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依依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超级能源强国-第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车厢内的乘客,一多半是油田职工,满怀豪情,苏城也挺起了腰。

一会儿,绿皮车停稳了。

苏城打了声招呼,背上自己的包,下了火车。

老张从后面跟了上来,憨厚的笑道:“小苏,离天亮还有好几个小时呢,有没有地方去?”

苏城愣愣的摇摇头。

“去我那里。”老张不由分说的拉住苏城,边走边道:“我有个老乡在招待所,住半晚上不要钱。”

这个时间,的确没有旅馆还开门了。

苏城半推半就的跟上去,在呼噜和臭脚丫子中过了半宿。

第二天一早,老张用一种熟人的语调问:“小苏,我去油管厂,你呢。”

“去指挥部报道。”

“哦?好地方啊。那一起,去车站坐车。”老张很能为别人做主,拽起苏城就跑。

一路上,苏城都在观察着这座因石油而起的城市。他出生的时候,石油会战时代就已经过去了,但耳边却没少听到父辈们回忆的那些似真似梦的故事。

作为仅次于大庆的国有特大型油田,胜利油田是极富裕的,这从公交车上就能看出来。

早在80年代初期,各部门外汇极紧张的情况下,油田就购买了一批来自外国的公交车,由两节亮黄色车厢构成的车体相当宽大,在很长时间内充当着油田通勤车的作用,直到东营市成立,还承担起了城市公交的责任。为了有所区分,油田公交的号码皆在百位内,地方公交则用百位以后的数字。

所谓“先有磕头机,后有东营市”,更加说明了油田在此的地位。

在苏城看来,东营车站的规模,甚至好于20年后的某些县级市,至少那辆由褶皱胶皮联接起来的公交车,看起来是新崭崭的。

到了指挥部,递上介绍信后,苏城的北大身份再次引起了一阵轰动,只不过,大家更多的是惋惜。

北大学生分配到石油部,一个月后又被下放到胜利油田,怎么想怎么像是得罪了人。

人事办的主任在办公室里观察了一会,见苏城左看右看,却既不套近乎,也没人打招呼,于是大笔一挥,将之分配到了孤东油田指挥部。

这是胜利油田的二级单位了,可以说是会战指挥部下面的基层。

苏城又懵懵懂懂的坐上前往垦利县的广州拍中型客车,到了地方,再坐从垦利县到孤东油田指挥部的通勤车。

到了孤东油田指挥部已是将下班时,负责接收的干部大致瞄了两眼介绍信,就认定是犯了错误,发配至此的学生,问都不问,便道:“你是大学生,按理应该留在办公室的,不过,现在的名额满了,你先到采油队工作吧。”

“采油队?”这次轮到苏城发愣了。他是在油田长大的,当然知道采油队的辛苦。

来到胜利油田,他是想发挥自己的专业,却没想着做基础工人。

“采油3厂2队,到了地方,人家会告诉你怎么做的,你先拿着介绍信住招待所吧。”负责的干部一个大大的红章就盖了下来,根本不给他说话的机会。

虽然有些意外,但苏城第二天还是安心的坐上了卡车改装的通勤车,前往采油三厂。

既然是从基层做起,那就从基层做起吧。

苏城不像是这个时代的大学生,身体强壮而精神娇弱,总是将自己和古代的举人进士相提并论。

他是来自21世纪的大学生,习惯了民工的身份和牲口的待遇,精神坚韧。穿越到的这具身体又异常的强壮,乍然从事体力工作,也怡然不惧。

采油2队的队长窦万山是个中年工人,浑身漆黑,只有眼睛和手掌里能露出白色,看了苏城的报道信,叹了声道:“又是搞运动?”

苏城的白色衬衫已经变成灰土的颜色了,口中诧异的道:“没有啊。”

“那怎么把你派这里来了?”队长拍拍屁股,给自己倒了一杯热茶。

苏城尴尬的不知该说什么,只能道:“哪里都是一样的。”

“哪能一样。”窦万山鼓了鼓眼睛,喉咙一动,半杯子热茶就下去了。

就在苏城嘿嘿傻笑的当口,外面又有人找了过来。窦万山立刻放下杯子,道:“开工了,小苏也来,你就跟着我学吧。”

