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依依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北宋士大夫的非人生活-第91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郑公,你说是王韶用兵能力远远高于你?”

“不知道,”郑朗答道,不能说高了。毕竟两人都没有会过面。凭借一篇平戎策就断言高了。不合乎情理,又道:“他在前线,一场风,一场雨。就能决定战役胜负的走向。我若能在中书就能清楚地看穿王韶的想法,那么早在仁宗时代,就将西夏平灭了,何至于留下后患至今?或者打一个比喻。臣去前线,王韶在庙堂,多半他也不能猜穿臣的具体想法。不过眼下是一个机会,就看王韶种谔如何利用。”

王韶怎么做,郑朗没有猜。

战前他只关注一件事,王种章三人有没有发生冲突,并且连写了三封信。

不知是“臭味相投”,或是这三封信起了作用,三人配合比较默契,相处几乎有半年时间。从未发生过严重的矛盾。得知这一消息,郑朗就不再管了。

天都山的主将不可轻视。仁多零丁。是一名优秀的将领,但绝对不是名将。不要说他不及王章,就连刘昌祚也远不及之。

而且平夏城的建设,又支持了六名后来的优秀大将,武器装备物资,情报,郑朗还会担心什么?

赵顼还是不放心的,郑朗保姆式的理财理政,几乎使赵顼成了一个吃nǎi的婴儿。早迟要给他断nǎi的,但不是这时候断nǎi,这时候赵顼所做的,还是学习反思。不过这给了赵顼一些空暇时间,没有事就在猜测王韶怎么做。

消息很快传达回来。

这一战注定乃是一次星光耀眼的战役。

先是苗授与王光祖二员猛将雪夜入胜东关。

遇到困难,胜东关并不象蔡州那样没有防备,苗授果断地下令利用神臂弓的shè程,向城头上的夏兵shè击,多名夏兵被击毙。随后在夏兵发出jǐng报之时,苗授开始登城。

关下面的兵营夏兵开始起来,天太冷了,传闻中这一夜,宋朝兵马多人多马居然生生冻死在峡谷里,因此夏兵动作缓慢。苗授先后在城头上展开血战,仅是苗授本人就击毙了十一名敌兵,将城头拿了下来。然后自闾墙再次血战,当打开关门时,先行随苗授登上城头的一百余名兵士仅剩下四十八人。四十八名兵士包括苗授在内,还多人受伤。

付出惨重牺牲,关门打开,宋军入关,七百多名守关夏兵,只有极少数西夏将士逃了出去。这一座雄关几乎在一个时辰易手。

第二天上午,仁多零丁闻讯,率领大军扑向胜东关,王韶与种谔同样带着主力部队到达。

仁多零丁命令三军攻打胜东关。地势的原因,自东往西攻打不易,但自西往东攻打却是不难。然而没有想到,攻打了半天,胜东关安如泰山。到了下午,士气锐减,王韶果断下令三军出关主动出击。

一役击毙了一千二百余名夏兵,仁多零丁败回天都寨。

王韶再次聚集大军,向西挺进。

第二天,宋军又乘胜猛攻天都寨,付出惨重牺牲后,第三天夺下天都寨。王韶再次率军直扑锡斡井天都山大本营。一连串的穷追猛打,让仁多零丁蒙头转向,不得不纠集了后方所有军队,与宋军在锡斡井僵持。

然而仁多零丁又一次猜错了。

宋军攻打赏移口是第一次声东击西,猛攻天都寨与锡斡井是第二次声东击西。第三次进攻才是宋军的真正企图。

僵持了三四天,看到西夏再也没有什么援兵到来了,种谔率领大小姚,借助冬夜的寒冷,以及对天都山地形的熟悉,非是从重兵把守的北方,而是从南方绕道,经过一夜时间,几乎绕道近三百里,从天都山南端的小道潜入屈吴山,到了屈吴山还有西夏一些据点,不过防守力量松了,再经仁多零丁再三抽调,一些哨所几乎都没有人防守。顺利地于天明时分,奇迹般地地到达天都后方的行宫。

西夏人根本就没有防备,匆匆忙忙之下,不到一个时辰大败,四散而逃,天都行宫再次失守。天都行宫里有许多好东西的,种谔没有贪婪,迅速将行宫点燃,在西夏人没有反应过来之前,带着这队轻骑一路狂奔,向东北方向撤退。在西夏兵力未赶上之前,自小道潜入绥戎寨。

