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依依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北宋士大夫的非人生活-第58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好。”张方平喝道。

事实他们也不知道,是王勇在远处低声通知属下的,郑朗与张方平来看他们。一个是当朝宰相,一个是当朝财相,而且这两人都是从西北战场上下来,对武将不薄,所以一个个表现更出色。

就是这样,王嵩还在用皮鞭子抽,张方平道:“郑相公,王嵩做得过火了。”

郑朗呵呵一乐,:“无妨,这些兵士身体素质好,不怕。想要他们更出色,训练必须严格。今天浑汗三分,明天就会少洒血七分。否则也对不住他们身上的官职。”

手招了招,又将王嵩喊来。

“郑相公,有何吩咐?”

“你估计他们最快能在什么时候放出去?”

“郑相公,仅凭武艺,现在就能放出去,但不是武艺一样,还有其他。”

“我懂,但最快能在什么时候放出去一批人?”

“不大好,若是能实用,最快要得明年,他们勇猛有余,应变不足。”

“王嵩,我不管你用什么方法,必须在九月末,放出去五十人,潜入西夏,听候朝廷命令。”

“九月太早,”王嵩抖着手中的皮鞭子,拧眉道。抖皮鞭子不是想抽郑朗,而是在想用这个皮鞭子提高训练强度。九月份能不能完成任务。

“必须在九月以前,另外你在营中挑一挑,准备一百人。潜入南方。”

“南方?”王嵩一失神。

“南方?”张方平也不解地问了一句。

“正是南方,”郑朗道。未来战争不是在西北,也不是与契丹。而是南方,不仅是侬智高,其后苏茂州蛮反宋,下溪州蛮反宋,梓夔路夷人反宋,丰州洞蛮反宋,火洞蛮攻邕州,邵州蛮反宋。交趾扰宋,交趾甲峒蛮攻宋,苏茂州蛮攻邕州。这是六七年间大的叛乱,的叛乱更是不计其数。

是否是宋朝对他们太差?相反,赵祯死后,包括四川到荆湖南路百姓全部在哭泣。

宋朝对这里态度很消极,梅山蛮划为禁梅山。不得进出,让他们成为国中冇国,逍遥自在。从夔州路起往南去,叫南荒。就象荒地一样,不去过问。自生自灭。至于重敛,更是笑话,既是荒地了,还指望它有什么收成?即便是荆湖南路,熟蛮一丁仅征三斗三千丁口粮,并且负责其治安,计口划田,除了这些丁口粮,多不事其他赋役,何来重敛而言。

但是这些生蛮的谋反,不仅动乱地方吏治,所过之地,寸草不留,无数百姓被杀,房屋被烧之一空。即便是侬智高这个大英雄,他杀死的几十万百姓,非是汉人,若按后来民族来划分,其中七成是壮族本身。

后人要颠倒黑白,神志不清地美化侬智高,郑朗不会去管,但作为宋人,宋朝宰相,不会坐视这些生蛮欲所欲为。可这个要细细谋划,赵祯被这些生蛮逼得无奈,派了潘美孙子潘夙前去镇冇压,平灭九十九峒寨,也就是九十九个山村,因为地形不熟悉,不得不退兵。

朝廷管不好,不管不好,于是兵力一次次掣肘,导致赵祯死,国家财政一点儿也没有扭转,留下一个超级烂的烂摊子给了后人。况且从湘江往西,一直到湖北西部,四川成都南部,到两广,这么大的地区,要占可怜巴巴的宋朝疆域三分之一面积,郑朗怎能不管?

他的心思没有人猜得透,王嵩为难了,:“郑相公,若西夏贼子,属下还知道一点,南方,属下不知道啊。”

“无妨,我会授命狄青将军,派几个人过来协助你。这个可以不急,年底先选出几十人,先前去向南方,以后徐而图之。”

“南方哪里?”

“梅山蛮,南荒所有地区,岭南,以及交趾。”

郑朗一个名词,王嵩脸色就难堪一份,只有岭南稍稍好一点,其他三个地方都不是好地方。

“王嵩,你知道这一营一年得花费国家多少钱帛?”

“是。”

“好好做,有可能你会因此名载史册。”郑朗道。不是夸张的,史上象这样专门的情报部分,还未曾有过,尽管孙子那句知已知彼,方能百战百胜,搁在哪里好几千年。

“是。”

“一旦行动开始,我将追加五万两银子供你们调用。”

“是,”这一回王嵩答得更有底气了。到哪里,不管是在西夏,或是南方,没有钱是不行的。

在回去的路上,张方平问:“行知,你当真想对南方动兵?”

