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依依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超级能源强国-第8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腿肚子转是腿肚子转,表面上,杨经理还得问候:“苏厂长,来存钱啊。”

自从苏城用提自这家银行的1200万,买下200多口油井后,他每周都会委托小胖,将两三百万元的收益存入银行。近半年的积累下来,又是1700万的现金。大华实验室和浅海油田勘探的前期费用,都出自此处。

杨经理希望,苏城今天是亲自来存钱的。

然而,苏城轻轻的摇了一下头。

杨经理第一时间扶住门,才没有摔倒。

他不担心苏城取钱,他是怕苏城把钱都给取走了。且不说这个月的业绩怎么搞,就是今天怎么过,都让他发愁了。

“苏厂长,给我留一点吧。”杨经理哀求着。

苏城奇怪的道:“留一点什么?”

“要是能每样都留一点,那就最好了。”杨经理说的是现金和定额本票。

苏城失笑道:“你难道想转行当强盗了?”

此时,杨经理才从个人臆想中清醒过来,知道自己漏说话了,于是傻笑两声说:“那您,是来办什么业务的?”

“取钱。”

杨经理“啪”的一声,两只手都抓住门了。暗道:您果然还是取钱,强盗!

叹了口气,杨经理再问:“您想取多少?”

“先看看情况。”

杨经理心叫“还好”,面上就笑:“快年末了,银行的存款锐减,让人焦心的很。”

“贷款呢?”

“贷款的多,回款的少啊。”

“贷款多啊。那是不是也能给我贷一点?”苏城说笑着走进了银行。

“您……您是有钱人,还需要贷款?”现在可不像是后世,银行经理会追着有钱的客户贷款。1988年的银行,主要客户就是国企和三级政府。那些发不出工资来的企业,可以从银行贷款发工资,但是,需要扩大资本经营的乡镇企业,用钞票开道也不一定能拿到贷款。

另一方面,通货膨胀也让银行放款变的谨慎,就算是完全不懂金融的干部也发现,银行原来不能无限放款下去……正因为如此,以业务论,像杨经理这样的银行干部,最希望的事情,就是客户将款子放在账户上,慢慢的被通货膨胀吃掉。

胖子每周都来存钱或者支票转账的行为,就是杨经理眼中的好客户表率。当然,若是能把每周的频率换成每个月,减少一点大家的工作量,自然是更好了。

苏城用眼角扫了杨经理一眼,笑笑道:“我要用钱,有两个办法,一个是取钱,一个是贷款,您看着办吧。”

杨经理抖了一下,小声问:“贷多少?”

“1000万吧。”

杨经理死命摇头,道:“我没那么大的权限。”

“那就给我取一千万吧。”苏城和粗豪的勘探队员们打了三个月的教导,突然再回来机敏狡诈的世界,却觉得颇有意思,颇有些逗乐的意思。

杨经理无语望顶棚。仔细想想,东营工商银行还真没有见过苏城这样的私人大客户。就算是那些大客户,有几个人能拿出300万现款?因此,他作为支行经理,通常批出的贷款,百万级已是极限,千万元是想也不要想,所以才会断然拒绝。

可是,苏城说的对啊。人家存款就有1700万之巨,不给贷款就取款,难道能拦着人家不成。

纠结片刻,杨经理矮身道:“要么,就先贷500万,我去找总行说去。”

苏城伸了一个懒腰,道:“贷500万可以,再给我取500万现款,现金和本票吧。”

杨经理再说也是无用,无奈给开了500万的银行本票,再答应办理500万元的贷款。

苏城带着本票回转大华实验室,就开始召集骨干进行情况说明会。

因为将胜利机械厂交还给了中石油,大华实验室与大华实业其实是一个单位挂两块牌子。如黎涣祥等人,转到大华实验室上班,但编制就放在大华实业,诸如刘秋等济南动力机厂的研究员,亦是单位不变,到大华实验室来上班。

再加上苏城陆续挖角的数十名高工与研究员,招聘来的百余名毕业生,就配置而言,大华实验室堪称国内有数的高级研究所。

实验室副主任顾海健是他特意从巴西国家石油公司请回来的研究员,此时听了苏城的解释,惊讶溢于言表。

与石油总公司共同出资出人出技术,以大华实验室为主进行海洋采油技术的开发,并且根据出资水平分配专利权……其实,光是石油总公司的名头,就已经让他扬起眉毛了这等于是一家200人的小公司,和数百万人的国家石油公司搞联合,而且是以小公司占便宜的模式。

离开中国有些时日的顾海健,用极其不理解的眼神看向苏城。

如刘秋、黎涣祥等人不免有些得意。顾海健的海归身份总是给了他们不小的压力。

一会儿,还是最熟悉海洋石油开采的顾海健问道:“苏董,那我们向哪个方向研究?”