感到不对,李开泰也“意识”到赏移口前面的宋军多是虚张声势,恐怕还有杂牌军充塞其间,以吸引天都山的兵力,于是主动出关进攻。李昌祚从容应战,随后一把火将所有辎重烧掉,且战且退,就是这支杂牌军在刘昌祚组织下,不但撤退,而且激战了几十里路阵型没有混乱。就是这一点,刘昌祚名将风范一显无疑。退到磨脐隘,章楶率兵前来援助,李开泰不得不将军队撤了回去。另一边王韶也从容组织三军撤退,顺手还将胜东关给炸掉了。

前后大大小小几十场战役,宋军若包括那些各降部壮丁在内,共牺牲了近四千多兵士,实际只有三千余人,真正的禁军不足一千人。但击毙了西夏兵士多达九千余人。

伤亡率不提,关健是……富弼接到消息,感到茫然,大半天说道:“西夏行宫真的被烧掉了?”

大家同样感到震惊与茫然。

这与郑朗那次烧不同的,如今天都行宫才是真正的美仑美奂,而且重兵把守,然而宋军想烧就烧,是否意味着不用动援各路军队,仅凭借一州一军的兵力,随意可以对西夏任何所在发起进攻?(未完待续。)

八百五十五章 良苦用心

烧掉西夏行宫,不提损失,仅是象征意义,就能算是一场超级大捷。

但未必能讨得了好。

看看史上王韶与章楶下场就知道了。

宋朝教育事业发达,有文化的人太多太多,知识博渊不一定是好事,许多人能有足够的学问颠倒黑白是非。

比如郑朗的三次改革,是有许多不好的地方,想要改革,怎能方方面面都能俱到呢?有的官吏执行不力,不能很好地将改革种种政策贯彻下去。有的没有反应上来,便产生一些不好的事。还有的反应上来,郑朗终是在中书遥控,也不可能做到百分之百的批阅正确。

都成了反对者的理由。

其次是一些没有想明白,用似是而非的理由反对。

更有的就是颠倒黑白。

王韶与种谔的大捷,虽得到朝廷允许,大臣们也没有全部支持赞成,说是朝廷生事,又说恐西方不宁,又直指种谔本人,说是种谔好大喜功,蛊惑两府宰执与皇上。

郑朗不得不将重臣纠集到都堂,都堂后方悬挂一张超级大的地图,自幽州开始,一直到秦州,上面标注着宋辽夏三国所有城防,以及边境大一点的山川河流,还有就是这几年来宋夏两国边事的行军路线与时间。

郑朗说道:“我向来不喜争吵,但近来中书接到许多奏折,对错不提,许多人用心也是好的,不过且听我说几句话。第一个就是大家争执王韶与种谔主动出兵,火烧天都行宫的对错。有人认为会起更大的边事,但为什么西夏先侵犯庆州,后犯绥州?又有人说乃是我朝得到西夏的绥州。然在得到绥州之前,为什么入侵刘沟堡,又有人说乃是韩琦筑甘谷城、通渭堡。但在筑堡之前,为什么西夏还是屡屡向我朝用兵?谁能告诉我。”

说话不能断章取义,进谏也是如此。不能载取某一时间段,而要从前后起因说起。

“我相信大家其实心中皆有一个答案,那就是我朝苟和,使西夏将我朝当成了更软弱者立威。就算以和为贵,就算陕西百姓乃是刍狗,不过面对一个弱小的西夏,我朝都软弱如此,越侵犯越要以钱帛以买安其心。各位莫要忘记了。还有一个更强大的敌人,”郑朗一指契丹。很简单的道理,西夏能用出兵的方式勒索,为什么契丹不能用这个方式,再勒索宋朝增加岁贡!

一旦契丹与西夏共同出手,天塌了!

这是不可能的。辽圣宗不及萧燕燕,辽兴宗不及辽圣宗,耶律洪基已经息菜了,就算有几个头脑灵活的大臣进谏,契丹朝堂如今乌烟瘴气,顶多用上十万缗钱,将一些弄臣收买,由他们做代词人,契丹便不会有任何作为。

然而没有金手指。那一个宋臣知道?

