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依依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乌纱-第13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如此热情的老乡,张问心下感叹,回想起出京时被一帮百姓扔鸡蛋萝卜、大骂阉党,更狠的是还有人想杀老子!

前后对照,实在相差甚大。张问也弄不清楚名声是什么,而民心又是什么了。

熙熙攘攘中,众军终于到达了紫禁城南边,从承天门、端门一路前往午门献俘。午门外的空地上,百官排列,礼仪正规。锦衣卫的明扇、尚宝司的设宝案、教坊司设韶乐,一应俱全,场面恢宏,让人不禁肃然起敬。

两边密密麻麻的全是人,中间让出一条大道,张问走在最前面,骑在马上按剑前行、背上的青色披风随风猎猎飞舞,而满朝的大臣只能站在两边观看,所有的目光都注意在张问身上,张问顿觉荣耀无比。

后面是一溜囚车,叶枫披头散发被关在一辆囚车里面,见到这样的场面哈哈大笑,笑得死去活来停也停不住。“呸!”叶枫突然向边上的一个官员吐了一口唾沫,“得瑟个啥,你们都等着做亡国奴吧!哈哈!哈哈哈……都做亡国奴……”那个穿青袍的年轻官员抹去脸上的脏水,郁闷道:“操?你妈,神经病!马上就喀嚓了得瑟个啥?”

张问骑马没走一会,远远地就停了下来,然后翻身下马,独自走向御座的方向。上边坐的人他看不清楚,离得有点远,不过他看见上面坐得不只皇帝,皇后也坐在一旁。张问是皇后的亲戚,皇后来观看献俘仪式,合乎情理。

张问整了整衣冠,郑重其事地跪倒在地,俯首道:“臣副都御史浙直总督总理东南军务张问、奉皇上明诏,将匪首叶枫等一干罪人押解回京……”因为张问是率军入皇城,必须得在文武百官面前申明一点,老子是奉了明诏的……作为臣,在任何时候都要谨防谋逆嫌疑。

皇帝好像远远的在说什么话,但是在这空旷的地方,声音听不清楚,张问也不敢抬头去看,实际上皇帝皇后高高在上,文武百官都不敢仰视,很多人都不知道皇帝在上边说什么话做什么动作。

午门前比较安静,只有那叶枫不知死活地还在哈哈大笑。

过了一会,一个穿着花俏蟒袍的太监走上前来,高声道:“圣旨!”

“将叶枫等一众人犯,绑至西市、斩首!”

太监喊完,两旁的净军、锦衣卫训练有素地有节奏地高声欢呼,张问身后的军士也举械欢呼,一时皆大欢喜,连将要被杀的叶枫都十分配合地在大声欢笑,没有人哭,只有高兴和笑容。

欢呼之中,众军那囚车押下去、准备把囚犯们斩首,于是叶枫的狂笑也渐行渐远了。

过了许久,太监又念圣旨,赏了张问等人许多财物,并说要升官加爵。张问很仔细地听完圣旨,却没有听到自己回京之后究竟要做什么官,他有些纳闷,按理如此趁欢快的场面,给老子一个人人艳羡的高官厚禄,那才是激励百官的好办法啊!怎么圣旨尽说些虚的,没给点实际点的好处?

欢快的场景,这道圣旨在张问的心里蒙上了一丝阴影。他总觉得今天的献俘十分诡异,叶枫那纵情的狂笑和这道圣旨,都很诡异。

……

张问回到了青石胡同的宅子,无论在外面如何风光,还不是要回这么个老宅。曹安等人已经先一步回到家中,已经把院子收拾出来。张问下了轿子,刚走进院子,就隐隐听见曹安焦急的声音:“买不到?去酒楼里叫,就算多花些银子也得弄回来……”

“曹安!”

曹安听见张问的声音,忙跑了过来,躬身道:“少爷有何吩咐?”

“什么事儿这么急?”

“回少爷,胡同周围的米店没米了。咱们刚回京师,家中已无米粮,得重新添置,晚饭没米可怎么行?老奴就叫人先去酒楼里买些酒菜米饭回来,先对付过今晚,明天再去大些的米店购置。”

张问愕然道:“米店都没米了?这里是京师,吃的、穿的、用的,天下物资都会往这儿运,怎么可能突然断米?”

