在
一起,保留着准备在必要时返回人世向使他生前受害的邪恶势力进行报复的
力量。一般地说,当两者分离时,魂如果幸运和得到适当的帮助,将努力进
入被想象成各种各样形式的极乐世界。只要采取某些预防措施,魄安然与肉
体在一起,但关于这方面的信仰似乎有所不同。有的人认为这类预防措施只
在一段有限的时期内有效。还有一种可能,即人的一种要素如果不幸,将会
沦落黄泉。①

丧葬习俗的动机和死者的归宿

考古学显示,这个时期的中国人十分注意丧葬习俗。注意的动机是多种
多样的,并且完全可能遵循几种仪式而不感到矛盾。有的人主张服用“不死
之药”,和寻求取得这种灵丹妙药之道。②另一些人设法使死人复生,以期延


② 关于王充对死亡的看法,见以 115 页注①。
① 关于饿鬼,见以 63 页注②。关于王充对这个问题的看法,见《论衡》二十(《论死》),第 871 页以下
(福克:《论衡》第 1 卷,第 192 页以下)。
① 关于详细情况,见鲁惟一:《通往仙境之路》,第 9 页以下。
② 关于这些和其他的措施,见余英时:《汉代思想中的生命和长生》,载《哈佛亚洲研究杂志》,25



长在人世的时期。更有一些人尽量试图使肉体保持不朽,这样魄就能自在地
附着在肉体上。
对魄的需要的注意说明了出现大量有豪华装饰和陈设的墓葬的原因,在
墓中魄就可以具备所需要的设备和防备危险的必要手段。对魂来说,人们可
能提供象征的手段和护符,以送它平安地到达乐土。此外,还有一种习俗,
即墓葬中的陈设包括一件直接取材于五行论的特种护符;通过这个手段,人
们希望死者的灵魂将被安全地安置在可以想象到的宇宙中最有利的环境之
中。
黄泉并非幸福的归宿,不是死者的灵魂有意飘荡的目的地。有人似乎把
它想象为一种集体存在的地方,后土在那里相当严厉地进行监管。但是,也
还有灵魂能够和应该去的其他地方。在秦代,也许在汉初的一个世纪,人们
的注意力集中在东方的仙境上。去仙境之路要通过被认为具有神奇力量的中
国之东的一些岛屿;这些有名的岛屿居住着以其洁白著称的某些生物。经过
这些岛屿,特别是一个名叫蓬莱的琼岛,就有可能取得不死的灵药;一旦取
得这种灵药,人们就可以升到更幸福的仙境。
在这样的环境中,人也许可以摆脱他或她的尘世烦恼,与其寿命超过人
生的许多生命一起生活。这些生命包括帝和日月,而达到这个境界并不是轻
而易举的。这包括登上神话中提到的不同的阶梯,必须通过凶猛的人和兽的
监护神的检查,才能获准入境;未经获准的人严格地不得进入。①
但是至迟到后汉,已经出现了具有非凡特点的仙人居住地的观念。除了
他们神奇的法力外,他们的生活方法也与凡夫俗子有明显不同,因为他们没
有那些伴随着凡人的痛苦和苦难。他们被描述成可以在空间任意飞翔;他们
靠食枣吮露为生;他们能够摘采长生的草药。铜镜上的铭文描述了这些习惯,
有时这些仙人本身也被详细地描绘,如进行六博之类的游戏。有时这些仙人
被画成非人非兽的生物;他们偶尔出现在墓的壁画上。②
至迟从公元 1 世纪起,关于西方乐土的思想正在形成。这个思想决不是
新的;它的特征在先秦时代前的神话著作中就可以看到。虽然很早在公元前
1 世纪中叶的画像中已出现这种特征,但直到公元 1 世纪末,这种思想才正
式出现在中国的艺术作品中。③它在当时墓葬陈设中的存在不一定意味着其他
长生的思想己被放弃;人们非常可能在奉行新产生的信仰的同时,仍以相当
的热情继续怀有那些思想。
西方乐土位于幻想中的日落之处,人们对它的确切情况所知甚少。旅行
家们曾经报道了那里的地形和奇怪的地名,并说有一座“弱水”围绕的昆仑
山。④还据说那里是西王母的戒备森严的居住地,在她的庇护下,想象中的西
方仙境才得以存在。人们认为西王母具有许多特性,还有专门的随从。她被
认为具有控制宇宙以及使人长生不死的力量。另有一些神话谈到了西王母曾


(1964—1965),第 80—122 页。
① 鲁惟一:《通往仙境之路》,第 48—49 页。
② 鲁惟一:《通往仙境之路》,第 198—200 页(C4102,C4311)和图版 28。
③ 鲁惟一:《通往仙境之路》,第 103 页、140 页注 95。
④ 《汉书》卷九六上,第 3888 页(何四维:《中国在中亚:公元前 125 年至公元 23 年的早期阶段,附鲁
惟一的导言》〔莱顿,1979〕,第 114 页)。关于这些报道所根据的旅程情况,见何四维的《中国在中亚》,
第 40 页以下;本书第 6 章《进入西域:张骞的倡议》。



