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依依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北宋士大夫的非人生活-第65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赵祯犹豫不决,但南方坏消息继续源源不断传来。侬智高去了邕州后,日夜派人砍伐巨木,大治舟揖,扬言再顺郁水而下,攻取广州。实际这是一次严重的失误,若是侬智高借着大胜之威,在邕州安抚百姓,使诸族归心,再训练军队,布建军事工事城防,严修关卡,宋军南下会面临很头痛的问题。但是没有,只顾修舟,即使给他一次再攻广州的机会,广州当真那么好攻打的?

但是没有,不但没有,为了修造船只,在邕州鱼肉百姓,使百姓离心。可是宋朝君臣对军事多不懂,闻听后十分震恐。又看到余靖无力平叛,最终同意郑朗一行。狄青又言贼便于乘高履险,步兵力不能抗,故每战必败,愿得从西边蕃部兵自从。

有些大臣再度产生怀疑,北方马与北方的骑兵,在南方的环境里,能适应吗?高若讷说道:“蕃部善射,耐艰苦,上下山如平地,当乘瘴气(指两广大多数地区在冬天瘴气少)未发时,疾驰破之,必胜之道也。”

赵祯问郑朗,郑朗说可,于是从之。乃诏书从嘟延路、环庆路与泾原路选蕃部广锐军,曾有战斗经验者五千人,逐路派使臣一员,押赴广南行营。实际此时五千宋军远比史上更有战斗力。一是西北两役大胜,士气高昂,二是有一千几百女真人在其中,三是朝廷财政宽裕,赏赐比史上丰厚,士兵积极性高昂,四是郑朗与狄青在西北颇有威信,闻听二人南下为主帅,诸多蕃兵多踊跃参加,几乎将各个公堂挤破了,五是朝廷得到大量战马,组建了十万骑兵,骑兵数量也远远超过史上的宋军骑兵数量,骑兵兵源多。

史上狄青南下的便是这五千骑兵,再加上两广本地的杂牌军,以及从湖南江西征集的一些土兵,一共三万一千人,参与归仁辅之役。

还是这么多人,郑朗此行走治理为主,改变的是昆仑关战役后的战事,前面的全部交给狄青,但现在郑朗没有说。且考虑到郑朗的计划,故朝廷颁旨以郑朗先前担任江南西路荆湖南路经略安抚招讨使,许以便宜行事。当郑朗到达岭南后,此职又化为两广经略安抚招讨使,将军事、民政、财政大权全部抓住。实际还有荆湖北路、梓州路与夔州路,计划小上是六路,但不可能将六路所有大权交给郑朗的。那么纵然郑朗德操无可挑剔,也会惹来天大的麻烦。实际若不是郑朗此时在诸臣心中上升到一个无可替代的高度,即便担任此职,也会惹来争议。毕竟相比于缘边四路几个州,无论那两路,面积广大,人口诸多,是其数十倍之众,说句不中听的,若是郑朗有野心,割地为王也可以了。

这是赵祯对郑朗的补偿,信任,也是郑朗的计划需要。再授狄青为宣徽南院使、荆湖南、北路宣抚使、提举广南东、西路经制贼盗事,广南诸将佐皆受郑朗与狄青节制,若孙沔与余靖分路讨击,亦各听沔指挥。也就是划分了几名主帅的权利,一是郑朗,过后是狄青,然后是孙沔,最后才是余靖。老余做得不好,让赵祯失望了。

诏书下达,陕西五千骑兵迅速组建向广南疾奔,也宣布一个时代的暂时落幕。京城百姓听闻后,先是感慨,然后是留恋万分。郑朗执政这四年多时间,给大家带来太多太多的富足、希望。甚至许多文人将这几年比喻文景之治、贞观之治。但老百姓不知道,郑朗一行,会远离朝堂很长时间,以为郑朗平定侬智高后,还能回来,所以虽留恋,但留恋的气氛不浓厚。就在这时候,郑州忽然传出一则消息……。

六百四十五章 平安符

郑朗执政后,三司先后收到两笔奇怪的捐款,第一笔捐款于庆历八年,三千一百余两金,两万两银。**第二笔捐款是皇祐三年江淮旱灾,一千七百两金,两万四千两银。

捐者将金银用三辆车子送到三司后,随着离开,不留姓名。然后朝廷再寻找这个人找不到了。

很奇怪的一件事,赵祯经常对此人交口称赞,多次表示想召此人入宫,但不知道是那一个人。不是小数字,前后折合金四千八百余两,银四万四千余两,折合缗钱十三万余缗。

实际这两笔款子都是来自郑朗的捐款。郑家肯定不是宋朝有名的顶级富户,不过郑朗的薪酬越来越高,这是次要的,家中产业规模在壮大,郑朗的权势,以及与樊家的联亲,柴克明尽心尽职的经营,产业收入渐渐超过郑朗庞大的薪酬。郑朗生活不象范仲淹那样苦逼,两人同样赈济了许多人,不过郑朗薪酬一直比范仲淹高,范仲淹也没有产业收入,故郑家年收入超过范仲淹的五倍到七倍。所以范仲淹在杭州为族人治了几千亩地后十分吃力,郑家却每年产生大量的盈余。

