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依依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超级能源强国-第35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舒兰乖巧的点点头,从随身的包里翻出笔记,简单的写划了几笔,回到酒店,她就去找杨明了解情况,苏城则被早等在那里的林永贵拉去了,中哈双方的谈判终于进入了关键点,石油总公司势单力薄,免不了要找苏城来壮胆。

苏城忙碌起来,也就没时间去管造房子的事了。杨明则对此很上心。作为一名办公室主任,杨明是非常适合的。他不光会做好苏城吩咐的事,还会仔细的考虑苏城需要他做的事。

一个企业,总是需要形形色色的角色。如杨明这种后勤大总管,无论是哪个企业都不可或缺。而杨明显然也有自己的目标和工作方式。

没两天时间,一份报告就放在了苏城桌上,写明了关于新宅建设的构思。

50多亩的地块虽然珍贵,毕竟没有放在苏城眼里,他随意的翻开报告,本想大略的研究一下,很快却是看住了。

智能玻璃、异型PVC的外墙,聚碳酸酯的管道,碳纤维的立柱……碳纤维!

苏城眼角突然抽动起来。这可是军民两用的革命性材料,早在80年代被发明出来以后,就列在了巴统禁用的单子上,上到航天飞机,下到人造纤维和自行车,都能用到碳纤维。

可以说,这是最近10年,用石油提取出来的最具附加值的产品。

大华实验室难道研究出了碳纤维?

苏城忍不住,立刻抓起电话,打给了杨明问:“你给我的报告里,碳纤维是怎么回事?”

杨明显然没有意识到碳纤维的价值,此时了解碳纤维的中国人,大都在研究所和大学呢。他还回想了一下,才道:“我是找实验室写的报告,据老黎说,碳纤维项目有了一定成果,如果增加资金的话,就有希望完成。”

电话那头,半天没了声响,许久才听苏城声音幽幽的传来:“我明天回国,通知实验室,准备好碳纤维的研究汇报,另外,注意保密。”

第四百九十四章十分之一的碳纤维

21世纪的年轻人,只要稍稍留心一下市面上的产品,没有不知道碳纤维的。

最贵的体育用品十有八九能和碳纤维扯上关系,自行车、网球拍、高尔夫球杆、钓鱼竿、冲浪板、棒球棒、弓箭、球鞋底、登山杖……但凡是讲究高强度,高模量和轻重量的装备,最好的一定是用碳纤维来做的,多出来的抗腐蚀性能算是额外赠送。曾经的王者铝合金在面对碳纤维的时候,得被甩出八条街都不止,要是谁还用铝合金材质的产品伪装高贵,立刻回敬“弱爆了”是最恰当不过的。唯一制约碳纤维发展的,只是高价格和低产能了。

这一点在1993年就表现的更加明显了。东丽公司出品的T300碳纤维,此时要卖3万日元每公斤,其昂贵的程度别说是中国人用了,日本人都用不起。此时,世界上碳纤维的生产大国是日本,年产不到8000吨,而消费大国是美国。

即便是狗大户一样的美国人,也做不到随意使用碳纤维。除了消费量不到2%的军事领域之外,美国的航天计划和波音公司的飞机,是碳纤维的主要销售目标。

尽管生产总值不高,但碳纤维的前途光明是所有人都看在眼里的。

如果说单晶硅是20世纪末期最重要的材料,那碳纤维就是传统行业最重要的材料。汽车工业,电力行业,建筑行业,电子工业,化学工业……随便翻开现代行业手册,少有几个行业是碳纤维不能改变的。

要是拍一部科幻片,将碳纤维当作城市的主要材料绝对不会出错。未来的驴大户要是有足够多的前,用碳纤维造一座几千米高的楼,理论上是毫无问题。同样往下挖个几千米,多半也要用碳纤维做支撑。

70年代的科学界对碳纤维的未来就很清晰了,但是,直到90年代初,工业界对碳纤维的未来才有了统一的认识,这是因为90年代初,碳纤维才终于大量工业化了。

然而,除了科学界和相关的工业界人士,90年代的普通人对碳纤维的了解就很少了。传说中的碳纤维高尔夫球杆,此时要卖到数百万日元,等于是一个日本工人的退休金,又有几个普通人买的起。

