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依依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周思源正解金陵十二钗-第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为什么说它是真的假执照呢?那是户部尚书赵部长亲自签发的,那还不真!
  为什么又说它是假的呢?那是因为它仅仅是个执照而已,不能真的去紫禁城给皇上当警卫,那非得当刺客抓起来杀头不可。
  这个起一张五品龙禁尉的票,再给个执照,把履历填上,就像咱们报纸上揭露的,有的学校公然出卖文凭!你说这文凭是真的还是假的?它当然是真的,是学校发的,盖着学校大印,有着校长签名,那还不真!不过那是用钱换的,要认真查起来,什么开学注册,平时考勤,考试成绩,毕业论文,学籍记录,一样都没有,所以又是假的。这就是“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真假有无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转化的,这里头还有辩证法呢,只不过被他们用歪了罢了。
  六十三回贾敬死了,皇帝念其为开国元勋之后,“追赐五品之职”,也是空衔,不过比那一千二百两银子捐的风光多了,因为不在于没花钱,而是皇帝追赐的头衔。
  《红楼梦》还写到一个捐官的空衔,就是贾琏。第二回冷子兴演说荣国府时,说贾琏捐了个同知,就是副知府,也是五品。可是在《红楼梦》前八十回的几年中,贾琏始终在给家里办事,即使出差到外地,也不是官府的差事,而是家里有事要托外地的官府办。所以贾琏一直是个“候补同知”,至于什么时候补上实缺,那就要看你花多少银子了,银子花够了,候补就能够变成真正的官了。
  《红楼梦》捐官补了实缺的有没有?有。四十五回贾府世代老仆赖嬷嬷的孙子赖尚荣在主子的关照下,家里“花的银子也照样打出你这么个银人儿来了”,那就不是一千两千两的数了,足足等了十年,不断地往里添钱,从二十岁熬到三十岁,这十年少说也得有三五千两银子继续搭进去,才能补上这个从五品的知州。这赖家虽然是奴才,却非常有钱,光是家里的花园包给他们自己的奴才管理,一年就有二百两银子的收入。因此,贾蓉花一千二百两银子弄来的五品龙禁尉,绝对是个真的假货,只是一个头衔而已。
  当然啦,贾珍如果年年往里搭钱,再花上几千两,贾蓉真的补上龙禁尉也是可能的。不过他们等不上就被抄家了。
  我们还回到秦可卿,这里的悖论在于:如果秦可卿果真是废太子之女,来头那么大,连皇帝都批准宫里最大的太监戴权亲自上祭,那么皇帝赐给贾蓉或者秦可卿一个什么品级的头衔不就行了么?戴权怎么还敢收贾珍的一千二百两银子呢!
  至于说在“寿怡红群芳开夜宴”中探春抽到诗签“日边红杏倚云栽”,众人笑道:“我们家已有了个王妃,难道你也是王妃不成?大喜,大喜!”有读者认为,元春明明是皇贵妃,应当是皇妃,这里故意用王妃,一定是有所影射,和秦可卿的神秘出身有关。其实不然。因为“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周朝的“王”就是指“天子”,因此后世单独使用“王”有时也可以表示天子。比如南宋大诗人陆游的名篇《示儿》:“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这里的“王师”就是大宋朝廷的军队,也就是皇上的军队,而不是某个王的军队。
  顺便说说,一千两银子大约相当于现在多少钱呢?六十五回有个细节可以作为参考。当时贾琏偷娶了尤二姐,在宁荣二府后面的小花枝巷买了一所有二十多间的房子,又买了两个小丫鬟,贾珍又把鲍二夫妇拨给伺候。尤老娘和尤三姐也住在这里,总共有“十来个人”(将近十个)。贾琏每月给多少钱开销呢?“贾琏一月出五两银子做天天的供给”。就算吃饭罢,工钱(月钱)什么都不算,五两银子多值钱!
  有读者问,给秦可卿用的那副棺木的板子,本来是一位“义忠亲王老千岁要的”,因为他获罪革去爵位了,就没拿走。秦可卿用上了亲王本来要用的板子做棺材,这能不能证明她的出身有什么特别的讲究呢?
