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依依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国历史的b面-第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ち业摹U龌饰患坛腥耍浼涞陌乖嗍侄我欢ê芏啵镏赫钪杖∈さ挠辛礁鋈思戳礁鐾馄荩桓鼍褪瞧扌帜旮ⅲ硪桓鼍褪蔷司寺】贫唷D旮⒌淖饔檬牵晔系笔闭诖ㄉ伦芏饺紊希赫挠辛赫咧辉湿B072时任抚远将军,驻兵甘肃。允NB072握有重兵,足以对
  雍正构成威胁,但年羹尧的防区恰恰可以阻止允NB072由甘肃入京。年羹尧在关键时刻
  做到了这一点。雍正的舅舅隆科多时任九门提督,负责保卫皇帝及维护京城治安,由于隆科多出面拥戴雍正,北京城内的众皇子才没能在遗诏宣布后动手威胁雍正的安全。而且,遗诏宣读人就是隆科多,这中间的秘密究竟如何,更没有人能够弄清楚。问题在于,雍正在得到这样两位外戚的有力帮助登上龙辇之初,其对年、隆二入的褒奖、宠信筒直无以复加,因为那还是一个特殊时期。两年以后,情况就发生了变化。雍正的权力已经牢牢握在手中,人们对康熙死后政权的更替过渡渐渐有闲暇反思和琢磨了。而如果说雍正的帝位得来确实是靠第三只手,那么年羹尧和隆科多既是阴谋的参与者,又是事件的知情人。这样,找一个借口,从明处除掉当时的参与者、知情人以补暗处的旧日道德之缺就势在不免了。所以,并没有看出年羹尧有什么明显的不忠和过失,年氏先是由抚远大将军调任杭州将军,不久又撤职令其自裁。与此同时,隆科多也被宣布犯有41条大罪,最后囚禁而死。从这一事件的发生与发展看,年、隆二人当初帮雍正夺取权力是属于自愿;而雍正后来裁处两人又属不得不如此之举。因为在太平盛世里,皇帝的德风远比政绩更重要。为了使人们忘记过去,雍正似乎必须抛出当年的同盟者,两个真心实意帮助了他的外戚。
  在漫长的中国古代历史上,外戚专权常使人憎恨,人们以为外戚似乎真的可以为所欲为。而实际上,包括外戚在内,除了皇帝之外其他人都不过是皇帝整个棋盘上的一个卒子,至多也不过是一个马而已。利用外戚,抑制功臣豪强,力争做到兵来将挡,水来土掩,这其中的真真假假、虚虚实实,怕只有皇帝自己才最清楚吧。帝王适时适当地利用外戚,谁人见过学此道有老师教授,有书籍可读?“纸上得来终觉浅”,不具体操作,不亲自体验,说破老天也是白搭。我们上面罗列、分析的就是操作,就是体验,就是不学而得来的“术”。

