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依依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袁崇焕传-第1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三部分宁远告捷(4)

    在策略方面,以往后金向明进行攻坚战,在坚城深堑之前,炮火矢石之下,多以诱敌出城、铁骑驰突,或以智取力攻、里应外合而获胜。明军于沈阳和辽阳两城的失陷,都是犯了上述两个同样的错误。这次袁崇焕坚壁清野、撄城固守,又“纵街民、搜奸细”。在宁远城里,“无夺门之叛民,内应之奸细”。努尔哈赤以劳赴逸,以主为客,以骑攻城,以箭制炮,引诱而明军不出城,派谍而城中不内应。后金军以短击长,终至败北。    
    在思想方面,后金军居于优势,努尔哈赤却思想僵化,骄傲轻敌;明军处于劣势,袁崇焕却群策群力,小心谨慎。后金刘学成在奏陈中分析道:“汗自取广宁以来,马步之兵,三年未战,主将怠惰,军无战心,车梯、藤牌朽坏,器械不利。汗视取宁远甚易,故天使汗劳苦。”努尔哈赤犯了骄帅必败的错误。明军则正如天启皇帝谕旨所言:“袁崇焕血书誓众,将士协心,运筹师中,调度有法,满桂等捍卫孤城,矢心奋勇”,故能“首挫凶锋”。明军官兵同心,上下一致,众志成城,夺得胜利。    
    在指挥方面,天命汗在宁远的对手已然不是庸拙无能的统帅杨镐,也不是纸上谈兵的经略袁应泰,更不是浪言求宠的巡抚王化贞,而是杰出的将领袁崇焕。袁崇焕在宁远之役中,“委任专,事权一”。但这不是经略高第委任的,而是袁崇焕拚死争得的。在宁远之战中,袁崇焕撄城固守,凭城用炮,调度得体,指挥有方,确实胜过老谋深算的后金军统帅努尔哈赤一筹。    
    在武器方面,明军已然使用最新式的武器——红夷大炮,而八旗兵照旧袭用弓箭刀戈。后金兵的进攻,被袁崇焕凭坚城、用洋炮所击败。在两军争战中,人的因素固然重要,武器的因素也很重要。在一定条件下,武器成为两军决战胜负的关键因素。袁崇焕说:“虏利野战,惟有凭坚城以用大炮一著。”宁远获捷,使红夷火炮声名大噪。明廷封一门红夷大炮为红夷大炮    
    “安国全军平辽靖虏大将军”。    
    当然,上述诸因素中任何孤立的一项,不是后金宁远之败的必然因素。天命汗努尔哈赤的悲剧在于,他对上述条件的整合及其变化,尤其是对明军的指挥与武器这两个重要因素的变化,没有起码的认识,结果以己之短击彼之长,铸下了历史性的错误。    
    可以说,明军之所以获得宁远大捷,以上六项因素,都是相当重要,但最关键的因素有两条——指挥正确与武器先进。这个先进武器就是红夷大炮。    
    红夷大炮是中国军事史上出现的最新武器,也是明军装备中的最新因素。明军首次在宁远之战中使用红夷大炮,并获得成功。明军宁远之战的胜利,是袁崇焕凭坚城、用洋炮的胜利。这里有两个因素:一是用红夷大炮,二是使城炮结合。通过宁远之战,袁崇焕认识到红夷大炮的重要价值。他说:“辽左之坏,虽人心不固,亦缘失有形之险,无以固人心。兵不利野战,祗有凭坚城用大炮一策。”他从抚顺、清河、开原、铁岭、沈阳、辽阳、西平、广宁诸城失陷中认识到:旷野厮杀,明军所短;凭城用炮,明军所长。所以,“凭坚城、用大炮”是明军以长击短、克敌制胜的法宝。应当说,徐光启、孙元化等人提出“以城护炮、以炮卫城”的战术思想,而袁崇焕将这一战术思想应用于作战实践,并取得完全的成功。由是袁崇焕形成“凭坚城、用大炮”的守城战术。    
    相反,天命汗努尔哈赤的悲剧在于,根本没有认识到宁远运用新式武器红夷大炮,也没有认识到袁崇焕“凭坚城、用大炮”的守城战术。后金军队毫无顾忌,蜂拥攻城,遭到城上红夷大炮轰击,死伤惨重。后金在军事上犯了以己之短、攻彼之长的错误。后金军的长处是平原野战,铁骑驰突,弓马取胜。朝鲜人李民寏(wán)在《建州闻见录》中论述道:后金“铁骑奔驰,冲突蹂躏,无不溃败”。这个论述抓住了后金战术的要害。然而,努尔哈赤没有认识到明军战术武器和战术思想的重大变化,继续使用旧的武器和旧的战术。出乎天命汗努尔哈赤意料之外,铁骑冲到城下,遇上红夷大炮,遭到轰击,溃败而退。明兵坚守城池,施用大炮,改变了守城战术,以对付后金骑兵。努尔哈赤却没有看到这个新的变化,仍用旧的武器、旧的战术,进攻宁远,吃了大亏,兵败城下,死伤惨重。    
    宁远大捷具有重大的意义,在政治上对官心、军心与民心有非常巨大的振奋作用,打破后金军不可战胜的“神话”。在军事上使刚建立的关宁防线初步经受住了考验。它证明明军坚守城池,使用大炮,城炮结合,依靠坚城屏障,发挥洋炮威力,是阻止后金军强大攻势的有效手段。明朝方面所使用的武器与战术的改变,已经带有近代战争的特点,它反映了军事技术和战术的新的进步。    
    总之,袁崇焕取得宁远大捷的主要原因是两句话、八个字:指挥正确,武器先进。袁崇焕运用正确指挥和先进武器这两大法宝,后又夺取了宁锦大捷。    
    当年三月初九日,明廷升袁崇焕为右佥都御史,巡抚辽东、山海等处,简称辽东巡抚;并铸巡抚辽东、山海等处提督军务官防。四月初五日,辽东巡抚袁崇焕上《谢守城有功赏赐疏》。    
    袁崇焕虽取得宁远大捷,但还要进行迎接新挑战的准备。一场宁锦大战,又在酝酿之中。    
    