采油2队管着上百口油井,有五辆汽车,来回往返于矿井之间。除了要注水采油之外,还有专门的小组负责维护油井设备。

相比前者,后者的责任明显更重,因为采油是相对固定的工作方式,而油井一旦出了问题,就要用到“抢修”的字眼,用窦万山的话来说:“少打一天,就要少几十吨的油。”

因此,作为队长的窦万山,除了监督日常的采油工作之外,还要在各个线路上奔波。

70年代生产的解放汽车,又摇又颠,走了一个小时,才到地方。

窦万山领着工人们下车,歇都不歇一下,便分配任务,自个整整衣服,下井巡检去了。

苏城无奈的耸耸肩,自个绕着磕头机看起来,它有一个高出地面数米的长杆,在电力的作用下,长杆向上拉起,再落下,就像磕头一样,一叩首,一抬头,地底一两千米深的石油就被提到了地面,之后通过地下管道运输至指定地点。

这种古老的梁式抽油机堪称机械采油机的爷爷,但直到21世纪,仍然有油田在用它,私人老板承包的油井里,用的就更多了。尽管从学术的角度上讲,老式的磕头机有种种的不足,但在环境恶劣的油田,这种只有四个主要部件的采油机反而有结构简单,易于维护的优势,工人培训三五个月就能用,两年时间堪称熟练,成本极低,初期投入也少。

苏城一边与书本上的知识对应,一边回忆实习时的场景。由于想留在石油公司里,他当年有小半年是泡在油田上的,好烟好酒的伺候大师傅,倒也学到了不少东西。

同队的工人们都忙了起来,苏城摇头晃脑的捡出个扳手,给略有松动的抽油机底座紧了紧螺丝。

“你做什么!”一旁的维修工老吴突然爆吼了一声。

第八章:维修工

采油队的条件,通讯完全靠吼,维修工老吴这一嗓子,至少相当于两个山寨手机同时放“最炫民族风”,传播距离过百米。

苏城直起腰来,露出无辜的表情道:“我看底座上的螺丝松了,给它上紧了。”

“底座的螺丝,有说头的。”老吴刚才是过于紧张,走过来以后,语气平缓了一些,道:“你上的太紧,驴头一上一下的,时间久了,不得把别的螺丝给震松了?螺丝要是松了,驴头掉下来,那要出大事的。”

他说着,从腰里拔出扳手,上前搭在螺丝上,一拧又一松,却是“咦”的一声。

像他这种有20年工龄的机修工,扳手一动,就知道螺丝是松了还是紧了,比什么测试装备都有效。胜利油田几万台采油机,每周几千台的检查任务,几百台的维修任务,都是这样的高级工人用手搭出来的。

让老吴奇怪的是,他明明看见苏城拧了螺丝,自己上手的时候,螺丝的松紧却是刚刚好。所以他一拧紧,又给放松了。

行家一出手,就知有没有,老吴又仔细的验证了一遍,站起来却感慨道:“大学生不错啊,学机械的?”

“不是,见过一点。”苏城笑了笑。他实习结束就去找工作,然后就穿越到了这个时代,捏着扳手,还颇有熟悉之感。

老吴没多想,道:“有点样子。”

“怎么回事?”队长窦万山听到喊声,从井下爬了出来。

“大学生会修机子,刚才底座松了,都被他给看出来了。”老吴的学徒工才17岁,性子活泼,每天就巴望着出点事情,现在又哪里按耐的住。

窦万山不由的看了眼老吴。

后者点点头,道:“我看他绕了一圈,搭扳手到螺丝上,这才吼了一句。”

“机子停着,也能看出底座松了?”在场的老工人,一听就听出了关键。

苏城憨厚的笑道:“我正好比了比弹线,发现有偏,就正了一下。”

“你怎么想到比弹线的?”

“我看你们都下井去了,就在磕头机边上转悠了一下,闲的。”苏城信口而言。他检查弹线的确是下意识的行为,但这种行为的培养,却经过了系统培养和教育。

在正经的采油机械维护教程中,像是梁式抽油机这种古老产品,早就被人研究烂了。任何一个部位出现问题,都有相应的检查项目,例如抽油机震动,就应该检查冲击负荷,联接螺丝、底盘或基础悬空。在1987年的时候,某些国企也许有这样的研究成果,但大抵是在自己的小圈子里用的,具体到基层一线,靠的终究是老师傅的经验判断。

苏城也不知道现在有没有系统的维修手册,所以用托词代替。

老吴则感慨的摇摇头,道:“我在井站20年了,刚才也没想着去看弹线。”

