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依依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北宋士大夫的非人生活-第84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想到这里,她对太监说道:“将长公主喊来。”

“喏。”太监退下,来到济宁观,将赵念奴喊进内宫。说了一会儿话,俩入关系不恶,即便因为赵曙产生一些隔阂,但还是说得来。

过了一会,高滔滔问道:“奴奴,你可知郑公修儒学要修到什么时候?”

“皇后,我也不大清楚,只听到他与书院几个先生交谈时谈到修礼,打算明年夏夭结束,有的留下来以后再修,然后秋夭与几位先生一道修儒家史。”

“为什么要留一部分到以后修。”

“礼讲的是制度,有国家制度,做入行事制度,郑公他还没想好,”赵念奴犹豫的答道。

高滔滔眼睛亮了起来。

明白郑朗心意了,终是放不下的,赵念奴说得不清不楚,可是高滔滔听得很欢喜。这才是忠臣嘛。但又再度愁上心头,如何说服丈夫呢?赵念奴也没有想到其他,就是高滔滔待她不错,也感到有些生份。对曹太后,她也不大喜欢,若没有曹太后,就不会有这个不孝的哥哥上位。之所以时常进宫看一看,乃是生母苗贵妃还呆在皇宫里。因为遭到排挤,闷闷不乐,若不是赵念奴时常回京到宫中看望,连话都懒得说了,否则赵念奴连这个皇宫都不想进来。

回去后,就准备返回郑州。

大戏上演。

先是范镇草诏韩琦的迁官制书,用了一个比喻,说韩琦是周公,有没有讥讽的意思,不得而知。

吕诲于是弹劾,不当将韩琦喻为周公。

这个问题来了,韩琦做了周公,难道让赵曙做周成王?于是韩琦写表求辞退相位。不当真,若想退,学富弼,一表不成二表,再不成,二十表,保证退下去了。

这个退表乃是一个高姿态。

范镇批语,周公不之鲁,yù夭下之一乎周。周公不去鲁国就国,是协助周成王治理周国,使夭下继续臣服周朝。意思你韩琦不当退,退出去仅是一个郡守,不当,还要留在中书,继续为国家效力。

从字面上说起来是这个意思。

当时韩琦与欧阳修还认为范镇是“好入”,也就疏忽过去。直到范镇反对拥立赵允让为皇考后,欧阳修与韩琦才醒悟过来,范镇与他们不是一路子的入。

韩琦为了让赵曙达成心愿,将台谏大臣削减,或者派往契丹出使,一些大臣不满,正好郑朗那篇长文出来,许多士大夫议论韩琦是周公与霍光。范镇没有写霍光,不然早就下去了,写霍光太明了。

这一议论,使韩琦与欧阳修又想到范镇的那条批注。

非是年底的批注,过去了近一年时间!

居然将此事翻将出来,欧阳修在赵曙面前说道:“范镇以周公待韩琦,是以孺子待陛下也。”

欧阳修记仇了,赵曙更记仇,派入将存档找来,一看大怒,将范镇外放到陈州。不管怎么说,欧阳修做得太过份,你自己以文坛宗师自居,平时口颂圣入大义,这种小入的事怎么做出的?

范讽前面发配,后面引起群臣喧哗。喧哗的结果,又使得韩琦与欧阳修做下一件更加大逆不道的事情出来。

八百零四章 倒计时(一)

…………………………………………………………因为提到一些儒学,尽管压缩了它的字数,不得不做长考,欠下三更。好在这个午氏儒学快要写完了。再解释一下忠与恕,忠中于心,内尽于心,也就是所谓的大公无私,或者说做好事不留姓名。故我说它是一个理想境界。恕乃如心,如,往也,以己量人为恕。想要人对我好,我必须对人好。反过来说我对人好,人也要必须对我好。境界还是不错的,比忠境界上要差一点,但更实际。非是忠心耿耿与宽恕。今天打算补一更。

========================

范镇下去,暂时没有人知道真相。

言臣们没有说话,倒是知道真相的韩维最先开口,此时韩维乃是知制诰,知制诰与翰林学士皆是两制官员,平时与范镇交好。

范镇下放,韩维奏事于便殿,说道:“人君好恶,当明见赏刑,以示天下,使人知所避就,则风俗可移。”

以前多个大臣对赵祯也谈到这个问题,赏得有功赏,罚得有过罚,为什么赏,为什么罚,诏书写得明白清楚,大家一看,原来是做了这件事赏的,大家一起学习。或者做了这件事罚的,大家以后一起注意,避免再犯错误。

若按郑朗意见,此举不可取。

因为情况在变动之中,例张咏治蜀可以说是无几个能比,但那条赈贫措施,给券chūn夏赐米钱,最后反而了弊病,韩绛下去才将它改正。

但有一个时间效应。

就象老子说,宇宙本来是无,再到一点,然后膨胀,最后塌陷,还是还于一,还于无。符合宇宙形成观。说得对。可是这个过程不知几亿几兆年才能实现。

人类文明史才几千年,想几亿几兆年后的事干嘛?

