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依依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超级能源强国-第30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那样的话,岂不是说大华实业用200天时间造出了一条别人用一年时间也不一定能造好的船?而且各方面的质量水平达到了军舰的标准?”他说的标准,并不是装甲厚度等方面,纯粹是工业上的指标值。

由于是大华的第一艘船,又有总段造船法分担压力,在工厂过甚的要求下,这条船的各项指标确实超过了普通的民运船舶。

李嘉文无奈道:“事实就是这么回事,大华的船厂你也看了,以他们的进度,你觉得能否在200天内,完成一艘船。”

副手憋红了脸,迟疑道:“看样子……是……能的。”

“所以,我们不报告,其他船厂的经理,总会报告的。”李嘉文的心情有点奇怪。作为一名船舶工程师,他期望见到200天完成一艘船的奇迹,但身为船舶项目经理,他又直觉上觉得,200天造船是一种假象。

在沉闷的空气中,李嘉文完成了自己的报告,然后叫来副手,让他带着文件回新加坡,并道:“我留下接收船只,做最后一次实地检查。叫公司的人马过来吧。”

副手怪怪的道:“您亲自接收船只?没必要吧。”

“我想看看大华的船,下水以后的表现,会不会有问题。要是有机会的话,我还想看看其他船东订的船。”李嘉文的语气怅然若失。

这时候,他万分后悔怎么没有早点派人来跟踪检查大华的造船过程。当时只觉得出差的成本高,工程师的意愿差,又是3万吨的货轮,就没有特别派人出来。

谁想到,竟然会遇到这种公司。

不管怎么说,只要大华实业交付的船只没有问题,那就行了。

提前几个月交船,还能让公司多赚两个月的运输费。

李嘉文心底安慰自己。

抬起头来,副手扭扭捏捏的没有走。

“怎么了?”李嘉文奇道。

“其实,我也想留下看看。”副手嘿嘿一笑,有些不好意思。他前面的话,可是想说大华是违规的。

李嘉文失笑,转念一想,这也是一次见证历史的时刻,道:“那就留下吧,问问其他人,谁想留下就留下。”

副手兴冲冲的出去了,李嘉文坐到写字台上,慢吞吞的开始写报告。

新加坡海洋公司的工程师们完成全部检查项目的第二天。

大华船业的平台上,彩旗招展。

苏振国再次抵达本埠,亲临现场。他和苏东元的目标毕竟不同,作为苏家目前的掌门人,他是希望确保三代成长的。就其看来,若是能将苏城拉回到苏家,那苏家未来50年的利益可期。而苏东元若是不能再进一步,最多只能保障苏家10年。有了这样的考虑,无论苏东元一家人的想法如何,苏振国都是按照自己的计划执行的。

苏振国的到来,使得本埠的官员全数到场,再加上向来支持大华的发改委丁志鹏,挂职在外交部的刘明浩等人,现场的阵容已极其豪华。

中船的老总孙道孚和副部级的荣尚国等人到场,也只能敬陪末座。

大华的供应商倒是欢欣鼓舞,不管是排在外面的,还是有幸在主席台出现的供应商,都会将目光放在一群又一群的高官身上。

同样是官员,发改委、计委等超实权部门的中央高官的价值,在商人眼里是霸王一般的存在。相比之下,非属地的地方官以及不相干的部门领导,就不怎么落入他们的法眼了。

苏城也尽可能的多安排几名大华的供应商在主席台上,让他们有个混脸熟的机会。

能上台的,自然是感激备至。

在张超的供应链整合策略下面,大华供应商对大华的依赖度是与日俱增,一荣俱荣的概念也愈发深入。

特别是经过了前段时间的信任危机以后,留下的供应商与大华的关系更加密切,这并不是说他们只有大华一个客户,只是大华在他们的经营占比中日益提高。

一家工厂,即使每年有1亿元的销售额,但只要大华的订单超过3成,利润超过3成,那这名供应商就几乎无法离开大华实业的体系了。因为厂房、设备,以及工人的人工等投入是固定的,一些设备和厂房甚至是专门为大华实业所设计的。如果离开大华实业的体系,不仅无法回收这些成本,而且要承受持续的成本压力。

