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依依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神明之地-第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因采用推山法增加了高耸的视觉效果。汉白玉台基从色彩感觉上是轻的,作为台基不符合稳定要求,但太和殿台基用加高、加宽、加大的方法,尤其是以加多横线条来取得一种平稳的效果,并以加多繁复的线条来改变汉白玉在色彩感觉上的轻,从而整体性地取得一种稳重的感觉。再是,从全局设计而言,取绝对对称状态,不仅寓意江山平稳,在建筑布局上也实实在在是稳当得很。  设计和建设紫禁城的建筑家的名字在他们创作的巨著中消失了。而人类的智慧却在那里凝固了,集中了。


第三部分:万里长城的诞生第10节:布达拉宫(图)1

  在世界屋脊,有一座建筑把一座山包裹起来,它就是西藏拉萨的布达拉宫。  在历史的长河中,人类建立过各种各样的纪念性建筑。凡人间烟火所至之处,人们的居住中心总是耸立一座纪念性的庞大建筑物。但是,在星球上恐怕不会再有第二座建筑物能像布达拉宫那样震撼我们人类自己了。  黄教寺庙的选址,绝大多数在山地,或倚陡坡,或踞山巅,或靠山壁,与山势嵌合而浑然一体。这是效法佛祖释迦牟尼在远离尘世的山林环境中说法修持,同时也为了把建筑群的外观形象全部显露出来以便于造成一种气势磅礴的宗教威慑气氛。布达拉宫就是其中最出色的一例。红色墙面、装饰繁富的灵塔殿、佛殿。大经堂居于宫殿最高的核心部位,这就是红宫。正当中连续五层大凸窗、屋顶璀璨华丽的大型“卞白”(女儿墙)及镏金装饰部件,把它的形象突出于整个建筑群而成为全局构图的中心。这里也是节日悬挂巨幅唐卡的赛佛台。巨大的白宫托举起红宫,它的墙体砌筑在天然岩石上,几乎不能辨识两者之间的界线。一层层平行穿错的“卞白”和一重重台阶状的平屋顶随山势变化而高低起伏、凹凸、嵌接,构成了甚为壮观的韵律。从白宫接近地面的下半段无窗墙体到架空层仅开少许极小的通风孔洞,越往上走,窗户加大,并有窗檐和窗框的装饰,直到红宫连续的外凸大窗,这种自下而上,墙体由实渐虚、装饰由简到繁、色彩由素而艳的渐变韵律,构成一个挺拔稳重、既具有向上的动态感而又仿佛生根于地面的总体形象。三条漫长的磴道随山势冉冉升起,锯齿形女儿墙连续不断宛若锁链把布达拉宫牢固地锚系在山岗上。蹬道逼近宫墙处呈之字形的转折,人行其上,在渐进的过程中经常要以超过七十度的视角仰对建筑物,其势犹如泰山压顶,更加激发朝拜者的敬畏情绪。这正是布达拉宫的设计所要达到的目的:对神的尊崇和对人的威慑。


第三部分:万里长城的诞生第10节:布达拉宫(图)2

  藏族建筑是一个独立的体系,但也受到外来影响。比如它的柱式构造,把圆的木柱处理成四角、八角、十二角、十六角形,柱身上小下大有明显的收分,能看出以汉式木构而模拟古印度石构的演变痕迹。而其室内外梁枋上常见的狮形挑头则隐约看出其波斯原型。  把具有梯形轮廓的个体建筑的稳重造型成群地显露出来,汇聚为“屋包山”的总体形象,这就是包括布达拉宫在内的黄教寺庙之所以威严、磅礴和震撼人心的建筑奥秘。像布达拉宫这样伟大的艺术创作在现存的中国古代建筑里面可谓绝无仅有,在世界建筑史上恐怕也是罕有其匹的。  据史书记载,7世纪时,唐文成公主与吐蕃松赞干布联姻,松赞干布为公主营建宫室,始建布达拉宫。传说当时在红山上建房999间,加上松赞干布先前在此修行所筑的一间洞穴式建筑,一共1000间房子。这个规模当然十分宏伟了。这座传说中有1000间房子的松赞干布的布达拉宫,因雷殛兵燹,只剩下洞穴式的建筑了。现在的布达拉宫是17世纪中叶五世达赖时期才开始大规模修复和扩建的。历时八年,建成白宫部分,五世达赖自哲蚌寺迁居布达拉宫。公元1690年,又一次集中全藏人力、物力营建红宫部分,历时三年完工。布达拉宫现在的规模到17世纪末就已经具备了。


