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依依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北宋士大夫的非人生活-第91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大汉自我介绍道:“王知军,我乃是特务营总管周渊。”

王韶肃然起敬。

朝廷有一个特务营,都是知道的,可究竟他们有什么成员,怎样构成,已经成了国家的保密核心,在外界人眼中特务营神秘无比。

他说道:“见过周总管。”

“王知军郑公很看好你,也莫要与我客气了。我前来渭州,第一乃是为你提供情报帮助。”

“谢过圣上,谢过郑公,谢过周总管。”王韶大喜,有特务营详细的情报协助,无疑是如虎添翼。

“大家皆是为了大宋,无需谢过了,第二条我向你提供一个帮助,但在这之前,请你记住一句话,今天所听到的不能向第二人泄露,那怕是最至亲的亲人。”

“请明示。”

“嗯,我协助你,只能呆在渭州协助你,过一会儿,我会安排三人,与你一道前往平夏城,由他们与你保持联系。”

“行,”王韶道,但他眼中还有一丝不解。

周渊看出他的疑惑,说道:“此一战,乃是郑公看好你,不然还轮不到我本人出面,因为本人还有一个名字,没藏青都。”

前面将没藏青都说出来,后面王韶差一点嘴冒白沫,雷了。

不过他迅速反应过来,周渊也许没有几人知道,没藏青都知道的人太多了,甚至许多西夏人都能认识,当然不能去前线。忽然他眼中闪过古怪的神情。

“不错,不愧是郑公看好的人,居然猜测出现,其他的五员没藏六虎皆是特务营的高级特务。”

“我,我,”王韶嘴角哆嗦了。因为六人当中有一人此时正坐镇天都山,李开泰。此人在西夏成名已久,对辽对宋对吐蕃,皆立下赫赫战功,为了对付此人,王韶与种谔绞尽脑汁,敢情几月来,一直是谋划对付自家人哪。

“先带一个好消息给你,西夏马上围攻绥州城,带去了大量将士与军队,这是奇袭天都山的好时机。其次是李开泰,他会配合你行动,关健时候能调动一些军队离开天都山,便于你行动。但有两个前提,一不是有损他的名声,未来李开泰必有更大的重用,若因为天都山一战,让梁氏推卸责任将他斩杀,即便有功,也会得不偿失。二是做得漂亮一点,不能让外面人怀疑。”

“好,我知道了,一定会谋划好,”王韶认真地答道。这五个人已经成为西夏的重要将领,一旦利用得当,会起来无可拟代的作用。仅是为了一次突袭,折损一人,那是有点得不偿失了。

“不错。不错。”周渊又夸了一句。

王韶又想到一个问题,压制住心中的惊讶,问道:“这么说来,朝廷不久便收复西夏?”

“王知军为何有此问?”

“年龄……”王韶委婉地说了二字,都五十岁左右了,军人寿命短,若等他们老死了,就失去了价值。不知道过程,但想来朝廷在五人身上必花下许多心血。收复西夏时间拖久了,五名关健人物利用不上,损失太大了。

“是啊,王知军既然问起,某也不妨对你说一说。郑公之意,还是如你平戎策上所写的,先经营河湟,后经营西夏。即便收复西夏,大约也要到十年过后。不过也无妨,受郑公之托,朝廷早在十几年前就向五将下了命令。低调行事,将身上隐疾隐伤一一治疗,同时尽量减少奔波,也减少亲自前往前线作战受伤的可能。”

奔波少了。隐伤痊愈,保养得当,寿命会延长。而且也与五将的身世有关,虽及时的投奔梁氏与梁乙埋。不过以前投奔没藏,后投奔李谅祚。再投梁氏,名声也不大好听。主动的避免领军,一是保养身体,二是避嫌。低调的人,总会招人喜欢的。梁氏也喜欢,分别给予重用。包括赵善金领兵驻扎天都山。

这就是朝廷未来军事的大方向。

王韶五味杂陈,带着种章二人以及六员勇将,返回平夏城。

时光如梭,转眼到了腊月,梁氏派使重新议和不成,恼羞成怒,先是派使向辽国求印绶。对付宋朝,尽量与契丹交好,若能分兵牵制那更妙了。此乃是西夏大臣罔萌讹的主意。

耶律洪基整天忙着狩猎,不亦乐乎。

他对西夏没有多大兴趣,相反的,对宋朝倒是不恶。若西夏到了生死垂亡时刻,也许契丹会出兵相助。但这时候嘛,别想了,父亲屡被西夏击败,当真不记仇恨?

