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依依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北宋士大夫的非人生活-第35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郑朗将夏竦喊来,说的正是这第二种方案。

“前方在打仗。”夏竦迟疑地说。

“如果元昊攻到三白渠,那将会是一场灾难。”郑朗道。

前方打仗,后方建设,有什么相干的?

“钱帛啊。”

“你先派人查看查看,至于钱帛,再过一年,泾原路费用我会想办法解决。”

“你会想办法?”夏竦狐疑地问。虽然对郑朗印象不错,可郑朗还没有来泾原路,就先支取了三百万贯钱帛,押向渭州。在夏竦想来,是郑朗害怕了,怕他也向韩琦那样,向庞籍讨要物资钱帛没有要到,先将这些钱抓在手中。

“相信我。”

“好,我会安排人过去查看。”

“夏相公,务必要重视。与西夏人作战,会是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战争不仅比拼将士数量勇敢,还要比拼武器,后勤供给,粮草。一旦将粮食解决,更增加了胜利的机会。”

“行知,我会派人看的,你放心吧,但这件事不是我说了算,还要禀报朝廷,朝廷批准,才能作数。另外也要前线守得住,否则后方开渠,敌寇杀来,将会是一场灭绝性的事件。”

“不会,不求有功,但防守现在四路经略使不会出错。”包括他自己。顿了顿又说道:“还有,这件事可以写信给范仲淹,让他一道参与。”

说着使了一个眼色。

夏竦捏着鼻子,气苦的闷哼一声。

仅是夏竦一人提议,有可能朝廷不批准,还会引起一些弹劾,不要问有理没理,想要说你,胡说八道也可以。

拉范仲淹下水,他是君子党大哥,再加上郑朗,反对的人不会多,才能实施下去。而且范仲淹与韩琦不同,范仲淹肚量大,能容事,只要是为了国家,不会有其他不好的想法,一定会鼎力支持。

郑朗说道:“这才是战争。比行军作战,我朝也许不及贼寇,但比建设,比治理,比财富,敌寇远远不及我朝,用其长拼其短。”

“拼损耗。”

“正是。”

夏竦额首,这个方案颇合他心意,当然,也符合范仲淹的想法。

忽然外面一阵大笑。

一个魁梧的大汉走进来,夏竦替郑朗介绍道:“这位便是曹将军。”

“见过曹将军。”

“见过郑相公。”

“别称呼相公,每次听到,我感到浑身的不舒服,还是称呼郑知州。”

曹琮再次大笑。

三人重新坐下来,曹琮说道:“朝廷陆续的派出军队发往前方,我给你的军队乃是……”

懂的,此次征调的军队,除了一部分来自陕西本土外,还从河中河南与京城发过来大量的禁军,无论去向那一路,要从京兆府整编征调。曹琮做一些小小的手脚,不是难事。

“谢过曹将军,”郑朗拱手说道。

没有曹琮暗中相助,此次朝廷对泾原路也十分慎重,好水川一败,精兵强将全部牺牲,泾原路地势平坦,不易防守,所以此次朝廷派出的兵力泾原路最多,达到七万人,还不包括部分当地的弓箭手。

整体数量,军队并没有减少,但因为郑朗的进谏,增加了有编制的弓箭手。与原先弓箭手不同,这些弓箭手全部有编制,发放一些武器,给予一些津贴。

军事实力也比史上增加,当然,费用更增加。

对此郑朗无可奈何。

只能做到不能让定川砦之战的惨剧发生,否则对宋朝的打击,无法想像。

曹琮又问道:“郑知州,你认为范仲淹与韩琦谁的策略正确?”

郑朗不让他称呼相公,于是改口,毕竟才这点大,称喟相公,曹琮自己也感到憋口。

他不是问两人谁高谁低,而是问防守正确,或者进攻正确。

“曹将军认为谁的策略好?”

“元昊不可小视啊。”曹琮没有直接回答,而是说了这句话。

“当然不可小视,”郑朗笑了一笑。

好水川之战打得多漂亮?范仲淹与韩琦二人被元昊当成两只猴在耍。

郑朗心中隐隐有一个想法,不见后世诸家评论,是他自己的想法。元昊一开始作战,是为了树立各族的信心,而且不停的交战,相互之间产生血海深仇,各族会团结起来,对宋朝产生敌意。

郑朗用弓箭手做编制,性质差不多,杀吧,死了人,是西夏杀的,以后部族的族民就会恨元昊,不会夹在中间两面倒。

但元昊发起的进攻未免次数太多了,先是三川口,后是好水川,再者麟府二州,又到了定川砦。

这是有意利用漫长的边境,不断地寻找宋军的弱点,将宋军一部部地击溃,使整个西北糜烂。如果是这样想的,元昊所图就很大了。

然而元昊也不能称为绝世天才。

一是没有练出一支强大的军队,西夏骑兵的优势让他埋汰。

二是他没有长远的眼光,不但使契丹兴平公主莫明其妙死了,对契丹人也多不敬重。于是眼光更差的辽兴宗得到宋朝好处,率领大军前来问罪,幸好那一阵风!