第三部分:万里长城的诞生第10节:布达拉宫(图)3

  白宫是达赖喇嘛生活起居的宫殿。由布达拉宫正门拾级而上,经过廊道,有一个离地面60多米,面积1600平方米的广场,这是达赖喇嘛进行喜庆娱乐活动的平台。平台东西两边各有楼房,从平台走上宫殿,并列着三排木扶梯。当中的扶梯供达赖专用,两边扶梯则供僧众和官员上下。扶梯之上称德阳厦,楼上东墙绘有松赞干布向唐请婚及文成公主进藏图画。北佛殿供有五世达赖喇嘛的坐像,东佛殿正中供着格鲁派创始者宗喀巴的坐像,其旁又有一座经堂,供奉宁玛派祖师莲花生。  红宫供奉历代达赖喇嘛的灵塔。其中以五世达赖喇嘛的灵塔最大,高达14米,用3721公斤黄金和无数珍珠宝石镶嵌。  布达拉称宫而不称寺,一是其始建于吐蕃时期,那时佛教并未完全统治西藏,它是作为吐蕃王朝的王宫来修建的;二是自五世达赖喇嘛受清朝皇帝册封,获得政教合一首脑地位之后,从哲蚌寺搬到了布达拉宫,使布达拉宫成为西藏最高政权机关所在地,同时又是西藏佛教最大的活佛所在地,高居于其他黄教寺庙之上,故仍沿用宫名而不称寺。


第四部分:筑城乃御寇第11节:蓬莱阁(图)1

  对于生长在广袤的大陆腹地的人来说,海是激发想象的力量。他们固执地认为,大地的边缘到此为止,不能离开大地的人类的世界也到此为止。大海是另一种存在,那些高于人类的秘密都深藏在大海之中,水天交接之处,一定有一个更高级的世界,那里的生物脱离了大地引力的羁绊,能够自由翱翔,也跳出了时间的樊笼,超越生命的局限而获得永生……  然而,居住在大陆深处多山地区的人们,最早是把神仙的国度想象在高山绝顶云雾缥缈之中的。后来,从最东边临海的齐国,方士们带来了海上有仙山的传说,它越传越神,很快传到了正在为“人固有一死”而发愁的秦始皇耳里。据传说,秦始皇因此大起龙驾,从四塞之固的关中,穿山越岭,东巡齐国故地。齐国方士徐福等人上书说:东海中有蓬莱、方丈、瀛洲三座仙山,山上居住有仙人。史书没有记载徐福是否领秦始皇到海边看过“海市蜃楼”的幻景,总之秦始皇闻言大喜,深信不疑,于是派遣徐福率童男童女各五千名,驾起大楼船,扬帆出海,寻觅仙岛,向仙人求不死药去了。据说这支船队最后抵达日出之国的日本,向这个尚未十分开化的岛国进行了一次文明的移民。  大约过了一百年以后,又出了一个好神仙的汉武帝。汉武帝可是真的看到了“海中蓬莱”。我们知道他看到的只是“海市蜃楼”,但那个时候的人解释不了大气中这种光折射现象,所以当海市出现时,那种“重楼翠阜出霜晓,群仙出没空明中”的奇异景象,那种好像整个世界都浮在波光云影之上摇摇荡荡时虚时实的感觉,的确如宋代文豪苏东坡所说:“异事惊倒百岁翁。”  汉武帝当然很想去那“海中蓬莱”,但他担心万一不成,像秦始皇那样贻下历史笑柄,所以他很聪明地命令当地郡守在海边筑一座蓬莱城,也算是了却一桩心愿。  汉武帝的蓬莱城是什么样子已经无从知晓了。现在的蓬莱城是北宋所建,以后屡有增修,遂成今日之规模。


