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依依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超级能源强国-第35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明白。”助理研究员是今年刚毕业的大学生,虽然经验很少,也知道设备的重要,他用少年先锋队员似的警惕的眼神看着周围。

93年的大华实业,无论是研究素质,同事水平还是个人待遇,甚至是社会地位,都比穷飕飕的中科院等机构要强。大华实业的人事部门已经开始面向全国的研究机构做人事档案,通常被他们选中的研究员,鲜有不能挖角的。这种情况下,大华几乎能顺利的招募每一个他们需要的毕业生,而激烈的内部竞争,差不多从他们进入大华以后就开始了,每个人,无论是大牛小牛还是普通牛,都要竭尽全力的参与竞争,否则就有可能被淘汰到下属分公司,或者关联企业去。

年轻人的眼中,往往闪烁着更多的竞争火花。

姚泽凡望着装载着离心机的木箱消失,叹声道:“我们的设备申请就没有通过,人比人气死人啊。”

王赟笑笑,道:“不错了,我印象里,三次采油所的编制都不是大华实验室里的吧,苏董愿意提供设备,不错了。”

“怎么不是大华的,我的编制就转成大华的了,三次采油所里面,七成研究员是大华的编制。而且,三次采油所的全部专利和研究成果的所有权都是属于大华实业的,胜利油田只有免费的使用权,且不能转让,这和大华实验室的研究所有什么区别?”

王赟的想法单纯,道:“不管怎么算,总有三成不是的,胜利油田现在几乎不提供经费了吧,你们还有三成落在胜利油田那里,总是要有点区别的吧。”

王赟其实没怎么考虑这件事,随口就说了出来。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姚泽凡登时就琢磨起来了:大华和胜利油田现在的关系好,不分彼此也没事,以后林总要升总经理了,但总有退的时候。苏董才多大年纪,怕是还有几十年好活……呸呸……万一有点芥蒂,还真不奇怪。

这么琢磨着,他的心思就动了起来:要不,真的结束合作关系,彻底转到大华这边来?

现在不愿意到大华来的,多是50岁以上的临退休研究员。他们有医疗保险和退休金的考虑。大华实业的规模毕竟不能和国家相比,谁都担心有个万一……但是,如果以大华实验室的名义,把这些人转聘过来,倒不是不行。

姚泽凡想的多了,却是对后面的设备不关心了。

设备搬运只要大半天的时间就完成了,安装却是个慢功夫。许多设备为了追求精度和稳定性,都是要用钻头接地的。有过分的,要浇筑混凝土才行。测水平测垂直更是理所当然的,躲开阳光或者安装绒布等等要求,也是各有不同,施工的进度是想快都快不起来。

因此,大部分的设备在确定了位置以后,再想迁移都非常困难,设计和安装的要求就高多了。

为了避免失误,王赟吃住都在实验室里。其他的助理研究员,以及新招募的研究员也是一个模子,边盯着边帮忙,就想让施工进度快一点。

一个星期左右。两台纺丝机首先就位,接着是重中之重的高温裂解炉。

王赟立刻开始准备实验设计,上厕所的时间都要用来思考,回家什么的更是抛掷脑后,逼的他老婆只能每天来送饭。

在这样的氛围下,碳纤维所出人意料的只用了半个月的时间,就开始了工作。

王赟心里憋着一股劲:他要在苏董下次询问以前,就做出各向异性的碳纤维。只要成本维持到目前的水平,以各向异性的沥青基碳纤维的质素,一定能成为大华实验室新一代的摇钱树吧,就像是资金充沛的海上石油研究所一样!

到了那时候,谁敢说新成立的碳纤维研究所名不副实!

为了达到这个目标,王赟根本没有吝啬研究经费的意思。在设备齐全的情况下,火力全开,这边还在用1100度的高温对石油直馏渣油进行高温裂解,那边就开始将1000度的裂解沥青调制成纺丝用的沥青。再一边,简单两段热处理的联炭法又开始试验,溶剂抽提法的埃克森法则开始准备资料……早在加入大华实业以前,王赟就开始研究碳纤维了。事实上,中国本身就是研究碳纤维很早的国家,50年代的时候,中国就有了专门有关碳纤维的项目组。那个时候是以追踪研究为主要目标,可惜的是,到了90年代,中国进行的仍然是追踪研究。

