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依依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乌纱-第31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杨鹤饶有兴致地问道:“为何?”

“不沾泥,不用下田干活呗……”张存孟哈哈大笑旁边的文官武将也是忍俊不禁,一阵哄笑。

张存孟又道:“你们读当官,自不用沾泥,咱们从小就没机会读识字,想不沾泥只能上山提着脑袋玩命。”

众人笑完之后,听到这句话,都不由得摇头,心道朝廷调大军对付朱由检是必要的,如果光是这个不沾泥,就真有点小题大做了。

杨鹤微笑着看着张存孟道:“都是玩命,就是怎么玩的问题。”

张存孟想了想道:“杨大人这话我却是没听懂,读人说话就是拐弯抹角的……算了,闲话不说,咱们说说正事,当着这么多人的面,您可是答应了我的,不伤兄弟们性命,给条路走。”

杨鹤道:“百姓反抗官府揭竿而起,大多是被逼无奈,只要有心归顺,本官从来不会赶尽杀绝,你问问众位便知,老夫在朝里一向都是主张以抚为主,以剿为辅,最重要的是解决民生,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反叛……但是老夫要把话说到明处,老夫是朝廷的官,就要遵从朝廷的命令,我答应了你没用,是不是要治你们的罪,还得朝廷说了算。”

“杨大人”张存孟一拍桌案,震得酒水四下飞溅只听得“唰唰”一阵响动,周围的五官立时拔出了佩剑。

“少安毋躁”杨鹤镇定地举手制止住身边的人。

张存孟道:“十天前杨大人说得好好的,答应了的条件,现在又反悔?当官的岂能言而无信?”

旁边的文官心道,咱们对叛匪什么时候言而有信过?

杨鹤不动声色道:“老夫当时就说明白了,是老夫答应你,如果朝廷让老夫处置,我们自然会按照事先说好的做,说到做到,但是朝廷如果另外下来诏令,难道老夫要抗旨,啊?老夫并非言而无信之人,话说到明处,就这么一个理,你不沾泥要是觉得不值得冒险,今天老夫不会难为你,你且回去,收拾军械咱们来日战场上见。”

张存孟的一张黑脸的神色变得十分难看,这个杨鹤是棉里带针,不说狠话,但是态度却是透着强硬现在别说打不打得赢的时候,延绥地区的粮食都被收刮得差不多了,再不达成和解,饿也饿死了,所谓和谈实在是无奈之举,要不张存孟也舍不得手下的几员大将。

杨鹤坐得稳如泰山,淡淡地问道:“如何?你要想明白了,不投降,早些决战,老夫奉陪,要投降就回去叫人交出兵器,撤出工事,听凭朝廷处置。”

张存孟回头看了一眼后面的将帅,他们也是六神无主地看着自己,张存孟犹豫不决地说道:“杨大人会给咱们一条生路?”

杨鹤道:“这么多同僚在场,老夫岂能说话当成儿戏?如果是老夫说了算,你们绝大部分的性命无虞,最好是归农。”

张存孟犹豫了许久,最终还是答应投降,临走时用复杂的眼神看着杨鹤道:“杨大人,我手下几万兄弟的性命,可都在你手里”命运交到别人手里,实在不是什么感觉好的事情。

杨鹤只是轻轻点点头,喊了一声:“送客。”

不沾泥等人刚走没一会,就有军士来到杨鹤的大帐禀报道:“禀军门,朝廷来人了。”

杨鹤急忙把乌纱帽戴到头上,整理了一下衣冠,带着一众官员到辕门迎接来人是一队黑衣服的宪兵骑士,中间还有个戴着帷帽的女人,应该就是玄衣卫的使者,大乾朝以来,出外传旨,基本都是玄衣卫干的活,平常太监反倒不怎么出京师了。

来者的头领虽然是个女人,但代表的是皇帝,杨鹤也无不恭敬地行礼道:“下官杨鹤,恭迎上使。”

张问朝用女人参政,是由于皇后的影响,在某些方面自然比不上太监好使,但出来时倒比太监受人欢迎,因为玄衣卫的女人大多身材模样都不难看,而且说话时也比较和气这时那玄衣女人做了个扶的动作,声音清脆地说道:“杨大人久在西北边陲之地,辛苦了,皇上传旨的时候还念想着杨大人呢,希望您早日结束战争,回到朝廷君臣相聚。”

就算杨鹤久在官场,老奸巨猾,但这样的话人都爱听,他听了心里也是一暖,忙作哽咽道:“老臣让皇上牵挂了。”

玄衣女人又说道:“这是内阁票拟,皇上朱批的圣旨,只说给杨大人及重要人员听,我们进去说?”

