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依依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袁崇焕传-第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战罢文场笔阵收,客途不觉遇中秋。    
    月明银汉三千里,歌碎金风十二楼。    
    竹叶喜添豪士志,桂花香插少年头。    
    嫦娥必定知人意,不钥蟾宫任我游。    
    北京贡院    
    袁崇焕中举后,像其他举子一样,要参加会试。会试,每三年一次,乡试的第二年春天举行,也称“春闱”,在北京贡院,由礼部主办,皇帝特派高官主考。外省来京应试者给路费、驿马,踌躇满志,风光进京。考场叫贡院,考生入号,关门上锁。考试三场,每场三天。袁崇焕中举后,继续读书,参加会试,很不顺利,屡考不中。就是说,他从中举人到中进士,中间经过13年。袁崇焕连续12年,四次机会,都没有取得进士的功名。袁崇焕也有过落第的苦恼,《下第》诗云:    
    遇主人多易,逢时我独难。    
    八千怜客路,三十尚儒冠。    
    出岫云应懒,还枝鸟亦安。    
    故园泉石好,归去把渔竿。    
    他虽萌生归园钓鱼的闪念,但实际并未气馁,而是愈挫愈奋,更加努力,积极进取,一定要金榜题名。“苦心人,天不负”,袁崇焕会试考中,成为贡士。接着,再参加最高一级的考试——殿试。    
    明朝制度,每三年考一次进士,分为会试、殿试两次考试。会试在二月初九日开始,十五日结束。三月初一日殿试,也称廷试。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袁崇焕在北京通过会试和殿试(廷试),考中万历己未科进士。这一科的状元是庄际昌,所以万历己未科进士又称“庄际昌榜”进士。


第一部分读书科考(4)

    北京孔庙进士题名碑    
    袁崇焕青少年时,便以豪士自许。他在《秋闱赏月》中“竹叶喜添豪士志,桂花香插少年头”,就是诗证。他考进士多次落第,每次上北京赶考,总是沿途游历,足迹几乎踏遍了半个中国。他说:“十四公车,强半在外,足迹几遍宇内。”他喜欢游历,在《募修罗浮诸名胜疏》说:“余生平有山水之癖,即一丘一壑,俱低徊不忍去。”他喜欢同好朋友谈天说地,纵论山川形胜、兵戈战阵之事。    
    袁崇焕中进士的这一年、这一月,中国历史上发生了一件大事情:明朝辽东经略杨镐于二月誓师辽阳,三月四路丧师。这就是明清之间在辽东大地上进行的萨尔浒之战,结果明军大败,后金军大胜。此事,《明史·神宗本纪二》记载:    
    万历四十七年春二月乙丑(十一日),经略杨镐誓师于辽阳,总兵官李如柏、杜松、刘、马林分道出塞。三月甲申(初一日),杜松遇大清兵于吉林崖,战死。乙酉(初二日),马林兵败于飞芬山,兵备佥事潘宗颜战死。庚寅(初七日),刘兵深入阿布达里冈,战死。辛丑(十八日),赐庄际昌等进士及第、出身有差。    
    萨尔浒之战战场遗址    
    萨尔浒大战,从某种意义上说,既决定了明皇朝的历史命运,也决定了袁崇焕的个人命运。袁崇焕这个向来关心国事、边事的新进士一喜一忧,心情一定很复杂。他那时在北京,会听到不少辽东战事的消息。    
    其实,袁崇焕从求学时代起,就关心国家大事:虽身居岭表南国,却心念辽东失地。有一个民间故事,说在他上学的路上,有一座土地庙,庙里的土地神,不去关外守护土地,却在南国庙里坐享百姓香火。袁崇焕每当放学回家路经土地庙时,总要在庙前驻足,面对着土地神,念念有词地说:    
    土地公,土地公,为何不去守辽东!    
    这个故事,只是民间传说,没有史料根据。但这个故事说明:袁崇焕在读书的童年时代,便关心国家大事,并下定报国之心。    
    萨尔浒大战为什么会改变袁崇焕的命运?这要从满洲崛兴说起。


第一部分满洲兴起(1)

