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依依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超级能源强国-第36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会派来对等的人员。

这么想,严海斌就略微放些了一些。

他的放心,自然是大华实业的忧心。

张超就很不自在的转着圈,脑海中过滤着一串名单,想着问谁能了解情况。挽着他的陈子璐也皱着眉。

大华实业在石油系统内的影响力是不用说了,可要说军队的关系,那就太不牢靠了。

一会儿,收到消息的李琳也过来了,小声问苏城:“能不能请周老出面。不行的话,丁司长也能帮上忙。”

苏城的表情却没什么担忧的,风轻云淡的道:“这么小的事,没必要惊动周老。”

张超等人也没有接着再劝。

晚宴继续进行,洋人们各怀鬼胎的交流着价格和条件,中国人则小声的讨论着刚才的事。

第二天清晨,众人参观了大华实业的碳纤维工厂。

说是工厂,也只有一条半自动化的生产线。这是目前碳纤维工业的标准配置,纯自动化的生产线虽有,但效率的提高也并不明显。

试产期,只月产10吨的大华碳纤维研究所的生产线,已是吕所长见所未见的先进了。

这个时候,他才像是一名真正的研究人员那样,将精神和思维都集中在了技术方面,竖着耳朵听王赟的简单介绍,其他什么都顾不上了。

严海斌只好自己招呼汤处长。

汤处长要比他年轻10岁以上,名牌大学毕业又加入了中央部委,使得汤处长的步伐比转业军人严海斌卖的又快又好。

他也懂一些技术,却是将目光放在了机器上,不知道在想什么。

严海斌趁机道:“只要大华实业转让技术,我们再把剩下的技改资金用来购买设备,准能成功转型,到时候,826所就是科工委下属的头一份了。”

汤处长颇有些意动,道:“你有几成把握?”

“7成。”严海斌把话说的很满,他其实不懂技术,可此时哪能露怯。

汤处长缓缓点头,道:“那你去找苏城,我探探他的口风。”

和研究所出来的人不一样,身在科工委的汤处长前途无量,却是不会合身扑下去,把全部的家当都压上去。

严海斌立刻去了,陷在一堆人中的苏城却不过来,笑笑道:“其实,你们就算是得了技术,也做不出廉价短纤维。”

严海斌不信,傲然道:“你别小看我们,826所别的不多,懂技术的人多的是。”

苏城不和他争辩,笑笑道:“我没小瞧你们的技术人员。不过,我建议你仔细查查这些机器上的铭牌,再想想,826所能从哪里弄到钱买机器。”

第五百一十二章金母鸡

苏城的笑容稍微有点奇怪,颇有些看好戏的样子。

严海斌心里咯噔一下,弯腰就去看旁边机器的铭牌。

这是一台固化烘箱,像是放大的保险箱,和一间小房间似的,全部用合金制作,占地10平米以上,高度超过2米,旁边还有一个冰箱大小的独立控制台,控制台的上半部分全是机械按钮,并且镶嵌着四小一大的五个仪表,一看就很有范儿。

别的不说,这么大的一台机器,就算是卖废铁都要卖不少钱的。

不过,826所的家底也不薄,当年从老毛子那里买来的大家伙,一个比一个费料,国产仿制的设备也没有精细的,都以经久耐用著称,这样的大机器,严海斌记得的就有七八台。

定了定神,严海斌绕着固化烘箱找铭牌。须臾,在右后方找到了一块巴掌大的铭牌,上面全是外国字,不是英文也不是俄文。

进口货!

还得是欧洲的进口货。

虽然不懂外语,见多识广的严海斌,还是能分清日俄英韩四种文字的区别的。

同样,他也知道各种进口货里面,欧洲货的价格向来是数一数二的。

严海斌的心脏剧烈的跳动起来,乔装镇定的站起来,笑道:“我当是怎么回事,外国的东西确实好,一代又比一代强,不过,咱所里的旧货也不差。”

826所也只有旧货了,七八十年代的苏联和东欧机械,就是他们所的主力军,80年代的美国货可以算是高档珍品了,即使是采购的国内装备,少说也有四年工龄了。

苏城面上看不出表情来,只是一个娴熟的微笑说:“严总多看看,王赟做的这套工艺流程里面,用了不少的新技术和新思路,也采购了不少的新机器。我当时签字签的手软,826所要是能土法上马,倒是真能降低碳纤维的成本。”