海洋石油开采的技术范围太广,与陆上石油开采方式迥异。由于特殊的环境,一些在陆上根本不是问题的问题,在海上却成了问题。国外的海洋开采技术,尚集中在200英尺以下的浅海中,发展方向有好几种,就战略上来说,确定一个发展方向,是最重要的事。

苏城犹豫了一下,道:“海油陆采是第一步,我们先以水平井和大位移井为主。”

他是早有准备的。水平井和大位移井的目标类似,就是把近海的油藏和陆上的油井联接起来,从而用陆上设备开采海洋石油。这也是胜利油田开采埕岛油田所采用的方法顾海健回想了一下自己看过的数据,道:“这样的话,估计能够开采四分之一的埕岛油田。接下来,咱们用围海造陆还是造人工岛的方式?”

围海造陆就是孤东模式,直接造80公里长海堤,放空500平方公里的海水,然后用陆上采油的方法即可。人工岛是埕岛油田后期采用的方法,等于只填一部分的海,然后用5000米的入海通道,将人工岛和陆地联结起来,再在人工岛上用水平井和大位移井的方式开采。这是因为大位移井能位移的长度也有限,8公里左右已是极限,远离陆地8公里以外的油藏,就需要在人工岛上进行开采。

从苏城的角度来看,这两种方式,都是便宜好用的方法,能够解决埕岛油田的石油开采问题,但缺乏潜力。几乎不可移植到国外去。

世界最著名的浅海石油产地就是波斯湾,平均水深不超过90米,但它的周围都是些什么国家,阿曼、科威特、沙特、卡塔尔,阿联酋、伊朗伊拉克……哪一家能允许中国石油公司在那里围海造陆,或者搞人工岛采油。相反,英美国家的海上钻井平台,尽管日租金超过10万美元,却仍然大受欢迎。

苏城需要在短时间内得到成果,以满足总公司的政治诉求,而且,沿岸采用位移井开采也是理所应当的。但是,远离内陆地区,毫无疑问还是要用海上钻井平台,虽然它的成本要昂贵一倍以上,但就整体收益而言,反而降低了成本。

人工岛的技术,最多在国内玩玩罢了,就算苏城不开发,照样有冀东石油公司,或者中海油去开发……同样的,这种低端技术专利,也是卖不了钱的。

不过,海洋钻井技术实在复杂,根本不是仅两百余人的大华实验室所能支撑的。

为了避免传出去,苏城因此并不明言,只道:“先搞水平井和位移井再说,下一步怎么走,咱们再考虑。你先筹建大华海洋石油研究所,就用后面那栋小楼做办公楼,首先列一个研究表和设备表出来。”

“不等石油总公司吗?”

“他们官僚作风,不用着急。”苏城嘴上这么说,却希望总公司的反应再迟钝一点。大象与蚂蚁搞合作,蚂蚁要是不向把巢穴垒出来,那就只能转行做蜣螂了。

“那……经费预算呢?”顾海健问,其他人也竖着耳朵。

“首批1000万。”

“吸”满房子的抽气声,像是自行车铺搞集中修理似的。

第一百三十二章技术方向

顾海健尽管是海归,但他留学的地方是葡萄牙,工作的地方是巴西。因此,依旧饱含着第三世界人民的热情与奔放,带着几个研究员,自己动手将小楼粉刷一新,然后又是自己搬运实验仪器,连研究所能够报账的费用也不用。

在实验楼弄好后,顾海健做的第二件事,是购买国外的期刊和书籍。

国外的研究文章,虽然没有一步步的给出数据,但是方向和方法总是要列出来,有了这些东西,低级技术只用做些重复研究就能弄出来这种研究方式,自然是中国大多数专家教授都习惯的。

