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依依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神明之地-第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学上体现出来的呢?  站在圜丘台面上,升高的视点和压低的墙,使覆盖这里的天穹显得分外辽阔高崇。在祈年殿庭院里,三重檐攒尖顶的圆殿,兀立在三重宽大台基的祈谷坛上,周围的矮墙隐了下去,天穹同样显得特别广阔高爽。行进在长长的丹陛桥甬道上,两旁的柏林压得很低,看天的视野非常开阔,形成了持续地感受高阔天穹的独特境界。这样一来,由圜丘、皇穹宇、祈年殿和丹陛桥组成的天坛主体建筑仿佛整个儿飘浮在茂密古柏的绿云之上,不仅显现了宏大的天穹,而且造就了置身仙境的幻觉。  作为祭天的建筑,天坛在艺术上需要突出地表现“天”的崇高、神圣,但它并不使用过多的建筑和超级的体量,而采用超大规模的占地(约为紫禁城占地的三倍多)和超级的绿化,调动非建筑要素来塑造天坛所需要的宏大宁静、庄严肃穆的环境。这种“抟虚成实”的手法,深得中国美学之三昧。    

 


第二部分:人生极境之路第5节:天坛(图)3

  有意拉大祈年殿和圜丘两组主体建筑的南北距离,突出轴线长度,并将轴线处理成高出地面的很长很宽的甬道——丹陛桥,这种把虚线实体化、实物化的艺术处理,实在高妙。  以重复的手法来扩大建筑形象,以极少的代价来增强主体建筑的分量,是天坛建筑的又一种艺术手段。祈年殿的殿身并不很大,由于顶上层叠着三重檐的攒尖顶,基部重叠着三层台基,大大扩展了祈年殿形象的高崇宏大。圜丘自身只是不很大的三层圆台基,由于环套着一圈圆形的墙和一圈方形的墙,枋上饰以大朵云彩,墙上覆盖蓝瓦石门,圜丘的整体形象被大大延展了和升高了。  一种古老而系统的文化,总有它的象征符号。天坛的平面形象就象征着“天圆地方”。它的内外墙垣都是前方后圆;所有的殿堂台基,也完全是圆形建筑,主体建筑圜丘、皇穹宇、祈年殿都是圆形——这是几何图形象征。圜丘石坛的层数、径长、栏板数、铺地石板数表征天的阳数,是九的倍数。祈年殿三层台基三重屋顶,九级台阶,也是象征天的阳数,即“九重天”。祈年殿的柱子数象征四季十二月十二时辰——这是术数象征。祈年殿、皇穹宇及其周围附属建筑和坛墙的蓝色瓦顶象征蓝天——这是色彩象征。斋宫偏置于主轴线之外,并取面东朝向,这象征皇帝作为“天子”低于“昊天上帝”的亲缘身份——这是方位象征。  天坛是中国最富有浪漫韵味和想象力的建筑,在熟悉中国文化的人眼里,天坛完全是中国文化的主体图象。


第二部分:人生极境之路第6节:孔庙(图)1

  过去中国人的堂屋神龛里,总要立一块长方形的木牌,上面写着“天地君亲师”五个字。这五个字,构成了中国礼教文化的根本,儒家称之为“礼之三本”。“天地”是“生之本”,没有天地,一切生命现象都无从谈起,所以天地是人类生命的根本。“亲”指先祖,“先祖”是“类之本”,没有先祖,就没有当代人类的繁衍,所以先祖是族群生命的源头。“君师”是“治之本”,“君”指皇权为中心的政治秩序,“师”就是“万世师表”的孔子(公元前511—前479年),以及他代表的礼教文化,皇权作用于政治,礼教约束着社会,二者结合,国家才能大治。  “天地君亲师”中,“师”虽为最末,但地位非常特殊。因为位为至尊的“天地”过于抽象,且经过先秦理性主义思潮和儒家学说的洗礼之后,原始天地崇拜的具体内容都被抽掉了。而“君亲”在时空上又过于具体,“君”限于一代,“亲”限于一脉。只有“师”,既具体又超越。比起“天地”来,是一个活生生的人;比起“君亲”来,又超越一个个的王朝和一个个的宗族。所以,孔子在中国人的观念里,既是一个人格神,又是一种文化,是封建伦理纲常的“立法者”,又是道德修养的最高楷模。在这个意义上,他超过“天地君亲”而成为“礼之三本”中真正的中心。


