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依依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北宋士大夫的非人生活-第92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耆桓遥筒换嵊械玫倍挚裳浴>拖笫飞锨宄保叹焙牛杖肫姆幔羰墙桓鍅hèng fǔ经营,有可能收入不会达到其十分之一。或如宋朝的几大专营,得经营得当,每年最少获利仈jiǔ千万缗,但是不可能达到的。银行也有浪费呆账贪污,不过诸豪强盯得紧,每年都派账房查上好几次账目,有,不会很严重。所以银行监这两千五百多万缗钱,最少朝廷纯利润会达到一千仈jiǔ百万缗。

大家一起抚着胸口。

不用说,去年收入会十分可观了。

最后吴充报出一个数字,去年一年总收入一亿八千四百六十几万。

虽早有准备,几乎所有人一起咽起口水,惊疑地看着郑朗。虽然三次改革,许多政策让他们有些不满,但不得不承认郑朗理财几乎达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地步。

这个收入,可能会是唐朝的仈jiǔ倍之巨!

吴充又汇报支出。

比前年节约很多了,第一个节约乃是裁去二十几万兵士所带来的节约,第二个节约乃是政令畅通所带来的节约,包括军用、民用与吏治上的浪费减少,但这一条比较节约比较隐秘,第三个节约乃是坊场坑矿河渡拍卖后所带来的人力或者杂费浪费,第四条就是赵顼下诏减少官员的赏赐,这一条数量也不少,几乎能节约三百万缗钱。

因此去年开支大幅度的削减,只有一亿两千三百余万,其实压缩到这地步,再挤也挤不出多少了,就算今年进一步的瘦身,再jīng打细算,也压不出六七百万。支出挤到这地步,只要西夏一天不灭,已不可能再次大幅度削减。或者将这些政策放在皇祐之时执行,有可能使国家一年开支不会超过九千五百万。

这是正常的开支。

后面还有,去年chūn天还有许多兵士未及时裁出,又用掉了九百多万缗钱。这次增兵乃是一个惨痛的教训,导致以后很多,几乎没有任何士大夫再提增兵二字。

第二个就是陕西开发的费用,五百万缗钱。

第三就是战争费用。包括绥州保卫战,刘沟堡将士家属的抚恤,袭击天都山之战的费用,葫芦川战役的前期筹备费用,还不包括今年怀德军战后的建设与军民赏赐抚恤费用,兵费达到一千四百余万。

三项支出,使去年开支增加到一亿五千两百余万。

司马光叹了一口气说道:“若没有这近三千万的兵费与水利开发费用,今年会出现多大的盈余?”

盈余将会达到六千一百万!

这将是一个想都不敢想的巨大数字。

王安石道:“君实,郑公说人要知足。知足吧,若是换作任何的往年,国家支出达到一亿五千多万后,还想有盈余?”

这一句又让大家乐了起来。

苦逼了五六年之久,今年财政终于让大家释怀。

赵顼道:“河东欠负没有这么多吧?”

国家欠负还是在东南六路两京。夔峡四路除成都府路其他三路最少,两广始安不久,欠负也不多,其次就是河东,再其次就是陕西与河北。陕西是兵役害苦了,河东一有兵役,二地势太贫瘠。因此欠负反在陕西之下。

吴充认真地回答道:“河东欠负,若计算利息,共计一千五百余万,国家偿还之后。应当还有一千五百多万盈余。”

还有这一千多万怎么用,吴充只将账目报出来,与他无关了。

郑朗说道:“余下的用来偿还陕西路欠负吧,这些年。陕西路百姓太苦。”

“吴卿,陕西路欠负有多少?”

“陕西路欠负若计利息共计一千七百万。”

“这样。将今年夏税透支一些,顺手将两路欠负偿还,朕也不想承担这个利息啊。”

“喏。”

“唉,若西北不用兵,不用几年,欠负就偿还了,”赵顼叹了一口气。一年能盈余六千多万,五年时间就足以将欠负偿还,到时候宋朝就能轻装上阵。一年就盈余了六千多万,两年就是一亿多,能办多少大事?想赏赐就赏赐,想减税就减税,想赈济就赈济,那么一个远比皇祐之治更繁荣昌盛的大宋必将到来。但他知道这也是不大可能的。

“陛下,不用担心,臣还有一些策略,虽不能为国家带来巨大的增收,但还能增加一些收入。”

“说来听听。”