杨明在递交文件给苏城之前,虽然将之看了一遍,但在没有专业背景的情况下,又怎么可能知道碳纤维是如此妖孽之物。

而苏城又怎么可能不知道,碳纤维的庞大价值。最早做这东西的东丽公司,日后的雇员人数达到3万余,比现在的大华实业还多。

以小日本的企业制度,没有稳定而庞大的利润,又怎么敢招募如此多的员工。

假如真的能够掌握碳纤维的制造技术,不光是开启了一个大金矿,而且等同于一张护身符啊。

不管出于何种念头,苏城都放下了哈萨克斯坦的工作,以最快的速度返回了上海的大华总部。

大华实验室仍然设在大华总部内。

它是唯一一个还在与集团总部共用驻地的下属分公司。这一方面是因为实验室搬迁不易,另外也是因为大华实验室的重要性。

经过6年多的积累,以及苏城接近疯狂的挖角和招聘,现在的大华实验室有3000多名研究员。即使还不能和国际上的石油大鳄们相媲美,在国内的独立单位中,也属于蝎子拉翔,独一份了。每年的专利数量比三桶油的研究院加起来还多10倍都不止。

当然,任何一个国家的正常的研究院,专利数量都只多不少,但在中国,充足的研究经费和优渥的员工待遇,还是引来了不能置信的目光和绝大的吸引力。

可以说,苏城不光是借用了后世所了解的经验和理念在做大华实验室,他还将自己的梦想投注其中。

当年,他从大学毕业的时候,又何尝不想得到一份好似微软或google一样的工作。但在那个年代里,普通大学毕业的他,最多也只是梦想一下罢了。

以中国的研究条件,又有几个年轻人能安心舒适的做研究。

在有了资本以后,苏城始终做的一件事,就是对大华实验室的改造。

采购委员会、评定委员会、学术委员会等等机构,是从制度上改变中国的研究机制,至少在大华内部,将学术腐败的因子扼杀……大华实验室的实验经费和员工待遇则是从个人的角度,解决研究员的后顾之忧。尽管在名义薪酬上,大华实业不敢说与欧美国家的研究员相同,但中国的生活成本多低。

为了用更少的钱创造更高的生活质量,大华实验内部甚至建立了一个独立的分公司,在独立核算的同时,解决大华研究员从小孩到老人的所有后顾之忧。而该公司,更是大华实业管理最严格的分公司,虽然未曾明说,但招聘和培养的,就是仆人和管家。

优美的办公环境,公平的考核制度,不错的待遇和极佳的生活待遇,再加上海外公关公司,就是大华实业吸引海内外研究员的绝招,在微软刚刚崛起的年代里,硅谷的奢侈办公尚未形成风潮,大华实业说是领先世界也不为过。

而且,在公务员年薪2000余元的年代里,平均月薪超过5000元,高薪过万且有红利的工作,对穷的叮当响的中国研究员的诱惑力可想而知。

如果说,2000年的中国研究员解决了碳纤维的初级问题,那1993年的大华研究员解决了碳纤维初级问题,苏城并不觉得惊讶。

尽管心情仍然是患得患失的。

奔驰车一路风驰电掣,直驶入了大华实验室楼下。

黎涣祥笑容满面的等在下面。

这个曾经能够一天画20张图纸的技术员,经过大华文化的洗礼以后,也开始变的面带猪相,嘴头嘹亮了。

实验室是个吞金的貔貅,没有哪个实验室能真正做到自负盈亏的,尤其是在中国的土地上,专利根本就没有人在乎。93年的中国甚至还没有成为《专利合作条约》的成员国。大华实验室能运行下去,全靠大华实业来输血。

作为大华实验室的老大,黎涣祥要是继续闷着,也坚持不了多久。所以,黎涣祥表面上仍然傲骨嶙峋,心里其实很丰满了。

将只是有了眉目的碳纤维项目,加入到文件里去给苏城,就能说明黎涣祥的活泛。

他要是这样写正式文件,不用苏城说话,学术委员会的板子首先就要打过来。但那文件是杨明要的,只是给苏城建宅子的设计,不能算是大华实业的活动,总部的学术委员会也就管不到。

另一方面,这样的文件被苏城注意到的几率,却是比其他文件还要大。

同样的念头,指不定也存在于智能玻璃、异形PVC等项目,只是苏城无心细究,和黎涣祥打了声招呼就问:“碳纤维的研究到了什么程度?”