“人家小苏是大学生嘛。”窦万山抹抹脸,又下井去了。

老吴则招呼了苏城一声,道:“来,我们一起去检查减速箱。”

他说话间,就掀开了减速箱的油槽,将里面给拆了出来。

偌大的箱子中,润滑油和原油混合在一起,下面隐隐约约的还有碎布头,沙石以及砖块。

“怎么会有砖头的?”苏城登时就凌乱了。

“这是油面不够了,丢点东西进去,能提高液位,上次小黑正好捡了两块砖……”老吴说的很自然。

苏城瞪大眼睛:“是你丢的?”

“这不废话嘛。”

“那里面的碎布头和原油又是怎么回事?”苏城拿了根棍子,在减速箱里搅和了两下,要不说梁式抽油机易于维护呢,齿轮就在这种环境下工作,一干就是十几年,好好的油浴润滑也变成了戈壁洗澡。

老吴的学徒工小黑呵呵笑两声,道:“也是我灌的。”

“为了提高液位?”

“怕偷。”小黑说的很朴实。

80年代,是油耗子刚刚开始出现,却又最猖獗的时间。整个渤海湾范围内,遍布着本土的油耗子和外乡的油老鼠。润滑油是很贵的东西,若是商店出售的话,一斤润滑油顶得上两斤菜油。油田里几万台采油机,人家偷起来并不费劲。润滑油混进原油,它就卖不出价钱了,虽然减速器会因此受到一定的磨损,但比油被偷所造成的磨损是小多了。

老吴将油面降了下来,问道:“你们看看,这齿轮怎么样?”

“没有磨损和断裂,也没有齿面点蚀和剥落……”小黑怪怪的“嗯”了一声,道:“这还怪了,齿轮没事,减速箱怎么就转不灵了。”

苏城回忆着所学的知识,却将目光放在了轴上。

老吴一直注意着他,此时嘴角露出笑,道:“小苏,你说说。”

“串轴了吧。既然没有断齿,那就应该是中间轴的从动轮与轴的紧固件松了。”苏城并没有实际测量,而是完全根据书本知识来判断。

小黑立刻去检查,果然发现了松开的部件,不由惊讶道:“你怎么知道的。”

苏城耸耸肩,不知该怎么解释。这种维修方式其实已经很普遍了,例如电信的网络工程师,就可以在电话中指导用户解决问题。放大到工厂设备,一个视频会议也能省下好几张机票。

他们其实并非技艺高升,而是标准程序做的好。

成熟的产品都应该有成熟的维修指南,根据表象分析出所有的可能,然后进行排除筛选。但这个时期的中国并不追求单人效率,也没有精力将时间放在职工培训上。师傅带徒弟,往往能带出水平很高的有悟性的高级工,但时间将拖的相当久。

老吴才不管苏城在哪里学来的技术,混着机油的手,一把拍在他的肩膀上,笑着喊道:“咱们队赚了,来了个大工啊。”

第九章:东营市

1987年的工人阶级,代表着最先进的生产力,工人们相信的是技术,看重的是品格,苏城仅仅是小露一手,就获得了同队数十人的赞赏,并没有人因此而嫉妒。

就算是没有去的工人,对老吴等人的话也深信不疑,见到苏城就打趣的叫“苏工”。

一来二去,苏工的名头,就落在了年仅22岁的苏城身上。

所有人里面,要数小黑叫的最亲切,最热忱。

他向师傅老吴学完技术后,就凑到苏城身边来问这问那,当然,每次问话的时候,苏城都会照例丢给他一根烟。

井站是三天白班,三天夜班,每天工作12个小时,然后休息三天的作息模式,工作比较辛苦,但强度并不大,苏城努力的熟悉这个时代的采油设备。他在学校的时候,头两年学理论,第三年跟导师,第四年才是实习,接触的都是至少90年代的装备,见的多,摸的少,到了井站却完全相反,一天连本书都见不到,手上却始终都有机油。

就是井站太荒凉了些,最糟糕的是,没有丁点的娱乐。工人们上工回来,经常是倒头就睡,衣服都懒得脱。醒来后吃点饭,最多是打牌聊天,连书和报纸都没有,仅有的一台收音机,还被当作宝似的。

这个时候,苏城才感觉到真真切切的80年代。

苦熬了一个月,苏城将他所能找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