“比如钢监,面临着一些技术难关,如今一一攻克,大约年底就能真正全面投产,仅此一项,最少能为国家增加一两百万缗收入。再比如河东酒务,臣派人从西域聘请的人已经到了古渭城,不rì将会来到河东,到时候会给陛下带来一个惊喜。”个中原因,郑朗做过了解释,整个河东榷酒收入也不过八十万,虽承包地区酒务收入占到河东路三分之二,十年下来也不过五百万收益,但实际远远不止,就象茶叶一样,整个宋朝茶叶专营一度只有几十万缗收入,岂不是很奇怪。酒务也是如此,贪墨的,浪费的,实际收益最少会乘以四倍,高者会达到六倍。这是宋朝一个公开的秘密。况且若是恢复葡萄酒的技术,在宋朝那是独家经营。其利润不可想像。二十六个县投状还没有开始,最终投状收入肯定会超过五百万缗的。这是直接的收入,间接的收入朝廷有商税的增加,百姓有副业可以改善生活条件,可以用惊喜二字形容。

后面的还有,但郑朗未到时候,没有提。这都是细节上的两相受益,并且造福百姓,繁荣商业的举措。每一项皆不巨大,不过累积起来,也十分可观。经营国家与经营企业家庭一样,不会jīng打细算,那是不行的。东面增加一起,节约一起,西面增加一些,节约一些,方方面面累积起来,国家财政就能变好。若相反,治平之财政败坏,必然出现。

赵顼额首。

郑朗又说道:“陛下再下诏,颁发天下,至此,朝廷改制改革全部结束,以后朝廷所做的仅是微调。”

反对声音很多,支持声音也不小,不过后者渐渐没有前者大,因为郑朗一**地来,似乎无休无止,每一波改革皆会使许多豪强利益受损,尽管有数监联营,也得利,非是小利,一年近五千万缗钱,后面还有,还能发展,仅是这数监就团结了多少豪强权贵?但三年三波改革,一波接着一波,即便受益,一些豪强也产生观望的情绪。

故郑朗进谏宣布改革结束。

到此为止了,该受益的几乎断定受益,不会再受到伤害。不识时务的,长久下去,与朝廷对抗倒底,若后面力量不强,会渐渐淘汰出局。

郑朗前面说出来,后面曾公亮、富弼、孙挕⒙拦胨韭砉饨缘阃烦圃蕖

是要结束,不能再折腾了。

种种利益产生的纠纷,郑朗对赵顼做了解说,赵顼非是史上的赵顼,心中明白大家的情绪,摇头道:“诸卿,你们是朕的臣子……”

但也不恼怒,财政听到好消息,前军又有大捷,怎么会动怒呢。

郑朗又语重心长地说了一句:“陛下,天亮了。”

八百六十章 铲佃

“天亮了,”赵顼也喃喃道。这三年来,他同样熬得难受,终于天光见亮,差一点喜极而泣,道:“诸卿,今天就不要回去了,朕在御苑设宴款待诸卿。”

当天,赵顼开心之下,居然吃醉了,心情激动,当着诸人的面,来到郑朗面前,说道:“郑公,这几年苦了你。”

“陛下,是臣子的本份,只是臣做得不好,以致外面sāo动,臣惭愧啊。”郑朗谦虚地答道。。。

吃味的人不多,郑朗对权利比较淡泊,国家只能说看到亮光,太阳并未升起来,还存在着巨大的欠负,离不开郑朗,并且郑朗这几年过得最苦逼,不得不承认的。

君臣尽兴而散。

郑朗刚回到家中,王安石找上门来,说道:“郑公,为何西北匆匆结束?”

郑朗主动将西北战事结束,做了谦让,大多数大臣同意的,可是王安石很不满。

“介甫,我说两个人,第一个乃是寇准,寇准澶渊有功,功垂千古,否则有可能我朝早成了半壁江山。但执政能力若分成五等,能划为几等?三等都不及。还有另外一个人,范希文,德cāo堪称我朝第一,执政能力能划为几等,勉强三等。为何?固执,不会做谦让,或者做了不理智的谦让!虽聪明过人,但没有办好事情。”。。

执政非是指在地方上的作为,而是在担任宰执时的执政能力,寇准及格分都打不到,范仲淹勉强及格。

抛开两人在历史上巨大的影响力与名气,这个评价却是很客观的。

“你也是如此,朝堂苟和派居多,但要看各自的用心。文彦博昔rì刻意邀请我去樊楼赴宴。想要化解我们之间的分岐。我也委婉的同意了,可是文彦博随后又犹豫起来,接着陛下将他贬到洛阳,大约是他产生误会。以为是我的主意。实际与我有何干系?于是带着许多反对改革的士子引发争议,只要我同意的,文彦博就反对,形式类似党同伐异了。然而司马君实有这个心思?”