第二部分:人生极境之路第6节:孔庙(图)2

  皇帝祭孔是从二千年前汉代开始的。孔子殁于公元前479年,第二年,鲁哀公将其生前的居室立为庙,这就是最早的孔庙。孔子死后,诸侯兼并更无休止,夫子之道不行,当然无人想到祭孔。一直到天下大定的汉代,醉了就往儒生的高帽里撒尿的汉高祖刘邦居然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祭孔的皇帝。但仅仅是拜拜而已,没有给孔子及其后人什么特别的荣誉。自汉元帝开始,才给孔子后裔封侯食邑。至汉平帝,已经作古数百年的孔子才第一次受封号为“褒成宣尼公”。值得指出的是,虽然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但孔子的地位却并没有被皇帝抬到足以同其比肩。相反,孔子被封王和祭孔形式的固定,倒是热烈信仰道教,并认老子为先祖的李唐玄宗皇帝所为。他封孔子为“文宣王”,把孔子偶像从庙中的西墙搬到北墙,朝南面坐下。我们知道,坐西面东是教书先生的席位,而南面是王者之位。唐玄宗还拿出王者的衮冕之服穿到孔子的塑像上,在孔子两旁排列十哲,并配祀其七十二弟子。后来,在“文宣王”封号前面加上“至圣”二字的,是北宋的真宗皇帝,他也是一位热烈信仰道教的皇帝。再后来,在至圣文宣王封号前面又加上“大成”二字的,是入主中原,把儒士贬到“臭老九”地位,班列娼妓之下,并与乞丐为伍的元朝蒙古皇帝。这些皇帝都不“独尊儒术”,而是儒道释三教并举。作为个人,他们并不喜欢孔子和儒家,却并不吝啬敕予孔子至高无  上的封号。这的确是十分奇怪的事,应该说,这是很高超的统治术。  随着孔子封号越来越高,越来越长,孔庙当然也就要不断重修和扩建,规模也就越来越大。现在曲阜的孔庙,是明、清两代完成的。明、清皇帝虽然再也无法在孔子的封号前加字,却扎扎实实在孔子故里仿皇宫之制,修建了一组规模宏大的建筑群。这就是现今看到的曲阜孔庙。它与北京故宫、承德避暑山庄并称为中国三大古建筑群。


第二部分:人生极境之路第6节:孔庙(图)3

  孔庙共分九进庭院,主要建筑物贯穿在一条南北中轴线上,左右附属建筑作对称式的排列。全庙包括三殿、一阁、一坛、三祠、两庑、两堂、两斋,共466间。另有54座门坊,两千多块碑碣,占地约327。5亩(一亩约等于667平方米),南北长达一公里多。庙的四周围以高墙,配以门坊、角楼。黄瓦红垣,雕梁画栋,碑碣如林,古木参天。把这样的尊荣给予一位平民教育家,恐怕在人类历史上都是空前绝后的。  孔庙的第一大门为棂星门。棂星即天田星,古人祭天,先祭棂星。以此门为孔庙第一门,其含义就是要像尊天那样来尊孔。  孔庙中规模最大、气势最磅礴的单体建筑自然非大成殿莫属。大成殿是孔庙的主体工程。之所以叫“大成殿”,是因为孟子曾说过“孔子之谓集大成。集大成者,金声而玉振之也”。后来宋徽宗又尊崇孔子为“集古圣先贤之大成”。大成殿的形制是中国古代官式建筑中的歇山重檐式,仅次于故宫太和殿(金銮殿)的庑殿重檐式,代表着一种最高的级别。重檐九脊,黄瓦飞甍,周绕回廊,斗拱交错,雕梁画栋。尤其是四周廊下环立的二十八根雕龙石柱,均以整石刻成,柱高5。98米,直径0。81米。这二十八根石柱中,左右两山及后檐的十八根,是八棱柱,每柱浅刻七十二条团龙,共一千二百九十六条,前檐的十根石柱为深浮雕,每柱两龙对翔戏珠,云焰四绕,柱脚缀以山石和波涛。这种雕龙石柱的气派,比金銮殿有过之而无不及。尽管是明代敕调微州工匠刻制,但清高宗乾隆来曲阜祭孔时,孔府人员还是用红绫将石柱包裹起来,深怕这种气派刺激了这位特爱虚荣的皇帝的自尊心。  孔子是一位富于求实精神的人,又是一位先秦的理性主义思想家。尽管他提出过治国以孝为先,六岁的时候玩的游戏同别的小孩也不一样,竟是陈俎豆,设礼容,显得少年老成。但是,这位平民教育家是否想过死后将作为仪范百王、师表万世的至圣先师,一年数度地享受歌舞三牲的祭祀呢?假如他不曾被塑造成中国人精神世界中最大也最不可亵渎的神灵,依然是平实可亲一介布衣凡人,又何尝会有新文化运动的“打倒孔家店”呢?


