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依依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独家皇后-第31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正是他所要的。他这一生,只求一心一意。

暌违两载,他的心境更平和,目光更通透,许多往事再回头去看,更加豁朗。不过找寻母族的事仍旧有些放不下。当年他登基之初便派人去广西寻外家的人,结果只找来纪父贵和纪祖旺两个冒认母族宗支的谎子。他气愤又失望,只好在广西给外租家立了家庙,遥寄牵眷。

只是眼下他前往广西贺县其实并非全为寻亲。他自心知道如今时过境迁,寻到母族族人的希望渺茫。他此番贺县一行的另一个目的,是去母亲的故里看看。看看那里的山水城郭,风物人情。

那是另一种缅怀。

有些缺憾永远无法弥补,就好像有些人只能活在记忆里一样。人生之恸切无力处,大致谓此。

作者有话要说:  呃,一不留神写多了……QAQ

一早就想好好给陛下写个番外,所以这回的作者有话也比较长(咦?)说说八卦,辟辟谣。

番外里出现的年龄,全部指的虚岁。古人都是按照虚岁来的,明实录上全是虚岁,以至于有时候我要反复计算年份,总感觉年数对不上……有一个例子我记得很清楚,《万历野获编》上说炜炜三岁而薨,但其实掐头去尾,炜炜才活了一年零两个多月而已,我当时莫名心塞。

感谢一下投霸王票的妹子~连着之前的一起》《

简禅扔了1个手榴弹投掷时间:2016…03…04 10:43:57

问红尘扔了1个地雷投掷时间:2016…03…05 00:31:40

简禅扔了1个地雷投掷时间:2016…04…26 19:07:38

杏風夫人扔了1个地雷投掷时间:2016…04…29 15:48:23

下面先说番外里几个零碎的问题,争议啊八卦啊啥的,然后说一说陛下那些绯闻女友们~哈哈,开扒!

1。陛下当年匿居安乐堂一事是确定的,但明人笔记里有一种说法是,宪宗其实早在成化八年(也就是陛下虚岁三岁的时候)就知道了这个儿子的存在,然后之后都是他在派人保护。

这个说法的漏洞太明显了,成化帝既然早就知道这个儿子,那为什么当时不接出来?那个时候柏贤妃的儿子悼恭太子已经没了,就这么一个儿子了还不接出来赶紧立储安人心?为什么非要等到三年后的成化十一年再让陛下显于众人前?所以这种说法不太可信。

作者菌采用的说法是《明史》上的(《孝宗实录》上没有这一段的具体记载,不然就好办了),也是目前流传最广的那种。《明史》虽然有些地方不靠谱,但这一段的记载没什么大纰漏。

2。纪淑妃到底是不是万贵妃害死的?其实这也是个有争议的问题。《明史》上说“或曰贵妃致之死,或曰自缢也”,虽然给出了两种说法,但其实是一种,纪淑妃就算是自缢的,那也是因为万贵妃。

然后,《孝宗实录》虽没有明确的说法,但有一段比较耐人寻味——陛下刚登基拨乱反正的时候,山东鱼台县县丞徐顼呈上来一份奏章,大意是说万贵妃那帮亲戚(就是万喜那群人)罚得太轻了,奏章开头写道“先母后之旧痛未伸……”,先母后指的就是纪氏。先母后有什么旧痛?这句话已经非常直白了,直指纪淑妃被万贵妃害死一事,就差直接喊出来,陛下你亲妈都被万氏害死了你怎么能轻易放过万喜那群人!应该往死里整啊喂!陛下的回复挺有意思的,其中有一句是“于是礼部会文武大臣集议,以为宫闱之事不可臆度”,言外意就是这都是我们家私事你们不要乱猜啊!

这件事反映出两点,一是当时的明人就已经盛传纪淑妃是万贵妃害死的,连一个正八品的县丞都巴巴上奏建议皇帝严惩万贵妃那帮亲戚为纪氏报仇,虽然这位县丞大人的初衷肯定是巴结皇帝而不是出于正义感;第二,陛下不愿正面回答这个问题。

事实上,陛下也是不可能公开承认的。因为若承认了纪淑妃是被万氏害死的,这就是暴…露家丑,陛下老爹也脸上无光。再一个就是,若承认了,那这事就难善了了,朝堂上下必定一片哗然要求彻查要求为纪氏报仇。然而对于万喜等人,陛下明显是不想过多追究的,最后只做了革职抄家的处置,没要他们的命。