郑朗去南方,实际职务并不低,身兼真正两路以上的经略安抚征讨使,这个在宋朝历史上罕有其待遇的。但其他人不知道,认为郑朗受了委屈,不然怎么去了岭南。

崔娴找来的亲戚心中不服气,便将这件事终于捅开,意思是郑朗对得起朝廷,即便是拿的薪水多,也陆续重新捐给朝廷,为什么还要将郑朗贬放到岭南那个大杀场、小杀场?

赵祯听闻后很是愕然,此时郑朗与狄青皆没有离开京城,便将郑朗召入皇宫询问。郑朗不好回答,我开了金手指。却默认澶州河决,心中愧疚不安,于是回答道:“灾害连连,臣知道乃是水土破坏。但臣心中很是愧疚,臣又无子,何故怜惜钱帛?”

这句话很重要。

为什么让郑朗担任这个古怪的官职,权倾一时,没有多少大臣反对之,多种原因,一是对郑朗德cāo的信任。二是的确需要,三便是无子。有子,两个养子,终有亲疏之分的,要么这些年来就是两个女儿,郑朗有什么理由会产生严重的野心?传位于何人?女儿,养子?

而且兄弟俩同病相怜,赵祯听后唏嘘不止。自己虽然三个儿子死得早,还看到儿子的腥气,但郑朗至今只有两个女儿。比自己更惨。

这件事产生了很大的震动。

司马池默受几个叔叔侵吞了几十万贯的财产,范仲淹救济族人,传为美谈。但一个是族人,一个是叔叔们,多少沾有一个私名。郑朗不同,全部交给了国家。

不过郑朗对此很气恼,回到家中责问崔娴:“是你的意思?”

崔娴摇头。

但郑朗看着崔娴神情,心中已经确认,对这个妻子,郑朗有时候很无言。好是好。一个贤内助,这些年帮助自己暗中出了许多主意,但与夏竦类似,私心有些重,善权诈之术。自己离开了朝堂,妻子担心在大臣排挤之下。自己有去无回,大约这才将这个内幕消息放出来,替自己邀名,让赵祯莫要忘记自己。

可想责备又无从责备起,比如前去南方,崔娴只准月儿一道前往,其他几个妻妾一个不带。江杏儿与四儿皆不舍,崔娴便说了一句:“王翦为何向秦始皇要地要封赏?”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在郑朗的薰陶下,家中几个妻妾多喜读,包括四儿与环儿与少女时代相比,也是刮目相看。这是一个很著名的历史,秦始皇灭楚,问王翦需多少兵马,王翦答道需六十万人,问李信,李信说二十万人,于是秦始皇用李信,最终失败。秦始皇大怒,多次请王翦出山,王翦最后成行,临行前向秦始皇多求良田屋宅园地,甚至军队离开后又五度派使者求良田。人质疑,王翦说了一句话,秦王粗暴又不信任人,如今倾尽全国兵力交付给我,我只有多请田宅作为子孙基业的方法稳固自家,以来打消秦王的怀疑。

秦始皇不能与赵祯相比,不能过度丑化秦始皇,至少李斯等名将名相在秦始皇一代,没有遭到杀害,但对臣工的容忍度还是远不及赵祯。就连宋神宗也远不及赵祯,一方想要王安石改革,一方又担心王安石权柄太重,刻意用保守派分解政权,对王安石掣肘,不然何来党争一事?郑朗至少眼下无子,又少了一层担心之处。

可是不能不注意的。

例如岳飞,四大节度使当中赵构最看重的是岳飞,让赵构动杀机有三,岳飞过于参与太子一事,让赵构不悦。收回四大节度使兵权时,韩世忠与张浚都默契的配合,岳飞不从。还有第三件事,岳飞说了一句,何必担心,俺们家人一起在杭州,做为朝廷人质,这是潜规则,不能公开的,岳飞却将这件事捅开了,也捅马蜂窝了。说不过去,前方将士在替宋朝卖命,却用家人做人质,朝廷昏暗到什么地步?不能说!故赵构起先想用张浚开刀,最后却选择了岳飞。

