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依依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道教史-第1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顾化,其后不能行之。是以验子重于齐适梁,梁惠三郊迎,执宾主之礼;适赵,平
原君例行撤席;如燕,昭王拥着先驱,请列弟子之座而受业,筑喝石官,身亲往师
之,作《主运》。其游诸侯,见尊礼如此,岂与仲尼菜色陈蔡,孟柯困于齐梁同乎
哉?
  从这段话看来,求神仙底最初步骤是先找到神仙所住底地方。在战国未,天文
地理底知识发达,欢衍一方面从自然现象底变化附会阴阳五行说以说明人间底命运,
一方面依所知底地理以寻求仙人住处。方土及文学之士又增益许多怪异的说法,仙
人与不死药底信仰因此大大地流行,到秦始皇,更为隆盛。《史记·封禅书》说:

  自齐威、宜之时,驻子之徒论著终始五德之运,及秦帝而齐人奏之,故始皇采
用之。而来毋忌、正伯侨、充尚、羡门子高,最后皆燕人,为方仙道,形解销化,
依于鬼神之事。驻衍以《阴阳人《主运》显于诸侯,而燕芬海上之方士传其述不能
通,然则怪迂阿诙苟合之徒自此兴,不可胜数也。自威宣燕昭使人入海求蓬莱、方
丈、流州,此三神山者,其传在勃海中,去人不远,患且至则船风引而去。盖尝有
至者,诸仙人及不死之药皆在焉。其物禽兽尽自,而黄金银为它闭,未至望之如云,
及到,三神山及居水下,临之,风辄引去,终莫能至云。——世主莫不甘心焉。及
至秦始皇并天下,至海上,则方士言之不可胜数。始皇自以为至海上而恐不及矣,
使人乃资童男女入海求之,船交海中,皆以风为解,日:“未能至,望见之焉。”
其明年始皇复游海上,至琅邪,过恒山,从上党归。后三年游喝石,考入海方士,
从上都归。后五年,始皇南至湘山,登会稽并海上,冀遇海中三神山之奇药,不得,
还至沙丘,崩。




  始皇到处封禅,求不死之药,可以说最热心求神仙底第一人。汉武帝时,这信
仰更加发展,直到汉末张道陵之徒采神仙家底信仰以立道教。魏晋以后,神仙底寻
求乃成为道土所专底事业。但在神仙说初行底时候,也有一派只以神仙舢山或帝乡
来寄托自己的情怀,不必信其为必有,或可求底。这派可以称为骚人派。骚人思想
实际说来也从神仙思想流出,而与道家底遗想更相近。《楚辞》里如“漠虚静以恬
愉兮精无为而自得”,“下睁饿而无地兮,上寥廓而无天;视倏忽而无见兮,听倘
恍而无闻;超无为以至清兮,与泰初而为邻”,都含着很深沈的道家思想。在《离
骚》里充分表现道家化的骚人思想。汉初贾谊之《吊屈原》人鹏鸟赋》,取意于
《庄子》,还带着悲观的骚人情调,但到了司马相如,便从愁怨变为萧洒出尘之想
了。
  神仙住处在典籍上,以《列子》所载底为最多。青木先生说神仙说底发展可以
分为地仙说与天仙说两种,而地仙说更可分为山岳说与海岛说。山岳说以仙山为在
西方底山岳中,以昆仑山为代表。海岛说以为在勃海东底海中神山。神仙住在山上
源于中国古代以山高与天接近,大人物死后,灵魂每归到天上,实也住在山顶。他
海经》称昆仑说是“帝之下都”,其余许多山都是古帝底台。神仙思想发达,使人
想着这种超人也和古帝一样住在山上。故神仙住在山岳上比较海上及天上底说法更
古。在《楚辞》、《庄子》、《山海经》所记底神仙都是住山岳底。到齐威、直以
后才有海上神山底说法。海上神山不能求得,乃渐次发展为住天上底说法。可以说
自汉代以后才有升仙底故事。
  《列子》所记底神仙故事,可以看出秦汉人先从神人住处再发展到不死国底追
求。神人住处,只是理想国,不必是真境,如化人宫、华前国、终北国、列姑射山
是。神仙住处,是不死国人以为实有其地,可以求到底。
  一、《化人之宫这记载在惆穆王》第一段。
  周穆王时,西极之国有化人来,入水火,贯金石,及山川,移城邑,乘虚不坠,