综上,结合其他史料来看,纪淑妃之死与万贵妃脱不了干系。陛下刚被公开身份一个多月纪氏就死了,这个点儿太巧了,万贵妃的嫌疑实在太大。不过陛下放过万喜等人一来是出于宽仁之心,二来应该也是有政治考虑的。

3。都这会儿了就不瞒乃们了,其实陛下老爹是个结巴Σ( ° △ °|||)︴明人陆容的笔记《菽园杂记》里说成化帝口吃严重,连“是”字都说不利索。陆容就是成化朝的人,而且这种事不大可能编排皇帝,所以可信度很高。不过我想了想,要是真写成口吃就太难受了,想象一下朱见深平时叫陛下的场景……

插播一段,番外里说的那个大美人施夫人,她丈夫叫施纯,长得也很好看。因宪宗口吃,每次朝臣奏事说“是”不方便,施纯提议换成易说的“照例”二字,宪宗大喜,对施纯屡次拔擢,后至礼部尚书。于是有人酸施纯说,“两字得尚书,何用万年书?”

不过其实朱见深的童年真的也是挺惨的,我觉得其凄惨程度可以和陛下的比肩啊!他的口吃肯定和他幼年的遭遇有关系,他自己大概也会为此而自卑。

4。怀恩可能姓马不姓戴。怀恩那段凄惨的身世是《明史》上的记载,然而我后来发现《孝宗实录》上说怀恩姓马,也就是说那段身世可能是谬误,好好的一个煽情故事嘎嘣一下就没了……我的内心几乎是崩溃的!

不过这也算是个重大发现了哈哈,因为怀恩那段身世是现在广为流传的主流观点,我看了看,包括百科在内,网上的资料基本都说是姓戴,历史通俗读物《明朝那些事儿》和《被遗忘的盛世》采用的也是《明史》上的说法。也正因为大家都这么说,所以我从未怀疑过,懒了懒一直没查怀恩的资料,结果……

不过这个问题我没有继续考据了,所以也不好断言。但姓马的可能性是很大的,明实录都是嗣君朝修的,也就是下一个明帝修上一个明帝的实录,是研究明史最权威的资料,而《明史》是清朝人修的,所以实录的可信度比明史高得多。

文中的就不改辣,毕竟这个问题也是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5。当时有两个安乐堂,宫里一个宫外一个,为区别开,宫里的那个就称内安乐堂,陛下当年住的就是内安乐堂。

6。伴伴:字面意思是皇帝身边的伴,常伴在皇帝左右,所以称为伴伴,是对年老内监的别称。这个称呼从明代开始广泛使用。

下面开扒绯闻女友!好吧我其实是来辟谣的~以下史料有的是其他小伙伴搜集来的,我一个人找不来那么多》《

话说,身为帝国元首、大明第一高富帅,陛下却始终如一地守着一个老婆,别说后世,我想大明的百姓都是啧啧称奇的。哈哈哈于是为了打破这个神话,对八卦喜闻乐见的群众们脑洞大开,然后就有了各路传言。不过以陛下的身份来说,没有个把绯闻女友那也是断断不可能哒!由于人数略多,我们来给她们编编号~

一号,沈琼莲

头号绯闻女友非沈琼莲莫属!不为别的,就为她逼格高。沈琼莲是明中期响当当的大才女,满腹锦绣且胆识过人,有十二首宫词传世,我在文中还用过一首。沈琼莲有“女阁老”之称,文里陛下也说了,她要是生做男儿身,必定能成就一番功名。嗯,就是这么厉害的一个人~沈琼莲不仅才识卓异,而且长得好看,不过长得美是她自己在宫词里说的,哈哈哈~

温文尔雅的开明圣君与绣口锦心的绝慧才女,看起来是不是很配?简直才子佳人即视感!然而,沈琼莲根本不是陛下的女人!原因有二。

第一,身份不对。《枣林杂俎》记载,“弘治间,女学士沈琼莲,字莹中,乌程人……”沈琼莲是女官,这一点几乎无争议。

但是,女官不是皇帝的女人,她们和外朝的大臣一样,是有品级的,是专门采选来给皇家干活的,对比理解就是,外朝臣子负责家国大事,女官们则负责后宫的大事小情(皇宫太大事情太多,专设机构细化职责才能井然有序)。关于这一点,开始正式写沈琼莲的时候我就在强调,因为怕大家误会。文中说的六尚一宫,就是女官们主要供职的七个机构,这些机构各司其职,维持宫廷(主要是后宫)的日常运转。

另据考证,沈琼莲很可能做过尚仪局的司籍(正六品),后来可能被提为了正五品的尚仪(尚仪局女官的主要职责是引导、襄助后妃的礼仪,和皇后打交道比较多)。

不过,清人毛奇龄的《胜朝彤史拾遗记》里说沈琼莲是陛下的选侍。选侍的确是小老婆的称号,但却并不是皇帝小老婆的称号,而是太子或者亲王的,并且地位不低,太子的选侍将来基本是要封妃的。《明史·后妃传二·光宗孝元郭皇后传》记载,“孝和王太后,熹宗生母也,顺天人。侍光宗东宫,为选侍。”

所以毛奇龄连这一点都没搞清楚……编八卦也要编得靠谱点啊!