    满洲是女真的后裔。女真贵族曾建立金朝,与南宋对峙,占半壁山河。元太祖成吉思汗,兴起蒙古草原,发展实力,骑兵强大,攻打金朝的都城——中都(今北京)。贞祐三年(1215年)五月,蒙古骑兵攻占中都后,纵火焚烧宫殿:“可怜一片繁华地,空见春风长绿蒿。”三百年后,女真后裔满洲崛起,成为明朝东北边患。    
    赫图阿拉汗王殿遗址    
    满洲族,简称为满族。满族先人女真,在明代分为四大支——建州女真、海西女真、东海女真和黑龙江女真。建州女真明初主要生息繁衍在牡丹江与松花江汇流处地域。永乐二年(1404年),明朝设立建州卫,封女真胡里改(火儿阿)城万户阿哈出为建州卫指挥使。这是建州女真名称的由来。永乐十年(1412年),明朝增设建州左卫,封建州女真另一首领斡朵里城万户猛哥帖木儿为建州左卫指挥使。正统七年(1442年),明朝分建州左卫,析置建州右卫,以猛哥帖木儿异父同母弟、都督凡察掌建州右卫事。于是,形成建州卫、建州左卫和建州右卫。建州三卫,经过转徙,先定居在今辽宁省桓仁县浑江(佟家江)地域,后定居在今辽宁省新宾满族自治县浑河支流苏克素浒河(苏子河)灶突山(烟筒山)赫图阿拉(今辽宁省新宾满族自治县永陵镇老城村)地域。    
    赫图阿拉北临苏子河,四周环山,气候温和,雨水充沛,宜于农耕、牧猎、种植、采集、捕鱼。赫图阿拉地近辽阳、抚顺,又为群山阻隔。这里东隔鸭绿江、图们江通朝鲜,西接辽河平原,受东西两面农耕文化影响,农业发展较快。又与蒙古、朝鲜、明朝贸易,购进铁器、耕牛、布帛、器皿,卖出人参、马匹、皮张、蘑菇、木耳,互通有无,扬长补短。所以,赫图阿拉成为满洲、后金的发祥基地。    
    建州三卫相邻而居,部族兴盛,势力渐大,逐渐形成为两大部——建州部和长白山部。建州部又分为苏克素浒河部、浑河部、完颜部、董鄂部和哲陈部;长白山部则分为讷殷部、朱舍里部和鸭绿江部。当时建州各部的形势,如《满洲实录》所载:    
    各部蜂起,皆称王争长,互相战杀。甚且骨肉相残,强凌弱,众暴寡。    
    明朝辽东总兵李成梁,利用蒙古与女真、海西女真与建州女真以及建州女真内部的各种矛盾,纵横捭阖,分化瓦解,拉此打彼,利诱威胁,以实现明廷对辽东地区各少数民族的统治。女真首领不断到辽河平原“犯抢”,明军也不断反击。到万历十一年(1583年)二月,发生古勒寨事件。这件事成为明朝与女真关系史上的一个转折点。    
    其时在建州女真诸部中,以王杲(ɡǎo)势力最强。王杲为建州右卫指挥使,史称他“生而黠慧,通番、汉语言文字,尤精日者术”。他勇敢多谋,武艺超群,兼通女真语和汉语,成为当时建州女真的著名首领。王杲称雄诸部,辽东大震。明万历二年(1574年),王杲以明廷断绝贡市、部众坐困为借口,大举犯扰辽阳、沈阳。明李成梁督兵进剿王杲所在的古勒寨。但寨在山上,形势阻险,城高坚固,易守难攻。李成梁率领6万车骑,携带炮石、火器,分路围攻王杲寨。明军先挥斧砍断数重城栅,又用火器进攻。王杲督领守寨军兵,施放矢石,奋力据守。李成梁令军士冒矢石,攀险崖,登寨垣,强仰攻。王杲以三百勇士守城堞,固御守,射明军。明军纵火,寨内房屋、粮秣焚毁,烟火蔽天,守军大溃。李成梁令明军纵击,“毁其巢穴,斩首一千余级”。王杲势穷,突围遁走。明军车骑6万,杀掠人畜殆尽。翌年,明万历八年为表彰李成梁镇守辽东军功而建的石坊王杲再出兵犯边,为明军所败。王杲兵败无依,逃到觉昌安六弟宝实之子阿哈纳寨隐匿。后明军得讯前来攻捕,阿哈纳穿戴王杲蟒褂红甲,伪装掩护王杲出逃。王杲投奔海西女真哈达部首领王台。王台一向忠于明朝,缚王杲,献朝廷。明万历三年(1575年)八月,万历帝御午门城楼,受辽东守臣献俘王杲,命将其“磔尸剖腹”。这就是史籍记载的建州女真首领王杲被“槛车致阙下,磔于市”。王杲为努尔哈赤的外祖父,王杲之死在少年努尔哈赤心灵里,埋下了对明朝不满的种子。王杲之子阿台,在危难中逃脱而去。努尔哈赤父亲塔克世、祖父觉昌安,曾参与此事,暗通于明辽东总兵李成梁,均忠顺于明朝。    
    王杲死后,其子阿台驻古勒寨,另一头人阿海驻莽子寨,两寨相依,互为犄角。万历十一年(1583年)正月,李成梁以“阿台未擒,终为祸本”,督兵攻阿台驻地古勒寨与阿海驻地莽子寨。寨势陡峻,三面壁立。李成梁麾军火攻两昼夜,攻而不克;其别将破阿海寨,诛阿海。时建州女真苏克素浒河部图伦城的城主尼堪外兰,受到明朝的扶植。李成梁利用尼堪外兰为傀儡,企图通过他加强对建州女真各部的控制。尼堪外兰为讨好李成梁,引导明军到古勒寨,攻打阿台。阿台之妻是觉昌安的孙女(努尔哈赤伯父礼敦之女)。觉昌安见古勒寨被围日久,想救出孙女免遭兵火,又想劝说阿台归降,就同努尔哈赤的父亲塔克世到了古勒寨。塔克世留在外面等候,觉昌安孤身进入寨里。因等候时间较久,塔克世也进到寨里探视实情。明军攻城益急,双方交战激烈,觉昌安和塔克世父子都被围在寨内。    
    明宁远伯、辽东总兵李成梁,攻城不克,颇为恼怒,要绑缚尼堪外兰,问他师老兵折之罪。尼堪外兰很害怕,愿身往城下招抚。他到古勒寨下,高声喊话骗道:“天朝大兵既来,岂有释汝班师之理!汝等不如杀阿台归顺。太师有令,若能杀阿台者,即令为此城之主!”太师就是辽东总兵李成梁。阿台部下有人听信尼堪外兰的话,杀死阿台,打开寨门,投降明军。是役,古勒寨与莽子寨都被攻破,阿台与阿海并死,明军共斩杀2222级,并此前曹子谷之战,总共为3000余级。明以此功,告捷郊庙。


