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依依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超级能源强国-第25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大一阵子,俄罗斯工人又出来,道:“老总同意了,一盒罐头1000卢布,最多卖你一箱12罐,你要多少?”

“就12罐。”加夫里没有挑剔的意思,从靴筒内掏出钱来,数给对方。在苏联兴盛的时候,1万卢布可以买一辆东德或捷克产的私人汽车。现在只能买12罐罐头,大家没什么选择,只能尽可能且尽快的把每月的工资花完。

等交易结束,加夫里将罐头箱满意的放在地上,然后问:“其他人能来买罐头吗?”

这个问题早就有了答案,俄罗斯工人点头道:“可以卖50箱。这一次。”

“这一次?”

“对的。”

“这是哪个公司的车?”

“大华实业。”

“没听说过,俄罗斯的公司吗?”

“中国。”

“中国!”加夫里重复了一遍。

就在此时,“呜呜”的火车汽笛声又鸣响了,他只好匆匆赶回月台工作。

与前几辆车不同,这次是一辆客车。

加夫里惊讶的看着一队又一队黄皮肤的中国人,走下火车,在月台上排成整齐的队伍,然后喊出嘹亮的口号。

加夫里的脚步不禁慢了下来。

此情此景,让他想到了很多很多。当他还是少先队员的时候,秋明市的石油工人,每天都要排着队出发。一些大型工厂的工人,也经常举行准军事训练。最近10年,这种事情就再难见到了。

“他们来秋明市做什么?”加夫里来到队长身边,下意识的问。

“开采石油。”队长的语气沉闷,用手指了一下。

加夫里走过来的地方,已经卸下来的汽车,正组成车队,顺着旧铁道颠簸的开过来。

这些车辆,有些是苏联产的,有些是外国产的,但大部分都是中国产的。大华实业租赁来的各种装备中,就包括了车辆和车辆上携带的仪器。

“列队上车。”

“列队上车!”加夫里不熟悉的中国话,在月台前后响起。

汽车一辆辆的停在站前,搭载满乘客,就向着城外的方向开去,竟是一点停歇的意思都没有。

有的工人队伍静悄悄的上车,有的工人队伍喊着口号上车,有的工人队伍唱着歌上车……唯一相同的,是一种加夫里熟悉又陌生的力量。

那力量,默默的澎湃,涌动……

那力量,令加夫里想要快步奔跑……

那力量,仿佛可以让人触摸到幸福。

第三百六十四章物探队

4月16日。

两支全副武装的中国物探队,经过车辆碾压出来的颠簸路段,默默的驶入了库瓦克地区,没有仪式,也没有欢迎,更没有鲜花和掌声。但是,坐在车里的物探队员的心,却是热情滚烫的。

冲出亚洲,走向世界!

这个口号之所以能够在中国广为传播,并不是因为体育运动本身,而是因为中国人的情感需要。近三百年来,中国无时无刻的不在受到外国列强的凌辱,因此,当人民终于看到了希望,成为一个独立自主的国家公民的时候,渴望被认可的心态,自然而然的就萌生了。

如今,中国的物探队,走出了国门,竟而踏上了前苏联西伯利亚的土地。这种情感稍作宣传,就会变的浓烈而炙热的。

当物探队员们看到前苏联的铁路工人,为了50箱罐头的名额争抢的时候,当物探队员们看到俄罗斯边防警察因为听说中国工人的目的地而神情扭捏的时候,用不着“为国争光”的条幅和丰厚的薪酬体系,每个人都已做好了贡献全部能力的准备。

中国工人,向来是最容易感动也最容易奉献的群体。五六十年代援助亚非拉国家的中国工人,是为了国家政治。90年代以后,出国工作的中国工人,是为了国家经济……最终,无论结果如何,他们所做的只是奉献再奉献。

苏城和每一位物探队员握手,然后拍着他们的肩膀,目送车队深入未经开发的库瓦克地区。

他所在的位置,是阿里克塞准备的临时营地,也是整个库瓦克地区最后的补给点。这里原本有一个伐木工人的队伍,自80年代以来,就不明不白的取消了,倒是留下了一块空地,一些能够使用的木头和工具,以及最重要的水源地。