他们总不能拆了厂房,卖了设备,辞掉多余的工人……即使狠下心来这样做,短短的空档期,也有可能让脆弱的工厂破产。

另一方面,许多供应商并非是直接供应大华实业的。他们的主要订单,也许来自大华实业的供应商的供应商。错综复杂的关系,使得他们更像是大华实业的一个外部工厂。

事实上,一些自主创业的大华人,往往都会选择这样的角色开始自己的拼搏生涯。

比起大华自己的工厂,这样的供应商的稳定性要略差一些,但在产能和质量方面,并不会有所逊色。一些为自己而工作的创业者,所能迸发出的热情,足以令普通工人羞愧。

苏城对供应商的支持,从仪式的位置就能看出来。

然而,除了一些大型国企的领导,对自己和民企老板的位置相同而有所不满以外,并没有人真的去关注这些。

大家的眼睛,都盯着面前那艘平凡乌黑的散装货轮。

在激昂的运动员进行曲的调子中,船只缓缓滑入水中。

十几名工人站在船尾,面对下方的欢呼,激动的挥手。

他们是选出来的优秀工人代表,虽然是很老派的称呼了,但在荣誉感的获取上,现代和过去并没有什么差别。

来自新加坡的李嘉文等人,或热忱,或振奋,或激动,或狂热,或崇拜的望着轻触水面的新船。

他们的身侧,就是荣尚国等中船领导。

有黄有白又有黑的外籍工程师的目光,落在荣尚国的眼里,五味陈杂。

通过这些人的眼神,中船人仿佛才恍然醒悟到,6个月造出3万吨的新轮,是何等的不可思议。

奇迹落在了身边,总是容易被人所忽视,总是容易被人看作是理所应当。

然而,奇迹终归是奇迹。

它的独一无二,它超越时代的特性,终归会散发出耀眼的光芒。

对船业人士来说,这么短的时间,这么漂亮的一艘船,无论如何赞美都不为过。

“一定要抓住机会,拿到这项技术。”荣尚国捏紧拳头,仿佛在下定决心。

“啪”

“啪啪”。

照相机快门的声音,清脆而流利。

荣尚国向后看了一眼,发现是个穿着打扮很时髦的年轻记者。

没等他回过神来,对方先小跑过来,一个深鞠躬,喊道:“您好,我是日本《朝日新闻》的记者菊池重,能采访您吗?”

外国记者!

用的是中文。还挺熟练的。

荣尚国知道《朝日新闻》,这是日本有名的左派媒体,在政治上比较亲近中韩,前段时间,还得到过中国政府的某个奖项。

没想到这就见着了。

93年的中国人,还没有拒绝媒体的意识,何况,会说中文的外国人,本身就让国人充满好感。荣尚国整了一下西装,就笑问:“你要采访什么?”

“您对大华实业用6个月的时间,以创记录的方式,造出了3万吨的轮船的事情,有什么感想?”菊池重问的中规中矩,他毕竟是外国记者,不是特别在意中国的行政级别。

荣尚国听着“感想”一词,脑袋里也转悠了起来。

不知怎的,他突然想起了另一艘船。

“东风”号远洋船!

东风号是中国自行设计建造的,第一艘万吨级远洋货轮。下水于1960年4月15日。

荣尚国永远记得那一天。

那一天的欢欣鼓舞,那一天的载歌载舞,那一天的浓烈甜蜜。

那一天,是江南造船厂最荣耀的日子。

那一天,荣尚国20岁,还是设计科里的小年轻。

因为有一个中专学历,刚刚进厂的荣尚国,就有资格参与船只的设计和生产。从58年到60年,荣尚国几乎没怎么休息过。

但心中的痛快,是无与伦比的。

当年的中国,面对高精尖的远洋货轮,设备、技术都有所欠缺,就连造大船用的场地都没有。

300多项技术革新,就是300多道关卡,一道一道的闯过去,不知熬白了多少头发,熬花了多少只眼睛。

压力、痛苦、怀疑、愤怒、畏怯……各种心思交织在一起,缠的每个人都焦躁不安。

一切的一切,在4月15日那一天,释放了出去。

荣尚国至今还记得,自己想要飞身扑在东风号上,永远都不下来的依恋。

就像是眼前这些工人吧。

荣尚国突然意识到,大华做了一件多么了不起的事!

