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依依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穿越之大民国-第16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东北丰富的资源进入日本,让日本的经济更加强大。实力的强大滋长了野心,也更加挑起了他们的**,对于东北更是虎视眈眈。

而与此同时东北军的力量却分散了,张学良的出国,让东北军内部无法调和。马占山在黑龙江占山为王,身为最高的军队长官还兼职黑龙**一职,军政合一,依靠苏联和塞北军牢固的统治着黑龙江。万福麟则携剩余其他东北军大军驻扎在锦州沈阳一线,东北最富庶的辽宁地区属于他的地盘。但是双方对于吉林的控制都比较无力,这里驻扎着两万英法联军,还有新增兵的三万日军,东北军实在是势弱。

华北地区,则是名义上属于宋哲元的部队掌控,富庶的京津还有紧邻塞北的地利条件,让宋哲元的实力也越来越强大,脱离东北军序列是迟早的事情。

外有强敌,内斗不和,东北军的情况遭的不能再糟糕了。

这时候只有一个人能解决东北军的问题,那就是张学良,只要他归国一切难题自然迎刃而解。

这时候张学良去国外就医已经过去了几年,他的病情不但好了,而且还长了不少见识。在德国见识了法黑斯势力的崛起,在意大利观摩了法黑斯教主墨索里尼的统治。甚至他还意志强大的戒掉了毒瘾。

终于他要回国了,发布了归国的通告,但是日期却是保密的。

显然他一回国中国局势又有一次变动,对于他的回国声明,赵书礼发表声明欢迎。蒋价石也欢迎,同时希望他再次出任东三省总司令一职。有这两大军阀的支持,显然张学良稳掌东北大权是没什么问题的。

可是张学良一掌权,日本人恐怕不会答应。一旦东北军再次拧成一股绳,对他们在东北利益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起码像现在这样肆无忌惮的扩张势力,而万福麟没能力阻止,或者通过贿赂获得更多的隐秘利益的方法就再也不能操作下去了。

因此日本人决定发动事端了,又是在东北,一夜之间日军奇袭东北军。规模浩大,总数有七万多人的日军势如破竹,带着一血九一八耻辱的重建的关东军,朝鲜驻军,铁路守备部队,沿着铁路线不分主次的攻击在辽宁的东北军。万福麟的军队被打的措手不及,不到三天从沈阳撤出,全部撤退到了锦州死守。不知道是有意为之,还是巧合,这次日军的行动仍然是发生在七月七日,因此也叫做七七事变。

还在意大利跟朋友风趣的聊着意大利每张桌子都是通心粉,每面墙上都是墨索里尼的张学良,立即动身飞回国。在途中紧急宣布就认东北军总司令,万福麟临时被任命为副司令,要他固守锦州一线。同时给宋哲元和马占山下令,让他们立即对日军进行反击。

马占山受令,立即率兵南下吉林,跟日军交上了火。

但是宋哲元却踌躇起来,没有立即行动。他有一个很好的借口,同时也是一个客观的理由,那就是日军的海军陆战队登陆天津了。日本人借口保护华北侨民,甚至还要继续深入到北京,在这种情况下,宋哲元的谨慎行动也是说得过去的。

同时张学良立刻给中央和塞北发来求援电,中央他并不指望,但是塞北他寄予很大的希望。但是这次他颇为失望,中央的态度很明确,坚决抗议强烈不满。但是塞北的态度模棱两可,虽然民间再一次群情激奋起来,日本的侨民一时间根本不敢上街,随处可能受到暴徒的攻击,但是军政都没有相应的行动。

因为赵书礼也在犹豫!

二百四十一节庐山会议

历史已经改变了,西方的法黑斯照常发展,可是亚洲却大不一样了。去年的七月七日日本人没有发动卢沟桥事变,但是却在今年发动了,发动的情况也跟历史上不一样了。赵书礼没穿越前的历史上,由于九一八不抵抗,日本毫不费力的掠夺了东北大量的利益。然后东北军在各种内外因素下,迅速的势弱,后来消失在明争暗斗之中。

但是这个历史上,九一八因为塞北军的强势介入,而发生了改变,日本人没能占领东北。因此也没有出现之后的步步蚕食,在卢沟桥附近的丰台大营确实有不少日军,但是比之历史上要少,也没有历史上那么蛮横。

