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依依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奸雄天下-第41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

位于浙西外海的舟山群岛,现在是大明帝国浙江省的地盘了。在陈德兴称帝的同时,大明的行政区也进行了一番调整。在南方设立了浙江省和福建省两个省级行政区和海峡总督区。

其中福建省督由陈淮清出任;海峡总督由陈德芳出任;而浙江省督则由原来的明都知府邓明潮接手——大明并没有本地人不当本地官的惯例。

不过邓明潮这个浙江省督,现在却没有多少政务可管,现在的浙江省不过就是昌国县和沈家门市而已。昌国县和沈家门市都有自己的官衙和议会,省府衙门真是没有多少可以插手的地方。

大明的政治框架和大宋不一样,基础其实是地方自治,由中央任命的省府存在的最大功用并不是治理一省,而是监督一省州府的自治。大明的地方自治,当然是在《陈礼》和其他大明律法规范下的自治。而且在自治的州府县市,也有直属大明中央的衙门,目前是地方国税局、专卖局、镇守使司,将来还会增加地方法院。而地方国税局和专卖局,则是由中央派出的省府主管的,另外,省府之下还有一个主管全省道路的交通局,也是大权在握。

至于镇守使司,则是一省都督府管辖。而地方法院将来则是省法庭和朝廷的大法庭管辖。

不过邓明潮也不是什么事都没有的清闲官儿。实际上,这些日子他是很忙碌的,忙于接待安置一波波从海上抵达舟山岛的明军。同时,还要负责招降纳叛,拉拢江南的失意士人,再利用他们组织一个个“预备官衙”,准备在明军攻入两浙后,在第一时间接管政权,避免地方上出现权力真空。

定海港。

自七月份以来,就不断有北军抵达。大兵上陆的地点不是沈家门,而是定海港。定海港是个新建的港口,位于舟山岛的南岸,周遭被数十个小岛包围,形成了一片天然的避风锚地。大明海军南洋舰队在这些小岛上修建了炮台和据点,从而将锚地牢牢护卫起来,变成了一个巨大的军港。

定海军港之旁,则是大片大片正在修建或已经竣工的营房和仓库。明年春天之前,至少有十万陆师和五万民夫会入住其中。还会有不计其数的粮食、军资、武器、弹药和各种杂七杂八的东西从北地、南番、高丽、日本,甚至江南本地运出来,存放到这里仓库当中。

征服江南之役,打的不仅是军力,更是国力和财力。

大宋虽然拥有更强的国力、财力,但是在动员能力上,还是远远比不上大明。毕竟后者已经有了那么一点近代国家的雏形,而且还是一个蓬勃向上的初兴之国。而大宋却是老迈不堪,行将就木了。

在眼下的江南,凡是上点台面的人,都知道这些。只是有些人和大宋的关系太紧密,不得不与之共进退。而有些人,则可以自由的选择阵营,选择站到大明一方。

陈明毕竟不是蒙元,这个时空的宋亡,不过是天下换姓而已。

而代宋而起的明,从某种意义上说,也不是北地汉人的政权,而是江淮武人和江南海商的联合体。大明上层的军官多是淮上武人,而文官则多出自江南海商之家。

将要发生的战争,与其说是国与国之战,不如说是一场革命——是封建武士和新兴资产阶级联手推翻腐朽官僚政权的革命!

所以这些日子,从庆元府渡海而来求个前程的江南士子亦有不少。

因为定海港距离庆元府不过一道海峡,所以这些渡海来投的士子,往往就在庆元府雇条渔船,直接驶入戒备森严的定海港。

对此,防守庆元府海路的宋军水军只要收了贿赂就不闻不问——他们又不是团练兵,是一直驻守在此负责打击海盗和走私的御前水军,和沈家门市的海商,早就打成一片了……

至于,守卫定海港的明军海军,自然也是一路放行。

梁崇儒也打算通过庆元——定海航线返回舟山去见陈德兴。因为是秘密使命,所以他并没有亮明身份,而是扮成个失意士子,和一群看上去同样不怎么得意的士人,这会儿就在大宋那边的定海县海晏乡境内一处繁忙的码头上面,静静地等候着送他们渡海的船只。

第636章带路光荣

海晏乡境内的这处码头,并不是什么天然良港,就是个小小的渔港,只有在涨潮的时候才能进来些大船,一退潮就是大片的滩涂。不过就是这样一个港口,现在也热闹非凡,人声喧嚣。

