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依依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学士-第24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孙淡身体一颤,猛地睁开了眼睛。

可因为眼屎实在太多,扯得眼睑有些发疼。他惊叫一声:“我的眼睛!”

“怎么了,怎么了”传看来枝娘吃惊的声音。

汀兰继续笑着脸有些微红,又有些得意:“没什么,夫人,老爷醒过来了。”

“不象话,不象话!”孙淡愤怒地揭开杯子,下床穿鞋,心中却乱跳个不停。

家有贤妻果然是一件好事,一切都用不着孙淡操心。

很快,枝娘就侍侯孙淡穿好了衣服,送出了大门。

门口早停着一辆雇来的马车,冯镇、韩月、孙浩、汤臣等人早已经等在那里。

孙淡有些惊讶:“你们不是在房山吗,怎么过来了?那边那么忙,你们就不管了?”

冯镇一拱手,对孙淡说:“大老爷,今儿个可是你的大日子。大老爷志向高远,区区一个房山县算到了什么,你将来可是要出将入相的。你的富贵就是我们的前程,我等自然要进京了目送着老爷进考场,一跃龙门才安心。”

“是的,我等要亲眼见证老爷一飞冲天!”众人同时恭敬地一揖到地。

孙淡笑了笑:“不过是一场考试而已,没什么大不了。”

正要吩咐他们进屋去,免得在外面凉着了,突然间,又是一阵喧哗响起。一群身穿宫服的太监冲过来,孙淡定睛看去,正是内书堂的那群学员。

三十多个小太监齐齐作揖:“学生们今天特意来送老爷进考场。”

孙淡突然感觉到一丝莫名的压力,如今的自己已经不是以前在山东时那个地位地位的小童生,中不中这个进士也许不甚要紧。可他将来的地位身份,已经同这么多人未来的命运牵涉到了一起。可以说,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失。

看样子,今次若不中个进士,还真没办法同亲朋好友交代了。

孙淡笑了笑,正要说些什么。

却见巷子那头突然传来一阵轰隆的马蹄声,众人都吃惊地望过去。

却见冲过来的几个骑士都是鲜衣怒马,嚣张跋扈之极。

这几人也都做宫装太监打扮,腰上还系着象牙腰牌,显然是东厂的人。

为首的那个太监看起来武艺颇高,单手托着一个食盒,在奔腾的马背上坐得稳当。

等冲到孙淡面前,那人如鹞子一般一个腾空,稳当地落到地上:“孙先生,在下得了毕公公的托付,前来拜见。”

孙淡有些意外,问:“怎么了?”

那人将食盒奉上:“毕公公知道孙先生爱茶,特意煮了一壶工夫茶,乃是上好的福建武夷山铁观音,特意来给先生解乏。另外,这整个北京城都是待考的举人,等下怕道路阻绝,公公命我几人来为先生开道,也免得误了进龙门的时辰。”

说完话,他就将茶壶放在一个已经烧得红通通的小火炉上,热了热,倒了一杯茶送了上来。

第三百五十五章 巧遇故人

孙淡看那个东厂的太监又是杯儿又是盏儿,还自带了小火炉,鼓捣了半天,才端了一个牛眼睛大小的茶杯过来,有些发呆。

至于他口中所说的极品铁观音,喝在嘴里也没感觉有什么奇特之处,只觉得香味很是浓郁,还带着一股焦糊味。

孙淡习惯了绿茶,对这种半发酵的茶叶敬谢不敏。

一口饮尽杯中茶之后,孙淡哈哈一笑:“回去对毕公说多谢他了。”然后就跳上马车,朝一众内书堂的学员和家眷挥了挥手:“回去吧,别送了。”

“恭送先生!”内书堂众人同时一揖到地。

而枝娘和汀兰则站在大门口频频挥手,车辘辘而行,孙淡一直看着她们,直到马车出了巷子,再也看不到人了,这才将脑袋缩进马车之中。一种说不出的温暖从心头升起,他知道这九天,这两个女人都会在家里等着自己。

被人期待,被人等待的感觉真好啊!