第二,年龄不衬。要是觉得身份没有足够的说服力,那再来看看沈琼莲的年龄。沈琼莲其实很有可能是天顺三年入宫的,当时她十三,也就是说她和陛下老爹同岁!下面引一条例证。

在日本国会图书馆藏的《明崇祯十年刻乌程县志》(就是沈琼莲家乡的县志)记载,“沈大姑,名琼莲,小字莹中……英庙末年置女官,备顾问典宫籍,诏征天下才,吴楚以姑应,时年十三,入为女秀才,试《守宫论》……”英庙指的就是明英宗,是陛下的爷爷。天顺三年这一年英宗采选过一次女官,沈琼莲应该就是这个时候入宫的。

当然也有说她就是弘治初年入宫的,但据学者考证,天顺三年入宫的说法最靠谱,这里不做过多讨论。

沈琼莲既然很可能比陛下大二十多岁,那陛下得比他老爹还重口才能看上她……万阿姨才比朱见深大十九岁呢。

不过我在文中用的其实是弘治初入宫的说法,因为我觉得沈琼莲还是很值得写一笔的,只是我把她的年纪调小了,经历也都延后了。

二号,郑金莲和王女儿

顺道先吐槽一句,怎么都带个“莲”字!哈哈,所以小乔跟陛下说她改名叫张莲莲好了,她们只有一个莲,她有俩!不过明代很多女性取名其实比较随意,叫金莲的蛮多的,那个差点勒死嘉靖的宫女就叫杨金莲,当然还有著名的潘金莲……

咳咳,言归正传。

郑金莲和王女儿都是郑旺妖言案的相关人物,所以并列。

这个案子我在文里也写了,大致案情是这样的:北京武成中卫中所有个军余(即没有正式参军的军户子弟)名叫郑旺,其妻赵氏生了一个女儿,小名唤做王女儿,王女儿右肋有痘疮瘢,脊上有汤溃痕。之后,王女儿在十二岁时被卖给了勋戚东宁伯,不久又转卖给沈通政家作婢女。后来,郑旺听说临近的驼子庄郑安家的女儿入宫,要成为“皇亲”了,怀疑那就是自己当年卖掉的女儿。于是,郑旺找到相熟的衣卫舍余(锦衣卫的家属子弟)妥洪和妥刚两兄弟,请求帮忙打探。不久,妥刚兄弟和宫中一个叫刘山的宦官搭上了关系。刘山在一个叫郑金莲的宫女处得到消息,确实有个叫王女儿的宫女在内宫,但王女儿自己说父亲姓周并不姓郑。刘山大失所望,可为了让郑旺继续给他送礼就骗他说女儿找到了,还说当今太子就是她生的。郑旺信以为真,激动不已,将此事捅到了驸马齐世美那里,一时间流言四起,然后这案子就出来了。

我觉得郑旺妖言案说白了就是个闹剧,郑旺后来似乎还改了口:

《孝宗实录》记载,“……山(刘山)后访之宫人郑金莲,果得王女儿者于高墙里……”

《武宗实录》记载,“……弘治末,旺(郑旺)阴结内使刘山求自通,山为言今名郑金莲者即若女也……”

这下好了,郑金莲和王女儿变成一个人了。

郑旺妖言案要是仔细论起来,是个比较复杂的话题,写一篇几万字的论文都未必说得完,因为野史里一直在YY,又涉及到照照的身世,搞得后来争议颇多,整个下来只有一个字,乱!!

所以这里不过多论证了,不过作者菌说两点:一是,陛下在这个案子上态度非常坦然,没做亏心事当然不心虚。二是,这个案子很明显被YY过度。以至于后来被传得越来越神乎,又出来个叫黄女儿的掺和进来,王女儿黄女儿,傻傻分不清,显然是以讹传讹出来的= =

不断有人跳出来说照照不是张皇后生的,也是因为这个案子。然而我是坚信照照生母就是张皇后的,当然我是有依据的,只是这个涉及的东西太多了,这里不赘述辣,感兴趣的妹纸可以留言讨论一下~

三号,五夫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