两项革命性的技术,不管有多简单,要将它们用于实践,都会遇到无数的问题。

哪怕是叠一艘纸船,也有好多的讲究,何况是建造一艘万吨巨轮。

当年的江南造船厂,头顶着国家科学技术发展10年规划重点项目,借用举国之力,调动全系统的财力和人力,用了两年时间,方才打破了中国船业的记录,完成了千吨船到万吨船的跨越。

大华实业,一家私企,就凭着自己数年的积累,竟然完成了中国船企不敢想象的技术革新……“他们做了一件了不起的事!”荣尚国不禁将心中所想,说了出来。

菊池重将这句话,认真的写在笔记本上,然后读了一遍,觉得很有气势,高兴的道:“我可以原话刊登吗?请问您的职位和名字是……”

荣尚国的秘书,见他没有反对,代为回答道:“这位是江南造船厂的总经理荣尚国先生。”

“江南造船厂的总经理?哦,太好了!”菊池重一下子乐了。

第四百三十七章伊藤船业

一辆黑色本田,以骄傲的姿态,绕过立柱,直接停在伊藤商事的大楼前。

早就守在玻璃门前的的七名伊藤商事的高层,连忙上前。

一名年月50岁的本部长,抢先打开了车门。

伊藤隆信微微点头,走出了车门。

众人齐齐鞠躬,口中齐呼:“副社长。”

“各位好。”伊藤隆信随口说了一句,笑容一闪即逝,又变成了严肃的模样。

7名伊藤商事的高层,狗腿的跟在后面,热情洋溢。

本部长恨不得舔着伊藤隆信的脚踵,谦卑至极的笑说:“副社长晚上睡的好吗?我带了老家来的清茶,还有茶具,非常提神,在董事会以前,喝一杯吧,可以提神。”

伊藤隆信脑海中浮现出昨天晚上的酒会,不禁一笑,道:“那就来一杯吧,要浓浓的茶叶。”

“没有问题。”本部长一副蓬荜生辉的感觉。

旁边想舔伊藤隆信脚拇指而不得的几个人遗憾的很,心想:田村真是个献媚的家伙。

伊藤隆信一路畅通无碍,他到了电梯处的时候,电梯内的上班族,全要跑出来让路鞠躬。

而伊藤隆信,只要严肃的点点头就可以了。

几位商事高层,将伊藤隆信送入办公室,才各回各的地盘。

本部长抓住了机会,颠颠的拿了茶叶进来泡茶。

伊藤隆信翘着脚看报纸。

虽然在竞争阿联酋瑟坦油田的过程中,伊藤隆信未能成功,但在随后的几年里,他还是为伊藤商社拿到了一处伊朗的油田,稳住了自己的地位。

作为伊藤家族的成员,伊藤隆信在伊藤商事算得上是顺风顺水了。日本的财阀家族很早就开始使用职业经理人的制度了,但对家族子弟的培养仍然是不余遗力。而且,不像是中国的家族,日本人经常将女婿等外戚也看作是标准的家族子弟,这种扩展,在延续家族血脉的同时,能够有效的吸收社会精英。伊藤隆信能做到副社长的位置上,与他的姓氏有不小的关系。不过,副社长虽然是个舒服的好位置,但也不是毫无压力。

伊藤隆信很快甩下了报纸,准备开始一天的工作。

本部长腆着脸将一盘茶水端了上来,同时很自然的移走放在桌面上的报纸。

伊藤隆信的目光,落在了挪开的报纸角落上。

“大华”两个中文字,像是霓虹灯似的,勾起了他的回忆。

“等一等。”伊藤隆信重新拿起了报纸,看向那个自己平时不会关心的角落。

“他们做了一件了不起的事!”伊藤隆信喃喃自语的读出了报纸上的标题,然后开始快速阅读下面的内容。

《朝日新闻》是日本排名前三的报纸,销量极高,菊池重发表的文章,只是得到了边角的一个豆腐块。虽然版面不错,字数实在不多。

然而,伊藤隆信足足读了5分钟,仍然没有读完它。

他一遍又一遍的读着,好像在拒绝文章里面的精髓。

本部长眼看着自己辛苦泡出来的“老家茶”变凉变浊,不禁忧郁的抬起头来。

伊藤隆信的脸色比茶水的颜色还要深。

本部长连忙低下头,端起茶盘,决定再泡一次茶。

“田村。”伊藤隆信突然开口。

本部长吓了一跳,连忙放下茶盘答应。

“去请船务公司的宫本社长来。”伊藤隆信丢下报纸。正如其他几家日本财团那样,伊藤商事下属的公司和机构非常多,从粮食到矿产,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