马车在黎明的北京城中穿行,这个时候城中本就没什么人,又有东厂的人马开道,一路走得颇快,不片刻就来到了考场。

今科会试的考场依旧在顺天府学道衙门的,对这个地方孙淡可不陌生,这已经是他第二次来这里了,上一次是乡试,不过是一次省级的考试,而现在则是国家级的大考。

上一次乡试,孙淡不负众望,得了举人功名,成为正式公务员不说,还得了第一名解元。所谓连中三元,就是乡试第一名解元,会师第一名会元和殿试第一名状元。拿到解元不过是走出了第一步,孙淡并不满足于中一个进士,要中连中三元。

只有连中三元,才能名正言顺地入翰林,才能名正言顺地在将来入阁为相。否则,若一点一点熬资格,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做到阁臣那个位置。明朝选拔官员,对官员的出身和资历有一种近乎苛刻的要求,一切都要拿科举的名次和成绩说话。

等到了考场前的小广场,孙淡忙叫了一声“停”,就从马车上跳下来,对几个东厂的番子说:“你们也回去吧。”

小广场前已经积聚了很多人,看人数起码有上千人。

现在还未到卯时,考场也没开闸放人进去。所有的考生都站在广场上小声地说着话,口音也是五花八门,什么地方的人都有。其中,以江西口音居多。这却也可以理解,江西自明朝开国以来,文风鼎盛,出的进士最多。

这一千多人当中,又的已经考了许多届,在京城中住上十多年待考的大有人在。

北京乃是天子脚下,首善之区。读书人虽多,可圈子却不大。很多人日常都会经常办办文会,切磋交流学问,这么多年下来,大多也都属实。这次来参加大考,很多人都相互认识,聚在一起小声地攀谈起来。

像孙淡这种不太与读书人交往的考生还真不多,一来孙淡事务繁忙,也没那么多闲工夫同人吟诗作对,二来,他觉得保持必要的神秘感对自己的名声大有好处。

因此,广场上这么多人当中,他竟一个也不认识。

见孙淡还没进入广场就先跳了下来,为首的那个番子有些不解,道:“孙先生,厂公交代了,必须亲眼看到先生你入龙门。再说,这里乱成这样,若先生您有个三长两短,我等只有去跳金水河了。”

孙淡一笑:“不用不用,真的不用,这里自有礼部的人维持场面,又是天子的恩科,怎么可能有什么纰漏。再说,这里的考生都是有功名的读书人,不会有任何问题的。你们呆在这里,反给了有心人把柄。”

那个番子这才恍然大悟:“也是,我等若送先生你进考场,倒有舞弊的嫌疑,岂不授人予柄。也罢,我等这就退下,祝先生马到成功。”

说完,就带着手下悄悄地离开了。

目送东厂的人离开之后,孙淡也没有声张,独自一人提着考篮悄悄朝小广场的人群里走去。

刚走不了两步,耳边突然传来一声略带浙江口音的官话:“静远,静远,啊,真是你啊!”

听到有人喊自己的名字,声音还有些熟悉,孙淡心中一惊,忙转过头去,却看见一个许久没见的老熟人正站在人群中,含笑地看着自己。

此人正是邹平知县张端,而他身边则站着张璁。

张璁这个张贵妃系统的第一智囊虽然与孙淡同为政敌,却也面色如常,甚至还带着善意的笑容,这让孙淡有些意外。

说起来,张知县对孙淡可是有恩的,在以前名义上也算是孙淡的恩师。若不是他当初在县试时点了孙淡的名,孙淡现在还是一个小小的花匠呢。

对张知县,孙淡还是非常感激的。

孙淡这个人对恩仇看得极重,凡是欺负过自己的人,自然是要十倍地找回来。而对自己有恩的人,则涌泉相报。

他忙长揖到地:“原来是恩师来了,学生孙淡见过老师。”

张端忙将孙淡一把扶起:“孙大人你如今也算是七品命官,与我同为朝廷效力。你我品级一样,如今再一中进士,咱们就是平辈了。什么学生老师的,以后休要再提了。”

明朝官场上是有这么一个规矩,一旦学生与老师职位相当,就不能再做师生称呼,也不用行大礼。若学生的功名和职位高过以前的老师,而老师则要反过来参拜以前的学生。

否则,若是学生将来有大出息,做到一省的督抚,甚至入阁为相,若遇到以前蒙学时的老师。一个堂堂的二品大员,反过来拜见一个小小的秀才,也不成体统,反失了朝廷的颜面。

明朝对天地君亲师的等级制度看得极重,师排在最后一位,而官员们的官职是皇帝授予的,代表君主,顺序不能乱。这是治理国家的伦理基础,有许多讲究。

孙淡摇摇头:“一日为师,终生为父,将来就算孙淡再有出息,不也是当初老师你青眼点了学生才有的造化?”