这么多外国公司的代表云集大华实验室,就是因为大华的碳纤维够廉价,所以说,降低成本,这本身就是碳纤维的极重要的研究方向。如果826所有这样的技术他们又何至于到大华来摘桃子,挖了桃树还差不多。

严海斌听出来了,装没听见点了点头,就故作昂然的模样去找吕所长了。他大话都说出来了,非得弄清楚,以826所目前的机器设备,再加技改资金,能不能生产碳纤维。

从几个白皮彩毛的老外身边挤过,严海斌一把抓住吕所长瘦干干的胳膊,就把他从人群里给拖了出来。

因为拖的急了吕所长的发型都乱了,不满的道:“我正听人家说生产流程呢。”

“等会再说,你看看这些机器,哪些是咱们有的哪些是要采买的,得花多少钱。”

严海斌粗着嗓子,声量不高却让吕所长一个激灵皱起了眉。

察言观色也算是军队小头目的绝技了,什么时候高喊“保护完成任务”,什么时候低眉顺眼的卖萌耍憨,没有几年的功夫练不出来。严海斌这个转业干部自然是毕业出师了的,一看吕所长的样子,就知道问题来了,直接问:“差多少钱?”

“我说不上。”吕所长露出点不好意思。

“说不上是多少?”严海斌平心静气的问。

“有几样机器我也没怎么接触过,咱国内也不产。”吕所长接着解释道:“我了解的碳纤维的生产工艺,和大华用的不太一样。”

这是严海斌第二次听“生产工艺”这个词了,想想苏城的话他倒觉得吕所长说的是实话,于是把苏城的话重复了一遍,道:“我估摸着,缺的设备肯定是不老少,用钱买不实在你说说,哪个所哪个厂有这些东西能借来不?”

他挂着总经理的头衔,做的是军代表的工作。

吕所长苦笑:“借,找谁借?”

研究所缺粮不是昨天今天的事了,别说购入机器,各家连设备维护都难以支持了,怎么会把自己舍不得的设备借给别的研究所用。

严海斌没办法了,回头看了眼,小声道:“不行就让汤处长出面,大不了,咱们赚了钱以后,把淘汰的旧机器送两台出去。你先看一下机器的铭牌,弄清楚情况。”

“好。”吕所长紧张的跑来跑去,一会踮脚看上面的铭牌,一会儿撅着屁股看下面的铭牌,活像个猴子似的。好在外国人都被王赟的讲解吸引了,也没人关心某个名不见经传的中国人。

汤处长等不住了,慢慢走过来,问:“什么情况?”

技改资金和转型的名额编制等等政策性的东西,都掌握在汤处长手里呢。不过,帮助826所转型,也是汤处长的工作。

严海斌前面保证的“七成把握”余音未散,他只当没发生过,说道:“我们想把大华用的设备记录一下,回去做个比较。看情况,我们所的设备还是比较落后的。”

“有多大差距?”

蹭了一身油污的吕所长此时回来了,痛声道:“差距很大,大华进口了很多的外国机器,我看有德国的,有法国的,还有美国英国的。许多设备的参数,都比我们的高了一大截,不换装,这个碳纤维怕是做不成。”

“技改资金不够?”

“怕是要多申请一些。”

“要多少?”

严海斌瞅瞅吕所长,后者一咬牙,道:“最少得1000万……美元。”

汤处长听了前半截还觉得轻松,“美元”两字一加,脸色就变了:“1000万!还是美元?你当我是银行?老严,你不是告诉我说,有七成把握吗?”

严海斌心想:我当时要是不说个七成把握,你人都不来吧。

面子上,他不能这么说,只能装憨厚:“这是我们的错,主要是所里的设备太旧了。这种高科技的东西,落后几年就赶不上了。”

“美元是别想了,1000万人民币都不行。技改资金的上限是300万,不行就算了。”汤处长说的很武断。

93年的军费开销仅400多亿,没有军队经商的补贴,根本支持不下去。研究所的困窘只是冰山一角罢了。如果不是826所相对重要,不改不行,汤处长都不会出现。

所以,吕所长说出1000万美元,汤处长想都不想就拒绝了。

严海斌心下一紧,826所的转型,全靠科工委的支持,汤处长要是不帮忙了,此事八成要黄。

吕所长也是压力山大,逼得自己语气放的轻松些,道:“苏城这个人,其实是有些意思的。”

“嗯?”