与几个寻求灵药的世俗君王相会及最后与她的配偶东王公相会的故事。①

对死者的照管

文字的和考古的材料证实,人们奉行很多不同种类的仪式,有的为了与
神话相一致,有的为了满足宗教的强烈愿望,有的则为了显示智能的力量。
有些仪式的对象是物质的目标;有些则被认为是在行使感应魔法;而有些在
当时履行的仪式可以继续达几个世纪之久,而其原来的形式仍可辨认得出
来。
有时在似乎已经死亡的情况下立刻采取某些措施,以期改变死亡的定
局。《楚辞》包括两首长篇的招魂诗以召唤死者之魂重返人世,这样生命又
可延长一段时期。这两首诗多半成于公元前 3 世纪的中期和末期,它们具有
取材于华中的大量形象化的描述。阻止灵魂离开肉体的希望,以及不让死亡
成为最后事实的意图,还表现在一种爬上死者的房顶和为上述的目的念咒的
家庭风俗方面。②
正史记载了两件事,其中的名人试图采取使他们永远长生和避免死亡的
措施。这两人便是秦始皇和汉武帝,他们力图从东海的琼岛取得长生的灵药。
人们还注意到,汉武帝试图通过黄帝的沟通而得到上苍的赐福。③在这些事例
中,两位皇帝都不满意已经圆满地采取的措施。
与这类实践不同的是,大部分证据涉及了一些想取得一个完全不同的目
的的企图。未亡人不是象巫术和招魂术所冀求的那样希望让灵魂留在人间或
返回人间,而是接受死亡的事实,并急于提供护送灵魂到阴间的手段;或者
他们希望为留下来的、但不能依附在肉体中的要素提供舒适的条件。
在为这一目的而设计的所有护符中,最著名的护符之一是约公元前 168
年埋入马王堆(华中)一号墓的棺椁盖上小心安放的一幅画。①虽然已知还有
其他这类画的实物,但此画保存得最好。画中内容丰富的细节取材于华中的
神话,它指明了取道蓬莱以求得长生灵药之道和后来魂升天堂的情况。
但是,那些负责把轪侯夫人葬在马王堆一号墓的人无意把他们的措施限
制在这单一的护符或物体方面。墓内安放了大量多半为了使魄过得舒适和维
持死者习惯的生活方式的物质陈设。秦汉时期的墓葬内常常有这些陈设,陈
设的规模和差别部分地取决于家庭的财富和它精心炫耀以使当地社会瞩目的
愿望。许多墓内葬有玉器、铜器和漆器,或者有大批钱币随葬。这种习俗引
起一些人的抗议,他们认为物质的花费应用于活人的需要,而不该用在死人
身上;它还使一些盗墓者注意到那些显要人士的墓葬能提供迅速得益的机
会。
墓中还陈设一些与死者在生前经常相处的同事、随从和仆役的人俑,还


① 关于这种关系的重要性,见本章《文化的主人公:配偶的相会和造物》。
② 《楚辞》九(《招魂》);十(《大招》)(霍克斯:《楚辞》,第 101 页以下、109 页以下)。
③ 《史记》卷二八,第 1369—1370、1385 页(沙畹:《〈史记〉译注》第 3 卷,第 463 页以下、 465 页
以下);本章《帝国崇拜》;鲁惟一:《通往仙境之路》,第 37 页。
① 此画最精美的复制品见于文物出版社:《西汉帛画》(北京,1972);又见湖南省博物馆和中国科学院
考古研究所:《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北京,1973)第 1 卷,第 40 页图 38;第 2 卷,图版第 71—77。
鲁惟一:《通往仙境之路》,第 17 页以下。



有与他一起供职的官员的画像;往往有乐师、杂耍表演者等的人俑,有时还
有他们的工具的复制品。随葬的饮食和服装、甚至塞满衣橱的成捆绢帛,将
满足魄感到需要的物质要求。由于高级官员的生活如果没有威严豪华的交通
工具是不可想象的,死者常有车、马的模型随葬;它们或者以浮雕的形式刻
画在石上,以表示死者生前优越的生活。
装饰汉墓的浮雕和壁画的其他主题包括狩猎和宴会。此外,显赫人物的
随葬品还包括表示死者在人间身份的物质象征物,如他们担任的官职的官
印,或者皇帝赐予特权的诏书的文字。可能出于同样的原因,有时还要随葬
一些书籍,以表示死者的身份是一位学者,或是一位法学专家。但是埋葬这
些珍贵的文书很可能还有其他的原因。产生随葬一批葬品的这种习俗,某动
机还不能充分地得到解释。①
马王堆一号墓内的随葬品显示出护送魂进入天堂和使魄得到安宁的种种
企图。此外,这一弥足珍贵的墓址还包括了某些可用来证明一个迥然不同的
习俗的最有力的证据。这就是防止尸体腐烂的措施,尸体在墓中成功地保存
了两千多年。尸体放在多层棺椁内并与外界因素隔绝,这样就发挥了作用。
我们知道至少还有一个把尸体同样成功地保存下来的例子。②但是,其他
试图防腐的方法则没有那么有效。关于皇室成员或其他人穿玉衣埋葬的方法
在礼的准则中有精心制订的规定。玉被认为具有神奇和永恒的属性,人们希
望通过让尸体穿上一件精心量好的玉衣,尸体就将永远保存下来。这种残存
的玉衣实物可以在一批遗址中找到,其中有著名的满城(河北)遗址。在满
城,发现了分别死于 114 年和 104 年前一年的中山王和王后所穿的玉衣。这
些玉衣可惜未能达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