“好,好,上使请”杨鹤忙让到一旁,让宪兵队走前面。

走进大帐,玄衣女子直接走到正北方,轻轻咳了一下清清嗓子,用庄重的口气道:“圣旨,传谕兵部侍郎三边总督杨鹤。”

杨鹤及其幕僚部将等人全部伏倒在地这时玄衣女子才念道:“匪患荼毒地方,民生苦久;叛匪又勾结前朝余孽,犯谋逆大罪,按律罪无可恕经内阁大臣商议后,以为匪患不予彻底清除,难得太平朕又闻除恶务尽,驭世之大权,故令杨鹤荡平匪巢,所有叛匪及仆从就地处决钦此。”

“杨大人,接旨。”

杨鹤怔了怔,忙双手举到头顶喊道:“臣接旨,谢恩。”

玄衣女子将圣旨放到杨鹤的手上,说道:“杨大人请起,我的使命已完成,就此告辞。”

杨鹤道:“上使旅途劳顿,何不在此休息几日再启程。”

“不必了。”

杨鹤等人出门送走了使者,回到大帐时,一众幕僚部将都聚了进来,七嘴八舌地问道:“皇上这是要杀掉所有叛军么?”

“岂止?”杨鹤看了众人一眼,指着圣旨道,“刚才念圣旨的时候你们没听见,有句话‘荡平匪巢’,是什么意思?”

“什么意思?”

杨鹤深吸了口气,说道:“整府的人,无论男女老幼……杀。”

众人皆尽沉默无语,过了一会,一个将领才说道:“军门,不沾泥这会应该准备交出兵器投降了,要不要派人通知他朝廷的意思,以免失信于人。”

杨鹤默然许久,回头看了一眼上座后面的四个字,左边挂着“忠孝”二字,右边挂着“仁义”二字他想了想说道:“通知叛匪?打仗就会死人,老夫怎么向战死的将士交代,怎么向朝廷交代此事?你们都听好了,从现在起到接受叛匪投降,谁也不准泄露圣旨一个字,违者军法处置,替战死的兄弟抵命这怎么叫失信,老夫已经有言在先,一切皆听朝廷旨意,何处失信了?”

“末将等遵命。”

……三日之后,不沾泥以下数万叛军从城池和工事中撤了出来,交出了兵器,正式向朝廷投降官军将他们集中安顿到险要之地,调重兵看守,这才宣布圣旨。

官兵冲进延绥城,将里面的平民也押了出来,一时哭喊哀嚎声惊跳动地,飘荡山谷。

杨鹤坐在大帐中,听着远处传来的哀鸿,对部将们说道:“处决罪犯时,不得做虐待,奸淫,抢劫之事,违法者斩。”

无数的人被用绳子拴在一起,成排成列地押送,有放下武器的叛军,也有平民妇孺,有的人破口大骂杨鹤是不讲信义的小人,有的人只顾哭喊远处的枪声一阵阵地响起,每一阵枪声,都有无数的人命丧黄泉,尘归尘,土归土,他们将就此被掩埋在地下。

在这样的悲惨的情景中,杨鹤在大帐中竟然弹起了古筝,琴声中,许多官兵都回遥望大帐的方向。

一个幕僚走进大帐,谏言道:“军门,此时鸣琴恐不合适。”

杨鹤淡然道:“有甚不合适?王师是皇帝手中的剑,皇上让我们杀谁,就杀谁不杀自然好,但皇上是万民君父,皇上说应该杀,那杀也是忠孝仁义……明白吗?”

幕僚摇摇头道:“卑职不明白。”

“等你明白的时候,就该升官了……传令罗都统押运粮食,安排好明天要处决的人,晚上给顿饱饭。”

“是,军门”幕僚摇头叹息了一声。

杨鹤随后也走出大帐,此时天色已渐渐暗淡下来了,枪声也稀疏了些,空气中飘荡着一股硝烟味和血腥味。

帐外的将领都向杨鹤执礼道:“末将等拜见军门。”

杨鹤站在那里怔怔地说道:“要让人死得明白,他们或举兵与君父作对,或资敌叛国,有罪自然就要承担代价。”

段三四 笑声   

开元元年底,蒙古和朝鲜国通过一系列国往来之后,达成了和平意向,都向乾朝派遣了使节朝鲜国还护送了公主入乾进行和亲,皇帝下诏封为贞妃。

京师的大街小巷喧嚣热闹,充满了古典气息,无论是迎风飘扬的酒旗,还是半开半闭的棂窗,都古色古香,耐人寻味,有云烟之间雄伟高大的宫阙隐隐在目,犹如人间仙都这是古都,又是帝国的都,从这里出去的一张纸,或许就能决定千人万人的生死。