触实不核,千变万化,不可穷极,既已变物之形,又且易人之虑。穆王敬之若神,
事之若君,推路寝以居之,引三牲以进之,选大乐以娱之。化人以为王之富室卑陋
而不可处;王之后撰腥线而不可飨;王之嫔御膻恶而不可亲。穆王乃为之改筑,土
木之功,储圣之色,无遗巧焉。五府为虚,而台始成,其高于恻,临终南之上,号
日中天之台。简郑卫之处于,娥描靡曼者,施劳泽,正峨眉,投弃马,衣阿锡,曳
齐纨,粉白黛黑,佩玉环,杂益若,以满之;奏《承云》、《六莹》、《九韶人
《晨露》以乐之。月月献玉衣,旦旦荐玉食,化人犹不舍然,不得已而临之。居士
几何,谒王同游。正执化人之祛,腾而上者中天乃止暨及化人之官。化人之官,构
以金银,络以珠玉,出云雨之上而不知下之据,望之若屯云焉。耳目所视听,鼻口
所纳尝,皆非人间之有。王实以为清都、紫微、钧天、广乐,帝之所居。王储而视
之,其宫树若累块积苏焉。王自以后数十年不思其国也。化入复谒王同游,所及之
处,仰不见日月,俯不见河海。光影所照,王目眩不能得税。音响所未,王耳乱不
能得听。百骸六脏,修而不凝,意迷精丧,请化人求还。化人移之,王若殒虚焉。
既辑,所坐犹向者之处;侍御犹向者之八;视其前,则酒未清,肴未瞩。王问所从
来。左右自:“王默在耳。’油此,穆王自失者三月,而复更问化人。化人口:
“号与王神游也,形奚动哉?且囊之所居,莫异王之宫?囊之所游,奚异王之圃?
王问恒疑,暂亡变化之极,疾徐之间,可尽模哉?”这是精神游于天上底仙乡底例。
实际地说,不过是方士底幻术,因与道家远游底思想相合,故作者采为穆王周游底
引子。这故事恐怕是经过魏晋间底创作。文体也不很早,绝不像出于秦汉人底手。

  二、华前国华普国底放事性质也与化人宫相似,记黄帝做梦游到那里。作者藉
神仙家说来描写道家底理想国。在《老子》底小国寡民主义和赃子·山木》底建德
之国底理想上,华管国加上神仙的气味。《黄帝篇》说黄帝底梦游说:
  华管氏之国在拿州之西,台州之北,不知斯齐国几千万里,盖非舟车足力之所
能及,神游而已。其国无帅长,自然而已;其民无嗜欲,自然而已。不知乐生,不
知恶死,故无天殇。不知亲已,不知疏物,故无爱憎。不知背逆,不知向顺,故无
利害。都无所爱憎,都无所畏忌,入水不溺,入火不热,研挞无伤痛,指搞无痕痒,
乘空如履实,寝虚若处床。云雾不核其视,雷霆不乱其听,美恶不滑其心,山谷不
顾其步,神行而且。黄帝既寐,怕然自得,召天老力牧,太山稽告之日:“朕闹居
三月,斋心服形,思有以养身治物之道,弗获其术,疲而睡,所梦若此。今知至道
不可以情求矣。肤知之矣,肤得之矣,而不能以告若矣!”
  又二十有八年,天下大治,几若华臀氏之国,而帝登假,百姓号之,二百余年
不辍。
  黄帝升天之说始于汉代,大概是在道家推尊他为教祖以后。在战国时代想必有
许多假托黄帝底书,故在《列子》里常见“黄帝之书日”底弓向。汉初黄老道确立,
对于黄帝底神话也随着创造出来。华前国可以看为汉代道家底理想。
  三、终北国《场问篇》说禹曾到此国,周穆王也到过。这国底情形是:
  滨北海之北,不知距齐州几千万里,其国名日终北,不知际畔之所齐限。无风
雨露露,不生鸟兽虫鱼草木之类。四方悉平,周以乔涉。当国之中有山。山名壶领,
状若额甄,顶有口,状若员环,名日滋穴,有水涌出,名日神演,臭过兰椒,味过
酷酸。一源分为四,评注于山下,经营一国,土不悉遍。土气和,亡札厉。人性婉
而从物,不觉不争,悉而弱骨。不骄不忌,长幼侪居,不君不臣。男女杂游,不媒
不聘。缘水而居,不耕不稼。土气温适,不织不衣。百年而死,不天不病。其民事
阜,亡数有喜乐,亡衰老哀苦。其俗好声,相携而迭谣,终日不辍音。饥俄则饮神
演,力志和平,过则醉,经旬乃醒。休浴神演,肤色脂泽,香气经旬乃歇。
  终北底人民所过底是极自然的生活,但到时候也会死。神演不是不死药,只是