  /* 15 */




  帝 王
  驭臣之法(之一):1。自树威信



  帝王掌管天下需要各方面力量的支持。在这诸多力量中,中央执行机关里的行政长官,特别是那些资深且有能力者,更常常成为帝王要优先考虑的对象。既要调动他们的忠诚心和积极性,又予以适当限制和合理控制,这是再理想不过的。因为没有这些人的工作,帝王将一事无成。如果使用不当、控制不严,帝王也会大权旁落。究竟如何驭臣,这其中不仅多有花样,而且也颇具难度。
  做了皇帝的人并不一定是最有威信的人,而一旦身为国主,树立威信又是绝对必要的。比如秦始皇在统一天下、位至至尊以后曾经多次到全国各地巡游,每到一地,他都要刻石立碑,碑文写的无非是他身为皇帝的功劳和辛苦。这样一而再、再而三,不厌其烦地自我标榜,其目的无非是要建立自己的威信,在百官和百姓中确立自己不同于他之外任何人的特殊地位,秦始皇的这一举动,在其驾驭臣下方面确实起到了预期的作用。
  灭秦建汉的汉高祖刘邦也深知自树威信的重要性,有两件事很能说明他对这一问题的敏感和自觉。其一,刘邦在平定天下以后,有一次在洛阳南宫摆酒设宴,问群臣项羽之所以失天下、自己之所以得天下的原因,群臣各有所答,但都不中肯綮。刘邦自己总结说:“在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方面,我比不上张良;在管理国家行政事务、安抚百姓、给前方战士提供足够给养方面,我比不上萧何;而在率领百万大军,战必胜、攻必取方面,我更比不上韩信。张良、萧何、韩信三人,都是杰出的人,我能任用他们,这是我获得天下的重要原因。”刘邦这番话既直言不讳,又入情入理。你与其说他是在讨论汉得天下的原因,不如说是为了自树个人威信。特别是他巧妙地运用欲扬先抑法,先谦虚地称赞张、何、韩三人,然后话锋一转,那意思是说,他们三个“人杰”都愿意为我所用,那么我的高人一筹不是不言自明的吗?
  另一件事是,刘邦在得了天下以后,大臣们整天大吃大喝,这些人大多缺乏文化教养,完全不懂礼仪,喝醉酒就吵吵嚷嚷,甚至舞刀动枪,这使刘邦很不开心。这时有个精明的儒生名叫叔孙通的看出了刘邦的心事,就建议刘邦制定礼仪。刘邦虽然是个粗人出身,但他马上意识到了叔孙通建议的价值,于是当即命令叔孙通尽快去做。叔孙通遵照刘邦的旨意,找来三十多个懂礼仪的儒生没日没夜地抓紧排练。一个多月以后,儒生就演练成熟,正好这时大汉定都长安,刘邦就把叔孙通排练的这套礼仪原原本本地运用在大臣们身上。群臣照礼仪进殿陆续接受刘邦的召见,按官阶高低依次向刘邦行叩拜之礼。进见的大臣都俯首低眉,恭敬备至,整个召见过程井然有序。自此以后,刘邦端坐于上,群臣用礼仪进宫接受召见,就自然成为一种规矩。借礼仪制度建立个人尊严、提高个人威信,这是刘邦有意而为的。所以,当刘邦目的达到以后竟喜不自禁地说:“我现在才算真正体会到当皇帝的尊贵了。”
  清代的乾隆皇帝也在自树威信方面动过脑筋。他是大清帝国的第四任皇帝,他之前是其父雍正帝。史有明文记载,雍正治国一向以严苛著称,对待政敌,雍正多是残酷无情地打击;即使对待宗室、功臣,他也从不讲情面,深文周纳,置之死地而后快是他为人的最大特点。雍正在位十几年,朝野上下对他的为人和为政极其不满。乾隆对于这一点是相当清楚的,所以他登基以后做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大刀阔斧地平反雍正钦定的一批冤、假、错案。比如他恢复了被雍正开除的允NB072等人的皇室成员身份;从狱
  中放出允NB072,并赐封为恂郡王;对在年羹尧一案中受牵连的人员,逐一官复原职。尽管乾隆上台后的行政口号是“以皇考之心为心,以皇考之政为政”,但他所做的第一件政事就是否定雍正的政绩。年纪轻轻、根基不深的乾隆事实上是看准了当时的政治形势,以否定父亲雍正的政绩来为自己打开局面、树立威信的。果然,他的这种作为马上得到在雍正苛政下饱受压抑的朝野上下的拥护,很快他的明君美名就在朝野上下传扬开了。