因此韩维提议还是有许多可取之处的,一切公开,就不怕人主与首宰以好恶用人。积极意义远远大于消积意义。

或者换成郑朗另一句话,以事对事,不以人立事。

又说。圣贤思虑。不能全无过差,假如陛下误有处分,改之则足以彰纳善从谏之美。不怕犯错,就怕犯错不改正。君子知错能改,是美事。

又说,范镇诚有罪,自可明正典刑,若其所失止在文字,当函容以全近臣体貌。陛下前黜钱公辅。中外以为太重,今又出镇,而众莫知其所谓,臣恐怖自此各怀疑惧,莫敢为陛下尽忠者矣。

宋朝祖宗家法,不以言事而为罪。即便将剑阁烧掉,也不过乃是一个老儒发狂也。范镇做了什么,写了两次周公,这算什么罪名?如果仅是写了两次周公就定罪的话,以后指不准会有指鹿为马的事发生。

书上,不报。

范镇下,得有人来顶缺。

国家大黑窟窿有多大。能达到一年支出达到近两亿四千万缗。要知道庆历战争时最高峰一年国家支出还不足一亿九千万缗。这个黑窟窿巨大的让人无法想像。

后人有人说赵顼与王安石不好,不错,做得太急了,可换谁谁不急?

这是在宋朝。若是在明朝,一年两亿多缗钱的支出,往明朝可怜巴巴的财政上一压,就是神仙嘉靖恐怕也得会急得上吊自杀。

这个黑窟窿是多方位炼成的。

比如执政不作为,造成大肆的浪费,比如偏巧去年水灾,马上今年又有旱灾,比如是赏赐过度,比如说是连续几年老皇帝死了,新皇帝继位,大丧大赐,比如西北正在开战。

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冗官。

庞籍在世时就开始弥漫了,让庞籍控制下来,并没有增加,但也没有解决。庞籍病后辞职,虽偶尔进中书帮助,终是离开朝堂的。冗官现象在蔓延。据史书记载,京官多了一倍多,州郡县的地方官吏则多了三倍有余。

本来两千多万缗就将官员打发,虽然多出来的官员多不是差官,仅是职官,也要发工资的。再加上赏赐泛滥,现在有可能得要五千万缗或者六千万缗钱才能解决。

还有呢,官多阙少,也就是官员多,可真正的差职很少,怎么办?于是一个个奔竞。也就是走后门。奔竞之下,丛生,官场黑暗。朱熹就客观地说了一句,韩富初来时,要拆洗做过,做不得,出去,及再来,亦只随时了。才开始是好的,但后来全部不行了,实际不行的,不但有富弼与韩琦,还有欧阳修与文彦博。

这几位君子富弼美在德cāo不失,执政相仿佛,也不好。这几人执政能力到了后来,不要说不及吕夷简庞籍,就连贾昌朝刘洙陈执中之流都远不及之。

郑朗知道这个黑窟窿所在,但认为自己与赵祯合力,打下了一个好底子,情况应当没有史上恶劣。

他有些低估。

因为他隐约地号召,反对声音比史上更大,掣肘了韩琦,使韩琦与欧阳修更不敢作为。真到了无为而治,国家也就糟糕了。真实情况远比他想的还要恶劣。

官员冗到如此地步,也不能使两制空缺,还有一点,两制官员当中赵曙感到王珪能为诏,余者多不称职。其实两制官员中有许多官员,例如司马光与吕公著,可他们虽有能力,皆对赵曙的濮仪案反感,因此赵曙认为不称职。两相结合,赵曙想再选一个xìng格温和,不算太激进的大臣,一人进入他的法眼,张方平。

就问欧阳修。

又问对了人,与郑朗无关,若那样,那么朝堂上一半官员都不能用。

这是欧阳修与张方平的私人恩怨,坑了张方平数次,又来坑,说道:“陛下,张方平也有之才,但挟邪之直。”

此时,若仅论,天下无一人能及欧阳修,大苏都不行,还未成长起来。但这个官员与有什么关系?他以见长,馆阁出身,于是动辄馆阁或者。

不要紧。然而张方平怎能算上挟邪?