“这不会的。”

“乘胜追击有两个结果。第一个结果让梁氏彻底屈服,赢得西北和平。这是最好不过。第二个结果,梁氏此女凶悍无比,若不屈服,必将更加反扑,庆历战争开始。如今国家经济情况才刚刚转好,仍担负着巨大的欠负,若再来一场庆历战争,西夏固然更穷困,可我朝呢?若是欠负在一亿以下。我就不会同意了。因此君实的担心也没有什么歹意,我也不敢赌啊。你仔细想一想。”郑朗道。不仅是欠负,未来还有事,河湟,大旱一天天临近了。都是要用钱的地方。

“但妥协与谦让,必须要让得聪明,不能学习范仲淹,谦让于韩琦,结果让君子们产生分裂,遗笑千古。看我第一让,将战俘交换,介甫,难道你不想经营西夏?战争伤亡避免不可免。战俘就不同了,当真用来做劳力?或者学习白起项羽,将他们全部坑屠?想经营西夏,适度的时候还要树立一些恩信,得到西夏就会减少仇恨,容易治理。况且一旦释放,以后战斗不利时,既没有生命危险,会有更多的西夏将士选择投降。有此两条,难道交换不值吗?”

“倒也是。”

“那是,在军事上你可不行的。”

王安石乐了。

“再说第二条,我朝若是用军粮倒贴,使横山羌度过危机,这非是在大败下做的妥协,而是在大捷之下做的仁政之举,横山羌当真不会感恩?不是我朝补贴不了这些军粮,而是梁氏若意识到危机,会不会同意?这一举,是给梁氏出的难题,若同意,我朝有恩于横山诸羌,若不同意,横山诸羌必忌恨之。这样,我做的两条谦让,还能不能称为软弱了?”

“这个我都没有想到。”

“不但你,估计能想到的也没有几人,非是他们不智慧,而是对军事不懂,对西北不了解。介甫,终有一天我会离开朝堂的,不是陛下不信任,乃故事,当真谁能在相位上呆上十几年之久?只要欠负清还,大约就是我离开相位之时。然而谁来巩固这三年的改革成果?至少在经济上国家离开了我之后,就不能离开你。若你继续固执下去,坚持己见,学习寇准与范仲淹,那是否能将这个重担扛起来?”

王安石沉思。

忽然外面传出鞭炮声。

京城人多,每天都有婚丧嫁娶的事发生,郑家上下不以为意,但鞭炮声越来越烈,似乎全城人都在燃放似的。

郑朗迷茫地问崔娴:“娴儿,今天是什么节rì?”

“没有啊。我出去问一问。”一会儿崔娴回来,原来去年收支传了出去,有少数人为改革终于结束长松了一口气而高兴,还有一部分人因为有股契与朝廷绞在一起而高兴。治平时韩琦想打银行监的主意,许多股东都吓了一大跳,国家年年改革,年年欠负,赵顼压得抬不起头,这些股东也不是很开心,再欠负下去,只有几条路可走,一是不认账,二是苛压百姓,三是打这些股契主意。国家出现盈余,还是很可观的盈余,甚至不好听的说法,若是再发生庆历战争,只要保持这种健康的经济状况,每年六千万的盈余,也足以将庆历战争的费用勉强维持下来。他们未必知道股契的捆绑作用,可多少知道荣辱与朝廷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了。听闻后,十分开心。也有的百姓十分开心,总的来说,皇上与诸大臣这几年执政还能得民心的,没有苛民。还有的觉得西北大捷快的。先是少数人家听闻后放鞭炮庆祝,后来放的人越来越多。

这个鞭炮声就是民意。

听着鞭炮声,王安石道:“郑公,由你主持,有了皇祐之治,嘉祐之治与郑公不无关系。自去年起。熙宁之治又来临了。”

指民间的。国家欠负严重,实际百姓已经在种种惠利的政策下,进一步的休养生息,但前年不能算。乱蓬蓬的一团,去年才能算是真正熙宁之治开始。

“还不能算,只能说终于看到一个良好的开头,然有今天。非是我一人功劳,有你的功劳,有君实的功劳,众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