虽胜了,毕竟是契丹,若契丹人与宋人两国联起来,西夏必定覆灭,正好宋朝求和,于是答应议和。大约契丹人的出征,才使他这个方策改变。随后西夏元气惭惭恢复,又因为种师衡的反间计得效,西夏发生许多事,包括元昊本人身死。

也就是元昊有战役的眼光,但没有战略的天赋。

可以看一看唐朝,唐朝受制于突厥,委屈求全,一统天下后,立即反击突厥。或者学一学春秋时的越国,句践卧薪尝胆,一举成功。若不是与契丹人发生冲突,以元昊这样游斗下去,宋军疲于奔命,西夏将疆域拓到延州与原渭不是不可能。

当然,辽兴宗眼光更浅。

其实宋朝与西夏相争,契丹可以渔翁得利,仅是一年西夏因为宋朝禁止商榷,便宜卖给契丹的马匹与皮毛,就能产生巨大的收益。甚至打到最后,契丹还能乘宋朝式微的时候,入侵河北。

总之,这是一个星光末落的时代,文人的时代,而不是武将闪烁的时候。

郑朗自己军事能力也不行。

但他手中有狄青,还有一个人,种世衡,现在朝廷还没有多重视,不如将他要过来,定川砦之战过后,再将他送还环州。让他安心去使反间计去。

想到这里,郑朗不由笑了,这个人好啊,一把杀人不见血的刀,仝明说有阴有阳,谁能阴过老种先生?

“郑知州,为何发笑?”

“以曹将军之意,是范仲淹之策为上,还是韩琦之策为上?”

“范仲淹。”

“为何?”

“我朝军事天赋无一人能及元昊,不动元昊无奈,一动就会有空隙存在,也能让元昊找到,那么又是一场惨败发生。”曹琮是善意地提醒郑朗。别看你很聪明,但这是战争,不是写儒学专著,越聪明越容易上元昊的当。

而且郑朗越笑,曹琮越担心。

毕竟他推荐自己担任陕西长官,是不是一个玩笑,也是对自己的认可。

“曹将军,我知道,也不会不自量力。但一昧防御,你认为此法妥当否?范仲淹筑寨砦拱卫,不是不妥。然而想将所有前线筑寨设砦,筑成一个铁桶,使元昊不得入侵。但我不懂的是另一个问题,从府麟二州开始,一直镇戎军,这条边境长达几千里,得筑多少砦寨,得进驻多少士兵,才能将这个铁壁形成?是五十万,还是一百万禁军?”

这才是一个真正严重的问题!

第三百五十三章 从瞎毡开始(一)

“但是很难,”郑朗又说道。

按照常理,西夏大军来了,我让,我守,走了以后,继续象白豹城那样,一块块的咬,最后将西夏磨死。

南北配合是不行的,也许元昊刻意佯攻南方,主力埋伏在北方,想一想,在自己境内,都察不到敌人的埋伏,况且在敌境,那么结果会很惨。

但大大小小的砦堡,不是所有寨砦都能守住的,一旦危险,救不救?不救失职,朝廷会立即处罚。救,可能被元昊围点打援成功,三川口与好水川就是一例。

府麟的战事又是一例,大军来了,开战,元昊还是灰溜溜败退!

说到底,还是将领能力的问题。

事情返回原点,有谁的指挥能力胜过元昊?