那么你与韩琦算什么,要不要诛灭九族?

赵祯默不语,让欧阳修退下,然后将张方平的履历拿来观看,有一点大家皆疏忽了,沾到赵祯以及赵祯的家人与他生亲。他马上就发神经病。若不沾此事,赵曙并不傻的。

看后渐渐产生怀疑,又将曾公亮与赵概喊来询问。

曾公亮与赵概实话实说,不闻其挟邪,无迹也。不错啊,就是当年的私宅案,也是张方平马虎了。至于为了一点小钱,做得这么猖獗吗?然后又说昔rì郑朗在先帝面前言,方平对经济极其善长。乃是能吏也。

赵曙又是无言。

不但曾公亮劝,妻子也在他耳边吹风,但皇考的事没有定落下去,赵曙是不可能用郑朗的。然在心中也不得不承认郑朗是名臣,看人也颇有眼光。

欧阳修没有得逞,反成了画蛇之举。

内幕知道的人不多。但渐渐也传出一些。

原先只恨皇上不好,对韩琦仍有一些大臣认为乃是庆历名臣,对欧阳修持好感的人更多,毕竟是天下文坛宗师。几次谗言,隐隐更多的人认出欧阳修的真面目。

神马的,你比吕夷简夏竦还更可恶啊。

……

chūn回大地,但去年大寒冬。鞭炮声放过不停,chūn寒还是很陡峭。

不远处田野与房舍yīn暗角落里,隐隐的看到一些积雪,在阳光下发出刺眼的白光。

周渊再一次悄悄来到郑州。

看着远处那长长的乌龙。说道:“马上快成一个座小城了。”

郑朗笑了一笑,不是小城,再过几年,会成为一座新的城市,还是一个中等规模的城市。

作坊一再扩大,不久会成为宋朝最大的私人作坊,还有钢铁!这个最终是要交给国家的,不过有蔡水之便,还有诸多工匠,最先的试点必然在不远处的蔡水河畔。那么有可能会吸纳一万以上户百姓。

再加上其他副带的产业与第三产业,不用十年时间,人口必然超过十万人。

与京城不能相比,与参差十万人家的鄂州杭州不能相比,但若顺利地发展成为十万人口的城市,在宋朝至少能排行在中等城市行列。

笑笑不答。

其实想发财很容易的,这时候大肆在周边地区圈田,几年后财产就能翻上好几倍。但郑朗并没有进行任何干涉,也算是矫枉过正。前世的一个房改,或多或少让他有些成了惊弓之鸟。

周渊这才汇报正事。

来有好几个用意,第一个就是瞎毡的儿子进驻洮州。

郑朗凝思了一下,说道:“你记住,能打探情报,但不要干涉他们。”

怕周渊不清楚,索xìng郑朗将话挑明,说道:“想要进攻西夏,必须多方面发起进攻,毕竟相对于我朝,西夏军队不及我朝数量,财政更不及我朝。兰州就是最重要的地区,若将兰会二州全部拿下来,会使西夏失去整个河西走廊。”

郑朗有惩熙宁西伐之失,脑海的军事计划也变动了。

未来不先攻打西夏,而是要切断西夏与河西走廊的联系。

此时腾格里沙漠里还有通道,然将会州夺下后,从腾格里沙漠里走,显然不切实际的。这一切,等于切下了西夏两条大腿。

又道:“洮州各部可能对木征不服,最后发生冲突,木征非是过江龙,仅是一条过江虫,洮州诸蕃却是坐山虎,一旦冲突起来,木征必驱回河州,立足不稳,我朝朝堂又缺少长远眼光的大臣,必倒向西夏。”

“我明白了,郑公是刻意让他倒向西夏,为以后出兵打下基础?”

“是啊,不然没有大义出师。而且唃厮啰一死,吐蕃也不再惧哉。我朝不进伐河湟,早晚也必被西夏拿下。若是让西夏得手,后果凶矣。不过一旦木征倒戈之时,你派手下潜入其境扬言,散布一些吐蕃与党项的历史仇恨,使其一些部族对木征产生不满。”

“喏,郑公,还有一件事,卫阳他们来信,对郑朗表示感谢。”

“不用谢,你对他们说,这才是一个开始。作坊的规模还会壮大,最后一年收益一百万缗两百万缗也有可能的。”郑朗说道。去年前年一年大半年的分红,让六人每家分去七千多缗钱。中间还拿出近三成收益用于开发研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