  不能。
  如果秦可卿真有什么特别来头,甚至那副板子是专门为什么身份特别高贵的人留着备用的,那么秦可卿死了之后,据说了解秦可卿出身底细,不仅把她藏匿在府中,还把她作为秘密妻子的贾珍,马上就会让人把这副板子做成棺材给她用了,不会到处找好的木料,看了几副都不中意,最后才找到这副。那副樯木板子给秦可卿做棺材完全是出于偶然。小说写得很清楚:“可巧薛蟠来吊问(吊唁),因见贾珍寻好板”,这才偶然提起有这么回事。这关键性的“可巧”二字,我们可不能忽视。而且薛蟠也还不是十分清楚,说,“叫作什么樯木”,贾珍这才赶紧让人抬来的。这副板子之所以在老亲王死了以后一直留在薛蟠家的店里,也没有任何政治原因,与秦可卿是废太子即这位老亲王的女儿的神秘出身也没有任何联系。薛蟠说得很明白,是“没有人出价敢买”,而不是因为别人级别不够“没人敢买”。之所以一直留到如今,关键在于“出价”二字。也就是说,价钱太贵了,一般的有钱人也买不起。“出价”二字我们如果不注意,就会误以为是什么高贵出身的原因。而且正如薛蟠说的:“拿一千两银子来,只怕也没处买去。”请注意,这一千两银子都不够的还只是买板子,把它加工成棺材,工钱、油漆等等还要不少钱呢。所以这板子不是给秦可卿留着的,也不是因为她有什么高贵出身才能用的,而是碰巧薛蟠来了说起,又遇上不惜一切代价为秦可卿大办丧事的贾珍,于是才给秦可卿用了。因此棺材板子和秦可卿的出身之间没有任何关系。曹雪芹笔下的文字真是有讲究,《红楼梦》这才那么禁得起琢磨。咱们阅读的时候也不要忽略了这些关键性字眼,要不然就会产生误会,费了好大的劲,猜了半天,云山雾罩,绕来绕去,越绕越远,越弄越糊涂,其实曹雪芹早就说清楚了。
  和棺材板子有关的还有一个细节也很值得我们注意,因为这里也存在着一个悖论,也就是要么这样,要么是恰恰相反的结论。如果这个成立,那么另一个必然被否定,二者必居其一。这就是贾政的态度。
  秦可卿要是真有什么特殊身份而且是从婴儿时期就藏匿在宁国府的话,贾府老一代至少贾政这一辈的主子应当心中有数,那么他们肯定不会反对给秦可卿实行厚葬。但是贾政却不赞成贾珍用这么好的棺木,说:“此物恐非常人可享者,殓以上等杉木也就是了。”贾政此言重点是在“常人”二字,后面“也就是了(也就可以了,行了)”这几个字是为了突出“常人”足够了。显然,贾政不仅感到作为公公的贾珍这样做,不合礼制,影响不好;而且他的话再明显不过,他认为秦可卿是常人,不是什么皇亲国戚,一品夫人,更不是什么公主、郡主这一级的人物,不宜用过于名贵的板子。因为民间有一种说法,福不能享得太过头,否则就会乐极生悲。对死者也一样,否则他的灵魂就不能安生,甚至会给生者和家庭带来不幸。这和贾府规定宝玉身边的丫头平时要叫宝玉名字而不叫“爷”的道理一样。六十二回写到,宝玉生日,王夫人“不令年轻人受礼,恐折了福寿,故皆不磕头”,也是同样道理。贾政如果知道秦可卿有什么特别的来头,他就决不会反对。贾政反对,正说明秦可卿身份没有任何特殊性,她不过是个常人而已。
  有读者认为,焦大醉骂“扒灰”之后按理说受到严重伤害的贾珍的妻子尤氏应该怒不可遏,怎么尤氏还无所谓呢?会不会是因为尤氏知道秦可卿来历非凡,所以对贾珍和秦可卿这种不正常的男女关系不但听之任之,而且对表面上看起来出身平常而实际上地位高于贾府的秦可卿还格外青睐?