第四部分:筑城乃御寇第11节:蓬莱阁(图)2

  步入白云门,就是建于北宋嘉年间,已具有九百多年历史的蓬莱阁。蓬莱阁建于丹崖山上。阁下山壁,犹如斧凿刀切,齐斩斩地直抵水面。蓬莱阁并非只有一阁,而是一组古建筑群,主要由吕祖殿、三清殿、蓬莱主阁、天后宫、龙王宫、弥陀寺等六个建筑单体组成,听名字就知道是以道教为主、杂糅佛教的宗教建筑,当然少不了又有许多风格不同,但又大同小异的楼、殿、亭、阁,犹如众星拱月一般,依山就势,错错落落,层层叠叠,将那些主体建筑烘托出来。蜿蜒于各亭殿的廊壁之间,自然又少不了楹联、碑文、石表、断碣,镌刻着名人书画,其中鱼龙混杂,许多政客免不了要来此附庸一番风雅。碑刻中值得一提的应数苏东坡的手迹刻石,它横卧地上,一面刻楷书,一面刻行书,诗好,字好,人也有名,遂成阁中瑰宝。其实苏东坡在登州任上前后呆了不到五天,就被诰命回京了。他甚至没来得及看上海市蜃楼,眼看就要走了,急得这位号称“坡仙”的大诗人只好祷告海神广德王。他自己说祷告很灵验,第二天果然见了,并据此写下《海市》一诗。可以肯定苏东坡没有见到,因那时是冬季,海市的发生只在春夏。但他根据传闻和想象写出的海市,却又的确是所有描写海市的诗文中写得最好的,好就好在写出了一个“空”字。据看过海市的人说,海市出现前,一般天气较晴朗,但远处大海有一层淡淡的薄雾笼罩。海面上先是隐隐约约现出岛屿的轮廓,然后越来越清晰。岛上的道路、树木、山峰,历历可辨,有时还能看到高台楼阁,以及时隐时现的行人与车辆,持续数十分钟,然后慢慢消失、又是碧水晴天,白帆映日的眼前实景。  蓬莱阁的主阁坐北朝南,是一座双层木结构建筑,丹牖朱户,飞檐八角。上层外围绕有一圈明廊,游人可凭栏远眺。如果是雾天,则四顾茫茫,轻纱般的云雾缭绕阁下,使人产生一种凌空御虚、超凡出世的感觉。


第四部分:筑城乃御寇第11节:蓬莱阁(图)3

  其实即使没有海市出没的季节,登蓬莱阁观日听澜,神仙亦不过如此。观日听澜有专门去处,一叫宾日楼,一叫观澜亭。黎明时分登宾日楼看大如车轮的红日磨海而出,腾离海面,空中、海中两个太阳若连体婴儿浴血诞生,仿佛宇宙初辟,天地始分。无云无霭时上观澜亭最佳。足踏丹崖,俯视大海,水天一色。运气好赶上大潮汛,则眼见浊浪排空,惊涛裂岸,卷起千堆雪,耳闻涛声隆隆,似从水天尽处滚滚送来。  站在白云门前向南眺望,登州古城的轮廓依稀可辨:深巷回曲,石墙青阶。这就是古时候走过千军万马的街衢。古登州水城,又叫蓬莱水城,是中国现存有名的海军基地之一。它始建于宋朝庆历年间,当时名为刀鱼寨。明朝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在刀鱼寨的旧址上,改建为水城,唤作“备倭城”,主要用来对付来自日本的武装海盗。明朝民族英雄戚继光(公元1582—1587年)就在这里操练水师。后来,戚继光又北调蓟州,负责督修蓟州段的长城。这段长城由于采纳了蓬莱水城的构思,被树为明代长城的典范。现在水城南面有戚家祠堂,祠堂前有石坊一座,名曰“父子总督坊”,是人们为纪念戚继光和他的父亲戎马一生保家卫国的卓越功勋而立的。  用来求仙的蓬莱阁和用来御寇的蓬莱水城如此紧密地连成一体,真是绝妙无比。守卫水城的将士朝海上望过去,只觉大海满藏杀机,一片刀光剑影。而登上蓬莱阁的闲人游客,遥看大海,却是望眼欲穿,亟盼仙乐袅袅前来接引登仙,去那海上三山逍遥快活……


第四部分:筑城乃御寇第12节:白云观(图)1

  在北京西便门外的闹市中,有一片清幽之地,这便是著名的道教全真第一丛林——白云观。道教与流行于中国的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不同,它是惟一根植于中国、发源于古代文化的民族宗教。它在形成发展过程中确实受过佛教的影响,但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道教信仰的宗旨是追求长生不死、得道成仙,看重个体生命的价值,相信经过一定的修炼,世间的个人可以脱胎换骨,直接超凡入仙,不必等死后灵魂超度。这是它与别的宗教信仰的根本不同之点。道教的产生也很特别,它不是某一教主在短期内创立起来的,而是逐步积累、多渠道汇合而成的。金元之际,道教进入鼎盛时期,其中发展于北方的全真教由于元太祖成吉思汗的重视而掌管天下道教,使全真教盛极一时。  全真教创立于金初,其始祖王(王重阳)于金世宗大定七年(公元1167年)云游至山东宁海,先后收了七个弟子。大弟子马珏曾在家中的南园筑室请王居住,王题此室曰“全真庵”,是为王所创全真教命名之始。王取“全真”之义在于,旧道教“浮华”、“虚妄”、“不真”之积弊甚厚,他要革除积弊,在老子之道的基础上融进儒、释内容,使之成为“三教圆融”的“真道”。在他看来,只有融通了儒、释的“道”才是“全”,才是“真”,故自命其教派为“全真”。  全真教的大发展是在丘处机知遇于成吉思汗以后。丘处机(公元1148—1227年),字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