黎涣祥没想到他这么直接,讶异的道:“我们已经试制出了一种各向同性的沥青短纤维,拉伸强度大约800Mpa,模量70Gpa。”

碳纤维的轻质量和抗腐蚀性能是遗传自原料的,要求也不是太严格。毕竟,轻质量和抗腐蚀的材料多了,碳纤维真正的革命性还是体现在拉伸强度和模量上。

前者是人们通常所理解的强度,后者可以理解为弹性能力。用鱼竿的来看,拉伸强度越大的碳纤维就能拽住更重的鱼,模量越大则能让鱼竿忍受越大的弯曲。

苏城默念着800Mpa和70Gpa,也没有感性的认识,就问:“东丽的碳纤维的数据是多少?”

“您是问哪种?”黎涣祥嘿嘿的笑着,有些想转移话题的意思。

“最好的。”苏城斩断他的邪念。

黎涣祥咳嗽两声,犹豫片刻才说:“碳纤维的拉伸强度和模量不可能双高的,肯定是一种高,另一种要低一些。”

“说数据。”

“看您急的。”黎涣祥就是不说。

“快点。”苏城和他捻熟,一点面子都不用给。

黎涣祥嘿嘿的笑,他的脸皮早练出来了,旁边的研究员就不好意思了,站出来道:“现在世界上最好的碳纤维,拉伸强度最高的有7个G,模量最高的能有600Gpa吧。”

和大华实业的碳纤维相比,两个数据都有10倍的差距。苏城虽然不了解这方面的细致资料,但他有一个模糊的认识,3倍大概是比较有商业前途的产品,10倍的话,就很难获得大面积推广了。

怪不得有了实物,黎涣祥也是谨慎的说了以一定成果。

苏城转头一笑,心想:自己要求也太高了,要是真能达到最高水平的三分之一,岂不是要赶超英美了。这个时候的英美两国,在碳纤维的生产方面,还真不能说是优秀。

黎涣祥观察着苏城表情,等他结束了咬牙切齿的动作,才小声道:“这位是王赟博士,碳纤维项目就是由他主持的,只用了两年时间,就得到了目前的成果。他刚才介绍的碳纤维,有7G拉伸强度的碳纤维,模量就小多了,只有400。模量600G的,拉伸强度自然不能太高。”

600比70也是8倍的水平,黎涣祥自知说服力较弱,忙到:“我们现在也只是研究的开始阶段,如果能提供更多的研究经费,达到7G不敢说,3G是还是能做到的,是不是王赟博士?”

王赟是个文文弱弱的书生,大约30岁的年纪,带着酒瓶底似的眼镜,眼睛略显浮肿。他有些迟缓的看了黎涣祥一眼,才轻声道:“咱们的目标是先做1。5G的。”

黎涣祥当时就冷场了。他不知道该说什么啊!

苏城“呵”的笑了出来,杨明也迅速陪笑,周围顿时是笑声一片。

“老王太实在了。”黎涣祥总算憋出了一句。

王赟顶着周围的笑声不为所动,淡定的道:“我们做的是沥青基的碳纤维,和聚丙烯腈基的不一样,这种碳纤维的模量高一些,拉伸强度要低一些,从目前的同向异性的沥青短纤维发展到各向异性的沥青短纤维,估计拉伸强度能从800提升到1500,再多就不好说了。”

“能确定提升到1。5G?”

“最多一年,而且模量能提升到230,这个算是达到国际标准了。”王赟似乎信心十足。

“好,那我就静候佳音了。走,咱们去看看实验室。”苏城自然是鼓励为主,不管怎么说,人家把碳纤维做出来了,性能弱是能预料到的。就大华实业目前的投入,怕是比国外专业公司少了百倍都有可能,像是这种烧钱的材料游戏,没钱又何谈发展,何谈跨越式发展。

黎涣祥略轻松一些,一马当先,在前面领路,口中笑道:“苏董别看咱们的碳纤维数据差些,这还是申请了专利的,各国的专利都申请了。”

“哦?有商业价值吗?”

“当然有了。”黎涣祥激动的道:“我们已经将信息交给了商业部和战略部,请他们帮忙研究,咱们的碳纤维,还是有一定的优势的。”

“哪些优势?”

“传热性好,电子屏蔽的性能好,另外,咱们的纤维是沥基的,纤维较短,制造成本也低,预计工厂生产的成本只有目前那些热卖的碳纤维的一半。”

“一半啊。”对刚刚进入市场的碳纤维来说,成本固然重要,可性能下跌的太严重了,苏城想了想,问:“达到1。5G的水平以后,成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