碳纤维的研究太贵了,而国家需要研究的东西又太多了,哪一样都少不了。只有大华实业这样的私人公司,才可以不用考虑门类齐全,一门心思的搞自己的深入研究。

王赟以前多是在纸面上研究碳纤维,实验多半是在脑袋里一遍又一边的做。加入大华实业以后,碳纤维的项目组也不是资金无限的,只能先做简单的同向异性的沥青基碳纤维。而他存在抽屉里的研究计划,已经不知修改了多少遍。

有了研究所级别的经费注入,王赟哪里忍得住,如今外部条件齐全了,内部又拧成了一股绳,以前的种种设想,一一在试验中得到验证,实验进度一日千里,进一步的刺激了他们。

大华总部的财务部门不得不连续提醒王赟:注意开支!要不是只有身在阿拉木图的苏城才有取消研究所的研究计划的权限,总部说不定就会卡住王赟,即使如此,超常规的学术委员会也立刻成立,开始考察王赟的研究。

苏城知道此事,但也保持着沉默。而在他明确表态以前,碳纤维研究所的确争分夺秒的想要拿出成绩来。

早一天研究出各向异性的碳纤维,都可能带来数以百万计的收益。对一个新的研究所来说,这就是硬梆梆的业绩。对新晋研究员们来说,这也是他们进入“特殊贡献”名单的最好的投名状。

第四百九十八章无薪实习生

“第4组,第27次实验。原料:乙烯裂解焦油。工序:常减压闪蒸、气提、短程蒸馏。控制点:反应温度和压力……”助理研究员就像影场记似的,将新一次试验的要素都念了出来。同时,他和其他研究员都忙忙碌碌的开始做准备。

“开始吧。”王赟没什么啰嗦的话,低头看看自己的本子,就盯着助理研究员们开始工作。

连日来的重复试验,虽然得到了许都令人振奋的数据,但是,不断的重复永远是最容易消磨兴致的东西。

仅仅是乙烯裂解焦油的实验,王赟就安排了两组,一项项的做下来,的确不轻松,好在碳纤维研究所的人员增加很快,才勉强坚持下来。

一个好的团队,除了主要的研究员以外,还必须有大量的默默无闻的研究员做奉献,他们要关注试验中的每一个细致的点,完成所有的准备工作和大部分的实验工作,以及必不可少的实验记录。

为了同时进行数组实验,王赟除了大华实验室招聘的研究员以外,还不得不从各大高校招来了一群无薪的实习助手,只给予他们几十元的补贴,凭着这样的法子,王赟才能在有限的经费里,弄到几百人的团队。

在碳纤维这样的大型试验里面,枯燥的重复占据了90%以上的时间,而这90%的枯燥重复,大部分是被助理研究员们所承担了,就像是爱迪生发明灯泡的故事里所说的那样,爱迪生在短短的153个月里,试用了6000种材料,做了7000次的试验……稍作计算可以发现,13个月的时间,统共也不过是9360个小时罢了。

如果没有大量的助手,就算爱迪生阁下不吃不喝,差不多一个小时就要做一次实验,更别说大量的实验记录和实验分析了。至于6000种材料这种最耗费时间的事,根本是没空去做了。

事实上,爱迪生不仅有助手,而且有当时世界数量第一的大量助手。

可以说,科学家的工作,某些时候就是体力劳动,也许是高端的体力劳动,但归根结底是用人堆出来的。

中国在这方面的经验很丰富。如果国家真的需要某种技术的话,一个迅速成立的项目组,会首先选择一名水平上佳的主研究员,接着给他配上助手和设备以后,就可以开始用人堆了。

大量的助手,能够非常明显的影响到90%的实验进程。放在碳纤维研究所,这些不断加入进来的研究员,已经保证了同时4组实验所需。

王赟因此能够将大量的时间用在实验分析上,以决定下一个批次的生产工艺和原料选择。

就国内目前的超级计算机水平,材料十有八九都是试出来的。

国外一些公司,甚至耐得住性子,用十年乃至二十年的时间做试验,大华实业也耐得住性子,但却不愿放弃本身的优势。

以大华实验室目前在国内的声望,只要将招聘和实习挂钩起来,自然有各大高校的学生趋之若鹜。

这种方式并不会影响到大华实业的招聘计划,相反,经过实习的研究员,明显能够暴露出更多的优势和劣势,增加了大华人事部门的准确性。

王赟并不知道自己打开了一个小小的中国版魔盒,他的全副精力都放在碳纤维上了。

他的目光在常温闪蒸塔,减压闪蒸塔,气提塔,真空泵,短程蒸馏器等机器上巡视,看着乙烯裂解油经过预热以后,被泵打入常压闪蒸塔……

最终,到了短程蒸馏塔之前,王赟才做出了决定,道:“软化点调到260度到270度。”

