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依依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重铸清华-第9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那就只能是皇后娘娘了,肃顺冷哼一声,把折子丢在了一边,端起茶默默地想怎么当这次差。

怎么样不输给宫里头的那位!

这一日杏贞在翻着山东巡抚的奏章,读给皇帝听,内容是有关灾后救济和修筑河工的工作,絮絮叨叨地说了许久,通篇除了哭穷要钱之外,就没别的了,如今皇帝身子有些不适,看字看久了就头晕眼花,只闭目听着,等杏贞堪堪讲完,皇帝说了句:“知道了。”吩咐杏贞朱笔写上“交户部工部办理”。

过了一会皇帝又说道,“如今这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户部虽然还有些钱,但是不能轻动,肃顺昨个递牌子见朕,他掌着户部也不是一天两天了,到底给他想出来了一个不是办法的办法。”皇帝从案边拣出来一个折子,递给了皇后,“你瞧瞧,朕看了看,有些心动,倒是可以解燃眉之急。”

杏贞拿过来那个折子,打开一看标题,“奏请削减旗人丁银折”连忙合上,心下碰碰剧跳,这肃顺,实在是胆子太大了!

八旗制度是满族的社会组织形式,最初具有军事、生产和行政三方面的职能,对早期满族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八旗制度是满族的社会组织形式,最初具有军事、生产和行政三方面的职能,对早期满族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八旗起源于“牛录”。明神宗万历十一年(1583),努尔哈赤将牛录加以改造、充实和强化,成为固定的战斗组织。万历二十九年(1601),在牛录制度基础上,正式创建旗制,设立四个以不同颜色旗帜命名的组织,即黄旗、白旗、红旗、蓝旗(皆纯色),分管各牛录。规定每牛录编为三百人。

万历四十三年(1615),由四旗扩大为八旗。旗的颜色,在原有四色的基础上镶以不同的色边,即:正黄、正白、正红、正蓝、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其编制为三级:五牛录编为一甲喇,五甲喇编为一固山(汉译为旗),每固山为一旗。每旗三级的官名分别为牛录额真、甲喇额真和固山额真。共设八固山,即八旗。每固山领有步骑士七干五百名。

皇太极继位后,先后增设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颜色与满洲八旗相同,建制一样,按三级编制,共二十四旗。满洲八旗的旗主世袭,蒙古、汉军八旗的因山额真由皇太极直接任命,可随时撤换。

八旗兵制兼有政治、经济和军事三种职能,最主要的是战备。从清军入关至十八世纪中期,随着满族社会经济的完全封建化,八旗兵制出现了相应的变革。定都北京后,确立八旗常备兵制度,仍按民族分别编制。以满洲八旗为主干。

清朝入关定都北京后,为了守卫京师调集了八旗兵力的三分之二以上入京,史称禁旅八旗。禁旅八旗内设前锋营、火器营、护军营、亲兵营、骁骑营、神机营、健锐营等,前四营中严格禁止汉军加入。禁旅八旗主要分为“郎卫”和“兵卫”两类。郎卫主要负责保卫宫廷,由正黄、镶黄、正白旗中担任,清廷挑选上述三旗中的精锐为御前侍卫。乾清门侍卫,雍正时把侍卫的挑选范围扩大到其他五旗。侍卫分为两班,宿卫乾清门、内右门、神武门、宁寿门的为内班,宿卫太和门的为外班。兵卫主要负责守卫京城各门及各行宫。

剩余三分之一分驻在全国九十多个城市和据点,称为“驻防八旗”,驻防的原则是以重点驻防和集中机动相结合,驻防八旗分由各地将军、副都统、城都尉统率,直接受命于皇帝。但是这也使旗人长期被迫脱离生产劳动,缺乏生产技能,除了“披甲当差”、“赖饷而食”,充当维护清朝统治者的工具以外,大部分人无所事事,被迫成为“不仕、不农、不工、不商、不兵、不民”的人。处于这种生活困境的满族驻防旗人,有的街头卖艺;有的去拉人力车;有的甚至沿街乞讨……

这肃顺的意思实在是太合自己的胃口了,杏贞打开草草浏览了一番,对着皇帝说道:“此事虽然风险大了点,倒是可为,肃顺果然是尽心为国的,不枉费皇上如此信任他,连连超擢,如今是内务府大臣又是户部尚书了。”

皇帝瞧着杏贞微微讶然,“皇后你倒是气量大,要知道前些日子肃顺还跟在朕面前劝谏,说是这前朝政事,后宫妇人实在不宜干涉其中,说非乃仁君之象。”