~种生命酒。这国人没有衰老哀苦,只有生死,还保存着纯粹的道家理想。
  四、列姑射山从《庄子·逍遥游》里“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一句看来,姑
射山在很早的时候已被看为神人居住底处所。他海经》记姑射已有海陆二处。《东
山经》记姑射、北姑射、南姑射三山;《海内北经》记列姑射及姑射国。郝缆行
《山海经笺流汹《庄子》所云藐姑射之山在汾水之阳,而列姑射则在海河洲中。这
可以看为从山岳说移到海岛说底例。《黄帝篇》说:
  列姑射山在海河洲中。山上有神人焉,吸风饮露,不食五谷,心如渊泉,形如
处女。不偎不爱,仙圣为之臣。
  不畏不怒,愿感为之使。不施不惠,而物自足。不聚不敛,而已无想。阴阳常
调,日月常明,四时常若,风雨常均,字有常时,年谷常丰,而土无札伤,人无天
恶,物无疵病,鬼无灵响焉。
  这也是从道家思想创造出来底。总以上诸处底情况说来,那里底土地是很丰裕,
气候是极其和适。饮食男女之事未尝没有,不过顺自然的要求而行便了。那里底人
物个个像处子一样,没有衰老疾病愁苦底事,随意所适,上天入地都很自在。没有
社会国家,没有上下尊卑,人人都不受任何拘束和裁制。活到天年完尽底时候也就
物化了。严格说来,这还木是他乡,因为仙乡必有不死药,只有生而无死。神仙信
仰发展后,方士才认定在地上确有仙人住处,不像从前的空想了。这实在的仙乡不
在天上而在离人间遥远的地方,最著的是昆仑山与勃海中底三神山。此中,昆仑底
故事恐怕是仙乡最古的传说。
  一、昆仑山《周穆王》说穆王听化人底话,一意求仙,‘不恤国事,不乐臣妾,
肆意远游。命驾八骏之乘,右眼翩紧而左绿耳,右驻赤攀而左白梁。主车则造父为
御,离商为右。次车之乘,右眼渠黄而左逾轮,左驻盗细而右山子。柏夭主车,参
百为御,奔戎为右。驰驱千里,至于巨冕之国。巨龙氏乃献白鸽之血以饮王,具牛
马之握以洗王之足及二乘之人。已饮而行,遂宿于昆仑之阿,赤水之阳,别回升昆
仑之丘,以观黄帝之宫而封之以治后世。遂宾于西王母,筋于瑶池之上。西王母为
王谣,王和之,其辞哀焉。乃观日之所入,一日行万里。王乃叹曰:放乎!予一人
不盈于德而谐于乐,后世其追数吾过乎?”
  这记载与《穆天子传》差不多。穆王驾八骏周游天下底传说,也见于《楚辞·
天问》“穆王巧梅,夫何为周流?环理天下,夫何索求?”可见这传说在骚人时代
已从北方传到南方。西王母所住底地方本与昆仑无涉,《庄子·大宗师》记在昆仑
底神名堪坏,而西王母所住底是少广。少广,注说“司马云穴名,崔云山名,或西
方空界之名”。《山海经·西山经》说西王母所住底是玉山,玉山在昆仑之西,亦
名群玉山。《海内北经》“西王母梯凡而戴胜权。其南有三青鸟,为西王母取食,
在昆仑虚北”,《淮南子·地形训》“西王母在流沙之濒”,是指西王母石室所在,
也与昆仑无关。西王母底原始形状也不是神仙,只是一种山怪。《山海经·西山经》
说它底形状如人,豹尾、虎齿、善啸、蓬发、戴胜,居河水之涯,司天灾及五残。
其次,有以西王母为西方底国名底,例如《尔雅·释地》说:“孤竹,北户,西王
母,日下,谓之西荒。”以西王母为女仙,大概是道教成立以后,魏晋时代底说法。
《洞冥记》及《汉武内传》都是魏晋间底作品,故所记西王母与汉武帝底关系都是
很晚的话。在魏晋间更以东五公与西王母对待,以他们为男女仙底领袖,如《神异
经》及《拾遗记》所记都是当时底道土所造出底。
  关于昆仑山,记得最详的或者是《淮南·地形训》,及《山海经·西山经》及
《海内西经》。《地形训》说:“掘昆仑山虚以下地中有增城九重,其高万一千里,
百十四步二尺六寸。上有木禾,其修五寻:珠树、玉树、徒树、不死树,在其西;
沙棠、琅歼,在其东;绔树在其南;碧树、瑶树,在其北。旁有四百四十门,门间
四里,里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