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依依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重振大明-第50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以他便做出了一个比较稳妥的处置手段,这一干将领,除个别最严重的人,以及在事发之后依然有着不轨心思的人外,其他人都只是被除去了一切职务,打发回了家乡当平头百姓去了。当然,人也是杀了几个的,那些是着重宣传的典型,为的就是给那些受压榨的军士一个交代。

做完了这个,朝廷又发出了明文,向民间征召兵丁,保家卫国。这一次不再行那朱元璋时的军户制度,而是改为的募兵制,不但当兵的可以随时离开军队,就连军队也能因为兵员素质的差别而遣送走士兵。当然,如今当兵的待遇已经比之以往要高了许多,除了充足的田地之外,还有不菲的军饷可用,足够让一般的人家心动了。

其实这募兵制早在嘉靖年间就悄然盛行了,那时候为了对付倭寇,戚继光等名将就从东南各省自己招募人马,这比之当时的卫所官军战力要强得多,倭寇也正是因此而被赶回了海外,得保东南的太平。不过朝廷对此是根本不会承认的,所以很快地这些被冠以“某家军”名字的军队就最终不见了。

可是这种募兵制因为所得战士的素质要远高于子承父业的军户制度,所以还是被有心人给继承了下去,比如之前的辽东军。孙承宗当初就是看通了这一层,才会在辽东招募当地青壮组成了辽东精兵,并且一守国门就是是多年的。

这一点,不论是唐枫以现代人的思维,还是之后跟随着孙承宗学习的时候所得到的指点,都是很清楚的。所以在这一次对军队进行改革的时候,他毫不犹豫地就将之给推了出来。

军中有见识的人都深明军户制度的不合时宜,所以虽然有些微词,但阻力却并不大。在到了次年的春末之后,这种新的军队制度就得到了推广,而且被所有各省的卫所所奉行。

有自由的出入军中的前提,再加上现在当兵的所得也比以往要丰厚了许多,这使得原来对军队有着看法的百姓们也放心地让自己家的男丁当上了兵。而且现在大明的外敌已经尽数被除,当兵的危险系数大大地降低了,百姓们自然更不怕自家的孩子因为当兵出什么事了。不过一些有着偏见的人还是很多的,一些富庶的地方几乎没有子弟入伍,这却也有些头疼。

对这些情况,唐枫通过各种渠道都得到了掌握,他知道要一下子扭转百多年来大明百姓对军队的看法很不容易,能让他们不那么抵触已经很是难得了,便不再拔苗助长,只等着用时间来使这一制度完全地被天下人所接受。

解决军事方面的问题的同时,唐枫的目光还落在了更大的一件事情——农业上。中国向来以农业大国自居,而在更早的大明时,更是有八成以上的百姓是农民,没有一件事情比让农民得到实惠更重要的了。

虽然前些年由沿海地带引进的一些新的作物在东南一带的种植情况很是乐观,可是在中原地区,因为根深蒂固的思想,这些新作物并没有得到百姓们的信任。他们祖祖辈辈都靠着种五谷为生,现在突然跑出这么些从不曾见过的作物来,这让百姓们如何能够放心地种植呢?所以虽然这些作物的种子已经传到了中原各地,可实际上种植的却不过寥寥。

唐枫也明白百姓们的保守思想,但他更清楚地知道要想在粮食生产上得到突破,就必须将这些新的作物也一样大面积的种植下去。但他又不好用强硬的手段命百姓们照自己说的做,那就只有用一些委婉的办法了。

好在随着对海禁的开放,以及商业的兴旺,大明的国库已足够充盈,唐枫便借此而做出了一个决定。他让各地衙门都传下了话去,只要有那肯尝试着种植玉米和甘薯等新作物的人家,官府一律补给他们足够一年所需的银两和粮食,另外还会相应的减少部分的税赋。

如此一来,果然大大地增加了各地百姓的兴趣,既然官府能负担一切,而且少交不少的税,百姓中不少胆子大的便作了尝试。他们从官府手中拿到了玉米等作物的种子,并且签下了文书,就这样农业方面的改革也开始了。

许是老天也想促使唐枫的改革能够成功,居然在这一年里没下几场雨,但天气却很是寒冷,这导致了原来的作物都欠收了。但很是好养活的甘薯等物却不曾受影响,产量还远高于一般时候的小麦等粮食。

