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依依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重铸清华-第34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421章 怎定风波(四)

到了勤政殿,太后果然问了诸国的事宜,庆海一一回答了,太后却是十分不满意,“外交上的事儿,没什么多大用处,洋人有句话,虽然违背了中国圣道的准则,但是还是很有道理的,道理只在大炮射程之内,这话粗鄙了些,和咱们礼仪之邦自然不同,可也不是没道理,洋人眼里只有强权真理,没有什么礼貌不礼貌,客气不客气的,咱们若是水师天下第一,那洋人也不敢像以前那样随意攻打中国海疆。靠着各国大使敲敲边鼓是可以,盼着他们帮咱们退了法国人的军舰,那也别想。”太后又问,“和法国人说军舰的事儿,怎么样了?”

“法国人骄傲的紧,听到太后要将以往的份额减去三分之二,已经暴跳如雷,再也不肯和奴才继续谈下去了。”庆海说道。

“爱谈不谈。”太后冷笑,“法国人的军舰如今已经远远不如英国人的了,甚至连俄国人的都比不上,还摆什么臭架子,罢了。”太后吩咐庆海,“你继续和他们谈,谈得成谈不成,都没事儿。”

“我知道俄罗斯人想什么,想着咱们东北西北让些土地给他们,只是东北关外苦寒,西北有个左宗棠坐镇的,这些年才没讨什么好去,土地是不能给的,但是呢,购买些军舰来给长江水师,和盛京将军,也是可以的嘛,如今没法子,总不能都是敌人,花些钱,不是太过了,都可以。”

“为今之计,就是要先解决好天津的事儿,曾国藩来报,已经在天津静海堂前,当着天津各界人士和洋人代表之面,将那些乱党一一审问明白,报到了大理寺了吗?大理寺什么个意思?”

“妖言惑众,挑唆民心,首犯冯二等十三人腰斩,从犯斩首。”

“太重了。”慈禧太后假模假式地说道,“这叫国人如何看朝廷,倒是觉得见了洋人,如此软了膝盖,要判的如此之重。”

“可若非如此,法兰西必然是不肯的。”恭亲王说道。

“腰斩改作斩首,从犯流放新疆去,不得返回就是。”

众臣山呼太后圣德,太后又问,“议政王,这些天津的人处置了,京里的呢?”

“冯二等人的折子之中未曾涉及什么京中之人……”

太后大怒,冷笑道,“没关系?这是给国朝留体面呢!洋人们不知道,你们这些军机大臣,曾国藩的秘折都是看过的,那些人在里头捣鬼,你们还不知道?在搞什么花枪?曾国藩老于政务,知道给你们这些钟鸣鼎食之徒留些颜面,你们就准备装不知道,这么瞎混过去?我顾念着都是太祖太祖的血脉,不忍名典正刑,不放在台面上说,怎么的,想着大事化小,小事花了不成?议政王,你是宗人令,这些事儿,该你管,不要一味得做老好人!”

一行人出了勤政殿,恭亲王叹气,一个人带着伴当准备出京去料理此事,不料在太和保和殿的汉白玉栏杆转角处,遇到了王恺运。

恭亲王微微皱眉,他是最不喜见到王恺运的,高心夔犹可,为人低调谨慎,在太后跟前,不愿意指手画脚,只是踏实做着自己个的差事,横竖只是一份报纸,还有升平署的差事,算不得什么重要,而如今的这位,素喜高谈阔论,满肚子都是计谋,且时常大放阙词,若是在以前,就是贾诩李儒这种阴毒谋士之流,王恺运见着恭亲王神色冷淡,却也不以为意,低头行礼,“下官参见议政王。”

“不必多礼。”恭亲王脸上淡淡的,“今个你怎么有空在这里?”

“下官是最清闲的一个人,日日都是空的。”

“怎么我听说,王大人这些日子都往着董谏台府上跑,那里是清闲的?”恭亲王说道,“难不成,王大人想要去御史台当差吗?”

“王爷说笑了,下官去御史台,只是给董大人传个信儿。”王恺运恭敬地回道,只是在恭亲王眼中看来,这恭敬的样子,不真,似乎太皮里阳秋了,“董大人累受天恩,本来,下官就要多走动走动。”

“内外朝传递消息,内有军机处,外有通政司,那里还要劳烦你呢。”恭亲王冷然说道,“这结交外臣,私通消息,罪过可不小。”

“下官又不是内宦,那里说的什么结交外臣的罪过,下官本来就是外官,我这出园子,只是提个醒,免得他们忘了,到底是谁,才有如今这样的位置。”

恭亲王脸上一红,微微有了怒意,“你这话何意?”