因此七七事变没能按照过去的历史,也不可能按照过去的历史那样发生,而是在第二年的同日,日军直接以大规模行动开始侵华。方式仍然是突然袭击,名义则仍旧是保护铁路和侨民,因为东北确实也存在着反日的行动,日本人上街实在是不安全。经常有挑衅的日本浪人跟人斗殴,双方忽悠死伤。而铁路也是经常被不名势力所破坏,对此东北军无能为力,常惹得日本人发飙。

而赵书礼之所以犹豫,除了他把不准事态的发展,还有就是日本人在发动事变后,第一时间跟他做了解释,表示继续支持他,表示支持他现在进兵东北,把黑龙江并入塞北统治,当然前提是将苏军驱逐出黑龙江,日本人表示愿意跟塞北军一起行动对苏联驻黑龙江军队进行打击。

赵书礼不会为此利益所引诱,但是他在考虑,是不是将计就计,继续稳住日本人。把事态压制下去,毕竟日本人像他前世的历史上一样,没有宣布是侵略,并且表示对东北领土没有野心,在占领了辽宁后,立即扶持九一八后逃亡日本的大汉奸熙洽组织东北整府并任主席。同时吉林的那些杂牌东北军也投降做了伪军,张海鹏做了吉林主席。虽然说是在汉奸的统治下,但是毕竟日本人还承认这两个地方是中国领土,还没有撕破脸皮之下,赵书礼显然在考虑是不是要这么装下去,知道欧战爆发后,全世界分成两个阵营,这样中国的抵抗日本就不那么孤单了,不会像历史上那样,独自抵抗数年,而西方人则隔岸观火甚至下绊子使坏。

既然是犹豫,那么肯定也有另一方面的考虑,那就是坚决抵抗。这次不同以往了,这次日本人是来真的,不管东北将来局势如何发展,显然日本人都不会放弃这里,不会像九一八那样做出退让了。中国人的反击将是一次大规模的国战了。那么在像以前那样塞北军倾力独自抵抗,显然是不可能的,即便胜利了自己也垮了。而且既然是国战,那么没有必要,也不可能塞北军独自来打,是到了团结全国民众,一致对外的时候了。同时抗日并不完全是一件坏事,在赵书礼的印象中,抗日是伟大的,各种势力摒弃前嫌团结一致,这实在是中华民族最光辉的时候。同样利用日本的野蛮侵凌把全国各个势力统一起来,这为将来的实际统一打下一个基础,有可能不用像过去发生的那些惨烈的内战,白白流血,而是大家通过商谈和平统一也说不定。

反正抗日是迟早要打的,那么把民族的血流在抵抗外敌中,来凝聚人心达到统一,岂不是比通过惨烈的内战来达成统一要少很多牺牲,而且这种外战中的牺牲也比内战要光荣和正义多了。民族也不用出现后来的大争论,探讨内战的正义性了。

既然要团结大家,那么就必须要各个军阀来表态。

终于在赵书礼秘密建议下,蒋价石发起了一次大会议,会议在蒋价石的地盘,江西的庐山举行,成为庐山会议。

蒋价石之所以发起这次会议,开宗明义的表明是探讨抗日大事,不是因为他突然雄起了,而是因为赵书礼送给了他一个密议。是日本人跟塞北商谈的密议,日本人表示希望塞北军南下,跟日本人一起攻击中央,将来统一的中国将由赵书礼主掌。而日本人得到的利益则是,东北三省并入日本。同时赵书礼把塞北的大致部署向蒋介石透露了一下,大部分塞北军部署在靠近东三省的边境,另一部分部署在山西北部,靠近河北北部地区。

赵书礼把日本人提出的这个提案,原封不动的抄了一份悄悄的交给了蒋价石,同时又透露了塞北军的部署情况,以蒋价石的聪明,他很容易就猜到了赵书礼的意思。把日本人的密议提案给蒋价石看,人让蒋价石明白,塞北军南下作战是有利可图的,同时又把部署给蒋价石看,又让他知道,塞北军既可以南下作战,又能够东进东北跟日本人死磕,至于南下还是东进就要看蒋价石的了。

蒋价石如果抗日,那么塞北就东进,如果蒋价石不抗日,那么就要抗击塞北军了。蒋价石只有两个选择,是跟在日本支持下的塞北军作战,还是联合塞北军跟日军决一死战,当然蒋价石还有第三条路,那就是投降日本人,攻击塞北。但这第三条显然不可能实现,因为谁都可以投降日本,比如塞北军,但是唯独他不能,因为在中国他代表的是中央。有时候占据中央,确实占有大义,但是有时候却失去了灵活性,没有主动权。

