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依依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超级能源强国-第30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苏董,开工充足,是每年多少吨的总段?”荣尚国像是上好了发条的布谷鸟,声音洪亮,中气十足。他是所有船厂中,最不能损失大华订单的人,也是最有可能得到订单的,因此非常关心这个议题。

苏城歪着脑袋,笑道:“开工充足,自然是能造多少总段,就要多少总段。”

荣尚国好险吐出一口“不可能”,转头笑道:“我们江南造船厂,希望能在年内,建造3个总段工厂,按照苏董以前说的规模,总段工厂同时开工2个总段,2个月内完成。那我们今年下半年,就能做到18个总段,总吨位7万吨到10万吨……”

“没问题。”苏城想也不想的就点头。

荣尚国愕然,见苏城如此肯定,一咬牙,道:“多的话也不说了,苏董,各位,我在这里做一个保证,只要江南造船厂能得到巨型总段造船法,我们保证今年下半年,完成10万吨的总段制造,明年一年,完成最少30万吨的总段制造,造船总吨位突破百万吨!不但不要国家补贴,而且上缴利润!”

“说的好。”好些人鼓起掌来。

只有苏城这边,五郎、张超和他的表情都有点怪异。

荣尚国察言观色,不由问道:“苏董,大华是什么意思。”

“嗯,对于得到巨型总段造船法的工厂,我们有一个基础要求。”

“嗯?”

苏城摊开手,道:“我们要求,凡是获得巨型总段造船法的工厂,今年下半年要完成30万吨的制造任务,明年的总段制造要超过百万吨。”

会议室内,顿时冷场了。

荣尚国的豪言壮语,也只有这个要求的三分之一。

当然,江南造船厂的总产能,是可以达到这个要求的。但刚刚建立的总段工厂,和刚刚得到的总段造船法,又如何生产这么多的船舶总段?

更令荣尚国无法理解的是,市场是否有这么高的需求?

他再也忍不住,问道:“订单从哪里来?哪里有这么多的订单?”

第四百四十一章订单问题

“各关联船厂,如果无法得到足够的订单,可以和大华船业签订总段制造的单子。巨型总段造船法的核心就是大量制造,降低成本,稳定利润。”苏城说的意思很明确,就算各船厂自己拿不到单子,光是大华的总段需求,就能喂饱他们。

但是,苏城的自信无法感染其他人。

荣尚国一副怀疑的神色,只是碍于面子,没有再反驳苏城。

孙道孚身体晃动,坐不住了。

他本来打定了主意不说话的,但苏城的话太过了。

孙道孚不得不站出来,道:“苏董,谈合同可不能放卫星啊。半年做30万吨,明年做100万吨,按照你说的3家巨型总段造船法的工厂,那一年的产量就是300万吨,这还不算大华自己的产能和其他5家总段工厂的产能。中船集团一年的订单才多少!国内船舶的需求量才多少,别说能不能做到这个产能,真的做到这个产能了,其他船厂又怎么生存?”

他是中船的总经理,自然希望旗下的企业都能健康的活下来。良性竞争是他欢迎的,恶性竞争就不行了。

在他看来,苏城的做法就是恶意竞争。假如8家中船的船厂活了下来,中船下属的其他船厂死掉了,那他这个总经理,又会变成什么?

整个中船集团,目前积累的订单数量也不过500万吨,这是未来两三年的产能。

而以大华实业目前的计划,500万吨怕是不够他们一年消耗的。

如此一来,今年的销售额是高了,明年难道喝西北风去?

发改委的官员,对于国内的各种数据也很熟悉,听到孙道孚的话,由不得怀疑。

五郎最见不得苏城被怀疑,顾不得对方的身份,高声道:“谁说大华船业做的好了,就会让其他船厂活不下去?我们如今接的订单,全是2万吨以上的轮船,多在国外,中船何曾听说,大华有在国内大量竞标?”

“全是2万吨的轮船?还多在国外?”孙道孚不太相信。

苏城笑了笑,道:“2万吨以下的船舶,大华船业基本不会参与竞标了。以前收到的订单完成,或者转出以后,大华船业将会停止分段造船法等工法的使用,专注于总装总配。”

孙道孚仍然是将信将疑的道:“只做总装总配,不会令总利润太低吗?”