“他的胆子倒是真大,不过还是皇上脾气好,非乃仁君之象?这都不责罚他。”杏贞放下了那个炸药包一样的折子,丢回给皇帝,好像手里的折子下一刻就要爆炸,“肃顺也是一心为国,只是他也是为国,我也是为国,不过是每个人的位置不同,心里想着的事儿不同,我怎么会怪罪他,他想着祖宗家法,臣妾只是心疼皇上呢。”杏贞用热毛巾给皇帝擦了擦脸,“还好皇上从来不怪罪臣妾,所以臣妾也就妄言了这许久。”

“哪里的话。”皇帝听到杏贞的心声,颇为动容,拉住了杏贞给自己擦脸的柔荑,“自从那唐诗妙计,兰儿你还记得吗,之后的火攻之计,若不是你,这南边的局势不知道该如何了,那反贼内杠,也有你的功劳。”

好嘛,这在后世历史书上的描写,那就是“一步一个踩着劳动人民的血脚印”的超级反动派,杏贞有些小尴尬。

“何况你执掌六宫,从来不拈酸吃醋,对着嫔妃们一视同仁,这都是你的好处。”

皇帝还在絮叨着,“如今瞧着你帮着朕批折子,批的极好,朕是放心极了,虽然眼下有些烦心事,有着你宽慰朕,朕也舒心不少,和春来报,说那江宁城之中的发逆蠢蠢欲动,出兵攻了几次江南大营,倒是无功而返,只是眼下这南边又要吃紧了,只好让曾国藩全力进军……半个山东的老百姓都成了流民,可惜国库没银子,不然以工代赈,不少人能有条活路,那厘金和捐例甚好,可是急切间银子没有那么快能收上来……如今只好将就着办了。”

杏贞回过了神,“皇上说的极是,且喝口燕窝粥,歇息一下吧。”

“唔。”

“日子有些凉了,皇上准备什么时候起驾回宫?”

“朕心里不耐烦,今年且在园子里过年吧,皇后那里有些凉了,你瞧着那里合适,再找个晴朗向阳的地儿安置吧。”

杏贞服侍了皇帝用了点心,又说了些六宫的琐事,瞧见皇帝有些倦了,便告退出来,皇帝也没多留,点点头,“明个把大阿哥带来,几日不见,倒是有些想了。”

“是,臣妾告退。”

瞧着时光还早,杏贞从九州清晏出来,就望着西边走来,想去瞧瞧准备住山高水长,还是住武陵春色——这两地都是山林为主的宫殿,冬日居住倒是不嫌冷,杏贞正踏上坦坦荡荡的“知鱼亭”的时候,小太监双喜就从九州清晏朝这边跑来,瞧见杏贞一行,连忙行礼,杏贞问道:“急匆匆地这是去哪儿?”

“皇上召见丽妃在天地一家春伺候。”

“快去吧,别叫皇上久等了。”杏贞没有露出丝毫不开心的表情,颔首表示自己知道了。

帆儿在边上有些愤愤,到底还是让杏贞的眼神止住了,等到双喜离开之后,帆儿才道:“娘娘这是什么好性子!皇上都多久没来找过娘娘了。”

“这算什么,你这蠢丫头,皇上不是日日见本宫的?”杏贞故意假装不知道帆儿说的是什么,开口呵斥。

帆儿不服气,“娘娘在装傻,我说的是皇上许久没和娘娘过夜啦。”

“你这闹春心的小蹄子!想情郎想疯了吧,到我这里乱嚼舌头,什么过夜不过夜的。”杏贞作势欲打,又开着玩笑,“我看看什么时候给你指一个好夫婿,让你日日和他一起过夜!”

说到底现在杏贞也懒得想刚入宫的时候那样要费尽心思打扮自己获得皇帝的宠爱了,位列中宫,大阿哥生母,皇帝的最贴心私房秘书和军师,如此的这些,很难不让杏贞的心理发生变化,对着皇帝的态度也从开始的谨小慎微到现在的坦然面对,反正自己和皇帝独处也是别扭,以前有些侍寝的机会都被杏贞巧妙的用借口避开,如此几次之后,皇帝也鲜少宣召杏贞伺候就寝了。夫妻敌体么。

“我是不怕的。”到底是有其主必有其仆,杏贞的厚脸皮帆儿也学到了不少,虽依然涨红了脸,但还是犟嘴,“自然要他夜夜陪着我过夜,我还要立下规矩:每天的洗脚水要他来倒,娘娘你是没这福气咯,可别羡慕我!”