曹安道:“可不是这样,京师并不缺米。可许多人都说建虏要打到京师来了,说得是有板有眼。建虏要攻破京师不可能,但他们一围城,外面的东西都运不进来,京师上百万的人总得吃喝,以后就会缺米,所以大伙儿拼命地买米屯在家里。这米价是呼呼往上涨,加上抢购,小一些的米店或卖完无货、或干脆囤积坐等米价往上涨。现在买米还真是困难。”

“不过是市井谣言,不能当真!官府都没有发邸报告急,建虏影儿都没有,人们就吓成这样,真是让人痛心!”

张问口里这么说,可心里却多了个心眼,这个世上,没有空穴来风之理,凡事总有个缘由吧?米价上扬,要么就是有人在后面故意散布谣言意图投机取巧谋取暴利,要么就是受辽东军情影响。

东北的状况确实不容乐观,张问击败努尔哈赤之后,努尔哈赤的次子代善继承汗位(此时多尔衮还没成什么气候、长子褚英已经被他的亲生父亲努尔哈赤除掉),建虏迫于生存危机,经过短暂的整治之后便挥军进入辽东地区,连战连胜,辽东三大重镇辽阳、沈阳、铁岭失守,辽河以东大片地区沦入建虏之手。

天启元年,建虏再度挑起战争,攻陷了辽西走廊以东诸多城池,天启二年也就是今年初,明军又失广宁、义州。原来升任了辽东总兵官的刘铤,因为一系列的败仗,损兵折将、靡下损失殆尽,已被押解回京,关进了诏狱;辽东经略熊廷弼也不太好过,他虽然还没倒台,但是朝廷里风声很紧。

张问觉得这次京师的谣言可能就是来自于这样的状况,有些见识的人肯定在担心建虏劫掠京师一带富庶之地。

目前还没什么事,不仅山海关外有许多重关重镇,而且山海关号称天下第一关,不是那么容易被攻破的,想强攻恐怕堆上数十万计的军队都有困难,而建虏没有那么多兵力。

不过京师的安全不是守好山海关就行了的,北面和蒙古接壤的那段边墙比山海关薄弱得多,建虏只要搞好外交,借道蒙古就可以长途奔袭关内。张问也无法断定建虏会不会这么干,不过的确存在这种可能。

张问一面命人打探消息,一面寻思这事的厉害关系。现在张问和辽东那边一点关系都没有,出了天大的事也没他什么事儿,米价再涨,他也不缺那点银子。所以张问也没什么好紧张的,这种事和他关系不大,国家大事也不是靠他张问一个人,张问心里没啥感觉,犯不着没事找事给自己头上压太多东西。

他有些不安的是,这次回来,朝廷给自己的封赏非常不爽快,恐怕是魏忠贤一党在作怪,如果魏忠贤对自己失去好感、想以打压,这事儿倒是个麻烦,魏忠贤权势滔天,被他惦记上可没什么好事。

张问不知不觉地又把内斗视作了第一要务,而关外的事反而觉得不怎么重要了,这大概也是多数官员面临的处境。他实在没有办法,朝廷里面的勾心斗角直接就关系自己的身家前程,不重视都不行。

就在这时,张盈走了进来,屏退左右,抽出一张纸条,说道:“昨天的新消息,宫里边的。魏忠贤拿着内阁对封赏有功将官的票拟问皇上,皇上不满意,驳回了票拟,让内阁重新商量。今天献俘之时没有对相公下旨如何封赏,就是这个原因。”

张问忙拿过纸条仔细看了一遍,沉吟道:“这么说,皇上是看得上我了?想提拔我上去对抗魏党?”

张盈道:“既然皇上站在相公这边,他魏忠贤不过就是皇上身边的一条狗,他敢拿相公怎么样?”

“盈儿说得不错,只要皇上信我们,啥事都没有……伴君如伴虎,真正不能马虎的,还是皇上那里!但是我已经离开朝廷这么长时间、在朝廷里不熟,资历又在这里摆着,恐怕拿魏忠贤一党也没什么办法。”

第五折 扇分翠羽见龙行

段七 客人

青石胡同的张家宅子,是一个四方的北方风格四合院,这里现在唯一的男主人就是张问。后院北面的卧室才是正房,以前是张问的父亲住那里,父亲过世之后,张问就是一家之主,原本应该搬到父亲住过的地方居住,但是张问仍然住在东边的厢房里,十几年来一切照旧。

因为这间屋子里有太多回忆。

房屋已经修缮过了,窗花贴的是新的,墙壁也粉刷一新,家具都是檀木之类的贵重家具,还摆上了华丽的屏风、精致的薰炉。不过地方还是这个地方,每当夜深人静张问有些疲惫的时候,总是会产生幻觉,好像有一个熟悉的身影在房间里走动。