从利润率来说,总装总配的利润当然要比整船自己造高的多。但总利润方面,还是自己制造来的多。毕竟,总装总配要输送利润到总段制造工厂去。

以国内穿企目前的状态,孙道孚其实更在乎总利润。因为他们拿到的订单数量偏少,且以小船居多。

以己度人,孙道孚不觉得苏城会完全放弃整船制造。

苏城却是完全相反的想法,笑笑道:“只要订单做上去,总装总配的总利润反而会更高。”

“那还是回到了订单的问题上。”

“我们降低了客户的成本,自然能得到更多的订单。”

“船舶是很贵的,客户不会光盯着成本来说话。许多外国客户的要求,算下来根本不赚钱……”东南造船厂的老总,说起这个问题来,就是一肚子的苦水。

孙道孚捏着指头算了一会,也说:“大华放出去的总段工厂有10家了,按照这样的要求,每年能提供上千万吨的总段,算上国内3家总段企业消耗100万吨的总段,大华今年的总装总配,要超过700万吨,这就是300艘船……太难了……”

要是15年或者20年以后的中国船企,就不用这样抠吧了。那时候的中国船舶行业,每年获得的船舶订单,轻松超过1000万,手持订单三四千万都很正常。

就是现在的韩国企业,从87年开始发力,五年下来,也能达到每年千万吨的水平。这也是得益于世界船舶制造业的转移。

然而,中船完全没有抓住这次机会。他们的目光仍然放在国内,期望着借用行政垄断的方式,得到更高的利润,只要完成中央下达的任务就满足了。

在国际竞标的过程中,荣尚国的表现就是中船的表现。它们的保守和利润计算方式,根本无法跟上船东的思路,偶尔能得到几艘船的订单,靠着国家外汇补贴,也不一定能赚到钱。

至于船舶设计、船舶设备等等,中船更是落后的厉害。

相对于新兴的工厂,中船的负担是极重的。但凡是船舶上能用的仪器仪表和设备,他们就希望使用自己集团下属工厂生产的。以90年代中国制造的水平,船东自然是相当的不愿意。

可以说,无论是价格、服务还是产品质量,中船都已经落后于世界主流了。

这个时候,哪怕大华实业只是一家山寨工厂,也比他们的尾大不掉要更加生机勃勃。

苏城听着孙道孚的话,怜悯的道:“没有你算的那么多,平均4万吨一艘船,不到200艘就有700万吨了,这还不包括超大型的特殊船舶,比如海上浮式储油船。”自从中远船务在中船的压力下,放弃了与大华的良好关系,他们从大华实业得到的资源也在减少,海工装备的劳务合作,也渐渐的没有了。否则的话,以前如海上浮式储油船都是交给中远船务加工制造的。

“200艘船,大华有200艘船的订单吗?”孙道孚重复了两遍这个数字。

苏城只是微笑,道:“200艘船是明年的目标,今年下半年,按照各总段工厂的要求,只用准备60艘船的订单就可以了。”

他降低了一些目标,孙道孚顿时觉得自己问到了点子上,忙道:“这么说,大华目前有60艘船的订单了?”

60艘船,孙道孚都不相信。剩下6个月的时间,60艘船意味着每月10艘船,也就是3天一艘船。

这是什么概念,中船集团下属的工厂,3个月也不一定能做一艘万吨巨轮。

尤其是那些中小型的船厂,有些只剩下修船的业务了,即使如此,3天也不可能修好一艘船?

一家成立才几年时间的船厂,超过整个中船集团?除非失心疯了,没有哪个中船人愿意相信这种事情。

苏城从大华船业开始做海上钻井平台,就开始关注国内船舶业了。只是以前的时候,大华船业尽量减少制造业的份额,专注于海上钻井平台的技术开发。

如今,真的涉足这个圈子,苏城才感觉到了沉重的暮气。

60艘4万吨级的船,才是250万吨左右的载重量,甚至不足以替代中国企业10%的需求。

就是这样,孙道孚堂堂正部级的官员,还露出不能置信的表情。

突然之间,苏城就没有说话的意愿了。

他微微抬了一下头,对张超道:“你给孙总,还有大家,说一下大华船业目前的订单情况吧。”

“好的。”张超清了清嗓子,面对正襟危坐的众人,有些骄傲,又有些叹息的道:“大华船业目前获得的订单总数是116艘船,手持订单总吨位超过500万吨,今年需要交工的船舶数量是28艘船,总吨位超过100万吨……”

孙道孚朦胧中有种看自家数据的感觉。

手持订单数,交工数量等等,都和中船很接近。

所不同的是,中船集团下属有几十个船厂,有几十万工人,而大华船业才有1万多人,建立仅数年。

孙道孚更加无法理解的是,大华船业刚刚交工9艘船,哪里获得如此多的订单?