第三部分:万里长城的诞生第7节:秦长城遗迹(图)1

  早在秦始皇统一中国,于北方连接各国长城之前,秦即在战国初期于其西北边境修筑过长城,称之为战国秦长城。  春秋时期,今宁夏境内有义渠、乌氏、朐衍等一些部落或小国,其中义渠的政治经济力量最强大。他们和西戎建立的秦国有密切的联系。战国初期,秦以张仪之计,割取魏国河西上郡(今陕西北部)15县之地,解除了来自北部的直接压力,关中有了北屏之地。秦的战略目标是向关东扩张,最后掩有天下,这样它就必须有一个安宁的后院。有了上郡之地后,秦开始计划吞并义渠之戎以广其西北之疆域。在上郡并入秦国版图之后的第二年(公元前327年),秦迫使义渠臣属,以其君为臣,并于其地置县以管辖之。十三年以后,秦惠文王派兵攻占义渠25城,置为北地郡和陇西郡,于是秦国遂掩有关中西部、北部直到黄河的广大土地。为了巩固这个后方,秦开始在这片新的国土上修筑长城以拒胡。义渠和其他西戎部族的势力被逐到秦所修筑的长城以北及以西,他们的残余势力逐渐融合到匈奴中去了。  战国秦长城从甘肃静宁县进入宁夏西吉县,沿葫芦河东岸北行到将台,沿马莲川北行,穿滴滴沟,绕固原城北,到清水河东岸的陈家沙窝,继而折向东南,进入固原东山,到孟塬乡麻花出境,入甘肃镇原县,然后同陕西境内的秦长城相接。宁夏境内的战国秦长城全长约200公里。  根据历史文献资料分析,宁夏固原地区的长城,在秦惠文王后元元年(公元前324年)即已开始修筑,那时秦国已在义渠置县。到了秦昭王(公元前306—前251年在位)时才相继完成。后来秦始皇又加以修缮,使其成为万里长城西部的一部分。


第三部分:万里长城的诞生第7节:秦长城遗迹(图)2

  这段战国秦长城,残高2至10米,基宽6至8米;内为缓坡,便于上下,外壁陡立,利于御敌。每隔200到300米不等的距离筑有一座突出于墙身之外的墩台。台上的守城兵士,可以从突出的垛口进行侧翼射击,这是“两台相应,左右相救”的兵法在军事工程上的运用,后来城墙的“马面”就是据此发展而来的。战国秦长城根据地势因地制宜修筑,“因地形用险制塞”是长城修筑的一条基本原则。在平地筑墙时,由墙外取土,取土的地方即自然形成壕沟,相对地增加了墙身的高度。在有河沟的地方,则利用河沟陡立的岸壁略事修筑即成。墙身用土夯筑而成,每层夯土厚约10到13厘米,由于夯层薄,夯打紧实,墙身坚固。  在战国秦长城经过的附近重要的沟口、关隘、山峰高处,还建有烽燧,那是作为传递军情的设施。长城内侧沿线、交通要道和险要山口处,还发现许多废城,是供守卫长城的戍卒驻扎的。在这些废弃的古城遗址中,往往能俯身拾到印有粗绳纹的大板瓦和云纹半瓦当。这些板瓦和瓦当,和陕西关中地区战国时秦都栎阳宫殿遗址所出者几乎相同,佐证了这段长城为战国秦所筑。  在秦始皇统一六国的同一时期,匈奴已日渐强大,占有大漠南北的广大草原,时时为燕、赵、秦三国之边患。当时燕国筑有东起鸭绿江边西至河北张家口的长城;赵国筑有东起河北宣化西至内蒙古乌拉山与狼山之间的缺口高阙塞的南北两道长城;秦国筑有西起甘肃临洮东至黄河边的长城。三国长城构成防御北部东胡和匈奴的屏障。当秦进行统一战争时,秦、赵、燕三国均竭其国力于相互之间的战争,无暇顾及西北边境的守备。及赵、燕两国灭亡,秦又举其全国之力伐楚,此时中国北方与西方守备空虚,匈奴于是乘机逾阴山,越过赵国两道长城,进而南渡黄河,侵占河套地域及其以东地区,达于赵之九原、云中各郡;西边侵越秦长城,劫掠陇西、北地、上郡之边地。秦以上百年时间经营的后院又重新扰乱不宁。最严重的是,这三郡距秦之首都咸阳不过几百公里,匈奴铁骑旬日可达,咸阳与关中地区受到重大威胁。


第三部分:万里长城的诞生第7节:秦长城遗迹(图)3

  秦始皇既并六国,于是倾其全力筹划边防。公元前215年,秦始皇亲自巡边。他东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