连一个印绶也不给,甚至对宠臣耶律乙辛,当着西夏使者的面嘲笑道:“夏人,乃狼也,永远喂不饱的。宋朝变相助其钱帛,支持他们对抗我国。又助其平灭叛乱,给其岁赐,却多次入侵。若此国强大,我朝西南永不得安宁矣。”

不是他想到的,乃是郑朗入使契丹教导他的。但抛开真正的真相,似乎西夏就是这么一回事。

耶律乙辛媚笑道:“是谓宋朝软弱,若是我朝,既夺其六州,何用交还?”

遭此羞辱,使者没有脸面再呆下去了。

梁氏求助不成,但疯狂地单打独斗,让梁乙埋率领大军进攻绥州,梁乙埋率亲军壮骑连攻顺安、绥平、黑水等寨(在绥州的西南方向,乃是嵬名山族人的屏障)。宋朝早有防御,在绥州修的寨堡并不多,但每一寨皆坚固高大。西夏军队到,没有与他们野战,只是防御,还没有到诸寨壕沟下,宋军几轮劲弓强弩,以及火炮打击,丢下几百名尸体,落荒而逃。

梁乙埋一怒之下,从西北方向,率领所有大军来到绥州城下。连攻了十天,不但无功,而且这一次牺牲的人更多。于是将大军驻于绥州城外定仙山,以至定仙山烟火皆满,谍者告诉坐镇绥州城的郭逵,郭逵说道:“此乃遁也,特以此张虚势声。”

但这一回郭逵可不想他们轻易将大军撤回去。

因此于城头上将妇女亵衣张起,又派谍者潜入西夏军营前,散发羞侮文书。有种继续攻打绥州,没种那就象龟孙子一样,往回逃命吧。

梁乙埋羞怒,本来准备撤军的,一怒之下,又再次强攻绥州。

南方出事了。

宋夏已经翻目成仇,也无需客气。

在王韶勾引下,陆续有许多部族翻过兜岭,逃向宋朝。

连绥州也编制了,况且这些族民?

对宋朝来说,这些百姓无所谓,所以也是中国自古以来,不愿战争的原因。以战养战在中国很少能够实现,交趾那次算是最好的结果,还是交趾都城攻了下来,积蓄多年,才让宋朝达到以战养战。大多数情况下战争,对中原只能是伤害,无法实现什么以战养战。但这些蕃羌不同,中原富弼。又是定居生活,一旦入侵,就会得到掳掠。不仅是财富,还有人口。宋朝不缺人口,可这些蕃羌却紧缺人口。

看到部族逃亡,西夏人坐不住了,赏移口西夏守将带着一千名西夏兵士,追赶这些部族。

追到牯子岭,遇到了五百宋兵。

西夏人迟疑了一会。看到这些宋兵弃马不用,反而将马匹放在后面派人看管,一个个下了战马,往前上了两百步,主动迎战。西夏守将大笑,带着一千名手下,冲了过来。

两军越来越近,宋军举起手中的强弩,西夏人也不在意,这非是在平原上,只能用梭形队列交战。弓弩杀伤力有限,等到两发后,西夏军队早就扑到宋朝面前了。

但这一回想错了,看到西夏人越来越近。王韶一直不作声,直到敌军前面的军马进入五十步时,王韶才喝道:“shè。”

是强弩,而且是最强的弩。shè程未必达到两百四十步,但能达到两百步。这是一个可怕的距离。仅是两波shè击,就倒下了一百多名西夏兵士。实际继续冲锋下去,未必没有胜机。

然而西夏人有一个劣根xìng,后世有人评价,说金**队屡败不折,击退了一次,利用骑兵速度游弋到远方,重新纠集,继续杀来。就是这样一次又一次顽强的作战,打败了辽国与宋国,将宋朝迫向南方。

形容西夏人时,说一败俱败。只要一次失败,大军会立即逃散。没有那么不堪,但证明了西夏军队作战没有多少顽强。

看到宋军弓箭如此犀利,前面大半兵士纷纷中箭落马,一个个调头逃窜,王韶说道:“上马。”

后面窦舜卿与大小姚将马匹牵了过来,纷纷上马,随后追赶。苗授也率领一千名骑兵从后方杀出。是役,一直追出兜岭以北,不但将这股敌军杀散,还催毁了西夏四个戍所,大小十一次战役,毙敌一千两百余人。于是兜岭以北各条小道纷纷打开,很早王韶就派使勾搭好了,看到机会到来,许多部族源源不断地向宋朝境内逃亡。