“若是湘水开发得当,当抵半个江东圩,你我会不会动心?若是一个岭南开发得当,当抵两个江东圩,你我动不动心?”

“行知,可岭南再开发,粮秣如何运回京冇城?”

将郑朗问愣住了,他不会回答若是朝廷重视科技研发,未必蒸汽机,包括蒸汽火车不是梦想。这个制造出来容易,若大肆发展,自己那些知识被这时代更多的人接受,有可能自己晚年这种物事便可以出现。关健蒸汽火车制造出来容易,铁路怎么办?将宋朝从上到下一起挤压,也凑不出来这么多钢材。没有铁路,造船运输,从哪儿运?海上运?再大的船舶,也会使粮食产生高昂的成本。

郑朗不知如何回答,于是粗暴地答道:“比现在好。”

……

郑朗准备派奸细去西夏,西夏巨变已经逐步开始。

元昊遇到没移氏之前,还遇到一个女人。他中种世衡反间计后,日久起疑,终于明白上当,心中后悔。听从野利皇后之言,寻到野利遇乞的家人,起初之意乃是封赏其家人,以作补偿。野利皇后想补偿娘家人,但她这次会大大的后悔了。

惨烈的故事开始发生,野利遇乞一家带来,元昊了几句安慰话,可他眼睛亮了起来,因为在其家人中看到一个美丽的女人,托人打听,才知道是野利遇乞的妻子。得,索性补偿得更彻底一些吧。派人将野利遇乞的妻子没藏氏接中宫中,一个是干柴,一个是烈火,立即勾搭成奸。但不久后,让野利氏发觉,便吵了起来。你已经错杀了我的哥哥,不求你补偿,为什么还要霸占我的嫂嫂?

野利氏年青时貌美如花,品性淑良,甚得元昊欢心。此时生下两个儿子,也到了三十多岁,色已衰,不过李元昊还考虑了她的感受,赐没藏氏为没藏大师,出家为尼,居兴庆府戒坛寺中。

今年春,纳没移氏为皇后,渐渐将没藏氏疏忘,不过听她有孕,去两岔河狩猎时,将她带上。正好在狩猎期间,生下一子。因生皇子没藏氏立为皇后,一个西夏,居然有三个皇后。

又让没藏氏的哥哥没藏族讹庞三月为国相。而自此野利氏日益失宠,不免有怨,于是没藏兄妹施了一些推手,导致元昊于六月黜野利氏,使居别宫,不复相见。

这仅是没藏氏前路上一道障碍,还有两头庞大的拦路虎。第一个便是太冇子,太冇子是野利氏的亲生儿子,一旦他为帝,没藏家族必被灭掉。第二便是没移氏,少冇妇经过人事之后,越发的容光潋滟,风流靡漫,被李元昊当成掌上明珠,于天都山修了一座行宫,两人欢悦其间。

元昊自废野利氏,太冇子李宁哥形单影只,孤立无依,前有夺妻之恨,后有废母之怨,心中愤恨。李元昊也有所闻,他不想闻,也有人将李宁哥的话送入他耳边!但李元昊极喜欢这个儿子,认为他颇类己,是西夏未来的好接班人,二是也知道自己行为乖张,又为酒色所迷,索性我行我素,在六月底下诏役夫数万,准备在贺兰山侧营造离宫数十里,高十余丈的台阁,以便与后妃们游宴其中。

这纯是不想好了。

可关健他与没移妹子,以及其他一群妹子欢乐,却忘记了另外一个嫂子,没藏氏虽美艳,终不是没移氏那种红颜祸水级别,是一朵带刺的野花,玩过了,儿子弄出来,李元昊也就忘记了。这本来没有什么,但此时他不管政事,全部交给国相没藏讹庞,没藏又是没藏氏的哥哥,又有李元昊的一个儿子,名份也有了,权利也有了。一场阴谋就此发生……

……

具体的前线情报还没有得到,只知道李元昊开始在贺兰山大修离宫。

看着邸报,郑朗叹道:“红颜祸水哪。”

若没有这个没移妹子,李元昊万万不会到此地步的。只不过与历史上的貂婵一样,这样“出色”的女子,最后下落何处?