“太后最忌讳的人,就是在其位不谋其政,董元醇乃是谏台,若是不劝谏君上,弹劾百官,监察天下,如何能担得起这样的大任?”王恺运垂着手回道,语气虽然恭敬,双眼却是放肆的很,直勾勾的看着恭亲王,“那还不如贬斥了才便宜呢。”

恭亲王怒视王恺运,“这话是太后的意思?”

“王爷切勿动怒,这只是下官私心所想罢了,不管太后的事儿。”王恺运继续说道,态度风淡云轻,恭亲王见到王恺运随意的样子,随即也不动声色的看着王恺运说什么,“王爷身处周公之位,有周公之才,却无周公之断啊。昔日周公摄政,正如王爷如今当着议政王一般,周公行事,果决明断,诛杀管蔡二叔,平定武庚之乱,又分封卫宋等国,布武天下,外夷臣服,内宾袖手,这才为周家天下赚来八百年基业,如今宗室有人心怀叵测,王爷身为宗人令,处置他们乃是题中之应有之意,怎么,临了,王爷反而犹豫不决呢?须知当断不断,反受其乱啊。”

“那按照你的意思,涉及的这几家,都该怎么处置啊。”恭亲王知道了王恺运的来意,反倒不慌了,袖着手看着王恺运,“素闻王大人你有诸葛之才,今日有缘,倒是想要讨教一二了。”

“王爷心里有数的紧,何必来问下官呢,下官就不班门弄斧了。”王恺运微微低头,笑着说道。

“只是有一样事儿,下官不得不提醒王爷。”王恺运就站在茂密的合欢树下侃侃而谈,“天津之事,事关洋人的行止,也关乎洋务大事,眼前最紧要的,还是关乎,皇帝能不能顺利亲政,若是时局不稳,自然要找识途老马来主持,王爷你说下官说的有没有道理?”

王恺运一拱手,“王爷想明白就是,若是过分爱惜羽翼,珍惜自己的名声,于政事是无益的呀,为政者,岂有不得罪人的道理,如今这些人的把柄被王爷捏在手里,发落了他们名正言顺,料想他们也不敢多说什么。”

“太后为何不出手惩治呢?”

“太后是很想出手了,她最厌恶这些上不了台面的招数,还把洋人牵扯进来,若不是,看在他们家的位置,老早也就打发了,只是若出手,只怕这皇帝亲政越要等到猴年马月了,太后的意思,若是王爷您出面做个恶人,她也就安安心心撤了帘子,回后宫休养,若是王爷要当个慈眉善目的菩萨,她老人家也只好做个白脸罢了。”王恺运继续说道,“太后的意思,就是如此,若是顺顺当当的解决好此事,她也能安心退下来。”

王恺运已经走远,而恭亲王轻松之余,不免有些疑惑,太后真的准备撤帘了?

王恺运施施然的出了圆明园,在大宫门左转,就到了升平署,王恺运也不理会路上遇到的供奉、太监等人,径直进了一间抱厦,里头的高心夔正伏在案上看着新一期的大清日报,从第一版看到最后一版,仔细的翻阅完毕,这才长长的吐了一口气,交代地下的苏拉,“拿去刊印吧。”

高心夔扭了扭脖子,这才见到坐在一边的王恺运,王恺运有滋有味的自顾自喝着茶,高心夔笑道,“壬秋兄,今个的头版你瞧如何?”说完递给了样刊,王恺运一看,头版自然是曾国藩查处天津教案始末,这个案件已经定下了基调,如今这些冠冕文章而已,不过来龙去脉,说的清清楚楚,第二版是“西洋宗教考”,系统阐述了基督教的来历和传教方式,第三版是采访静海堂神父,以及育婴堂修女的内容,之后都是针对天津局势而打造了一系列文章,王恺运粗粗看完,点点头,“如今一来,天津的事儿,就妥当了。”

“只是法国人的军舰还在继续北上。”

王恺运冷笑一声,“他们不敢越过山东,伯足,你信吗?仓促之间,只不过是想着敲竹杠罢了,说不定恭亲王那里决定让赫德去职,换上一个法国人,我估摸着法国人就要退兵了。再说,咱们也不是没有水师,难不成,北洋水师摆在那里吃干饭的吗?”