和城市比起来,这样的营地条件自然艰苦。不过,即使是如此艰苦的条件,物探队员也享受不上,他们一旦深入到库瓦克地区深处,基本就只能依靠自己。直升飞机只有在生死攸关的情况下才能呼叫,为了节省燃油,帐篷内也不会有任何加热装置,除此以外,随车携带的食物就是他们全部的补给品,每人依靠数十公斤的物资,要在野外生存两个月左右,若是勘探的情况好的话,持续工作三个月乃至四个月也不奇怪,所以连食物都得精打细算……物探队员所谓的生存,也并非是简简单单的活下来就行了。他们还需要完成最重要的勘探工作,城市里讲究的8小时工作制,或者三倍加班工资,对勘探队员毫无意义。他们首先要顺应自然,其次要顺应设备,第三要顺应技术,争分夺秒根本就是他们工作的一部分……若是天气晴朗的时候不抢着干,一旦遇到雷雨或风暴,就会拖延进度。

若是没有雷雨和风暴这么好的天气还不努力工作,队员们自己也看不过去。

苏城目送车队消失在山丘后方,才转身回来。

同在营地的李政夫笑容满面,道:“新马公司的勘探队,已经使用直升飞机运输到了目的地,你们晚了一个星期了。”

“哦?是吗?”苏城说着无意义的语气助词。他计划要运载数万人进行大规模的勘探,自然不能使用直升飞机。事实上,光是搬场涉及到的设备和后勤物资,就重达3。5万吨。刚刚通过的两支物探队,还属于先遣队的性质。

李政夫仿佛已经取得了胜利似的道:“再过一周,伊藤商社的物探队也要抵达了,按照规则,双方各勘探6000平方公里,你们再不抓紧,就只能等着认输了。”

6000平方公里听起来不小,但要算起来,也就是长100公里,宽60公里的狭窄区域罢了。三支勘探队数百人洒出去,1个月就能走一遍,要得到细致的结论,至多也就是两三个月的时间。当然,假如地形复杂的话,也许需要钻井确定,即使如此,这么小的勘探区域,总不会用掉太多时间。

语气间,李政夫洋洋得意,并用眼神斜瞄着苏城,看起来有点小人得志的意思。

当然,他是故意摆出这副模样的。这次竞速勘探的结果实在是太重要了,赢家不光能够得到更多的合同,而且能够得到合理的勘探费用。而输家,不仅输掉了合同,且不能得到勘探补偿,这是他们三方签订的合约里说明的。

之所以签订这样的合约,是为了从阿里克塞手上得到更好的分成合同。毕竟,与阿里克塞签订什么样的合同,很有可能会影响到以后的诸多合同。因此,他们宁愿放弃失败的补偿,也希望胜利的果实更甜美一些。阿里克塞既然能从中得到实际的好处,也就不在乎几个百分点的差距,痛快的写下了大名。

这样的结果,是大华实业和新马公司愿意看到的,但另一方面,却给了李政夫极大的压力。

假如不能战胜大华实业,就意味着新马公司要赔掉勘探所用的全部费用,这可能是数千万,也可能要上亿美元,取决于最终打了多少口勘探井。

不管怎么样,身为副总裁的李政夫如果让公司损失掉这么多钱,要想安然无恙是不可能的。

在此等强大的压力下,李政夫宁愿无所不用其极,也不会俯首认输。装成小人模样,对本色演出的他来说,实在是太简单了,也许还更轻松一些。

苏城笑看了李政夫一眼,没有说话,转身欲走。

李政夫哪能什么信息都没获得,就放跑了苏城,连忙扬声道:“苏董,大华实业就这点本事吗?两支坐火车来的物探队?你是想认输了吧。”

“胜负还早着呢。”苏城虽然说话了,实际上什么也没说。

李政夫眼瞅着他进到帐篷内,去找阿克塞斯协商什么,也是无可奈何,转身对自己手下道:“去查一下大华实业的物探队是什么来头,他有点太自信了。不可能只派这么点人来。”

第二天。

探查的结果还没有回来,李政夫就看到了大华实业的第三只物探队。

仍然是默默地抵达,默默地下车休息,默默地开拔。

李政夫能够感受到中国物探队的不同,但他却比昨天要轻松一些,对伊藤信重笑道:“别说是三支物探队了,他们就是派六队人来,也不可能比得上咱们的队伍。你看看他们的装备,许多都是我们淘汰了的产品,竟然把这样的队伍派到海外来。”