这种感觉很心痛。人总是矛盾的,有时候会下意识地让自己快活更好过,有时候却明知不好过,偏偏又舍不得。张问好像有点自虐倾向。

他发了一阵呆,然后准备干点正经事,最近他在研读一本手抄本实录。那本实录是从一个曾在翰林院任职的朋友那里得到的,是不合格的修订版本、很早就已经被下令销毁的。不过张问对这种“不合格”的版本很有兴趣,于是就悄悄阅读。

至于那些八股经义,张问现在根本一眼都不看,当然如果大明朝除了进士,还有“进士后”的话,也许他会看看。

他找了一会,却忘记那本书放在哪里,记得昨晚上看完之后就塞在了哪个角落,毕竟是本禁书,直接扔桌子上有点不好,可究竟塞哪里了,现在一时想不起来。

就在这时,绣姑走进了屋子,见张问正在找东西,便问道:“相公在找什么?”

张问道:“一本书,线状手抄的。你见着了吗?”

绣姑走到书架旁边,从一本厚书下面抽了一本书出来,递给张问道:“是这本吗?”

“哈,就是这本,我想起来了!昨儿就是塞在那里。咦,绣姑你怎么知道我要找这本书?”

绣姑笑道:“房间都是我收拾的,今早看见书架上就那本书放得有些凌乱,就知道相公在看那里的书,这时问起,我就试试相公经常翻动的地方嘛。”

张问听罢突然有怅然,因为很久以前,也是自己找不到的东西、小绾却能准确地找出来,包括内衣袜子衣服这些琐碎的东西。那些寂寞的日子,小绾无微不至的关怀照顾,张问从生活和心理上,都对她产生了强烈的依赖。

就在这时,玄月走了进来,抱拳道:“禀东家,曹安让属下进来向东家通报,有客人求见,说是刘铤家里的人。”

张问愣了愣,刘铤?刘铤现在还在诏狱里关着,他家里的人找我,恐怕是想让我营救刘铤。

张问有些犹豫起来,刘铤和自己也有好几年的交情了,而且在辽东的时候、也是并肩作战的同僚,他多次表示过交好的意思。刘铤虽然在谋略上稍微欠缺了一点,但确实是个不可多得的猛将。按理张问应该设法营救,可刘铤现在正在诏狱里呆着,那地方是关的是钦犯,营救岂是易事?

再说了,刘铤被下狱,虽然最大原因是没有过分阿谀奉承魏忠贤,可直接原因是丢城失地损兵折将,那是实打实的罪名,并没有冤枉他,这事实在难办。

张问踱了几步,说道:“你让曹安先把人带到客厅招呼好了,我换身衣服就过去。”

玄月道:“是,属下这就去告诉曹安。”

不管怎么说,到底是朋友的家人,帮不帮得上忙是一回事,起码得安慰安慰,替别人想想办法不是。

绣姑在旁边也听到了二人说的话,这时便问道:“相公在家里接见客人,穿那身灰布长袍怎么样?”

张问笑道:“好,绣姑是越来越有见识了。”

绣姑低头道:“相公的大事绣姑不懂,也帮不上忙,绣姑只要能侍候好相公,能常常陪在相公的身边,就心满意足了。”

张问换好衣服,便走出门去,径直去外院的客厅见客。刚进门,就看见里面站着一个二十来岁的彪悍壮汉,黝黑的皮肤却油光水滑的泛着光泽,长得是臂圆腰粗身长八尺,此人却扎着头巾,穿着长衫,看起来十分滑稽。只见他的眉宇间隐隐有刘铤的样子,张问心道这后生恐怕是刘铤的儿子。

果然那壮汉扑通一声就跪倒在地,悲戚戚地说道:“晚辈刘彪,是前辽东总兵刘铤之子,叩拜张叔……”

被一个汉子叫成叔,张问有些愕然。不过一想自己和他老爹刘铤是同僚也是好友,刘铤的儿子虽然比自己小不了几岁,叫自己一声还是合情合理的。张问便坦然受之,上前扶起刘彪,好言道:“贤侄不必行此大礼,快起来说话。我与令尊交情非浅,只要我能做到的,一定尽力而为,先别着急,起来再说话。”

刘彪抹了一把眼泪,说道:“张叔,您一定要救救我爹,现在除了张叔,晚辈真不知道该去求谁了,您不答应晚辈,晚辈就不起来,一直给您跪着。”

张问听罢有些恼怒道:“刘将军进的是诏狱!这种事急是急得来的吗?你这样逼我有何用处?是不相信我张问的诚意,还是怎么地?”

“晚辈不敢。”

“不敢就快起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