自己南下,朝廷若采用自己的策略,会陆续地将六路所有军政财权一起交给自己,以便宜行事。荆湖两路不怕,下有岭南,上离京城近,夔州路与梓州路更不用担心。主要是两广,不但将所有军政财权交给自己,还有军权,狄青的五千军队仅是开路先锋。昆仑关大捷自己不会抢狄青功劳的,但在昆仑关一战后,自己还会主持一系的战役。所以自己又发出两部人马,一部从陆地前往江南西路与荆湖南路,不是用来战争的,而是打通两路南方相连的道路。两路通达,繁荣两路南端的经济,也为下一步开发岭南,以及灵渠道路铺下基础。但最终会进入岭南。还有一路从大运河出发,沿海路,顺着季风前去钦州登陆。两路共有两万人马,也就是郑朗前期准备的三万多兵马。余下的一万多人暂时不动,那是为平定夔州路与梅山蛮做预备队的。但已是可观的数量,再加上原有的军队,自己在军方的威信。就是赵祯信任。一些文臣仍然会胡思乱想,因此妻子与女儿、养子、母亲一起留在京城,便起这个人质,让这些大臣安心的作用!

不能公开说,但崔娴点了王翦,几个小妾皆知道这段历史,会意了。

故只去月儿一个人服侍。崔娴还有一个用意,郑朗久无子女,只有月儿岁数最小,身体健康,看能不能“专心”一人,为郑家留下一个后代,这几乎成了崔娴最大的心病。

对妻子这些小心眼,郑朗还能说什么?

郑朗也没有说什么。此行是南方,远不是后世的南方。就象太平州一样,后世去了芜湖。是一个美丽的江城,但自己初出太平州,全部是湖荡子,一到夏天又湿又热又闷,如白居易所写的那样,地势低洼,湿热难度。自己未去两广,估计更恐怖。而且自己这一行,并不会呆在一个地方,要到处看。有可能走遍岭南各个要地。就连月儿也不想带,怕她吃了辛苦。

至于人质不人质,郑朗考虑得倒不是很多,崔娴担心有道理,不过赵祯应当能罩着自己。只要自己把握好分寸,在南方会吃很多苦头。大臣不会太反对。

月儿在练习骑马,狄青先行。

临行前来到郑府,狄青问道:“郑相公,我去南方怎么办?”

必须要问清楚的,史上狄青成为第一顺位主帅,但现在变成了郑朗。郑朗答道:“军事上你可以见机便宜行事。只要记住一句话,务必迅速将侬智高主力歼灭,余部或者其他蠢蠢yù动的反部等我去了邕州,再行商议。”

“若是有将领不听我指挥怎么办?”

狄青这一句问得很有含义的。郑朗哑口无言,看来陈曙必死无疑了。道理很简单,李绩出征喜欢杀女婿,戚继光杀儿子,皆是为了军纪,不杀人不足以立威,特别南方诸军军纪涣散。犹豫了一会,郑朗说道:“杀无赦。”

希望余靖不要再犯糊涂了。

但郑朗又补充一句:“狄青,平张海时可记得我说的话?”

“我还记得。”

郑朗看了看他神情,虽说记得,此时狄青功高一世,若是昆仑关一役后,心气会更高,自己劝说也未必能听得进去了,但还是劝说道:“狄青,最看重你的人第一是范雍,其次是范仲淹与尹洙,再者便是我。尹洙与范雍已故去,范仲淹漂泊在杭州,我也在南方……”

下面的话没有说,你是武人,功越高文臣必忌惮,能罩你的人只有我与范仲淹,庞籍虽对你也欣赏,可你们关系毕竟有些疏远。范仲淹政治生涯结束了,还好,郑朗进谏,没有让范仲淹到处漂,否则这一年范仲淹也会故去了。还活着,不过据传在杭州范仲淹身体一直不大好,多次上致仕,赵祯不准。我一去南方,若你再回朝堂,便没有人保你。

狄青蹙眉,显然很不满意。

郑朗也没有再劝,以后在南方慢慢劝,反正自己也打算将狄青扣留在南方做为自己帮手。南方一平,再想其他办法,不能让狄青在执兵时担任枢密使,否则下场依然会很惨。

狄青已经达到目标,郑朗准许他便宜行事,准许他以军法执军纪,这一战便有了底气。

第二天赵祯于垂拱殿设宴招待狄青,对诸相说道:“朗与青素有威名,贼必畏其来,左右使令,非亲信者不可,虽饮食卧起,皆宜防突然窃发。”

也就是自狄青与郑朗离开之时,左右侍卫必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