  不会。因为这里也存在着一个悖论。
  如果尤氏事先就知道秦可卿有特殊血统,神秘身份,她与贾珍之间有这么严重的问题,甚至是所谓贾珍的秘密妻子,所有这些尤氏不但都容忍了,还处处夸这位儿媳妇,这说明多年来尤氏宁愿牺牲自己的幸福,也要巴结这位名义上的儿媳的家长,什么亲王之女的特大人物。这对一个女人来说真是太不容易了。果真这样的话,那么在秦可卿死了之后尤氏怎么会托病不出呢?她应该积极参与大办丧事,竭力协助贾珍把事情真相掩盖过去才是呀!既然尤氏在秦可卿死后家里忙得不可开交时托病不出,就说明她在秦可卿死前不久才得知贾珍与她关系不正常,也证明秦可卿没有什么特别的来头。
  第七回焦大醉骂的时间是在秦可卿生病的事情发生很久之前。文中有交代,当时每月十五的月例银子还没有发放,后面在秦可卿病了以后,尤氏说,是十五以后秦可卿才突然病了的。但这个十五不是秦可卿病的八月十五之后的那个月,而是头一年。因为第八回几次写到天气很冷,雪雁奉紫鹃之命给黛玉送手炉取暖,晴雯说手都冻僵了,等等。所以焦大醉骂离秦可卿发病有八九个月之久。而当时尤氏、秦可卿听了焦大醉骂,居然都没有反应。这不是因为什么秦可卿知道自己出身高贵,有恃无恐,这不符合她的性格。合理的解释是,“扒灰”虽然是指公公与儿媳妇私通,但是如果做公公的对儿媳妇不大正经,言语举止轻佻,也会被骂作“扒灰”。所以焦大醉骂“扒灰”时,不是确指,而是泛指。当时不但尤氏听见了,一起将王熙凤送到大厅的秦可卿也应当听见的。但是素来心思很重的秦可卿并没有影响情绪,可见那时秦可卿与贾珍之间确实还没有什么大事。而尤氏压根就没有往坏处想。如果已经有这些问题了,尤氏态度早就变了。秦可卿没有在意焦大之骂,因为她并不认为是在骂自己,只以为焦大是酒后乱说,否则心思很重的秦可卿早就病倒了。
  与此相关的另一个悖论是,如果秦可卿真有什么特别的来头,而且她是贾珍实际上的妻子,在明知焦大骂贾珍也就是骂自己的情况下都无动于衷,一点也不害怕,有恃无恐,那么后来秦可卿就用不着自杀了。再说,秦可卿真要是什么亲王、废太子之女,而且是贾珍真正的妻子,焦大敢这么骂她?秦可卿能够容忍一个奴才这么骂她么?
  在这里我们要特别注意畸笏叟的那个权威性干预,注意原来回目中“淫丧”这两个关键性字眼。秦可卿自杀是因为与贾珍关系的暴露,这里没有任何政治性原因。我们要以文本为准,这是学术研究的基本规范。
  所以,要么是秦可卿根本就没有什么特殊出身,尤氏是真心喜欢这个儿媳,而且当时秦可卿和贾珍之间确实没有发生什么事;要么是尤氏早就知道他们有事,只不过因为秦可卿出身太高贵,惹不起,不但自己一直心甘情愿地容忍,秦可卿死后尤氏还千方百计帮着贾珍掩盖真相,而且让儿子贾蓉也容忍——这简直太难为贾蓉了,眼看着自己的妻子成了父亲的实际上的老婆,好几年那么忍受着,作为读者真是不可思议。所以这也二者必居其一。结论只能是:秦可卿没有什么特殊身份,当时她和贾珍之间也没有发生什么大事,焦大醉骂是泛指,所以尤氏和秦可卿都没有在意。
  有读者问,秦可卿出殡时怎么有那么多高官显爵来路祭,是否可以证明秦可卿有特殊背景呢?
  不能。因为这里同样存在一个悖论。
  如果秦可卿真有什么特别的出身,是废太子老亲王之女,而老亲王是反对当今皇上的阴谋集团的首领,那么这应该是一个天大的秘密,只可能有极个别人知道,而决不会这侯伯那将军什么的大家都知道。如果大家都知道秦可卿是反帝集团某王爷的女儿之类的人物,才来路祭,这就表明他们都是反对当今皇帝的那个阴谋集团的骨干。那么这个集团就是一个成员众多、势力巨大而且活动相当公开的试图夺取皇位的政治集团。他们公然大张旗鼓如此露骨地路祭,难道不怕暴露自己而被皇帝严厉惩罚么?这不符合清代康熙、雍正、乾隆皇帝极其严厉而残酷地处置一切反对派的生活逻辑。再说,如果曹雪芹这么写反帝集团的公开活动,那么前八十回应该围绕这场斗争有许多笔墨,为什么后面看不见了呢?所以也不符合小说的情节逻辑。
  其实之所以有那么多王公贵族来祭奠,那是因为有些人与贾府世交。在介绍北静王水溶亲自到场时小说写得很清楚,因为秦可卿是“宁国公冢孙妇(嫡长孙即承重孙媳妇)”去世,和一般女眷去世不一样。再加上贾珍不惜代价为秦可卿大办丧事,所礼请的人家肯定特别多,来的自然也就规格不一样了。真要是哪位王爷寄养在这里的女儿死了,恐怕规格还得高呢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