这一下,有着鲜明对比的两种作物自然让百姓们有了一个客观的认识,次年不用官府的宣传,大部分的百姓就很是自觉地选择了新的作物,而且朝廷的保障这个时候还没有了。

几件改革都获得了成功,大明的发展也进入了一个最高速的时候,这让唐枫觉着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没有白费,很快地,原来落后的大帝国就会真正地崛起了……

第十三卷重振大明

第666章海上的威胁

'更新时间'2012…05…2417:32:22'字数'5020

随着大明海禁的完全开启,商业的兴盛,一些沿海的城市发展速度也就更加的迅速了。它们或是借助着地利之便通过收船舶入港的费用,以及随之配套的青楼楚馆和酒肆客栈的生意,又或是参与到外贸生意之中,使得这些地方的百姓绝大多数都能有全新的赚钱之道。

而这样一来,一直以农耕文明为主要生产方式的中华文明就受到了冲击,不少当地有着名望的举人、士绅就多有反对之声传出。虽然在以往的时节,这些人也曾是走私的中坚力量,奈何因为庞大的家族利益,以及因循守旧的思想,还是拖住了他们前进的步伐,最终落后于那些敢于冒险的新兴的海外贸易商人之手。眼红的他们自然就对这样的变化大为不满了,许多人都想方设法地要回到过去。

可是现在沿海各城的商业意识已经起来了,又岂是他们的三言两语就能阻止的?何况还有朝廷的支持,当地官员也不敢太过偏帮,这就导致旧有势力和新兴势力之间发生了力量上的变动。或许不久之后,实力的分布也将完全倒转过来。

在原来被国人看作是蛮荒之地,多是有罪之人被流放的海南与福建两地,这种新兴势力的崛起就尤其的快速。这里原来的旧有势力因为受地理所限本身的实力就不能与他处相比,现在这些地方的发展又最没有羁绊,所以这两处的新兴势力最是强劲,短短几年间就有数大海商出现在了其中。

其中最让人为之侧目的当数一家原来只是海盗出身,后来却靠着海盗经验而成为海商中佼佼者的郑家。其家主郑芝龙曾是东南海上纵横往来,使各国闻之色变的海盗集团“十八芝”的首领,为人仗义,豪勇,在海上享有盛名。在其全盛之时,什么日本、琉球等国皆都不敢对其不恭,也算是海上一霸了。

其后,郑芝龙的船队更是将素有海上威名的荷兰东印度公司的船队给击败了,从而完全控制了福建一带的海路,任何国家和私人的船队从其经过都要交上费用,俨然就是海上之王了。

但是后来随着他年纪的增长,郑芝龙最终还是收了山,做起了寻常的大明百姓。而朝廷也因为知道他的大名,而没有多加怪罪于他,反倒是授予了他一个官职,从而将其给看养了起来。而郑芝龙也就欣然地做了这富家翁,过上了悠闲的日子。

随着朝廷开海通商政策的出现,郑芝龙就明显地感觉到自己的机会又来了。虽然如今他已经年纪不小,不能再在海上纵横往来了,可是对海上贸易的眼光却还是在的,又有这么些年在海上走私和争霸的经验,自然在这样的时候有一番好发展了。而且如今的海上贸易又都是合法的,他们不用提了脑袋来做这种事情,交给下面的孩子们他很很是放心。

在郑芝龙的筹划,以及几个弟弟和儿子郑成功的努力之下,郑家的海上船队再次有了极大的规模,郑家在福建一带也成了首屈一指的大海商,大富商。

虽然一切都是那么的顺利,可是对如今海外及周边局势了如指掌的郑芝龙却依然有些担心,因为他从海上归来的子弟那里已经得知了一个消息,之前被自己率军大败的红毛子们又一次有了发展,而且还通过另外一批早在嘉靖年间就占据了的一处叫蠔镜的所在得到了发展,这些人很有可能对自己将来的商业发展和大明的海岸线有着重大的影响。

当然,以郑芝龙这个时候的认识,根本不可能分辨出荷兰和葡萄牙之间的区别,在他的眼里,天下的红毛子都是一样的。不过他的判断还是有着很强依旧的,一旦让这些以血腥手段积累原始资本的外国人掌握了海权的话,对大明的海上贸易必然有着极大的破坏。