于是蒋价石接受了赵书礼的建议或者说是威胁,他召开了庐山会议。

各大军阀纷纷响应,都派人或者亲自前往开会,广西的李宗仁没去,但是派去了二号人物白崇禧,三号人物黄绍竑还在中央任职。山西的阎锡山派出了商震,杨虎城派去了自己的副官,马步芳也让马步青前往,川军、滇军、黔军,纷纷派人前往,至于最前线的东北军自然没理由不参加,沈鸿烈这个老油条是代表。

而提出秘密建议的赵书礼,则没有派人前往,这种态度似乎十分的暧昧。

给了外界无限的遐想,立即就有报纸开始披露,塞北军这次不愿意跟日本人反目了,日本在塞北有大量的利益不假,但是塞北同样存在大量的日资企业,现在的塞北已经不是过去的塞北了,塞北跟日本实乃紧密一体的经济体。事态继续发展,各个媒体大肆抨击塞北,说塞北不但不愿意跟日本作战,恐怕还有要借日本的力量南下的意思。

随着蒋价石主持的庐山会议的进行,有越来越多的军阀表明了态度,表示愿意派兵北上作战,塞北的名声,赵书礼的名声越发的臭了起来。而蒋价石却越来越有威望了,他对此自然很满意,因为自从赵书礼塞北军阀崛起后,他的正面形象就越来越差,反面的评论越来越多,这次他总算是出了一口气。

而赵书礼依然在冷眼看着事态的发展,他就是要让这种压力,塞北军的压力,把全国民众都逼到一起凝聚起来,哪怕这种凝聚是围绕着蒋价石而不是自己呢。同时塞北军不表明态度,那么日本人行动起来就有所顾忌,不会那么肆无忌惮,不是怕,而是他们看到有可能花费很小的代价就搞定中国各大势力。他们不是傻子,能够借力打力,借助塞北军灭掉其他的反日武装,在回头来收拾塞北军这种买卖他们愿意做。

可是塞北是一个自由的地方,这里的媒体收到的控制几乎没有,从来抨击整府的舆论从来没有断过,塞北大力建设公用工程,他们说领导人没有眼光没有能力,滥用民力;大建工业,造成了通胀,他们说这根本是浪费民财,不顾惜民生;塞北军强力雄起去东北作战杨民族威风,他们会说穷兵黩武不管百姓的生死;现在塞北软弱下来了,他们就更抨击了,说领导人是汉奸是石敬瑭是儿皇帝。

这样的舆论煽动了大量的盲目青年,他们整日间在街上大喊口号,遇到个头稍微低点的人就怀疑是日本人,二话不说拉过来盘问说的不好,口音不对他们就敢当成日本人胖揍一顿。连军队本身都受到了影响,许多底层官兵非常激进,给自己的上级施加压力,说全国各地抗日的呼声都这么高了,为什么塞北军不行动。还搞出了什么大签名给赵书礼,要求东进。

政界官员则搞出了什么联名上书,希望赵书礼派人也去参加庐山会议。

赵书礼顶住了压力,庐山会议直到结束塞北都没有去参加,最终庐山会议作出了决议。蒋价石向日本人发出呼吁,希望他们本着和平的诚意,撤出在东北的所有军队,还东北,还中国,还亚洲以和平,否则就是对中国四万万百姓的挑衅,是对全世界和平的威胁。同时像全国民众发出呼声,一旦战争发生,当地不分南北,人无分老幼,皆有保土卫国之责,战至最后一滴血。但是蒋价石始终没有发出明确的意见,对日本是战是和,在模棱两可间。

但是庐山会议还是有成果的,各大军阀旅行了他们的诺言,川军各大派系派遣了十万军队出川,先到中央报道整编,然后就要北上。广西广东组成了联军,有白崇禧任总指挥,北上到武汉集结待命随时北上华北。云贵的军队也到江西报道,编入中央军作战。

因为此种种,蒋价石捞足了声望。全中国都在看着蒋价石的下一步行动,但是蒋价石没有行动,这时候轮到他等了,等塞北军的反应。

而赵书礼还是在等,他在等张学良的归国。

二百四十二节扩大侵华

张学良已经回国了,他的飞机经过苏联在新疆降落,然后第一时间返回了东北,到锦州接过了万福麟的指挥权。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3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