想了想,摇头,说道:“曹将军,谢过你好意提醒,我心中有数,不会盲目自大,能战则战,不能战则死守。面子不值钱,此乃国家生死大计,我会权衡慎重。”

曹琮肯定是好心,但终于让郑朗也看出来,连曹琮对眼前的时局亦无能为力。

郑朗来长安目标也达到。

商品交给施从光与后面的仝明,三白渠夏竦也派出人查看,还与夏竦稍稍拉拢了一些关系。

这个很重要,不然以夏竦的腹黑,在后面抽梯子,很恶心人的。

又写了一封奏折,让朝廷授命将种师衡调到德顺军担任知军。

按照郑朗想法,最好将种师衡调到原州担任原州的知州,那么定川砦之战,他更有把握战胜元昊。

不过因为自己请求,张方平调到泾州,朝廷不得不将原泾州知州滕宗谅调到原州。

对于范仲淹这位好朋友,岳阳楼记鼎鼎大名的主角,郑朗并不感冒。他在西北,真正是来打酱油的。

德顺军也是郑朗的请求,朝廷刚刚就着赵珣所建设的笼竿城,成立一个新军,不然原来镇戎军所管范围太广,地形复杂,山区多,与西夏吐蕃毗连,发生战事,反应迟钝。

没有郑朗请求,后年于此地也设了一个军,这是军事需要。

又应郑朗请求,将仪州并为渭州。

前方细分,是为了敏捷的防御敌人。后方扩大,是为了能有力的提供物资与兵力支持。前者对时间要求很严格,后者时间要求不严,但对面积要求严格。

郑朗还有一个私心,仪州并为渭州后,对他的市易法会有利。

德顺军的地理位置很重要,好水川便是位于德顺军境内。

呈上奏折,率领人马再度离开。

时间紧张,不但抢到泾原提前做准备,还有一件事,目标是瞎毡,一旦市易开始,接下来发生的一件事,对他十分重要。

到了泾州,将张方平留下来交接,又马不停蹄赶到德顺军。

赵珣刚刚将笼竿城建好,听到郑朗到来,立即带着属下前来参见,然后说道:“郑相公,你来得正好,属下有事禀报。”

“说。”

郑朗站在城头上观看着城墙,仅是一道粗粗的城墙,两丈来高,东西约长四百米,南北长约两百米,均系黄土夯筑。已经基本成形,但因为其地理位置,后来还历历数数进行了扩建,使墙基宽达近五十米,最高处高达五丈有余,还修了一些高大的角楼。

赵珣也修了角楼,然而远没有后来发现的遗址壮观。

但作为防御工事,绰绰有余。

这道城以及这一州军的设立,将有效拱卫镇戎军的防御力量。

赵珣是延州知州,那个悲催的赵振儿子,随父亲久在西边,根据他的查访,将陕西五路内外山川邑道利害,画了《聚米图经》五卷。韩琦向赵祯推荐,赵祯亲自召见,又上五阵图与兵事十余篇。赵祯使兵骑依阵布兵,既成,于是陈执中推荐为沿边巡检使,吕夷简与宋庠又共奏,用兵以来,策士之言以万数,无如珣者。

又迁为陕西经略安抚招讨都监,赵珣以年少新进,未有功,拒受,领一万兵,居于泾原,兼治笼竿城。这就是后来的隆德…县城最初由来。

因郑朗建议,陕西边境数州府一划为四,包括永兴军,实际上一划为五,分成了五路。赵珣既然在笼竿城,也归郑朗管辖。

郑朗对此人也十分看重,虽然他才二十几岁,不到三十。然而论武将之材,不包括自己请过来的狄青与即将到来的种师衡,其他诸将当中,包括已经立下战功的曹英、李知和、王保、王文等诸将,无一人将才能在赵珣之上。定川砦之战后,赵珣向葛怀敏提了数道正确的建议,葛怀敏皆不听,不但导致大败,也使将才被俘虏。不然,此人成长起来,将会是第二个王信。

但自己来了,就不会让赵珣会落那样的悲剧下场。

赵珣也在看郑朗,本来郑朗面相生得嫩,这一看岁数更小。

不知说什么好,其实两人差不多,都二十几岁,在一群三十多岁四十多岁的将领中,十分令类。赵珣定住心神,才说道:“知州,瞎毡部下麻毡乘我军新败之即,常率众前来暴掠,请允许末将率军前去讨伐。”

郑朗火烧火燎地往德顺军赶,正是为了这件事。

唃厮啰的两个儿子闹独立,让唃厮啰心灰意冷。老二磨毡角去了父亲经营多年的尊哥城,成了尊哥吐蕃的首领,因其子萨撒厮丁不能自立,他的出离,使吐蕃衰败,自己也衰败。磨毡角一死,这一支脉渐渐消失在历史的舞台。

瞎毡先去河州,其后又迁于龛谷城(榆中东南),在此构建了自己的力量,制定一套与其父完全不同的制度,不依附于任何人。这是他的想法,其境与宋与西夏毗连,不可能不受其影响。

在这之前,他没有直接向宋朝发起战争,但偏向于西夏的。自前年起,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