“我看过大华实业的历史,这个苏城在投资方面,堪比天才。他做的项目,鲜少有不赚钱的,就是目前耗资较多的液化天然气船的项目,眼看着也要完成了,说归说,还真是厉害。”吕所长摇头晃脑的赞叹着,好像真的很是佩服。

汤处长身在国防科工委,对投资什么的确实很有兴趣,一边回想,一边点头道:“还真是如此。”

“此人惯捡金母鸡,不佩服不行。”吕所长说着话锋一转,道:“大华实业在碳纤维上的投资,绝对超过了3000万美元。”

“哦?”

“你看看这些外国佬,我敢说,用不了两三年的时间,他就能把3000万赚回来。”吕所长是置之死地于后生了,才查看了一会儿铭牌,他拿不出准确的数字,只能大致的估计一下。但不这样,就无法说服汤处长,没有科工委的支持,他连技术转让都拿不到。

汤处长缓缓点头,然后道:“就算这样,1000万也太多了。而且,咱们也没有美元。”

“1000万美元,说不定一年就回本了。”吕所长说的信誓旦旦,却连自己都不相信。研究从来都是亏本的,想法设法的找投资是研究主持的天性,不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

汤处长不知在想什么。

严海斌咬咬牙,道:“1000万美元不够也没关系,咱们先把技术得到,说不定还能找别人合作,省下些设备。”

这是他和吕所长商量过的事,是作为候补方案的。

汤处长果然有了兴趣,问:“找谁合作?”

“别的研究所,或者别的企业都行。”

“859所?”这是汤处长需要改制的另一个研究所。

严海斌再看吕所长。

吕所长吃了苍蝇似的,勉强说:“也行。”

他们和859所的关系明显不怎么样。

汤处长的眉头有点舒展开了,考虑片刻,道:“外汇不能多了,技改资金可以提高一点,根据合作的研究所的数量吧,两家或者三家。”

这样肯定还是不够的,但他放了一个口子,严海斌就很满意了,他心里还琢磨着,如果能将大华实业的设备借一点过来,那就解决问题了。

几个人正想着,一名大华的员工走了过来,问道:“哪位是严海斌先生?”

“我就是。”严海斌打量着对方。

大华的员工递给他一个本子,道:“苏董让我交给你的,根据铭牌,能查到里面的设备的价格。”

严海斌一听,就想把手上的本子扔出去。

汤处长不客气的从他手上将本子拿了过去,随手翻开。

只见一台设备的彩页下面,有红色的手写数字和符号:s4,500,000。

吕所长自然而然的读了出来:450万!

旋即,文质彬彬的吕所长就跳了起来:“不可能。”

汤处长冷然道:“什么不可能?450万美元不可能,还是做出碳纤维不可能?”

第五百一十三章活棋

“老吕,你仔细看看。”严海斌瞅着汤处长的脸色,暗叫不好。

申请预算的时候说少一点,等项目批下来再追加,这种手段在国内各种项目里早就不新鲜了,汤处长也是见怪不怪。

但是,所谓的算少一点,通常砍一半就很厉害了,一台机器450万美元,那就不是追加投资的问题了。

这根本就是一个大坑!

跳下去爬都爬不上来。

汤处长自诩身子骨不算弱了,还是三分心虚七分庆幸的盯着出门的甬道。

这本彩印的设备价格表,就是一个下马威吧。

450万美元对科工委来说,也算不得什么,对他这个基建处的处长来说,也称不上天价。

但是,这坑爹的是一台设备的价格啊!

吕所长也觉得情况不妙了,小心翼翼的将彩印的本子拿过来,装模作样的看了一会,说:“他们的价格肯定是虚标了。”

“哦?虚标了多少?”汤处长已经回过味来了,语气不善。

吕所长吭吭哧哧的琢磨了半天,道:“这个是薄膜缠绕机,也叫裹包机,咱们国内好几个重工企业,都生产这个东西。看上面的规格,我估计几百万人民币顶天了,说不定连450万人民币都用不上……”

“一台机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