对西夏的态度仅是想苟和,对契丹的态度那是畏惧到骨子里。

一句,给大家带来了极大的压力。

怂啊!郑朗看着诸位大臣的反应,心中悲鸣。又道:“故我当时提议,有几条用意,不会因此而吓退梁氏,这是一个疯狂不可理喻的人,但能安抚民心。”

许多人听后,心里也在说话。民间舆论如此。还不是你弄出来的。

“我朝软弱了,梁氏疯狂的进攻。我朝不作不为,最终西夏所有诸族都会对我朝产生轻视的心,便能让西夏最终上下一心,这会很可怕的。适度地反击,梁氏不会害怕,可诸族心中就会产生犹豫。西夏最强的兵士出自横山,横山自北而南,皆在我军报复范围之中。他们心中犹豫不决,纵然梁氏疯狂,上下不齐心,危害必不会很大。适度的反击,能使陕西将士士气稍稍振作,能使契丹看到我朝军队战斗力的强大。一举四得,如今怀德军大捷,前线将士浴血奋战,非但无功,反而有过,诸位,不怕寒了这些将士的心?一旦这些将士心一起寒了,畏敌不战,边防还能安全吗?狄青去世,一个个叹息。为什么在他生前对他不好一点。父母去世,一个个悼念,为什么不能在父母在世时,对他们孝顺一点?这样的低级错误,为何诸位身为天下重臣,大宋jīng英,一犯再犯!”

孙昌龄道:“郑公,非是如此,臣工们多有异议,乃是害怕武将自此以后生事矣。”

郑朗摸了一下胡须,分卸宰相权利,自己做事更困难,建全台谏,导致反对自己声音增加,自己算不算作茧自缚?答道:“这个等下回答。我再说此战第二个意义。有许多人用国家财政困难来反对西方用兵,似乎是有道理。故自去年起,大肆裁兵,但就是这样,仍然保留了六十万禁兵,厢兵三十万,河北河东陕西与南方各州县的乡兵达到近十八万兵马,还有七万蕃兵,一共是一百一十五万。还不计各类义勇、弓箭手、壮丁、保丁,若计,数量会达到两百多万。为何?养兵费用最高的二是河东,一是陕西,又为何于陕西留防三十多万各种正规兵士?答案只有一个,保卫国家,防御外敌侵犯。未必会用他们来开疆拓土,可少了他们,马上边境上就会烽火连天。兵是如此,将也是如此。霍去病能率八百兵士纵横千里,赵括能不能做到?庆历战争,最大的成就造就了一批能文能武的士大夫,韩琦、范仲淹、庞籍、王尧臣等等,也造就了一大批名将,狄青、张亢、种世衡、王信。然而这些名将多去世了,士大夫仅剩下我与韩琦二人。不过此次绥州与怀德军两战,我看到了蔡挺、王韶、章楶三名文武兼备的士大夫,也看到种谔、种古、燕达、刘甫、窦舜卿、杨燧、刘昌祚、姚兕、姚麟、苗授、王光祖等将领的风采。国家不缺士大夫,缺的乃是那些顶尖的士大夫,国家不缺将领,缺的乃是那种名将。但不经战事,我们又无法识别何人能为将,就象当初朝廷任用葛怀敏一样,皆以为是名将,若不是我侥幸去了泾原路,可能会贻误国家大事。当然。看到一些将才,未必让他们生事,但我们能清楚知道兵事来临之时,用何人为武将指挥。”

无可非议的。就象当年狄青在延州,朝中大臣不知不觉,相反的,处处掣肘,然而狄青前面一死。后面许多士大夫对延州局势仓皇无主。

如今武臣有几千员,武将更多,从团指挥到指挥使,再到都头,多不计入官员行列,但数量庞大。多达三四万人。如何知道这三四万中层将领有军事天赋?

谁也不清楚。

即便不打仗,能看到那一个将领有军事才能,其意义都是非同小可的。

算是一个说法。

郑朗又说道:“为国者不可好用兵,亦不可畏用兵,好则疲民,畏则遗患。今朝廷每戒疆吏,非举国入寇勿得应之,其实是畏用兵也。虽仅保障戍,实则落入下风。故汉高祖得天下。还有安得猛士守四方之叹。其间轻重,请诸位三思。”

这才是讲道理。

又道:“至于西夏会不会生起更大的兵事,我也不想隐瞒,梁氏以为我朝乃是更弱小者,故每每用入侵我朝以当成立威工具。此次大败,必犯泾原,我已经与西府诸相做了协商,非是举国战争,泾原路惹起的事。还是让泾原路自己解决。请大家放心吧。”

战争未必平息。有什么想法,请过一段时间再说。

这就是郑朗执掌三司的好处。利用职权之便,给了泾原路充分的支持,随后又调去了一些将领,仅郑朗记得的名将就有几十名之众,郑朗利用在西府的时机,一一将他们找出来。

王君万与其子王赡,此时在秦凤路。甘谷城表现出sè的张守约。韩琦引荐的名将王文郁。祖辈灵州人氏名将周美的孙子周永清。刘怀忠之子刘绍能。韩绛曾推荐的武将李浩。在南方时就得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