“260度到270度。”做记录的研究员喊了一句,脸色有点怪异。

为了能够以尽量少的实验次数完成实验,各个测试都是确定好的,王赟突然改变,自然是有点奇怪的。

失去了沥青样子的可纺沥青,慢慢的出现在了出料口。

“我来。”王赟舍不得让别人动手,自己接了沥青,开动纺丝机进行测试。

阿拉木图。

苏城悠闲的像是在渡假似的。他早在与纳扎尔巴耶夫谈生意之初,就陆陆续续的谈好了合同细节。

石油总公司初来乍到,却要为自己重头谈起,陈立正等人固然忙的飞起,作为中间人的苏城就不用考虑太多了,他主动请纳扎尔巴耶大将大华实业诸人安排到别墅区,每天除了早上办公,下午大都是清闲的。

阿拉木图的别墅区很有历史,是苏联时期的高福利产物。按照前苏联的规定,每个工人每年至少能与家人到外面旅游一次,由此催生了大量的疗养院和别墅区。

其中较好的,不免要被刚上台的新权贵拿走。

苏城所居的别墅,就是纳扎尔巴耶夫家族的财产之一。

这个三层高的建筑物不仅有前院后院,还有一个标准的泳池,端的是漂亮无比口苏城懒得出去的时候,就在泳池里游泳。

就连食物和饮料,也有哈国政府的招待,像极了70年代的苏联,苏城过的颇有些乐不思蜀。

直到隔壁的别墅住上人为止。

一位管家模样的英国人,很快来到了苏城所居的别墅,交给他一张说明,要求他不得大声喧哗,不得办酒会和party……

标准的伦敦腔英国管家,在中亚可是稀罕人物,不卑不亢的,什么都会一些。

然而,苏城只有满脑子的莫名其妙:“难道我已经不是客人了?”

就连这个问题,都没有多长时间的思考时间。

傍晚,隔壁别墅,鼓乐喧天。

大群大群的年轻人,被英国管家一批批的领进来,就在泳池边上又唱又叫。

苏城搂着舒兰,凭窗远望,哭笑不得道:“还以为他们是想安静,没想到,竟然是害怕我抢先他们办酒会、办派对。这可不像是哈萨克斯坦的实权人物的作风。”

“也许是纳扎尔巴耶夫的家族成员。”舒兰浅浅一笑,指指前方,道:“听说纳扎尔巴耶夫有一个漂亮女儿,算算年龄,和这些人也差不多。”

苏城苦笑,摇摇头道:“我们明天再换回市里好了。”

正说着,隔壁又派了人送请帖过来,只被苏城束之高阁。

第四百九十九章宴会场

午后,苏城吃了个肚圆,照例躺在泳池边的阳伞下假寐。

哈萨克斯坦地区的温差极大,中午二三十度,深夜零下二三十度都不奇怪,除此之外,干燥也是此处的一大特点,初来乍到的游客嘴唇干裂是常有的事。这样的环境适合瓜果飘香,却让外乡人很难适应。苏城在本埠呆的久了,还是比较喜欢湿润的环境,觉得环境干燥的时候,要么就去游泳,要么就像是现在这样,在泳池边浇点水躺着休息。

最近两年,这样闲适的氛围,他几乎感受不到了。

如果是在国内,别说批不完的文件,源源不断的会面就很令人头疼了。同行的商人且不说,官员来的也不老少,尤其是地方政府的干部,随着越来越热的招商风潮,来的也是越来越多。若是人不在也就罢了,人在而不接待,怎么都说不过去。

却是阿拉木图这样的地方,躲开了外面的喧嚣,能让苏城彻底放松下来。

“西瓜?”舒兰端了一盘红艳艳的西瓜放在桌上,自己顺口叼了一块。她向来喜爱甜食,来了阿拉木图,却是爱上了本地的水果,每天都能吃掉一篮子。

新疆是中国温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