在家里沉思了一阵之后,郑芝龙却依然不能作出一个决定,自己究竟是该带了以前的兄弟们用武力去将那些红毛子个收拾服帖了呢,还是该上书朝廷呢?这两者他都有着顾虑,前者,他知道自己现在的身份,可不是当初的海上霸主了,若是朝廷得知了自己的行为,从而怪罪下来的话,自己这边拖家带口的想走可不那么容易,至于后者,对朝廷他还是不那么的信任,先不说朝廷海军的能力了,就连他们会不会因此而出兵去对付那些红毛子都不好说呢。在郑芝龙的认识里,朝廷依旧很是保守,断没有为了一处小海港而轻言战事的可能。

可是郑芝龙的儿子郑成功的想法却与乃父不同了,作为一个年轻人,他向往的就是那些历史上的英雄事迹,他也想要为国效力,将那些来犯的敌人赶尽杀绝。所以在得知这些消息之后,他便屡次劝说父亲,希望郑芝龙能让自己带了船队和人马去将那些红毛子赶走。

但是郑芝龙终究是郑家的一家之主,在他没有拿出一个准主意前,即便是家族里年轻人中最是了得的郑成功也不能违背他按兵不动的意思,郑成功只能在家里干着急了。

树欲静而风不止,就在郑家举棋不定,最终打算先给朝廷打招呼的时候,那边海上的红毛子们却有所行动了。这些远隔万里来到东方的白种人,并不是真来做生意的,因为他们并没有能吸引到富足自给的明国百姓的货物,而他们对财富的需求又是那么的强烈,当然不可能用合法的手段去获得了。

原来在大明尚禁海的时候,这些红毛子得到财富的手段分为两种,一是走私,将大明的一些特产从走私者的手上买来,二就是直接的抢(劫了。这些诸如丝绸、瓷器和茶叶等大明的特产在西方贵族那里很受欢迎,他们通过这样做的确得了不少的好处。可是随着大明的开海,以及更早时候郑家的崛起,红毛子们的日子就不那么好过了。

在经过一次次的失败,和总结教训之后,他们终于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那就是没有一个可以为自己提供补给和停靠的所在。那些南洋的国家虽然不是他们的对手,可距离富饶的大明还是有些距离的,而他们的目标又不光是他们,而是最富的大明。可随后,这些红毛子便找到了帮手,那就是早窃据了蠔镜多年的葡萄牙人,也就是大明口中的佛郎机人,只要能得到他们的支持,荷兰人就能有根据地准备一切,然后对大明沿海进行攻击了。

经过几次的交涉和让步之后,这两个都属于欧洲海上强国的集团就达成了一致。佛朗机人可以准许荷兰人登陆,并且帮着荷兰人一起在大明的沿海动手,而在得到了战利品后,双方进行平分。当然,攻击大明的主力依然是荷兰人,因为他们在海上的攻击力是最强的。

既然拿定了主意,两批半是海盗,半是军人的西洋船队就从蠔镜出发,直往中原而来。若是照着方向来说,他们最是便利的自然便是广东,可因为广东一线朝廷派驻了不少的人马,在得到了情报后,这些强盗就转而向着福建方向杀来。他们也早已经听说现如今福建当地的富有以及那当初将自己打得大败的敌人郑氏也在那里,所以便很快就确认了福建为自己这次进攻抢掠的第一个对象。

五艘庞大的海船,外加数十艘适合在近海作战的小船浩浩荡荡地向着福建沿海杀去。这个时候,已经收到了消息的郑家出海的商船正好归航。他们的家主已经传下了令,命郑家的所有船只在朝廷给出指令之前回到福建港口,以防被红毛子所伤。

但是,他们中还是有一些接到命令迟了些,当他们急急地回航的时候,正好与向着福建杀来的两国船队碰到了一起。一见到插着大明旗帜,吃水很深的船只,那些已经有段日子没有开张的西洋强盗的眼睛就冒出了金光来。

几个在本国还有着总督官位的强盗头子立刻就下达了攻击的命令。几艘大船开足了马力,然后一打舵就横在了五艘很大的商船前面,挡住了它们的去路。而同一时间地,那些上面载满了海盗的小船也直冲了过去,以狼群战术迅速地包围住了那三艘商船,使之不能逃跑。然后便见那些穿着紧身海盗服装的强盗们就甩出了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