因为庆元府境内几个大商港因为禁海的原因给封闭了——禁海嘛,当然是只禁合法的贸易,不禁非法的走私。因此在禁海令颁布之后,类似于这种连名字都不为人知的小渔港,都变得非常繁华了。

一艘硬帆海船靠在一处新建的码头上,看船甲板上公开架设的床弩,就知道这是艘在大明合法登记的武装商船。船体木色陈旧,还有多处损坏,打折木板补丁。也不知道是遭遇风暴还是和人海战时候弄坏的,这船不大,就是千余石的样子,毫不起眼。

零零星星是旅客正在上船,大都是和梁崇儒差不多打扮的上了年纪的儒生。儒衫破旧,脸色沧桑,一部胡子花白凌乱,背着个小小的包袱,一手按剑,一手拿着本私刻的《天道诸经讲义》在看。

剑和《天道诸经讲义》,都是在这个无名渔港花上一二百文铜板买来的。这里是浙江嘛,浙人打仗不一定行,生意经却是与生俱来的。哪怕只是偏僻渔港的渔民,也都有敏锐的生意上的眼光和嗅觉。他们又是经常往来舟山和大陆的,知道对岸是什么样的,又有什么规矩。

对岸的舟山也有儒生,也有考试做官。不过规矩和大陆上不大一样。舟山的儒生人人佩剑带刀,岛上有专门的武道场,有武师传授些粗浅的击剑之术——这是在大明做个小官必须掌握的技能!

想要去大明的科场碰运气,必须要带着刀剑,会耍弄几下。所以这大明的科场,在那些年轻气盛又满腹经纶的才子们看来,很有点江湖卖艺杂耍的意思,是看不上的。

不过对于那些在大宋这边累试不中,年纪又日长,家财差不多耗尽,眼看就要一生潦倒的穷措大们而言,只要有个官,别说舞几下剑,就是演猴戏他们也忍了。

后人只道宋朝士子风流,哪里晓得这穷措大的苦衷!

宋朝是没有秀才、举人两项功名的,考不上进士,就是措大一个!哪怕是义门豪族出身,一样是穷酸一个,最多能从宗族那里得到些衣食救济,苦捱日子。如是年轻风流的时候娶了妻子,生了儿子,还能将希望寄予后代。若是当年眼界太高,一心想要先金榜题名,再洞房花烛,那可就是寂寞潦倒凄苦一块儿来了——宋人早婚,但士大夫们往往结婚较晚,三十大几还没有老婆的措大比比皆是!

措大们若是到了四十开外,还没有高中,那可就真的和后世书本上的范进、孔乙己差不多了。

人到这一步,什么风流,什么雄心,什么志气,都俱往矣了。唯一能让他们感兴趣的,就只有做官了!

现在已经老了,再不做官,就要死了……那可真是凄苦一生!

只要能让他们做官,哪怕只是个小的不能再小的官,扔掉孔孟之道,去学陈德兴的天道教三经典又能怎么样?

所以,一部《天道诸经讲义》就应运而生,被商贩们拿到这个小小的码头上来贩卖了。

“这位客官,您是去舟山岛应举的吧?小的先祝您高中,再给您推本好书……”

一个满脸堆笑的书贩子盯上了正准备上船的梁崇儒,梁崇儒带着把刀鞘和刀柄都很破旧的倭刀——这是把好刀,是北条时赖(已故的得宗)送给他的,据说是时赖少年时用过的,看着刀鞘、刀柄磨损的样子,时赖应该是个经常玩刀的家伙。

因为梁崇儒已经有刀了,所以贩卖刀剑的小贩不找上来,但是梁大才子手中没有书。梁崇儒在日本的时候就已经读过天道教三经了,甚至倒背如流,自然不会对《天道诸经讲义》这种为了应付大明的官员招募考试而出现的速成版教材感兴趣了。

“客官,您就买一本吧,二十个铜钱,您在路上看上几遍,到了舟山保管能考一个官。”

小贩看到梁崇儒仿佛有些犹豫,连声劝导道:“小的知道客官您满腹经纶,瞧不上天道教的道理,可是对岸就是天道教的天下,若要官,就得读人家的经不是?”

“好的,我买了。”梁崇儒不想生枝节,见人人都买了这本书,也就摸出二十文铜钱买了一本,拿在手里,和别的旅客一样上了船。

甲板上面很拥挤,几乎都是席地而坐的老书生,四十开外的梁崇儒在他们中间居然算是年轻人了。有几个老家伙,看上去都有六七十岁了,半截身子已经入土,当官的心思却还不肯熄灭……

梁崇儒对《天道诸经讲义》是没有兴趣的,于是就主动和身边一个老书生搭讪起来。

“这位老伯,您贵姓啊?”