五百八十章 指桑

到了七八月,下雨了。

赵祯差一点在宫中活活被老天气死。

几月前祈雨,雨不至。眼看是大好的收获时季,老天一个劲的下雨。这可是致命的雨。

这时候人们收割很简单,菜籽成熟了,在地里晒干,放在油布上用篾片做的连耙击打油菜,将籽粒敲打下来,扬干,再压成菜油。大小麦与高梁,则在晒谷场用石碾压,稻谷也要晒干,然后用一个木制的大谷桶,拖到地里,抱起稻杆,用力摔打,将谷粒敲打到桶内。总之,需要大太阳照上几天。这也是废话,若是没有大太阳晒上几天,即便有收割机,也脱不全谷粒。

这个雨下得绵绵不断,无比的**,特别是大米仓江南,过了黄梅天后,依然还是阴雨绵绵,稻谷很难饱米。就算长了半粒米,也是米,关健不见几日晴天,稻谷怎么弄下来?

还不急呢,明年继续……

所以郑朗不想进入中书,若是没有这么多大佬掣肘,进入中书,安心救灾便是,但大佬太多了,一个个心思复杂,进入中书是找罪受的。若不是文彦博有可能与贾昌朝走得近,他明年都不想进入中书。

郑朗的心思,没有人知道,以为他是低调谦逊。

情况也不是很恶劣,经过各个御史清查后,收回来许多粮食,有了粮,诸臣心中底气也hou了一份。本来是好事,可是中书严重分裂,灾情看似严重,实际很分散。于是各地陆续地出现一些问题。

……

江南。

江南更**,如今江南要远比史上的好,前后十几年间,陆续开垦了四万顷圩田,从江南西路一直到江南东路。覆盖大片地方。人口也远比史上此时密集。

变化缓慢的是两浙,这里开发更成熟,没有多少开发的空间,要么与山争一争,与海争一争。争的空间不是很大。在郑朗带动下,意识到占湖的危害,继续还有豪强在占湖,不过速度也比史上要缓慢。

一个江东圩,一个两浙围(圩与围的区别是圩相比于河面,要低一点,必须有大量圩堤。多在江宁以西所在。)成了朝廷重要的指望。

可是今年情况很不好。

江东仅是稻子无法收上来,七八月到来,汛期不那么严重。两浙不但稻子无法收上来,与江东不同,江东是长江水系。入海缓慢,水容量大,汛期主要是在五六月份,但两浙汛期不一样,它的水系离海近,水容量小。五六月份汛期不严重,相反,到了七八月份。受台风影响,山洪多有暴发,河流又狭小,再加上这个古怪的天气,两浙还要受着秋潦的危害。

艰难的八月过了,九月情况仍没有变好。昔日的繁华之地杭州都变得惨不忍睹。说田地里颗粒无收,夸张其词。但收上来的稻谷很少。原本杭州米价因为江东圩的冲击,一石只有三百来文,然后一个劲的猛涨,很快攀上一石一千文,一千五百文。

两浙一石米若涨到一千五百文,缺粮的北方会涨到什么地步?

杭州府尹吕向高急切的向朝廷求助,中书几个大佬也没有办法,若是北方缺粮,还能从南方调运,但南方缺粮,从哪里调运,难道从岭南调过来?让吕向高下令,每石米价格控制在五百文内,若超过这个价格,查没其粮铺,违者斩首示众。

这份命令便是出自陈执中之手,与夏竦无关。从另一个侧面也反应了陈执中缺少变通之能。

陈执中出现失误,吕向高变通能力更差,没有想到,接到中书命令后,立即颁发榜文。几天后,派心腹到各县巡查,不一会儿属下回来禀报,知府,不好,街头到处是饿殍的百姓,有的活活饿死。你快想办法,向朝廷求援吧。

吕向高不相信,亲自出去看。

情况比小吏禀报的还要恶劣,是不错,用工代赈,杭州也执行这一政策,关健在下雨,想做工都没办法做工,只能将灾民组织起来,设粥棚。这个做法也似乎没有问题,可是粮价在一个劲的上涨,普通的市民也想省一省,特别是那些贫困百姓,一起挤到粥棚去排队。这样一来,粥棚成了无底洞,根本就没有办法,有效的救济真正需要救济的灾民。

这便是零碎灾情的为难之处。

真要象前几年那场大灾,又是旱灾,又能顺利的将灾民全部组织起来。但还是有办法的,主要根源依然出在中书,陈夏二人争斗越演越烈,这时候即便郑朗也不敢插手进去。因此不仅是杭州,其他地方陆续出现了不好的情况。

杭州有财力,可是要上交国库的,吕向高又不象郑朗、庞籍、韩琦他们有那么大的魄力,这个财力不敢动用,因此,粥棚时断时续。这种情况反而使局势更糟糕。

禁价令下后,没有粮商敢违反朝廷旨意。不过上有政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