和他有相同疑问的不止一个人,平江造船厂的总经理,就率先问了出来:“最近几个月,全球放出的船舶需求,也没有50艘船吧,大华船业哪来的116艘船的订单?”

“收购的。”

“什么?”

“我们收购了3家船厂,将他们持有的订单,全部纳入囊中。”苏城咬字清晰。

中船人一阵发愣。

想死他们,都没有人想到这种手法。

国内的船舶企业,别说是收购了,20%的股权,在高压状态下,都不敢轻易放出来……至于全资收购,得到对方的订单,这样的事情,国内船企是想都没想过。

改革开放15年,中船尝试过走出去,尝试过为国家赚外汇,唯独没有想过,怎么弄一笔外汇购买国外船厂。

对90年代的国企来说,这几乎是不可能的事。

收购一家船厂要多少钱?1000万美元不够吧,3000万还是5000万美元?那是多少亿人民币?

而且,收购来的国外工厂怎么管理?厂子里的车间主任,可没有一个懂英语的。

甚至找遍厂子,也没有几个英语滑溜的人。总不能就因此派到国外做分厂长吧?

在座的中船领导,完全处于思维混乱了。

发改委的人才不管这些,一个年轻人眉飞色舞的站起来问:“苏董,这就是资本运作吧?你们怎么想到,要收购国外船舶企业的?”

第四百四十二章联合

“其实是对方找上门来的。”苏城简单的解释说道:“前两年,国际造船市场委靡,订单价格一路下滑,一些东南亚的船企怕支撑不下去,吃进了不少的订单。今年以来,船市恢复,原材料价格却有所上涨,一些船企做一艘船赔一艘船,他们发现我们不愿意转让巨型总段造船法和平地造船法,干脆把船厂和订单一起转让给我们……”

“他们做了亏损,大华就不会了?”年轻的课题组成员抱有极大的好奇心。

苏城看看旁边的中船人,道:“我们的成本比他们最少低三成。所以,就算是以前的订单,仍然有利可图。当然,有新订单更好。”

他其实没有说全。对一家船厂来说,有低价的订单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只有低价订单。

无论是多低价格签订的订单,它本身肯定是比原材料贵的。船企有可能亏损的部分,只是人力成本的投入和设备折旧。低价订单就算不赚钱,至少能弥补人力成本和设备折旧,相当于船厂的保底工资。中间只要夹杂一些高价的订单当奖金,船企不光不会亏损,而且能活的很滋润。

然而,大华实业介入市场,使得高价订单几乎不存在了。

蜂拥而出的大华人,将市场上的订单一扫而空,只要想,苏城就能把价格做到他们的成本价,同时盈利百分之二三十。对于不缺乏低价订单的船企来说,大华实业的出现,比经济危机还要可怕。

许多船厂即使能继续经营下去,工厂的股东也不一定乐意。被苏城收购的三家企业,就是比较主动的三家,他们的老板宁愿套现撤离,也不想无休止的陷入其中。

“这么说,大华实业名下,已经有3家外国船企了?大华准备怎么运作这些海外公司?”这个问题,似乎比船舶本身更加令人有兴趣。1993年的中国企业尚未向海外扩张,但苗头已经出现了,作为政策研究者,自然要提前一步,进行了解和语言。

孙道孚也好奇的转过头来。过去几年里,他其实有机会收购外国企业的,但都因为种种缘故而未能成行,管理的难度正是其中之一。

苏城微微点头,道:“确实是有三家船企了,不过,因为都是中小型船企,我们并不准备进行实际经营,而是准备进一步的处理。”

“进一步的处理?”有人疑惑的问。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