“京师还是老样子啊,只是,西边那些高入云天的柱子是什么?”一个单眼皮的女子挑开车帘的一角,一边看着外面的光景一边对车外骑马的人说道。

这个女子便是朝鲜公主李淑贞,她这是第二次跟随使团从朝鲜国来到京师因为上回的正副使李宬和朴敏孝和张问打过交道,所以此时进京朝贺,朝鲜国王还是派了他们俩,希望能够和大国顺利达成和平关系,保障今后的国家安全。

马车旁边骑马的胖胖的中年人便是副使朴敏孝,他会说汉语,且是个中国通,是正使李宬最得力的助手。

朴敏孝看了一眼公主指的地方,说道:“那是烟囱。”

李淑贞惊讶道:“为什么烟囱要修这么高?”她的眼睛小小的,但是上唇自然上翘十分可爱,五官也很端庄,看起来也是个美貌的女子。

朴敏孝道:“那些烟囱可不是家里做饭的烟囱,是一些工坊的,乾朝的御动机烧煤,烟尘很大,京师官民苦不堪言,所以朝廷就下令把烟囱修高,避免烟尘弥散到城内。”

李淑贞哦了一声,她到了京师,自然想起了数年前张问的样子,嘴角不由得露出了一丝笑意,“乾朝皇帝原本是明朝的臣子,和我们朝鲜的国君一样,也是以臣谋君,这回他们肯定没话说了,定然会很干脆地承认皇兄的王位。”

朴敏孝脸色一变,看了一眼前后护送的乾朝骑兵,忙沉声道:“殿下,慎言。”

李淑贞笑了笑:“放心,他们听不懂我们的话。”

护送的乾军将他们送到会同馆,另有官吏安排了住处,住了一晚,第二天便有礼部宣制前来问候,不过这种问候完全是按章说话,只是礼仪,没有任何意义。

宣制到了之后,使者和公主都到门口跪拜,宣制代表皇帝问道:“皇帝问使者来时,尔国王安好?”

因为李宬不会说汉语,便由副使朴敏孝答道:“国君安好。”

宣制又问道:“尔使者远来勤劳。”

朴敏孝娴熟地说道:“谢皇上隆恩”然后拜了四拜,从地上爬了起来,李淑贞等人见状也跟着站了起来。

这时问候礼按照礼制就已经结束了,不再有其他废话,但是这次宣制却多说了几句:“皇上听说朝鲜使团前来和亲,很是高兴,说朝鲜国与我中国自古和睦相处,不能坏了传统,要有司礼遇款待呢,你们有什么需要的用度,尽管和会同馆的官吏说。”

朴敏孝将话翻译了一遍,李宬长嘘了一口气,脸色也变得轻松起来,忙恭敬地用朝鲜语说道:“皇上天恩,我等国民感激不尽。”

宣制好像没听懂,只是点了点头,拱手去了。

一行人回到会同馆住处,李宬对公主说道:“刚才乾朝官员说皇帝很高兴,看来和亲会很顺利,以后殿下和家乡的人,恐难相见……”说罢他的脸上露出了凄然之色。”

李淑贞也有些伤感,但依然笑了笑:“女子总是要嫁的,大人回去告诉皇兄不必担心我,京师很好呢……还有皇帝也不错,可不是人们说的老头子……”说到这里李淑贞脸上顿时一红。

自从几年前那次在紫禁城见了张问之后,她就一直无法忘记,回国之后,再看其他男子,没有一个比得上张问的模样气度,完全没有感觉,以至于婚事耽搁到现在,和亲之事,说来她是心甘情愿的。

第二天,乾朝皇帝张问便亲自在文华殿接见了此次进京和议的使臣,除了朝鲜使节,还有蒙古朵颜部使节也是一个时间来的。

乾朝崇尚黑色,皇帝的衮服是黑色和红色打底,四周的御林军韶乐人员也是穿的黑色衣服,还有负责皇帝安全的玄衣卫女子的衣服也是黑色大殿里这样的基调看起来神秘而庄重倒是两边的官员衣服五颜六色,给宫殿增加了许多生气。

李淑贞在正副二使的陪伴下缓步走入文华殿,立刻引来了文武百官的目光,大家都想看看异国是什么模样,可是她身上穿的大袖礼服过于宽大,不仅看不到身段,她还双手举起来,头偏向一侧,正好遮住脸,连脸长什么样都看不见不过这种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模样是引人好奇,大家都很想看看她的模样,包括张问在内……

张问以前是见过她的,可是过了这么久,他早就忘得干干净净,不是宫里的宦官查档,根本记不得李淑贞来过京师这件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