“免贵,姓孔,孔进。”老书生浙西口音,说话的中气倒还充沛,“莫叫什么老伯,在下还不到五十,算不上老。”

不到五十?梁崇儒瞧着对方的白胡子和满脸皱纹,心说,这怎么可能不到五十呢?太显老了吧?

“这位仁兄贵姓?”这位孔老夫子仿佛也看不进《天道教诸经讲义》,放下手中书本,笑吟吟的和梁崇儒说话了。

“在下梁一夫。”梁崇儒拱手道。

孔老夫子摸了摸白胡子,眯着三角眼看着梁崇儒,突然苦笑一声:“梁老弟真是一表人才,这次舟山之行定然能得偿所愿,不像老夫……老朽一枚啊!”

“老?”梁崇儒仿佛没有明白。

周遭却有人叹息起来,“唉,大明那边做官还要看岁数,初时30岁以上就不要了,后来放宽到40岁,如今却是50岁。”

原来大明基础官员招募是有年龄限制的,一开始规定要30岁以下——北地地方不太平,要不是身强力壮会武功的,出了县城没准就被人劫了,还当什么官?所以年纪太大是不合适当北地小官吏的。因而才会有30岁、40岁的年龄限制。至于50岁,那是为了拉拢江南士子当带路党才开的特例(带路也是个体力活啊,宋朝的人均寿命短,人也见老,六七十岁的大爷带不动路啊)。在北地那里,50岁的老人家多半都是太爷爷了,还当什么芝麻绿豆官啊?

“怪不得孔老头说自己四十多,原来太老了陈明不要……说起来也怪可怜的!”梁崇儒心里想着。他知道,这孔老头定然是蹉跎一生的老书生,估计连老婆都没娶过。

“孔老哥是哪里人士?”梁崇儒微笑着动问。

“衢州。”

“孔氏南宗?”

“哪儿有那福分?只是和圣人同姓而已……”孔老夫子顿一下,摇摇头,“现在的圣人也不姓孔了。”

现在的圣人姓陈!

这话一出,甲板上就是一片叹息之声。都是读孔孟之书的人,看到华夏道统被天道教所夺,心里自然不舒服。

正是尴尬的时候,一个水手突然吼了起来。“都站起来,都站起来,让着点道!”

大家伙看过去,原来是苦力们两人一组,抬着蒲包上船了,在码头上面,还有几两满载蒲包的四轮马车,马车边上海有一个穿着绸缎衣服的胖子,正在吆五喝六指挥着苦力搬运货物。这船主要是载货的,拉客不过是附带一下。

船上的旅客们又议论起来了。

“这是运什么货啊?”

“还能有什么,就是丝绸、茶叶、瓷器呗。”

“不是说禁海吗?他们怎么还能贩货出海?”

“禁海和走私有关系?”

“没有吗?禁海不禁私,有什么用?”

“自然是有用的,瞧见那个胖子了吗?那是定海马家的商号管事……”

“定海马?他们家的马哲恩不是庆元府团练副使吗?”

“是啊,所以他们家才能做这个走私的买卖……要是不禁海,海贸的油水和老马家有什么关系?马家又不是海商,也无一艘舟船,怎做海贸生意?”

“那海上的大宋水军不管?”

“管什么呀,都收了钱啦!一个禁海,不知道多少人发财!”

搭船出海的也有庆元府本地的书生,有些甚至就是庆元大族的子弟,只是考不上功名,在族中也无地位罢了。但是对种种内幕,他们还是非常了解的。

“禁海令”本意是禁海,可是在实行过程中,却成了一场海贸利益的大洗牌。利益受损的,除了大明和大宋两家朝廷的荷包,就是风里来雨里去的海商。他们本来赚走了海贸利益的大头,而现在,海贸还在继续,进出口规模也不见得少了多少,可各家海商的利润却减少了七八成!而海贸利益的大头,现在都归了那些染指团练大权的沿海各州府的豪门!

海商们只能从他们手中高价购入江南的特产,万里迢迢贩运来的货物,也只能低价卖给这些豪门开设的商行。否则,他们就别想再吃海贸这碗饭了。

第637章假票子

禁海和禁私果然是两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