第三部分宁锦大捷

    当时形势:袁崇焕重建关宁锦防线,积极备战;努尔哈赤逝世,皇太极即位,佯与明朝议和,实则征抚蒙古、朝鲜,以集中力量对付明朝。    
    大事件:宁锦之战。    
    主要人物:袁崇焕;皇太极。    
    结局:皇太极兵败撤军。    
    影响:使关宁锦防线经受战火考验,得到朝廷认可,加以修固。    
    袁崇焕:    
    主要事迹:指挥宁锦之战。    
    主要活动区域:关、宁、锦地区。    
    遗迹、文物:锦州城遗迹。    
    宁锦大捷宁锦之战是皇太极继位后指挥的第一场大战,也是明清辽西争局中承前启后的关键之局。这是袁崇焕指挥的对后金第二场大战,取得胜利。明人称之为“宁锦大捷”。


第三部分吊丧修城(1)

    袁崇焕取得宁远大捷后,主要做了两件事:第一件是派人到沈阳为努尔哈赤吊丧,兼贺皇太清太祖努尔哈赤福陵图    
    极继位,并进行“议和”活动;第二件是修建坚城,建设关(山海)宁(远)锦(州)防线。    
    皇太极像    
    天命汗努尔哈赤在宁远城下,遭到失败。这是他起兵44年以来,在军事上第一次重大的失败。还有一说,努尔哈赤在宁远城下,被西洋大炮击伤。同年七月,努尔哈赤到清河汤泉疗养。八月十一日,天命汗努尔哈赤病重返回途中,死于离沈阳40里的叆鸡堡。后金经过四大贝勒——大贝勒代善、二贝勒阿敏、三贝勒莽古尔泰、四贝勒皇太极等会议,决定由努尔哈赤第八子皇太极继承汗位。明年改年号为天聪。努尔哈赤发丧后,葬于沈阳福陵,又称沈阳东陵。努尔哈赤与皇太极的汗位交接,出现一些小的摩擦,没有发生大的震荡。大妃阿巴亥的殉葬,是这场政治摩擦的一曲悲歌。后金八旗贵族集团仍然团聚力量,共同对付大明皇朝。    
    袁崇焕得到努尔哈赤死讯后,立即奏报朝廷。并经请准,派遣人员,前往沈阳,进行吊丧,兼贺新汗皇太极继位;同时打探后金内部的虚实。这是明朝官员第一次正式到后金都城进行政治活动。皇太极派官接待袁崇焕的来使,又派使臣前往宁远。明朝与后金,使节往来,书信传递,这在明朝与后金关系史上,打破隔绝,实属首次。袁崇焕同后金“议和”,想了解后金的实情,又想拖住后金而修城备战,建立关(山海关)、宁(宁远)、锦(州)军事防线。皇太极同明朝“议和”,想巩固新汗的地位,又想拖住明朝而乘机出兵朝鲜。    
    明朝获得宁远大捷后,升袁崇焕为辽东巡抚,仍驻宁远。辽东巡抚袁崇焕集中力量,争取时间,建立关宁锦防线。    
    皇太极致袁崇焕书    
    明军建立的关宁锦防线,是一个复杂的辽西军事防御系统。先是,明朝在辽东陆路设镇、路、卫、所、堡防御体系。明朝辽东都司共设有两个镇,辽河以东为辽阳镇,辽河以西为广宁镇。明失陷辽阳镇和广宁镇之后,其陆路防御体系被后金军打破。明朝为阻遏后金军南犯,需在关外辽西走廊建立一道从山海关、经宁远、到锦州的防御系统,这就是关宁锦防线。关宁锦防线分为南北两段:南段,从山海关到宁远,约200里;北段,从宁远经松山、锦州至大凌河,也约200里。关宁锦防线是以山海关为后盾总枢、宁远为中坚关城、锦州为先锋要塞,诸城堡台成为联防据点的串珠式防线。早在宁远之战以前,当时的明辽东经略高第主动撤离锦州、右屯、大凌河、小凌河、松山、杏山、塔山、连山等城堡,使得关宁锦防线的北段即宁远到锦州的防线未能巩固,且遭破坏。幸赖袁崇焕坚守宁远,取得宁远大捷,保住了关宁锦防线南段的关宁防线。袁崇焕在取得宁远大捷后,奏报旨准,集中力量,建立关宁锦防线的北段——宁远到锦州的防线,防御后金进攻。    