即使是关键技术,其实也能从专业期刊中寻到端倪,只是需要同样的研究者才适合做这项工作。不过,哪怕只是一句话,若能节省三五十次实验,总是划算的。

海洋石油研究所目前的发展方向是水平井和大位移井,这两种技术都不算先进,更多的是工程技术方面的。

苏城跑到油田,要了十几名懂英语的年轻教师和研究员,并申请了2000美元的外汇,剩下的则是自己补足,并通过哈利伯顿公司,从国外将期刊运回来。

国外期刊便宜的两三美元,再邮寄回来,总得要五美元以上。随便选上20种杂志两年内的所有刊物,那就是几千上万美元,至于翻译过程就更是枯燥。

顾海健用了一个星期的时间,才将那些英文期刊给整理出来,帮忙的十几名石油学校的年轻教师整天熬夜,也只不过整出了一个目录和节略。

苏城此时把贷款都给办出来了,见他们的这种速度也是发愁,说道:“我估计,11月以前,总公司肯定要派人来胜利油田考察,到时候咱们能拿出一套理论吗?怎么开发大位移井”

顾海健立刻摇头,道:“那不可能,光是翻译的时间就要这么久,何况还要把国外走的路线摸清楚。”

他指着目录上的数百个名字,道:“咱们现在的翻译速度,一天能翻5篇到10篇的论文,选出先后来,估计也要用一个月左右,才能找到有用的……”

“那就找名字。”苏城对水平井的印象实在不深。不过,顾海健等人既然每天能翻10篇论文,那范围就可以扩大一些了。

苏城将他们翻译过来的目录在桌面上摊开,手指顺着人名,一个个滑下去。

有遇见比较熟悉的,他就用蓝色笔划一道,没多久,30多个人,100篇左右的论文就被他选了出来。

顾海健无语的望着苏城,道:“苏厂长,您都不看他们写的论文名称和节略?”

“这里面,总有几个大牛,翻出来不吃亏。”苏城说着,又掏出蓝笔,道:“那我现在给你划论文。”

论文名字相对难以理解,由于许多名词没有固定译法,许多名字便由翻译者信手拈来,看的苏城颇为辛苦。

这样用了一个小时左右,他又划出五六十篇论文,都含有他知道的后世技术。就知名度而言,学生能听过的技术,总归是有生命力的技术。

那些一闪即逝的新鲜技术,是很难让学生们熟悉的。

顾海健不像大华实验室的研究员,更多的将苏城当作管理者,有点无奈的想:你光看一个名字就知道有没有用,也太随意了吧。

一个负责翻译的年轻教师更是不满的小声说道:“领导动动嘴,手下跑断腿。随便划出来的题目,谁知道里面的东西有没有用……”

还是顾海健重重的咳嗽一声,才消去了其他人的窃窃私语。

苏城笑笑,将目录划完了,才道:“如果是论文题目和论文撰写人重复的,那就应该是比较好的论文,否则选择哪种先翻译,你来决定。”

他将蓝笔交给顾海健,就离开了海洋钻井研究所。

顾海健将他送到门口,往回走的路上就在想:要么就把论文题目和论文撰写人重叠的论文先翻译出来,希望数量不要太多。剩下的就先不管了,哎,国内的老板就是麻烦,事事都想插手,也不管自己懂是不懂。

回到翻译室,就见年轻教师们也围在那里看论文名字。

“都是些什么论文?”顾海健也扯了一张目录,问道。

“我们又誊了一个表,你看看。”年轻老师们对技术的熟悉程度一般,但还算勤勉。

顾海健不以为意的点点头,边看边读:《井壁稳定技术研究》,《套管保护及下入技术》,《钻柱优化设计》……看着看着,他就坐了下来,读的速度越来越慢,想的时间越来越长。

这些论文题目,和其他的题目堆在一起的时候,他并没什么特别的感觉,但是,单独放起来的时候,却让他意识到了一点:几乎都是大位移井的关键点。

对于专门研究过海洋钻采技术的顾海健来说,这个发现对他吃惊不小。

大位移井所谓的落后,是学术界的落后,可不是生产上的落后。至少到现在,大位移井仍然是非常先进的技术。

国内对于一些关键技术,也仍然在讨论中。

但从苏城选择的论文名字来看,他明显已经圈定了某些技术。

例如井眼净化技术,明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