伊藤信重不太适应西伯利亚的天气,中午的阳光刚过,他就开始里三层外三层的把自己裹起来,像是一只侏儒狗熊似的,囔着鼻子道:“不能掉以轻心啊,我们伊藤商社和大华实业打过交道,结果你也知道了,苏城不算是一只老狐狸,但也不会让我们轻松获胜的。”

“也许吧,但我看不出他赢下来的可能。最多后天,我们的飞机就到了。”他说的飞机正式新马公司竞速勘探的秘密武器,通过装载有专门探测仪的飞机而进行的航空物探是速度最快的大面积物探方式。它虽然不能得到准确的结论,但却能节省大量的人力,以最快的速度完成初级物探。

这架飞机也是新马集团才购入不久的设备,董事会为了保证竞速勘探的胜利,取消了它原来的任务,将之派遣到了西伯利亚。李政夫笑着道:“通过航空物探,我们最少能节省一个星期的时间,那时候,大华能完成初步的勘探工作就不错了。”

伊藤信重也笑了出来,道:“幸好我们有秘密武器。等勘探结果出来了,我请你喝酒,我家乡酿的清酒,非常清冽……对了,钻井队什么时候抵达?”

只有找到油层,试油成功,才能算是真正的勘探成功。李政夫稳稳的道:“正在联络船只,1个月左右抵达吧。”

如果是寻找油区,也就是像秋明油田这样的产油区,勘探工作往往有持续10年时间的。三五年左右打两口干井的非常多。库瓦克地区却是确定的产油区内的油田,打井的时间肯定很早,但1个月总是要的。

伊藤信重放心下来,道:“能减少一点成本也好,咱们的设备也尽量租赁俄罗斯人的,全从本土运来太贵了。”

“好的。”李政夫口中答应,心里不以为然,心想:才刚刚有了一点优势,就开始省钱了,你倒是打的好主意。

说完正事,伊藤信重裹紧衣服,吸溜着鼻子准备回临时住所休息,临走前,道:“我想起一件事,大华实业的勘探队,就是刚刚路过的那支,你有注意到他们的装备吗?”

“都是破破烂烂的旧装备,怎么了?”李政夫以为伊藤信重想讽刺大华,笑吟吟的准备爽一下。

伊藤信重的脸色却凝重了一些,道:“他们用的,估计是中国自产的装备。破烂确实是破烂,但也不是不能用……”

“那有什么关系。”

“他们如果全用国产装备的话,勘探队的成本就低了。说不定,能派出大量的人员,你要注意一下。”伊藤信重也就是随口说说,他心里想的大量人员,是六七支勘探队,三四千人的规模。

对石油巨头们来说,三千人的勘探队已经算得上是规模庞大了。

“我看着呢。”李政夫并不在意,心想,大华就算组织一两千人,也不可能比我们快。

他从小在新加坡长大,他脑海中的大都市就是新加坡城,人山人海就是圣诞节的商场,一两千人的勘探队,已经是他习惯性思维中的大量人员了。

“滴滴”。

外面又有响起了汽车的喇叭声。

几个俄罗斯人开心的去欢迎了,快到吃饭时间了,他们很希望见到装满了食物的补给车。

第三百六十五章……增加到多少

新来的依然是中国车队。打头的是两辆半履带车,后面跟着一水的卡车和履带车,其中大部分都是俄罗斯自产的卡车。

西伯利亚的冻土几乎无法修筑水泥道路,即使是英国BP想在秋明运输物资,首先考虑的也是俄罗斯重卡。苏联为了开发西伯利亚,曾经在陆地车辆上投入颇多,傻大黑粗的俄罗斯装备也很适合西伯利亚的烂泥地,随着俄罗斯联邦的成立,清闲下来的公司纷纷将车辆出售或出租。

跑出营地来迎接食物的俄罗斯人,见到又是一支中国的勘探队,不禁心生疑惑,但还是把他们给迎接了进来。

相比之下,李政夫就显的吃惊透了。

“第四支了。”李政夫声音低沉的看着苏城装束整齐的走出临时板房,迎接来自中国的勘探队。

隐约间,还能听到“华东物探局”等名词,他虽然是华人,中文用的却只能说是勉强,一时间也没理解意思。

伊藤信重对中国的人多势众是有点预料的,不像李政夫那样惊讶,还有闲心数了数,道:“这一队人在三百到四百人之间,比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