第一部分满洲兴起(2)

    李成梁虽然占领古勒寨,但因攻城损兵折将,极为生气,以杀泄愤。他在古勒寨兵民降顺之后,下令“诱城内人出,不分男妇老幼,尽屠之”。古勒寨内,男女老幼,均遭屠戮!全寨兵民,几无幸免,尸横屯巷,血流成渠。努尔哈赤的祖父觉昌安和父亲塔克世,也都在混乱中被攻陷古勒寨的明军所杀。    
    努尔哈赤惊闻父、祖蒙难的噩耗,捶胸顿足,悲痛欲绝。他往诘明朝边吏道:    
    我祖、父何故被害?汝等乃我不共戴天之仇也!汝何为辞?    
    明朝遣使谢过称:“非有意也,误耳!”明朝归还努尔哈赤祖、父遗体,并给他“敕书三十道,马三十匹,复给都督敕书”。努尔哈赤得到了明朝赐给的朝贡敕书30道、马30匹和都督职衔。    
    努尔哈赤像大明皇朝万历帝,辽东总兵李成梁,破一座边塞小城,杀若干女真草民,易如翻掌,如耍儿戏。但是,人心不可欺,民志不可辱。怨,可散不可聚;仇,可解不可结。明军一次一次地焚掠女真屯寨,一次一次地屠杀女真部民,同女真各部结下民族冤仇。女真与明朝,边民与明军,其怨其仇,其愤其恨,集中表现在其未来的首领努尔哈赤身上。努尔哈赤同大明皇朝结下四重仇恨——外祖父王杲、姑父阿台、祖父觉昌安、父亲塔克世,都死于明朝官军之手。万历帝、李成梁杀了觉昌安、塔克世,在他们子孙努尔哈赤心里,点燃起复仇星火,挖掘开溃堤蚁穴。努尔哈赤对明朝极为不满,椎牛祭天,起兵复仇。    
    清朝的兴起,明朝的灭亡,从中国辽东建州女真古勒寨揭开了历史的序幕。一座高楼大厦被大火焚毁,往往是从一点火星引发的;一个庞大王朝被民众推翻,往往是从一件小事引起的。星火燎原,蚁穴溃堤,古今中西,概莫能外。这点火星,这个蚁穴,在萌发时,细如秋毫,对立的双方,都没注意到。然而,它燃烧成为熊熊烈火,汇合成为滔滔洪水,能将大厦吞噬,会将王朝冲垮。这个小小的火星,这个小小的蚁穴,就发生在明朝辽东建州女真一个普通的屯寨——古勒寨。这里是清朝焚烧明朝熊熊烈焰的火星,也是清朝冲垮明朝滚滚江河堤坝的蚁穴。努尔哈赤成为女真焚毁明朝大厦的点火者,成为埋葬大明皇朝的掘墓人。    
    《明神宗实录》关于努尔哈赤称汗的记载    
    努尔哈赤(1559~1626年),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生于建州女真苏克素浒河部的赫图阿拉。他兄弟五人,努尔哈赤居长。他10岁丧母,继母对他刻薄寡恩,19岁分家另居。努尔哈赤青少年时期,经常到山林里,挖人参、采蘑菇、拾松子、摘木耳,运到抚顺马市(集市)贸易,换回一些生产和生活用品。他体格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