“北洋水师毕竟成立没几年。”高心夔担忧地说道,“对上法国人,只怕还不够。”

“这练兵,总是要见血的,若是不见血,一味躲在港口里,自己练来练去,只怕会要走火入魔,如此以来,怎么拱卫海疆?”

第422章 勤政亲贤(一)

“不吃些亏,咱们的水师怎么和洋人在万里海疆上厮杀搏斗,若是不中用,给洋人灭在海上也就是了。”王恺运淡然说道,“都是洋人哪里买的军舰,打完了,说不定,能痛下决心自己造。”

“如今自己怎么造?”高心夔摇头,“金陵的造船厂是最好的,产出的船也只是能够民用而已,若是要用作军舰,只怕还有十万八千里之远,我瞧西洋诸国,工业昌盛,才有器械之威,如今咱们,厂子的器物都从洋人哪里运进来,半点都不自己造的,如何能用在水师之上?火枪火炮倒是极为出色,相比之下,中国真正的水师,哎,还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有啊?”

“我瞧着够呛。”王恺运面上没有什么表情,“朝中的人多数是傻子,知道办洋务,不知道如何才能真正办好洋务,如今只是户部还有钱,每年一千来万的银子洒出去买军舰,也不想想,洋人永远是把那些不是最好的军舰卖给我们,若是一直如此,北洋水师就永远比他们低人一等,这倒也罢了,中国若是不想争霸,靠着从洋人买来的军舰,拱卫海疆,守护藩属,尽够了,可若是想要争霸天下,靠着别人,怎么能?再者,洋人如今是和咱们交好,这是肯卖军舰给咱们,可万一将来不好了呢?两国相争,商人们的利益,自然可以牺牲了,且若是靠着战争比通商赚的钱更多,想必他们也不会不介意想动刀动枪的。”

“那个张之洞,嘿嘿,倒是也颇有口才,要以民生为本,以图发展轻工业,多改善民生,这话倒也没错,在以往太平年间倒也使得,只是如今,嘿嘿,外有列强虎视眈眈,内有各种隐忧,只怕民生搞好了,内忧外患一起上来,也如同这同治中兴,宛如昙花一现呢。”

“壬秋!”高心夔低声喝了一声,太平十年,各项事业蒸蒸日上,这同治中兴的话,也不少人在大谈特谈了,王恺运此话颇有悖逆之意,所以高心夔连忙示意让王恺运别说。

王恺运掩嘴一笑,不再谈此事,“水师还是要自己造的,只是如今朝野众人都觉得造不如租,租不如买,如此可笑之言,两广总督要申请办广东水师,上折子就说要花钱买呢,他倒是财大气粗,说用两广赋税自筹创建即可。嘿嘿,买来的破铜烂铁,也只能是在南洋小国里头耀武扬威罢了。国之重器,兴建是见不到钱的,也赚不到钱,只能是海一样的银子砸进去才有可能见效,将来还是难赚钱,这事儿,中枢没个决心,是办不好咯。”

“太后已经下诏,在大连、金陵、马尾等地兴建造船厂并造船学堂,重金聘请洋人为教习并总工,这事儿不急在一时,太后心里自然有数。”高心夔说道。

王恺运凝视高心夔,喟叹,“伯足,太后已经准备撤帘子了。你以为,这自建水师船只的事儿,还能继续下去?”

“皇上是太后亲自教导出来的,太后在皇上的身上倾注的心血犹多。”高心夔淡然说道,“如何不能继续下去?且太后已经和皇上约法三章,不可轻易改洋务之政。皇上也是最看重洋务的,自然不用担心这些事儿。”

“只怕有人目光短浅,要断了这些花大钱不见效的事儿。”王恺运放下茶杯,拿了手边的一本《庄子》,随意翻开一页,读了起来:

“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君子不为小人之匈匈也辍行。天有常道矣,地有常数矣,君子有常体矣。君子道其常,而小人计其功。诗曰:礼义之不愆,何恤人之言兮!”

高心夔见王恺运不以为然,摇摇头不觉失笑,“理教院的事儿如今已经步上正轨了,接下来,壬秋你也应该找个新的差事了,太后不知道会安排什么官儿给你。”

“谈到这个事儿,我倒是也有个主意。”王恺运放下《庄子》笑着说道,“伯足你还准备在升平署吗?”

高心夔微微一愕,“不在此地还能去哪里?”

“伯足你还是太老实了,一朝天子一朝臣,太后既然已经准备撤帘子了,咱们这些人,还在朝中把持着如此重要的位置,新贵们还看着不眼红,如今的报纸,大家都看到了,作用何其之大?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