    明军重建关宁锦防线,始于天启六年即天命十一年(1626年)四月。关宁锦防线,南北两段,为抢时间,加紧用工,分别进行。先修建其南段即山海关到宁远的关宁防线。以辽东巡抚袁崇焕在同月疏陈战守布置大局中,奏报修缮山海四城——榆关、前屯、中后、中右为始。此四城为关宁锦防线的南段,分作两期整修。第一期,为同年四月至七月中,刚缮修之城,被豪雨冲毁:“淫雨为灾,山海关内外,城垣倒塌,兵马压伤。宁远、前屯、中后等城修筑者,既成复坏。”于是又进行第二期修缮,自雨季过后至同年末,山海四城,缮筑完工。    
    关宁锦防线北段即宁锦防线,在宁远之战前,或被后撤的明辽军所自毁,或被败退的后金军所焚毁。关宁锦防线北段四城——宁远、中左、锦州、大凌河,自同年九月进行酝酿,袁崇焕奏报此事言:“适内臣刘应坤、纪用至宁远,遂与镇臣赵率教四人,并马历锦(州)、右(屯)、义(州)、广(宁)而东。其诸城堡向臣经灰烬之余,尚见颓垣剩栋,今止白骨累累,残冢依稀而已。”锦州、右屯、义州、广宁等地,残垣一片,白骨蔽野,急需修城,戍兵聚民。自七年正月至五月,即后金军进攻宁远、锦州之前,宁远、锦州两城,修缮基本完工。其他大凌河城、小凌河城等及诸堡城多未修完。在此期间,袁崇焕遣使持书,前往后金议和,以和缓彼,藉机修城。及彼探知,城已缮竣,负山阻海,固若金汤。袁崇焕在修城的同时,又遣将、派军、治械、备粮、屯民,进行备战。经过紧张而有序的部署,重建的关宁锦防线北段——宁锦防线基本完成,为宁锦之战胜利准备了条件。    
    关宁锦防线的北段宁锦防线,南起宁远,北至锦州,以宁远为后劲、锦州为中坚、大凌河城为前锋,又以所城、台堡作联络,负山阻海,势踞险要;配以步营、骑营、车营、锋营、劲营、水营诸兵种,置以红夷大炮、诸火炮等守具,备以粮饷、马料、兵械、火药;并屯田聚民,亦屯亦筑,且守且战,相机进取,从而形成沿关外辽西走廊上,纵深400里,以宁远为中坚,榆关为后盾,锦州为前锋,其间中前、前屯、中后、中右、中左、右屯、大凌河、小凌河诸城,形同肩臂,势如联珠,新旧城堡,选将设兵,从而形成一道军事防御体系,遏制后金军南进,保卫辽西,驻防宁远,御守关门,以固京师。


第三部分吊丧修城(2)

    关宁锦防线的内涵,以宁锦战前为例,略析如下:    
    第一,指挥。明获宁远大捷后,辽西指挥,发生变动。时魏忠贤窃权,内监势焰嚣张。天启帝以“率循旧制、断在必行”,于天启六年即天命十一年(1626年)三月初四日决定,特命内臣镇守:设立镇守山海关等处太监一员,司礼监秉笔太监、总督忠勇营兼掌御马监印务刘应坤;左右镇守太监二员,乾清宫管事提督、忠勇营御马监太监陶文、纪用;分守中军太监三员,乾清宫打卯牌子、忠勇营中军、御马监太监孙茂霖、武俊、王莅朝,仍俱在山海关驻扎。他们任务虽为清查粮食器械数目、官兵马匹强弱,但奉旨将“声息缓急、进止机宜,务要据实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