“不妥,不妥。”张端也非常感动,反板起脸说:“国家的伦理纲常,朝廷的体制不能更改。孙大人,你的心意张端明白。不过,我们还是平辈论交吧,我年长与你,以后不妨称我一声张兄。”

孙淡这才不好意思地喊了一声:“孙淡见过张兄。”

张端这才和张璁笑了起来。

孙淡心中却有些奇怪:“张兄怎么来北京了,有怎么来了考场?”据他所知,张端可是同进士出身,也有官职。不像自己是一个举人出身的知县,为了前程说不得来走着一趟。

而他张知县可没有必要来这里再考一回。

张端微笑着回答说:“我来京城,一是我三年的知县任期已满,要回吏部述职,二来,家兄张璁又要参加今年的春帷,我特意过来送他进考场,顺便回味一下我当初会考时的滋味。”

说着话,他连连摇头:“当初那九天八夜还真是不堪回首啊,如今,我还常常梦见那九天,也常常在梦中被惊醒过来。”

张端一脸后怕的神情让孙淡很觉好笑,这可是标准的高考综合症啊。别说是竞争激烈的古代科举,就算是现代的高考。那些大学毕业后,已经工作了十多年的人还经常梦见那个可怕的七月考场。

孙淡苦笑着道:“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张兄如今回想起来虽然还心有余悸,可有时候想起来,未免没有一丝值得回味的余韵。所谓一寸惊险,一寸风光,不经历风雨,哪里去见彩虹啊?”

张端嘿嘿一声:“孙兄弟说得还真是这个道理,有的时候想起来,为兄能够在如眼前这种情形下蟾宫折桂,未免没有一丝得意。”

孙淡:“对了,张兄这次去吏部报道,也不知道会改任何处?”

张端回答说:“做了这几任官,为兄也倦怠了,倒有意回老家接手家兄所开办的那个书院,做几年教书育人的事儿。”

孙淡虽然觉得可惜,可随即一想,张知县做了这么多年官也够了。他如今也是四十多的人,以他的才具,这辈子也没有升上去的可能。就算再在这官场上混下去,也不过是换个地方当知县而已。若是在江南直隶这样的地方做知县,也算是肥缺。可若倒霉被发配到极南烟瘴之地,或者西北苦寒的所在,却没有什么意思。他现在有钱,有名,也不想再在官场上折腾下去了。他老家气候宜人,生活富足,倒是个养老的好去处。

孙淡:“张兄要回家养老了,在这里,孙淡提前恭喜你了。”

张端笑了笑:“等家兄考完,我去吏部诉完职,就坐船南归。家兄考了这么多年,今年怎么说也该中了。”

孙淡因为以前动张璁闹得有些不愉快,刚才一直没理睬他。可现在听张知县提起他,孙淡看在他的面子上,便道:“张知县你也不用担心,以罗峰先生的才学,这一科肯定会中的。”

第三百五十六章 预测

如今的孙淡也算是一个大名士,自古文人相轻,当初张璁对他还是很不以为然的。

孙淡以前写的东西张璁也看过,可对孙淡所做的诗词、话本和八股文章却嗤之以鼻。诗词本不是正**字,至于话本小说,像张璁这样的大名士,多看一眼也觉得脏了眼睛。

至于孙淡的八股文,虽然做得不错,可张璁认为自己若认真写,水准也不比他逊色多少。

可最近当他读到孙淡新著的第一卷《日知录》之后,才击节赞叹,惊为天人。

这是一本稽古有得,随时札记,久而类次成书式的百科全书,虽然目前还只有第一卷,可里面却包括经义、史学、官方、吏治、财赋、典礼、舆地、艺文等内容,若不是有真才实学的大学者,还真写不出这样的著作。

当初,张璁与孙淡互为不同阵营。而孙淡是陈皇后一系的首席谋主,而张璁则自认为是张贵妃手下第一智囊,一山不容二虎,自然是互为强敌。看孙淡也颇不顺眼,可是,敌视归敌视,现在的张璁却不得不承认,就学问而言,孙淡已经隐约与自己比肩,是一个值得尊敬的对手。

实际上,《日知录》的原作者乃是明末大儒顾炎武,老顾的学问在明朝末年可是第一流的,若他的著作不能震住人,那才是咄咄怪事。

孙淡说出这一句话,是基本于对历史的预知。在真实的历史上,这一科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