“罢了,说不过你这蹄子。”杏贞狂笑了一通,脚下的鲤鱼都被惊走了一大片,“咱们好生去瞧瞧,选个好地方是正经。”

“娘娘想住哪里就住哪里,谁还敢说闲话不成。”帆儿的话语间露出了皇后娘娘驾前第一贴身侍婢的架势起来。

“我可不夺人之美,咱们瞧着看吧。”杏贞带着帆儿一行人迤逦地消失在一片蓬发如同碎金一般的金桂花云之中。

第109章 秀成玉成(一)

咸丰五年十月中,江苏,秣陵关。

这一年的冬天,仿佛来得特别的早。冬日里的寒意,似乎也较往年都甚。

北风挟着重重夜色而来,把军营前的一杆大旗吹得打了几个卷。那旗子却又执扭地张了开来,在微弱的灯火光中,迎风扬起正中一个依稀的“陈”字。时近二更,一长一少两个身影,在白毛月光的照耀下,擦过竖着陈姓的旗杆,迈步进了旁边的军帐。帐中透出的蒙蒙光亮下,可以看出那年长者约莫四十来岁年纪,留着满脸胡子,双眼炯炯有神。他进得帐中,便向着帐内那似正独坐出神的少年唤道:“卑职参见丞相大人!”

那少年双眼下各有两颗痣,容貌俊美,恍若天人,半点杀气也不见——这就是天国冬官正丞相陈玉成,陈玉成闻声一惊,待看清来人时,忙起身道:“阿叔,此刻没有外人,何必这般多礼?”

被唤作“阿叔”的满脸胡子长者,陈玉成的叔父陈时永微微一笑,道:“听说大人到现在还没吃晚饭,所以过来看看。”。陈玉成十四岁就随叔父参加金田起义。因功升殿右三十检点,统陆军后十三军和水营前四军,转战湖北、安徽等地。他治军严整,骁勇富谋略,善筑垒围攻,如今才二十岁已经是冬官正丞相了。

陈玉成一听,立即朝陈时永身后那侍卫服色的少年望去,瞧见了陈玉成略带责备的目光,少年低了头,有些心虚地辩道:“大人,不……不干卑职的事。是阿叔先问我,我才照实说的。”

陈时永走近两步,用半关切,半劝诫的口吻说道:“卑职知道,大人还在为句容之事心烦,可日下江苏省全境都在告急,也不是不吃饭就能解决的。大人和李丞相之间的交情,我们自然都知道,但李丞相送信来的时候,却未必清楚我们的处境。自上半年天京城里发生了如此大的事故,翼王千岁又离开了天京,此地的清妖也极是猖獗,若他知道,谅必不会见怪大人。其实大人该比谁都清楚,咱们在秣陵关还要防着攻打芜湖县的曾国藩,我军对句容之围,实是有心无力啊!”

清廷在咸丰五年下半年咬紧牙关,搜罗出粮草银饷再建江南江北大营,向荣身死之后继任的钦差大臣督办江南军务的和春和张国梁自金坛出发,绕过句容,重新在孝陵卫安营扎寨,此时天京城中人心惶惶,石达开又负气出走,军心不稳,和春扎营三日,天京城之中居然无一人出来骚扰,让和春安然无恙的组建好了江南大营。

和春志得意满,便调转枪头,直指句容,此时刚好是太平军地官副丞相李秀成率了两千太平军固守句容,如今张国梁气焰嚣张,日夜围困句容攻打不休,李秀成有些难以抵挡,派了使者前来秣陵关找陈玉成救援。

陈时永口中的李丞相正是地官副丞相李秀成,陈玉成一直凝神听着,等到陈时永说完,这时才笑道:“知道了,阿叔,我刚才想通了,正准备叫人送晚饭过来。这几日一直食不甘味,如今想……”

“哦,是么?”陈时永闻言,顿时一喜,道:“如此甚好,待我去叫他们弄些饭菜来。大人的口味我最清楚,包您吃得可口。”

“那就烦阿叔亲自走一趟了。”陈玉成点头笑道。

待陈时永走出了帐,一旁那少年——是年十八岁的玉成族弟陈聚成,先朝帐门口望了望,而后走近陈玉成身边,悄声道:“丕成哥,你方才所说,是当真的吗?你真不打算救以文哥了?”陈玉成原名陈丕成,李秀成原名李以文,玉成,秀成之名乃洪秀全所赐。另天国礼制“哥”为特指耶酥,因而陈聚成使用旧时称呼只能在私下用“悄声”。

“聚成。”陈玉成打量着这个小自己两岁的同族兄弟,笑了起来,俊美的脸上笑容宛若秋霞,突然问道:“你怕死吗?”

聚成被这突如其来的话问得一呆,看着玉成的神色,一时猜不透他在些想什么。他眨了眨眼睛——他和玉成长得很像,尤其是那一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