  /* 16 */




  帝 王
  驭臣之法(之一):2。猎人与猎狗



  皇帝御前臣将多多,区别对待、分级管理和任用是平衡大臣心理、调动各方积极性的有效办法。西汉开国皇帝刘邦在未起事之前,曾经是家乡沛县的一个亭长,后来做了丞相的萧何则原是沛县主吏掾。刘邦有一次到咸阳服差役,同事们都送给刘邦三个钱,而萧何却独独送刘邦五个钱,这关系就显得比别人亲近。刘邦起事后,萧何率整个家族一起投到刘邦麾下,而且还尽力为刘邦出谋划策、招揽人才。在灭秦和后来的楚汉战争中,萧何虽然没有随刘邦在战场上厮杀,但在刘邦被项羽接连击败,很多人离刘邦而去的情况下,萧何一直坚持从吴中招募军队,补足供应。战事不利,刘邦曾多次逃亡山东,萧何却一直坐守关中支持刘邦。毫无疑问,萧何为刘邦赢得天下,起到了无可替代的作用。
  刘邦平定天下后论功行赏,他认为萧何功劳最大,就封萧何为NB073
  侯,食邑八千户。为此,一些大臣提出异议,说:“我们披坚执锐出生入死,多的打过一百多仗,少的也打过几十仗,攻打城池,占领地盘,大大小小都立过战功。萧何从没领过兵打过仗,仅靠舞文弄墨、口发议论,就位居我们之上,这是为什么?”刘邦听后问:“你们这些人懂得打猎吗?”大家说:“知道一些。”刘邦又问,“知道猎狗吗?”大家回答:“知道。”
  刘邦说:“打猎的时候,追杀野兽的是猎狗,而发现野兽指点猎狗追杀野兽的是人。你们这些人只不过是因为能猎取野兽而有功的猎狗。至于萧何,他却是既能发现猎物又能指点猎狗的猎人。再有,你们这些人只是单身一人跟随我,而萧何可是率全家数十人追随我的,你们说他的这些功劳我能忘记吗?”这一番话,说得诸大臣哑口无言。在刘邦看来,功臣也有三六九等,就像猎人和猎狗一样,虽然都在为获取猎物奔忙,但猎人的作用要远大于猎狗。那么优先考虑,更加重用前者,则是不会有问题的。
  萧何是刘邦忠诚的而有能力的后勤部长,以保障后方供应而深得刘邦信任。而三国东吴的周泰是位武将,因战功卓著而很得孙权喜爱。建安二十三年,曹操与孙权在濡页交战后各自退兵。孙权留平虏将军周泰为镇守濡页主将。当时,负责镇守濡页的另外两名偏将是朱然和徐盛。朱、徐二人都出身江东的望族,他们对受周泰这个出身寒门的人指挥很不服气。孙权得知这一情况后,借到前线视察的名义,来到濡页,置酒宴款待众将。席间,孙权乘众人酒酣耳热之际,让周泰脱去上衣,露出身上的累累伤痕。孙权指着周泰身上的伤痕一一询问是哪次战斗中留下的,周泰逐一作答。最后,孙权拉着周泰的手流着眼泪说:“将军临战勇如猛虎,从不计安危,以至数十次负伤,我怎么能不像亲兄弟一样对待你,把重任托付给你呢?”孙权的一番表演,不露形迹地表彰了周泰,也同时向守城将士表明了一个态度:朕十分信任周泰。朱然、徐盛等人听后明白了孙权的用心,不得不当即表示从此甘愿听从周泰指挥。
  上述萧何、周泰二人,一有盖世谋功,一有满身伤痕,所以使得刘邦和孙权有充足理由说服他人,以确立萧、周与众不同的“猎人”地位。如果帝王选择的“猎人”尚未建盖世之功,还没有充足的理由去慑服别人,而遭到他人阻拦时,那么帝王会另辟蹊径、推倒障碍,以确立自己认定的“猎人”的地位。因为这样会使帝王收到更大更多的利益。前秦的苻坚自打结识王猛后,君臣情投意合,倾心相委,相见恨晚。苻坚“自谓刘玄德之遇诸葛孔明”。王猛在不断受到苻坚重用的同时,也常遭到士族集团中许多人的非议。老臣樊世就曾当面斥问王猛:“我们辛苦种田,就是为了让你来白坐着吃饭的吗?”意思是说,我们打下江山,你凭什么坐享其成、指手画脚?王猛也不示弱
  ,反唇相讥说:“我不但要让你们为我种田,还想要你们为我做饭呢!”樊世气愤已极,大吼:“我与你誓不两立!”苻坚知道此事后,由于看到樊世已经成为确立王猛“猎人”地位的障碍,就决意为王猛踢开脚下这块石头。一次,樊世和苻坚议论政事,因意见不一,发生争执,樊世一时激动得忘记了君臣礼仪。苻坚见时机已到,借口说樊世图谋不轨,要加害于己,就此下令把樊世杀掉了。打这以后,大臣们对王猛俯首贴耳、惟命是从,王猛的“猎人”地位由此确立。苻坚杀樊世而树王猛,井非仅为王猛考虑。因为王猛与自己倾心相投,王猛一定程度上就是自己的代理人、代言人。树立王猛,其实就是树立苻坚自己。这一点,苻坚是绝对不会弄错的。

  /* 17 */




  帝 王
  驭臣之法(之一):3。偷梁换柱



  古代君臣之间多为相互依存、相互利用关系,君为臣做主,臣为君服务。帝王对臣下的褒贬升降,甚至生杀予夺,一般都是经过认真思忖考虑的,而考虑的标准无非两条:一是感情,一是利益。但细想起来,帝王的感情是有限的,皇室的利益也不是无边无际。所以帝王有利益给甲大臣,就难免要亏乙大臣。这其中的道理真有点像儿童做游戏时说的,好事轮到谁,谁高兴,而坏事则是轮到谁,谁倒霉。但有时情况特殊,属于非正常的例外,帝王不希望倒霉的臣下却眼见要倒霉,那么在可能的情况下,帝王仍要扭转乾坤,方法之一就是偷梁换柱,嫁祸他人。
  北朝十六国时,后赵石虎的太子石宣骄奢淫逸,大造宫殿,役使民工数万之多,百姓怨声载道。禁军领军王朗上奏皇帝石虎,希望他能对太子的行为加以阻止,但因此却开罪了太子石宣。建武十年,天空中出现了“荧惑守房”的星象。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