赏移口西夏军队不敌,只好向天都山求救。

天都山大将李开泰主动请命,率三千兵马进驻赏移口。李开泰到达赏移口,正值西夏轻宁族向南逃亡的时候。

西夏以党项人与汉人为主,汉人大姓一百三十八,梁陈苏辛美丁薛谋曹江寇耿吉许等,大多数常见,也有一些不常见的姓,例如美谋柸将枝祈酒逯字落九巨羌笔刳俄开负刑家柔萌,但却是西夏汉人大姓之一。

还有蕃姓,以嵬名为第一,其次是没藏、药女、浪讹等六十大姓,其实六十大姓就是六十个大部族。这中间没移族都不能排上去,可是轻宁族却位居其中,排在五十七位。

闻讯后李开泰大怒,率领大军追上,对轻宁族展开残忍的杀戳,将余下的族人强行向兴庆府迁移。血腥的镇压终于将逃亡风势压了下去。王韶大怒,率军队出萧关,向赏移口发起进攻。

这才是最困难的一幕。

连周渊闻讯都感到好奇。

“李开泰”调走三千jīng兵,容易理解。他在天都山,必会更为难。因此主动请兵来到赏移口。

到了赏移口,无论王韶在天都山如何折腾,不管赵善金的事了。

但为什么王韶却在出兵赏移口。

击败了赵善金,赵善金有过。若故败给赵善金,宋朝必折损大量人马,而且会对士气产生伤害。

此消彼涨之下,对接下来的军事部署产生很不好的影响。

完全没有这个必要。

但似乎之前几场战役虽不大,王韶表现得还是可圈可点,为什么要做画蛇添足的事?

不但周渊不解,消息源源不断地传到京城,京城反对声一片,但这一回也无辄了,王韶得到诏书行动的,乃是朝廷命令,与种谔那次军事行动xìng质不同。

民间的声间在支持,朝堂反对声音却居多。古怪的一幕。

郑朗不关心这个,相反的,因为注意力集中,反而对他的改革十分有利。他关注的仅是战局。

接到前方的战报,连他也感到糊涂了。

八百五十三章 星光(中)

随后郑朗莞尔一笑。

赵顼问:“郑公,为何发笑?”

老一辈大臣陆续去世,知道冯高五人身份的更少了,可是赵曙知道,赵顼知道,当初成立特务营时就制订的规矩,由皇上亲自掌管,以便保守机密。赵曙虽对郑朗没有多大好感,这个江山是赵家的江山,非是郑家的江山,他偶尔发神经病,但不是昏庸之辈,轻重知道的,知道了,也没有透露。后来这些资料又转到赵顼手中。

包括让周渊亲自去渭州,以免发生不必要的误会,赵顼也是知道的。

郑朗想不懂,赵顼同样想不懂。

赵顼问,郑朗回答:“陛下,为什么这样做,有两条,第一条王韶与种谔不知轻重,他们是不是这样的人?”

“应当不是吧。”赵顼道。

若是,得立即下诏停止军事行动,否则必会遭到大败。

郑朗又说道:“只有第二条,他们有巧妙-的安排,这个安排连我都想不明白,说明他们的的计谋深远,那么此战必胜矣。”

“郑公,你说王韶还胜过你?”

“陛下,不要高看了臣,臣对于经济政务略有所长,军事方面未必有多好,以前多次大胜,乃是我用好了武将与一些名将之故,与他们一道谋划,虚心地听从他们意见,对他们放心任用,故每每胜多负少。陛下,我朝军事似乎弱,弱非是在将士不勇敢,而是将从中御制度,内侍监军往往插手指挥,朝廷在千里之外偏要强行遥控,仁宗时虽放权于边境将臣,却多用士大夫来指挥。士大夫有几人对军事善长?”

“这个制度是不大好。”

“陛下,知道就行,其实两位祖宗各自有各自的制度·太祖每每在大将临行前,将任务交待,注意事项交待。

那是太祖对军事善长,故迅速将巴蜀荆湖南汉南唐一一收复。然后太祖得病暴崩·太宗登基,也采纳了这个方法。可太宗长于内治,对军事略弱了一些。渐渐朝廷遥控,士大夫插足,监军参与指挥。这个方向已经是错误了。正确的祖宗家法乃是武将临行时交待军事目标,行动结束后,迅速收回武将兵权。既能保证懂行的人指挥战斗′又能保证安史之乱不会发生。不过陛下不能说,一旦公开说出,又会引起一些争议。”

“坐视?”

“也不用坐视,不说可以行,让行动后的结果,慢慢改变大家的思想观念。”

“朕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